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太平洋海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夏季降水异常,中国东部,印度中部,El,Ni?o事件
北太平洋海温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珂,金大超[1](2019)在《2015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现南北反位相的空间分布,河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同期印度中部地区降水负异常,上述叁个区域2015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极大值均超过55%。东亚和南亚地区201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该年夏季处于El Niňo事件的发展位相,菲律宾群岛及邻近区域反气旋环流异常,江淮地区至日本列岛气旋式环流异常,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异常场和整层水汽异常输送场亦存在相一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负位相的EAP(East Asian-Pacific)/PJ(Pacific-Japan)型遥相关,有利于河套地区降水偏少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热带地区Walker环流负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热带印度洋区域对流层盛行东风异常,减弱了印度夏季风,并造成了印度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另一方面,印度上空对流层低层受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北侧的西风异常沿着青藏高原南麓向东运动,增强了与EAP/PJ型遥相关相联系的异常水汽输送,有利于维持和增强河套地区降水负异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正异常。(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霞,杨光[2](2019)在《IPCC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重现(再现)是中高纬度大尺度海表温度重要的持续性特征,是热带外海洋特有的现象。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也存在这一现象,它可能会强迫产生这一海域海温的冬季重现。本文利用IPCC20C3M耦合模式资料,评估了耦合模式模拟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能力。北太平洋海温冬季重现的空间范围是海盆尺度的,中部重现时间比其周围晚。大气环流场的冬季重现主要是在北太平洋中部,它与海温冬季重现关系密切。大多数IPCC耦合模式基本上可以模拟出太平洋海温大范围的冬季重现现象。与重现范围的模拟相比,耦合模式对重现时间地理差异的模拟都比较差。各模式对大气环流冬季重现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较差,大部分模式未能模拟出大气环流场中主要的重现区域。而且,大气环流冬季重现对海温重现的可能影响并没有体现在这些耦合模式中。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大气冬季重现的模拟还有待改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胡杨,金大超,米热阿衣·台来提[3](2019)在《1991和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5年降水观测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京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南京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总体呈增多趋势。1991年南京夏季降水为极端正异常年份,距平为343.92 mm;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为负异常年份,距平为-273.78 mm。南京夏季降水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西海岸)海温异常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着异常。1991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引起该地区上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样的环流异常引起中东太平洋上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该异常上升运动则通过纬向垂直环流引起菲律宾附近产生下沉运动并抑制该地区对流活动,激发出负位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引起了包括南京在内的长江流域降水正异常;同时,水汽由菲律宾地区向南京地区输送并辐合,有利于南京地区1991年夏季降水偏多。1994年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无显着异常,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活跃,激发出正异常的EAP/PJ型遥相关波列;同时,水汽由黑潮延伸区经日本列岛向西输送,南京地区为水汽辐散区域,使得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负异常。(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卢雅婷,岳遥,张小峰[4](2019)在《金沙江水文过程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气象和水文过程具有强烈干扰,金沙江流域降水和径流特征对该区域海温异常的响应对整个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综合EOF方法、相关分析与集中期方法,通过分析金沙江流域1981~2010年间流域内降水对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3.4区海温的滞后响应期及降水对径流的超前影响期,确定了径流对海温的滞后响应期。结果表明,金沙江降水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存在短期(4个月)和长期(11~12个月)两种时距;多数年份,流域内降水对径流的超前影响期为1个月;一般情况下,金沙江径流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滞后响应模式亦分为短期(5个月)和长期(12~13个月)两类。结果可为海温异常引起的金沙江流域旱涝灾害及径流丰、枯事件预警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于梅[5](2019)在《太平洋海温场变化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太平洋海温场是大气环流异常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加热场,当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全球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天气气候出现,因此对海温场异常变化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提高灾害性气候事件预测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应用相关、相似、及对海温场分型方法,寻找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结果表明:海温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稳定性较差,但春季EOF第1~3模态异常时,对夏季降水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发生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降水多;厄尔尼诺次年处在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全省大部降水多,降水中心在西部;拉尼娜年处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时,副高减弱,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少。