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兵
(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62100)
【摘要】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肺不张、慢性肺病、呼吸衰竭、支气管痉挛以及慢性肺病加重等。其发病主要受到高龄、慢性肺病、吸烟以及充血性心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为能够及时发现高危患者,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认真对其体格进行检查;另外,采取测定肺功能、拍摄胸片以及评估肾功能等方式。
【关键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措施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259-01
近年来,手术患者高龄现象越来越明显。随着老年手术患者的不断增多,患者的器官储备功能不断下降,且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心肺疾病等。有文献研究表明,围手术期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19%,该类患者具有手术耐受性差、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为有效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需要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预防处理措施。
一、常见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
1.1常见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类型
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包括肺不张、肺炎、肺栓塞、支气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加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痉管以及呼吸衰竭等;另外,部分患者易出现胸膜支气管瘘、胸腔积液、膈神经麻痹、脓胸以及胸骨伤口感染等呼吸系统并发症;此外,部分患者还受到手术麻醉方式、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
1.2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发生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文献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较严重,那么其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达到23%;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为中度或者轻度,那么其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10%。
(2)哮喘
哮喘不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哮喘控制的是否理想、是否有效,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直接关系。
(3)年龄
年龄作为外科病人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呼吸系统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呼吸肌强度、肺泡表面积以及胸壁顺应性下降,将会升高残气量,下降肺活量,改变通气血流比;另外,如下降呼吸代偿功能,上升呼吸做功量,提高呼吸抑制剂敏感性,均能够提高高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减轻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综合措施
为有效减轻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需要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2.1镇痛处理
术后给予有效镇痛处理,对外科手术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剧烈疼痛会加大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与其他镇痛方式相比,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其能够有效减少抑制膈肌,改善患者肺活量和潮气量,具有较好的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2.2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术后,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能够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降低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即使患者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也要引导其早期下床活动锻炼,能够有效防止发生肺动脉栓塞。另外,大多数文献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能够显著缓解术后局部肿胀以及疼痛症状,并大大减少形成血栓后发生的各种临床症状。
2.3氧疗
术后对患者给予氧疗,有利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加快伤口愈合,提高吻合口灌注水平。如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则给予氧疗是十分重要的。如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肺炎或者肺不张等并发症,那么其会增多炎性因子,加重炎性反应,并增加组织需氧量;对患者进行氧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和组织灌注,加快患者机体快速恢复。
2.4运用肺膨胀技术
肺膨胀技术主要包括诱发性肺量测定法、胸部理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以及深呼吸锻炼等方法。目前,有研究表明,对腹部手术患者采取肺膨胀技术对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具有一定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够降低术后肺炎、再插管以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2.5腹部术后给予胃肠减压
患者采取腹部手术后,对其进行常规胃肠减压能够加快肠道恢复,并能够有效防止误吸。如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或者不能耐受腹胀现象,则要对患者给予选择性胃肠减压。对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者采取选择性胃肠减压,与常规进行胃肠减压的患者相比,其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如腹部手术患者存在误吸风险或者高反流,那么要给予选择性胃肠减压,旨在能够有效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对患者体格进行仔细检查,并测定肺功能,给予其他辅助性检查。要求护理人员要严格根据患者病情确定预防、治疗措施,最终有效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赵玉斌.浅析通信电源设备及其应急预案[J].电力系统通信,2009,01(11):9-10.
[2]朱世昌.电力系统通信电源技术发展方向及应急预案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3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