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紫色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紫色,图像,养分,入渗,算法,腐殖质。
紫色土论文文献综述
曾莉[1](2019)在《基于ResNet50的紫色土图像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紫色土图像数据集小、分类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esNet50的小样本紫色土图像分类方法。首先,在ResNet50网络结构的最后一层卷积层后连接3层全连接层,采用SeLU激活函数,并加入Dropout层,构建紫色土图像分类模型;再引入迁移学习方法,用ImageNet数据集训练好的ResNet50网络参数初始化紫色土图像分类模型的卷积层参数,然后用紫色土图像数据集训练模型,微调模型参数,得到最终的紫色土图像分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esNet50的紫色土图像分类方法在小样本紫色土图像数据集上能得到较好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期刊2019年31期)
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2](2019)在《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龙川江流域6种不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土壤养分(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紫色土表层至30 cm深度的3个土层紫色土样品,用3次4分法分离多余样品,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的含量和腐殖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显着高于其他层(地下0—10,10—20,20—30 cm),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显着差异。果园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显着高于桉树林覆盖土壤,表现为果园>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桉树林。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果园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蒋美佳,刘晓林,冯钰梅,李凡,何秀琴[3](2019)在《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有机肥、保水剂(聚丙烯酰胺PAM、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和沃特)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黏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可有效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淋失的有效措施。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均降低了湿润锋运移深度和入渗速率。与对照相比,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处理的湿润锋运移深度降低了33.33%~46.49%,入渗速率降低了22.73%~31.82%,累计淋溶液体积降低了1.25%~6.78%。施用有机肥有一定增肥保肥能力,但随淋洗次数增加保肥能力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在持续淋溶条件下单施有机肥的硝态氮和全氮累计损失率分别升高了12.00%,17.51%。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可有效减少氮素淋失量,降低氮素淋失率,提高土壤保肥能力。与施用有机肥相比,有机肥配施保水剂硝态氮损失率降低了35.49%~78.46%,全氮损失率降低了35.53%~71.85%,其中有机肥配施PAM处理保水保肥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敬,朱波,张金波[4](2019)在《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对长期施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中氮素循环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四川紫色土无机氮的动态变化、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施肥显着提高了紫色土的净矿化速率(P<0.05),不同施肥处理的平均净矿化速率分别为单施化学氮肥处理(NPK)≥猪粪处理(OM)>猪粪-化肥配施处理(OM-NPK)>秸秆-化肥配施处理(RSD-NPK)>秸秆处理(RSD)。秸秆处理(RSD)、RSD-NPK的平均净矿化速率为负值,表明长期施用秸秆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同化。与对照相比,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均显着刺激了紫色土的平均净硝化速率(P<0.05),其中以猪粪处理(OM)最高,为16.74 mg/(kg·d),是CK(5.84 mg/(kg·d))的2.87倍。与单施化学氮肥处理(NPK)相比,秸秆处理(RSD)显着抑制了硝化作用,平均净硝化速率下降了10.69%,但显着高于对照处理(P<0.05)。[结论]该研究为紫色土地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曾绍华,唐文密,詹林庆,黄秀芬[5](2019)在《基于自适应密度峰值聚类的野外紫色土彩色图像分割》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自然环境下采集的紫色土图像背景复杂,将紫色土区域从背景中分割出来是应用机器视觉对紫色土进一步分析处理的首要工作。该文提出基于自适应密度峰值聚类的野外紫色土彩色图像分割算法。