(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一丁,尹训强,宋亚娟,乔方利[6](2019)在《浪致混合对2016年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季节性预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层海洋通过海气交换影响大气-海洋耦合系统,海浪引起的垂向混合影响上层海洋结构,从而在气候预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球系统模式(FIO-ESM),以2016年为例,分别开展了耦合和关闭海浪模式情况下的短期气候预测实验,分析浪致混合对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季节性预测的影响。通过对模式预测的SST异常(SSTA)进行定量评估发现,浪致混合能够显着降低北太平洋高纬度海区预测误差,在(45°N,150°E)附近海区SSTA改善可达1℃,气候模式能够更好地预测SSTA的经向分布特征,特别是能够准确地反映25°~45°N海区SSTA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有浪和无浪两个实验的热收支贡献发现,垂向混合是导致上层海洋温度差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海浪通过改变垂向混合,使2016年北太平洋SST在高纬度海区大幅降低,在低纬度海区略有升高,最终提升了模式对北太平洋SST的季节性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建玲,郑广芬,王素艳,李欣,朱晓炜[7](2018)在《西北地区东部季节连旱对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演变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研究指出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与ENSO关系密切(朱炳缓,李栋梁,1992;白虎志等,1999;李耀辉等,2000;谢金南,王素艳,2000)。但是前人研究更多关注了暖事件El Ni?o的影响,对于冷事件La Ni?a的影响没有足够关注,冷、暖事件的影响是否对称?有研究指出El Ni?o发生当年3-9月整个时段内西北东部降水偏少,次年降水偏多(朱炳瑗,李栋梁),但是El Ni?o/La(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期刊2018-10-24)
徐海明,崔梦雪[8](2018)在《与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异常相联系的海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48—2014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延伸重建海温资料,基于大气海洋间不同的主导关系对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异常进行分类,探究其相应的海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气影响海洋的个例多于海洋影响大气的个例,即在冬季北太平洋大气强迫海洋占主要地位,但也存在海洋对大气的反馈作用。2)对于大气影响海洋而言,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暖异常区上空主要伴随着东北—西南走向的相当正压高低压异常(东北高西南低),对应东南风异常以及显着的深厚暖异常,表现出相当正压暖/脊结构,冷异常情况与此相反。SST异常为净热通量异常与风速异常共同作用引起。3)对于海洋影响大气而言,在SST暖异常区上空西部为南北向高低压异常(北高南低),东部为低压异常,对应偏东风异常。在SST冷异常区上空为偶极型的南北向高低压异常(南高北低),对应偏西风异常;位势高度异常表现出相当正压结构且较大气影响海洋时相对偏弱,大气暖(冷)温度异常比较浅薄且主要局限于对流层低层。4)海洋温度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在大气影响海洋时海温异常由表层下传,海洋影响大气时为上下一致的温度异常。(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毛欣,祁莉,张文君[9](2018)在《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北太平洋作为重要的海域,它对热带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气候都有着明显的影响(Latif并且北太平洋海温和ENSO的联系密切。北太平洋SSTA EOF第二模态最近几年才被提出,它被Bond等(2003)称之为Victoria模态(Victoria mode,简称VM),它是北太平洋SSTA的EOF第二模态。在90年代之前PDO有很强的年代际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PDO(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10](2018)在《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北太平洋海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冬季重现(再现)是中高纬度大尺度海表温度重要的持续性特征,是热带外海洋特有的现象。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也存在这一现象,它可能会强迫产生这一海域海温的冬季重现。本文利用IPCC20C3M耦合模式资料,评估了耦合模式模拟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能力。北太平洋海温冬季重现的空间范围是海盆尺度的,中部重现时间比其周围晚。大气环流场的冬季重现主要是在北太平洋中部,它与海温冬季重现关系密切。大多数IPCC耦合模式基本上可以模拟出太平洋海温大范围的冬季重现现象。与重现范围的模拟相比,耦合模式对重现时间地理差异的模拟都比较差。各模式对大气环流冬季重现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较差,大部分模式未能模拟出大气环流场中主要的重现区域。而且,大气环流冬季重现对海温重现的可能影响并没有体现在这些耦合模式中。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大气冬季重现的模拟还有待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太平洋海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梦珂,金大超.2015年夏季东亚和南亚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9
[2].赵霞,杨光.IPCC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模拟[J].海洋学报.2019
[3].胡杨,金大超,米热阿衣·台来提.1991和1994年南京夏季降水异常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2019
[4].卢雅婷,岳遥,张小峰.金沙江水文过程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响应[J].水电能源科学.2019
[5].于梅.太平洋海温场变化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2019
[6].赵一丁,尹训强,宋亚娟,乔方利.浪致混合对2016年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季节性预测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9
[7].杨建玲,郑广芬,王素艳,李欣,朱晓炜.西北地区东部季节连旱对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演变格局[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2018
[8].徐海明,崔梦雪.与冬季北太平洋大范围海温异常相联系的海气特征[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9].毛欣,祁莉,张文君.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性[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10].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