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流背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极端高温,时间变化,环流背景,机理
环流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何林宴,简茂球[1](2019)在《广西贵港地区极端高温日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高温事件是我国南方夏季频发的天气灾害,区域性明显,持续性高温事件的环流背景及其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台站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对1961—2010年广西东南部贵港地区发生的高温事件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对应的大气环流场演变进行了统计诊断分析。(1)广西东南部贵港地区的高温日主要出现在6—9月,其中7—8月是高温日频发的月份;3天以上的持续高温日数占总高温日数的6成;8—9月的高温日数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2)桂东南在6—9月的持续性高温天气与一些特定的天气系统的存在有紧密联系。持续的下沉运动是造成广西东南部升温的主要原因,而导致垂直下沉运动的主要原因又与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或南海-菲律宾海出现的热带低压系统的北移路径偏东有关,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过程还与热带气旋的活动时间较长和强度偏强有关。(3)高压控制的晴空少云天气可导致地表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的升高,从而导致地表向上的长波辐射及感热通量增强,加热近地面空气,这些有利于近地面升温的热力过程以及垂直下沉绝热加热过程的增强,使得高温天气过程得以维持。(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方浩,乔云亭[2](2019)在《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叁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随日期的变化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相吻合。近54年来,华南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在1991年左右突增,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次突变,1991年左右突增,2000年左右突减。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左右突减。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时,低层850hPa出现局地异常气旋环流,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对应低空异常辐合;中层500 hPa,西太副高位置异常偏南有利于华南极端降水的发生,副高西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的极端降水,位置偏北易造成华北和东北极端降水;高层200 hPa,发生极端事件时降水关键区位于西风急流轴右侧,对应异常反气旋环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为极端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极端降水的气候平均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异常影响我国东部水汽输送异常,造成不同地区的极端降水。(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邢旭煌,黄海静[3](2019)在《永兴岛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永兴岛1975~2018年地面逐月平均气温资料,根据各月气温特征分析定义永兴岛夏半年为4~9月。在对永兴岛夏半年气温异常年份进行环流场分析时发现:气温偏低(高)年,200 hPa风场上,15°N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有一反气旋(气旋)异常存在,南海区域为异常偏东(偏西)气流;500 hPa风场上,10°N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有一气旋(反气旋)异常存在,15°N以南南海区域为异常偏西偏北(偏东)气流;850 hPa风场上,20°N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有一气旋(反气旋)异常存在,并伴有气压高度场负距平(正距平),15°N以北南海区域为异常偏东偏北(偏西偏南)气流、以南为异常偏西偏北(偏东偏南)气流;1 000~200 hPa垂直风场中,气温偏低(偏高)年,110°E~125°E为上升(下沉)运动。(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石晓雪,龚道溢,胡毅鸿[4](2019)在《1979—2017年冬半年京津冀区域大风的变化及其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7年冬半年(从11月至次年3月)站点的日平均风速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冬半年区域大风的变化及其环流背景。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共计有556次区域性大风日,风向以偏北风为主(约占90%)。近40 a资料显示:区域性大风日频次在显着减少,线性趋势达-1.77 d·(10 a)-1(P<0.1);同时大风平均风速也在减弱[-0.07 m·s-1·(10 a)-1,P<0.05]。同期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显示,东亚西风急流强度偏强时大风日频次易偏多;同时,大风日频次的变化与北半球对流层中低层大尺度的环流异常存在明显相关,北大西洋和欧亚大陆存在多个显着异常中心,其中北大西洋地区南北向的偶极子型异常与大风日频次及风速的相关系数均接近0.30(P<0.1)。表明京津冀区域性大风的变化,不仅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有关,还可能受上游地区环流及北半球大尺度环流的影响。这对理解风速逐渐减小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梁钰,王君,吴璐[5](2019)在《淮河流域(河南段)连续性暴雨天气分型及环流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6年6—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64个国家自动观测站逐日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常规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等对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时间分布特征、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和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36年淮河流域共发生45次连续性暴雨,2000年的最多,1998—2008年是高发期,近10年较少,年出现次数无明显减少趋势,存在2~4年和4~6年两个周期;7月连续性暴雨次数最多,6月的最少,旬分布呈正态分布;最长连续时间5天,连续2天的最多。2)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在方向转换的过程中,降水有24 h左右的减弱期,低空急流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加强,白天减弱。3)连续性暴雨按照500 hPa影响系统,分为低槽型、副高边缘型、西北低涡型叁类。4)以不同类型的3次典型连续性暴雨为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高度距平场、水汽输送、高低空急流等方面探讨了连续性暴雨的维持成因,3次连续性暴雨的发生与异常的500 hPa大气环流、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持续偏强的水汽输送等有关。(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丽,李磊,梁碧玲,王明洁,冯碧锋[6](2019)在《珠江叁角洲PM_(2.5)局地污染时空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珠江叁角洲56个环保监测站PM2.5浓度、广东省89个国家气象站的地面风向风速和2部风廓线雷达风、温廓线数据,分析了珠江叁角洲PM2.5局地污染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背景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珠江叁角洲广州、佛山和肇庆为PM2.5污染中心,冬半年发生污染的频率高于夏半年,一天内夜间至次日凌晨发生的频次最高。2)PM2.5局地污染的天气形势可分为大陆冷高压底部型、海上变性高压脊性、副热带高压型和热带气旋外围偏北下沉气流等四种。3)PM2.5局地污染受局地环流影响大,山体、平原、海洋和城市的热力条件不同,地面风场发生变化,形成地面弱辐合线,阻止了污染的水平扩散,同时弱的偏北风从广东省北部山地倾泻下来,在珠江叁角洲形成边界层内的下沉气流,抑制了污染的垂直输送,导致近地面的污染出现。(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张佳宁,张海龙[7](2019)在《国际人才环流背景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际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各国优惠政策和民族情感等因素更是加快了国际人才环流进程。人才环流可以使人才流出国、流入国和人才自身叁方都受益,同时反映出该国人力资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期水平,因此各个国家都渴望在本轮人才角逐中先发制人。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繁荣昌盛的第一战略,想要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既要从观念上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也要在制度安排上实施国际人才吸引计划。本文通过分析新加坡和印度的人才政策,结合我国人力资本现状,以期为中国实施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17期)
