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论文_王敏,马帅,赵柘,汪宇佳,赵淑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皮瘤,腺癌,免疫,胸膜,肿瘤,化学,组织。

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马帅,赵柘,汪宇佳,赵淑慧[1](2019)在《卵巢上皮样恶性间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MM)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间皮细胞起源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原发于胸膜腔较为多见,起源于卵巢极为罕见,术前诊断困难,易与卵巢其他恶性肿瘤、腹膜原发恶性间皮瘤、反应性间皮增生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多依靠术后病理,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差,临床医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为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现对1例卵巢上皮样恶性间皮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MM的病因、临床组织表现、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本文来源于《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陈云杰,姜海涛,高国生,王天飞[2](2017)在《肠系膜恶性上皮性间皮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上皮性间皮瘤是临床上极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来源于胸膜、腹膜、心包和鞘膜等体腔表面的间皮细胞~([1]),侵袭性强,预后较差。多发于高龄人群,近年来在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高,误诊率较高[2-3]。腹膜的发病率仅次于胸膜,约占全部的1/3。我院收治1例肠系膜恶性上皮性间皮瘤,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增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病例介绍患者女,53岁,因腹胀1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余,控制可,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入院(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邢荣格,张晓玲,周玮玮,张欣,苗玉[3](2016)在《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抗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56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5/6、CK8/18、CEA、TTF1、MC、Cal、D2-40、NapsinA的表达水平。结果56例间皮瘤患者中,46例有明确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胸痛24例,胸腔积液38例,胸闷憋气47例;双侧弥漫增厚型9例,单侧局限型47例,粟粒结节型42例,局部肿块型5例。随访45例,双侧弥漫型生存期3~6个月,局限型生存期均<2年,平均生存期8个月。病理类型全部为上皮型,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CK5/6(100%)、CK8/18(98%)、D2-40(98%)、Cal(95%)、MC(93%)、CEA(3.5%)、NapsinA(0%)、TTF1(0%)。结论本组恶性间皮瘤患者的发病与石棉接触密切相关,呈上皮型病理特征。CK5/6、CK8/18、CEA、TTF1、MC、Cal、D2-40、Napsin A联合检测能够解决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王戊辰[4](2015)在《上皮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相关检查、诊疗、预后等,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分析1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来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资料:一男性患者,入院前腹胀,行腹部B超提示大量腹腔积液。干预措施:行各项常规、腹穿、全腹增强CT、PET-CT、电子胃镜、结肠镜及病理学活检明确诊断后,给予全身化疗、维护脏器功能、增强免疫力、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后因病情进展迅速行相关的抢救措施。结果:在排外常见引起腹水病因疾病的基础上,最后行PET-CT示:腹膜、网膜、肠系膜弥漫性FDP代谢异常增高,建议行病理学检查。腹腔镜下可见大小、形态均不一的灰白色结节散在分布于大网膜、壁层腹膜、胃及小肠浆膜面。术后病检示恶性腹膜间皮瘤(上皮型),明确诊断。结论:恶性腹膜间皮瘤属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腹水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等均无特异性,故针对腹水原因待查者,在考虑常见病同时,不要忽视一些罕见病的可能。因预后较差,故需加强对其认识,做到早预防、早诊疗。(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张继贤,赵莺,卢韶华[5](2013)在《免疫组化对恶性胸膜上皮型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对恶性胸膜上皮型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7例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和30例肺腺癌组织中,Calretinin、WT1、D2-40、CK5/6、CEA、MOC-31和TTF-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检查结果分析,选择更合适的一组抗体用于恶性间皮瘤与肺腺癌的鉴别诊断。结果:Calretinin、D2-40、WT-1、CK5/6、CEA、MOC-31和TTF-1在恶性间皮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5%(25/27)、92.5%(25/27)、96.3%(26/27)、77.8%(21/27)、11.1%(3/27)、0(0/27)和37.0%(10/27);在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3.3%(4/30)、6.7%(2/30)、10.0%(3/30)、26.7%(8/30)、90.0%(27/30)、83.3%(25/30)和96.7%(29/30)。间皮瘤阳性标志Calretinin、D2-40、WT1和CK5/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96、0.930、0.931和0.756,腺癌标志CEA、TTF-1和MOC-31的AUC值分别为0.894、0.917和0.798。结论:免疫组化是鉴别恶性间皮瘤与腺癌最好的方法,Calretinin、WT1、D2-40、CEA和TFF-1是较为理想的标志,可作为恶性间皮瘤和腺癌鉴别诊断中的首选抗体。(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邢荣格,郭效忠,张欣,高远,周玮玮[6](2009)在《免疫组化联合抗体在胸腹膜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鉴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腹膜穿刺活检中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方法:选取胸腹膜转移性腺癌140例及上皮型恶性间皮瘤56例,采用常规HE染色观察两者形态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K5/6、CK8/18、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间皮细胞(MC)和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Cal)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胸腹膜转移性腺癌组织中CK5/6、Vim、MC和Cal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组织(2.9% vs 100%,4.3% vs 80%,5% vs 93%,3.6% vs 95.3%,P<0.05);而CK8/18、CEA的阳性表达率则明显高于后者(100% vs 7.1%,87.9% vs 3.5%,P<0.05)。结论:CK5/6、CK8/18、CEA、Vim、MC和Cal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抗体组合,基本上能够解决转移性腺癌和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问题,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23期)