该方法首先构造基于熵的相似度矩阵,从而建立基于类间方差最大化类内方差最小化准则的灰度变换优化模型,求解优化模型获得一个提升了紫色土与背景间分离特性的灰度图像。然后,构建无参的密度公式和一个中心决策度量来自动获取聚类中心,实现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框架下紫色土图像的自适应分割。最后,设计边界提取与区域填充的后处理算法获得完整的紫色土土壤区域图像。通过使用常规样本集、鲁棒样本集试验测试,结果显示:该文分割算法的初分割平均分割精度分别为93.45%和87.40%,比采用原始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的平均分割精度分别提高3.16和12.47个百分点。经该文算法初分割、后处理,平均分割精度分别提高到96.30%和91.63%,平均耗时分别为0.36和0.35 s。研究结果为野外紫色土彩色图像的自适应分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吴亚兰,曾绍华,曾卓华,刘萍[6](2019)在《改进SLIC的紫色土彩色图像分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野外采集的紫色土机器视觉彩色图像往往具有复杂背景,需要研究从中分割提取紫色土区域图像,为紫色土视觉图像识别打下基础。【方法】首先,引入闵可夫斯基距离重新定义SLIC算法的颜色空间距离,实现SLIC算法改进,利用改进SLIC算法实现对紫色土彩色图像的超像素初分割;然后,重构基于a分量的度量anew拉伸紫色土与背景差异,利用重构anew定义超像素之间的相似度,并根据类间方差最大准则建立优化模型,优化超像素之间相似度的合并阈值,根据阈值从初分割图像中心超像素开始由内而外合并紫色土超像素;最后,提出填充算法来填充紫色土区域内部空洞,获得最终分割提取的紫色土区域图像。【结果】仿真实验图像结果显示:提出的算法从具有复杂背景的野外采集的紫色土机器视觉彩色图像中,分割提取紫色土区域图像是有效的;对有不同阴影覆盖的视觉图像样本的分割提取也具有有效性;仿真实验定量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提出的算法相对于用来对比的阈值分割算法、聚类分割算法、已有的改进SLIC算法在杰卡德系数评价指标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提出的算法对从紫色土机器视觉彩色图像中完整分割提取紫色土区域图像,能实现自适应分割,算法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姜琳,万丽,吴磊,欧阳美娟,杨宁[7](2019)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草本、灌草、灌丛、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以及未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裸荒地为研究对象,同时为研究植被恢复程度,选裸荒地作为对照,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各配置模式人工、半人工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土壤主要养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裸荒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种类单一,共8种植物,草本层低矮;草本、灌草、灌丛与乔灌4种植被配置模式植物种类明显增加,共出现35种植物,分属22科.人工植被恢复约15 a后,植物群落主要以人工种植的植物为主,伴生种多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兰(Kalimeris indica),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以及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灌草模式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较高,说明紫色土丘陵坡地采取紫穗(Amorpha fruticosa)+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的灌草模式生态恢复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生态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翁昊璐,慈恩,连茂山,陈林,胡瑾[8](2019)在《重庆市酸性紫色土成因及其对发生分类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采自重庆市的16个酸性紫色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拔、母岩(质)、机械组成、交换性盐基和人为活动等对土壤酸度的影响,探讨重庆市酸性紫色土的成因及其对发生分类的意义.结果表明,在重庆市内,海拔是影响土壤酸度最重要的因素,海拔达到一定高度后(>500 m),土壤质地才会影响盐基淋溶,进而影响土壤酸度;母岩(质)的CEC、有机碳和CaCO_3含量对其发育土壤的酸度有影响;ΔpH为供试剖面B层土壤与其母岩(质)之间的pH差值,母岩(质)的CEC、有机碳和CaCO_3含量与ΔpH呈对数负相关(其中CEC和CaCO_3的p<0.05,有机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盐基离子中, Ca~(2+)对土壤pH值的影响最大, Mg~(2+)和K~+对土壤酸度影响的强度与母岩类型有关, Na~+则基本无影响;而人为活动对土壤酸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层土壤的酸度变化上.此外,调查发现,在江津区,有不少pH值呈酸性的沙溪庙组(J_2s)紫色岩出露,由于其发育的紫色土在目前的发生分类体系中缺乏相应的土属位置,故建议扩大酸紫泥土的检索范围或在酸性紫色土亚类下为此类土壤新增一个土属,以完善紫色土发生分类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巨莉,李富程[9](2019)在《旋耕机耕作对紫色土碳氮垂直分布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土壤表面人为添加钛铁矿粉以示踪表层土壤垂直和顺坡再分配过程,通过对比耕作前与模拟耕作20次、40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紫色土旋耕机等高耕作所产生的土壤顺坡和垂直搬运耦合作用对有机碳、全氮垂直分布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强烈耕作后坡顶侵蚀深度超过原土壤剖面厚度,但土壤剖面厚度依然与耕作深度相当,这是由于耕作对坡顶土壤起着顺坡搬运(耕作侵蚀)和垂直搬运(破碎母岩)的双重作用。