王秀萍,金巍,王岩,侯彦泽,高磊[8](2019)在《大连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严重年大气环流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3年大连地区3测站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及1948—2016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连地区雷暴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雷暴严重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除2月外,各地其余月份均可发生雷暴,7月和8月达到高峰值,雷暴集中发生在5—9月,雷暴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夏季6—8月最多,冬季很少出现雷暴;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北部的减少趋势尤为显着;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终日多出现在10月,初日较终日稳定,无论初日和终日均以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稳定,各地雷暴初日显着提前,终日推迟不显着,但仅有大连终日推迟趋势显着;雷暴初日和终日北部地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1℃和10℃,南部(东部)地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6℃(-1℃)和3℃(8℃);多雷暴年,高层500 hPa蒙古低涡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低层850 hPa偏南风水汽输送和大连上空整层垂直上升运动均异常偏强,这些有利于雷暴日数的增多,而少雷暴年与多雷暴年特征基本相反。(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懿妮,楼茂园,李嘉鹏,娄小芬,刘汉华[9](2019)在《浙江秋季连阴雨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异常环流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1—2016年浙江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浙江省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浙江每年每站平均出现1.8次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平均可持续5.5 d,平均雨量77 mm;秋季3个月中9月出现连阴雨的频次最高;大多年份会发生1~2次持续5~7 d的连阴雨,78%过程累计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发生时多为全省一致变化型,多发区集中在杭州—绍兴一带。(2)连阴雨过程次数、累计持续天数及累计降水量有一致变化性,均反映出浙江秋季连阴雨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有4个强年和7个弱年。(3)浙江秋季连阴雨强(弱)年对应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向(背)而行"。强(弱)年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东),南亚高压异常偏东(西),华东地区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强(盛行下沉气流),低层异常偏南(北)风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阻碍了暖湿空气北上),有(不)利于浙江连阴雨的发生。(4)连阴雨强弱年大气环流异常与热带海表温度强迫有关。强(弱)年时,赤道太平洋海温呈拉尼娜状态(距平不明显),使东印度洋—南海—海洋性大陆上空对流活跃(偏弱),潜热加热(不足以)激发低层Matsuno-Gill型响应,(不能)在亚洲大陆激发气旋性环流异常,而赤道中东太平洋强(弱)下沉气流则(不能)在西北太平洋激发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此低层气旋—反气旋异常环流配置(弱环流异常)使华东地区有低层偏南(北)风异常,水汽增多(减少),有(不)利于浙江连阴雨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岳岩裕,吴翠红,周悦,陈赛男,秦鹏程[10](2018)在《不同环流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和预报服务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3年和2017年湖北省2次极端高温过程中气象要素、NCEP再分析数据、灾情资料和服务材料等数据,对比分析2次高温重灾害年的环流背景、高温特征、主要影响和服务要点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2017年环流指数明显偏强,高温来势猛、强度大,高温日平均有效积温值高,但前期降水正常,抗旱水源充足,造成损失小; 2013年副高控制湖北省中东部时间长,52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同时,2011—2013年降水均低于历史平均值,且梅雨期降水偏少,持续高温和少雨导致重旱和特旱明显,经济损失为近10 a来最重。不同的天气背景导致高温的影响不同,重点服务方向有差别,2013年与抗旱增雨有关的决策材料占64%,而2017年更突出新媒体的应用,提供高温体验式预报服务,获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通过对前期天气背景的分析和未来天气形势的预测,可以为气象服务的重点方向提供指导,有效加强灾害性天气服务针对性。(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环流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叁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随日期的变化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相吻合。近54年来,华南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在1991年左右突增,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次突变,1991年左右突增,2000年左右突减。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左右突减。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时,低层850hPa出现局地异常气旋环流,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对应低空异常辐合;中层500 hPa,西太副高位置异常偏南有利于华南极端降水的发生,副高西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的极端降水,位置偏北易造成华北和东北极端降水;高层200 hPa,发生极端事件时降水关键区位于西风急流轴右侧,对应异常反气旋环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为极端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极端降水的气候平均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异常影响我国东部水汽输送异常,造成不同地区的极端降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流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1].何林宴,简茂球.广西贵港地区极端高温日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2019
[2].方浩,乔云亭.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2019
[3].邢旭煌,黄海静.永兴岛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9
[4].石晓雪,龚道溢,胡毅鸿.1979—2017年冬半年京津冀区域大风的变化及其环流背景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9
[5].梁钰,王君,吴璐.淮河流域(河南段)连续性暴雨天气分型及环流背景[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
[6].张丽,李磊,梁碧玲,王明洁,冯碧锋.珠江叁角洲PM_(2.5)局地污染时空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9
[7].张佳宁,张海龙.国际人才环流背景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新思考[J].现代商业.2019
[8].王秀萍,金巍,王岩,侯彦泽,高磊.大连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严重年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
[9].陈懿妮,楼茂园,李嘉鹏,娄小芬,刘汉华.浙江秋季连阴雨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异常环流背景[J].气象科学.2019
[10].岳岩裕,吴翠红,周悦,陈赛男,秦鹏程.不同环流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和预报服务要点[J].干旱气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