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7](2006)在《H-caldesmon:一个诊断上皮样型胸膜恶性间皮瘤的阳性标记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膜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鉴别在诊断外科病理中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仅凭HE形态进行诊断。目前间皮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一组阳性标记和阴性标记,但无一种抗体对该肿瘤的诊断有绝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阳性标记中,thrombomodulin、CK5/6、WT1、ca(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胡余昌,阮秋蓉[8](2003)在《恶性上皮性间皮瘤免疫组化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恶性上皮性间皮瘤 (MEM)的免疫组化特征 ,寻找MEM与转移性卵巢腺癌 (OA)和结直肠腺癌(CA)鉴别诊断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 ,观察 18例MEM、2 0例OA和 2 0例CA组织标本中HBME 1、E cadherin、CA19 9、MOC 31和CK7的表达。结果 E cadherin、CA19 9和MOC 31的表达在MEM与OA两组间差异显着 (P <0 0 5 )。HBME 1、E cadherin、CA19 9、MOC 31和CK7的表达在MEM与CA两组间差异极显着(P <0 0 1)。结论 HBME 1可作为MEM与CA鉴别的阳性标记物 ;E cadherin、CA19 9和MOC 31均可作为MEM与OA和CA鉴别的阴性标记物 ;CK7是鉴别MEM与CA最好的阳性标记物 ,但不能作为MEM与OA鉴别的指标。(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03年05期)

苏学英[9](2003)在《上皮标记E-cadherin、CEA、MOC-31、Ber-EP4、TTF-1和间皮标记Calretinin、HBME-1、thrombomodulin在浆膜腔积液转移性腺癌、恶性上皮型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鉴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浆膜腔积液中转移性腺癌、恶性上皮型间皮瘤和增生/反应性间皮细胞形态有不少相似之处,有时仅凭形态学特征难以做出准确诊断,成为临床细胞学工作中的难题。因此需要结合一些辅助诊断方法。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逐渐成为浆膜腔积液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由于间皮源性细胞(包括恶性上皮型问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和转移性腺癌细胞常存在交叉反应,只用一种或两种抗体一般不能满足诊断,因此需要应用一组抗体进行鉴别诊断。近年来,新的上皮细胞/腺癌细胞的标记,包括E-cadherin、MOC-31、Ber-EP4、TTF-1等和间皮细胞特异性标记,如calretinin、HBME-1、thrombomodulin等陆续出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这些抗体的作用进行评价,筛选出能满意地对浆膜腔积液中的转移性腺癌和间皮源性细胞进行鉴别诊断的抗体,进一步提高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 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浆膜腔积液标本93例,其中66例胸水,24例腹水,3例心包积液。经组织学或结合临床资料证实的转移性腺癌55例,间皮增生32例,恶性上皮型间皮瘤6例。每例均制备细胞块并用细胞块石蜡切片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除TTF一l用EnVision法以外,其余抗体免疫细胞化学用SP法。 结果:E一eadherin、CEA、MOC一31和Ber一EP4对于转移性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5.5%(47/55)、78.2%(43/55)、69.1%(38/55)和76.4%(42/55),特异性分别为100%(38/38)、97.4%(37/38)、92.1%(35/38.)和86.8%(31/38)。TTF一l对转移性腺癌和肺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34.6%(18/52)和61.5%(16/26),而特异性分别为100%(38/38)和92%(23/25)。Calretinin、HBME一l和thrombomodulin对于f司皮源性细胞的敏感性分别为8 1 .6%(31/38)、78.9%(30/38)和47.4%(18/35),而特异性分别为57.2%(45/55)、21.80;0(xZ/55)和67.30,0(37/55)。经xZ检验,E一eadherin、eEA、MOC一31、 Ber一EP4、TTF一l和calretinin在腺癌、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中表达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5),TTF一1在肺腺癌和肺外腺癌中的表达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5),thrombomodulin、HBME一1在腺癌、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中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 (P>0 .1)。 结论:浆膜腔积液间皮源性细胞和转移性腺癌细胞的鉴别诊断中E一eadherin、eEA和calretinin是最佳组合,如果怀疑肺腺癌或甲状腺癌转移,可以选择TTF一1。如果calretinin表达不满意,可以再增加一个间皮标记thrombomodulin。如果材料较少,只允许选择两种抗体,那E一。adherin和ealretinin是最佳搭配。(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9-25)