磁性示踪剂的深度分布显示出耕作引起表层土壤垂直向下迁移,但不同坡位垂直分布机制不同。坡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浓度明显减小,这是由于强烈的耕作侵蚀向下坡搬运耕层土壤,同时耕作垂直搬运引起母岩碎屑向耕层混入产生稀释作用;坡趾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浓度减小,但是5—20 cm明显增加,表明耕作侵蚀引起来自上坡的低浓度土壤在坡趾堆积。这些结果表明旋耕机等高耕作下土壤同时发生顺坡传输与垂直迁移,两者相互作用导致耕作侵蚀区和耕作沉积区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有机碳、全氮垂直分布模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叶碧莹,柏宏成,刘高云,魏世强[10](2019)在《天然有机质不同分子量组分对紫色土镉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天然有机质(NOM)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化对NOM调控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的认识,本文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NOM不同分子量组分(F0,未分级NOM;F1,<5000;F2,5000~10 000;F3,10 000~30 000;F4,>30 000)对紫色土Cd吸附-解吸的影响,分析了NOM效应与其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NOM及其组分(0.1%、0.2%、0.5%C)均增加了土壤对Cd的吸附性能,与未添加NOM对照相比,土壤Cd吸附量增加6.25%~61.22%,而解吸率降低16.22%~56.52%;NOM组分添加量越高,对土壤Cd吸附能力的增加作用越显着;等添加量条件下(0.5%C),F1、F3、F4组分土壤Cd的吸附量明显高于F0,而F2的作用则相反,其中F1处理的土壤Cd吸附量较F0高约37.98%,解吸率降低了约38.63%,而F2则使土壤Cd吸附量降低了约6.68%,解吸率增加18.02%;随NOM组分分子量的增加,其C、H元素含量增加,而O含量减少,O/C、(N+O)/C元素比值降低,反映出高分子量组分氧化程度更低,极性更弱。研究表明,NOM组分对土壤Cd吸附的影响与其分子量大小的变化并不存在线性依存关系,低分子量组分F1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改变对Cd的吸持能力,而高分子量组分则还受其结构复杂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紫色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龙川江流域6种不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土壤养分(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紫色土表层至30 cm深度的3个土层紫色土样品,用3次4分法分离多余样品,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的含量和腐殖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显着高于其他层(地下0—10,10—20,20—30 cm),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无显着差异。果园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显着高于桉树林覆盖土壤,表现为果园>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桉树林。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腐殖质组成与土壤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总氮、碱解氮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果园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色土论文参考文献
[1].曾莉.基于ResNet50的紫色土图像分类[J].现代计算机.2019
[2].张健瑜,李灿,曾和平,胡梦凌,董达诚.不同植被类型紫色土腐殖质的剖面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
[3].蒋美佳,刘晓林,冯钰梅,李凡,何秀琴.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王敬,朱波,张金波.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对长期施肥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曾绍华,唐文密,詹林庆,黄秀芬.基于自适应密度峰值聚类的野外紫色土彩色图像分割[J].农业工程学报.2019
[6].吴亚兰,曾绍华,曾卓华,刘萍.改进SLIC的紫色土彩色图像分割[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姜琳,万丽,吴磊,欧阳美娟,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生态恢复[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9
[8].翁昊璐,慈恩,连茂山,陈林,胡瑾.重庆市酸性紫色土成因及其对发生分类的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巨莉,李富程.旋耕机耕作对紫色土碳氮垂直分布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10].叶碧莹,柏宏成,刘高云,魏世强.天然有机质不同分子量组分对紫色土镉吸附-解吸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