胡余昌,阮秋蓉[10](2003)在《HBME-1在恶性上皮性间皮瘤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研究HBME 1在恶性上皮性间皮瘤 (MEM )的表达及其与DNA含量的关系 ,探讨HBME 1在MEM与转移性卵巢腺癌 (OA)和转移性结直肠腺癌 (CA)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 ,观察MEM、OA和CA组织标本中HBME 1的表达 ;同时利用图象分析仪对MEM的细胞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HBME 1的表达在MEM与CA两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1) ,在MEM与OA两组间的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 ,但着色方式不同 ;在MEM中 ,HBME 1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DNA含量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结论 HBME 1的表达与否与MEM的DNA含量无关 ,HBME 1可作为MEM与CA鉴别的阳性标记物的参考指标 ,在MEM与OA的鉴别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恶性上皮性间皮瘤是临床上极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来源于胸膜、腹膜、心包和鞘膜等体腔表面的间皮细胞~([1]),侵袭性强,预后较差。多发于高龄人群,近年来在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高,误诊率较高[2-3]。腹膜的发病率仅次于胸膜,约占全部的1/3。我院收治1例肠系膜恶性上皮性间皮瘤,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增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病例介绍患者女,53岁,因腹胀1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余,控制可,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入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论文参考文献

[1].王敏,马帅,赵柘,汪宇佳,赵淑慧.卵巢上皮样恶性间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9

[2].陈云杰,姜海涛,高国生,王天飞.肠系膜恶性上皮性间皮瘤1例[J].中华全科医学.2017

[3].邢荣格,张晓玲,周玮玮,张欣,苗玉.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抗体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

[4].王戊辰.上皮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并文献复习[D].兰州大学.2015

[5].张继贤,赵莺,卢韶华.免疫组化对恶性胸膜上皮型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

[6].邢荣格,郭效忠,张欣,高远,周玮玮.免疫组化联合抗体在胸腹膜转移性腺癌与上皮型恶性间皮瘤鉴别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

[7].黄文斌,陈洁宇,周晓军.H-caldesmon:一个诊断上皮样型胸膜恶性间皮瘤的阳性标记物[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

[8].胡余昌,阮秋蓉.恶性上皮性间皮瘤免疫组化特征及其鉴别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

[9].苏学英.上皮标记E-cadherin、CEA、MOC-31、Ber-EP4、TTF-1和间皮标记Calretinin、HBME-1、thrombomodulin在浆膜腔积液转移性腺癌、恶性上皮型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鉴别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3

[10].胡余昌,阮秋蓉.HBME-1在恶性上皮性间皮瘤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3

论文知识图

卵巢癌患者腹水中的腺癌细胞HEx200肺心病患者胸水中的增生间皮细胞另一患者胸水中的肺腺癌细胞增生间皮细胞的细胞块切片t}x400肺腺癌细胞表达TTF-1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的增生间皮细胞

标签:;  ;  ;  ;  ;  ;  ;  

恶性上皮型间皮瘤论文_王敏,马帅,赵柘,汪宇佳,赵淑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