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移动升降装置,解决了传统的探测器在拆装过程中不方便的问题。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用于安装在船底板上,所述架体安装有升降机构与探测器,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探测器升降,所述架体上设有可在船底板移动的移动机构。架体上的升降机构可带动探测器在水中上升或下降,架体通过移动机构可以在船底板上前进后退,从而带动探测器移动,保证探测器可以在不同水层以及不同区域对水体进行检测或探测,从而了解水下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水体状况。
主设计要求
1.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用于安装在船底板(2)上,所述架体(1)安装有升降机构(4)与探测器(5),所述升降机构(4)带动所述探测器(5)升降,所述架体(1)上设有可在船底板(2)移动的移动机构(6)。
设计方案
1.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用于安装在船底板(2)上,所述架体(1)安装有升降机构(4)与探测器(5),所述升降机构(4)带动所述探测器(5)升降,所述架体(1)上设有可在船底板(2)移动的移动机构(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板(2)设有槽口(3),所述升降机构(4)可带动探测器(5)穿过槽口(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由面板(101)、侧板(102)、底板(103)、支撑板(104)以及底部连接板(105)拼接成箱式结构,所述面板(101)的周边设有凹槽(8),所述侧板(102)、底板(103)、支撑板(104)以及底部连接板(105)设有与凹槽(8)配合的凸起(9)。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6)包括安装在架体(1)底部的滚轮(61)以及固定在船底板(2)与滚轮(61)配合的导轨(62),所述导轨(62)设置在槽口(3)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升降杆(41),所述升降杆(41)的一端固定在架体(1)上,另一端连接有推杆支架(42),所述推杆支架(42)的两侧连接有导杆(43),所述导杆(43)的另一端与探测器(5)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板(2)与架体(1)之间设有翻转机构(10),所述架体(1)具有直立的一号位置以及平卧的二号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的前后端均连接有翻转机构(10),所述翻转机构(10)包括与架体(1)连接的一号件(11)以及与船底板(2)可拆卸配合的二号件(12),所述一号件(11)与二号件(12)铰接,所述一号件(11)上设有一号孔(13),所述二号件(12)上设有二号孔(14)以及三号孔(15),所述架体(1)处直立状态时,所述一号孔(13)与二号孔(14)配合,所述架体(1)处平卧状态时,所述一号孔(13)与三号孔(15)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件(11)还设有四号孔(16),所述架体(1)处直立状态时,所述四号孔(16)与三号孔(15)配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件(11)上设有加强筋(17),所述加强筋(17)与一号件(11)上的铰接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件(11)与架体(1)的上下距离可调,所述二号件(12)与架体(1)的前后距离可调。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和维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移动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在水面上航行,如要进行对水下的探测活动,通常是将探测器固定在连接杆上,然后将连接杆固定在船舷位置,但水体会因为日照透光度以及照射位置的不同会造成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温度差,所以正常的水质检测以及探测会把水体分成不同水层以及不同区域,而水体因为温度的不同会有物理和化学性的差别,目前的探测活动只能单一的探测水体的某一位置,无法对水体进行全面探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目前船舶上的探测设备无法对水体的不同区域进行全面探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移动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用于安装在船底板上,所述架体安装有升降机构与探测器,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探测器升降,所述架体上设有可在船底板移动的移动机构。
所述船底板设有槽口,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探测器穿过槽口。
所述架体由面板、侧板、底板、支撑板以及底部连接板拼接成箱式结构,所述面板的周边设有凹槽,所述侧板、底板、支撑板以及底部连接板设有与凹槽配合的凸起。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架体底部的滚轮以及固定在船底板与滚轮配合的导轨,所述导轨设置在槽口的两侧。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一端固定在架体上,另一端连接有推杆支架,所述推杆支架的两侧连接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另一端与探测器相连。
所述船底板与架体之间设有翻转机构,所述架体具有直立的一号位置以及平卧的二号位置。
所述架体的前后端均连接有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与架体连接的一号件以及与船底板可拆卸配合的二号件,所述一号件与二号件铰接,所述一号件上设有一号孔,所述二号件上设有二号孔以及三号孔,所述架体处直立状态时,所述一号孔与二号孔配合,所述架体处平卧状态时,所述一号孔与三号孔配合。
所述一号件还设有四号孔,所述架体处直立状态时,所述四号孔与三号孔配合。
所述一号件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一号件上的铰接部连接。
所述一号件与架体的上下距离可调,所述二号件与架体的前后距离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架体上的升降机构可带动探测器在水中上升或下降,架体通过移动机构可以在船底板上前进后退,从而带动探测器移动,保证探测器可以在不同水层以及不同区域对水体进行检测或探测,从而了解水下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水体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架体处竖直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架体处平卧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架体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架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翻转机构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翻转机构另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翻转机构的爆炸的示意图。
架体1、面板101、侧板102、底板103、支撑板104、底部连接板105、船底板2、槽口3、升降机构4、升降杆41、推杆支架42、导杆43、探测器5、移动机构6、滚轮61、导轨62、凹槽8、凸起9、翻转机构10、一号件11、二号件12、一号孔13、二号孔14、三号孔15、四号孔16、加强筋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移动升降装置,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用于安装在船底板2上,所述架体1安装有升降机构4与探测器5,所述升降机构4带动所述探测器5升降,所述架体1上设有可在船底板2移动的移动机构6。架体1上的升降机构4可带动探测器5在水中上升或下降,架体1通过移动机构6可以在船底板2上前进后退,从而带动探测器5移动,保证探测器5可以在不同水层以及不同区域对水体进行检测或探测,从而了解水下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水体状况。
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船底板2设有槽口3,所述升降机构4可带动探测器5穿过槽口3。适合体积小的单体船,在单体船的底部开设槽口3,升降机构4可带动探测器5穿过槽口3进入水里。
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架体1由面板101、侧板102、底板103、支撑板104以及底部连接板105拼接成箱式结构,所述面板101的周边设有凹槽8,所述侧板102、底板103、支撑板104以及底部连接板105设有与凹槽8配合的凸起9。架体1的整体重量轻,方便搬运、输送,侧板102、底板103、支撑板104以及底部连接板105与面板101容易配合,加工方便。
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移动机构6包括安装在架体1底部的滚轮61以及固定在船底板2与滚轮61配合的导轨62,所述导轨62设置在槽口3的两侧。给架体1推力或拉力,架体1就可以轻松的在船底板2上移动。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升降杆41,所述升降杆41的一端固定在架体1上,另一端连接有推杆支架42,所述推杆支架42的两侧连接有导杆43,所述导杆43的另一端与探测器5相连。升降杆41通过升降带动导杆43上下移动,从而可以使探测器5上升下降来探测不同水体深度。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图7所示,所述船底板2与架体1之间设有翻转机构10,所述架体1具有直立的一号位置以及平卧的二号位置。当架体1处于直立状态时,探测器5位于水下可用于进行测探活动,当探测器5需要更换或维修时,通过翻转机构10将架体1处于平卧状态,让探测器5位于船底板2的上端面,可简单方便的对架体1上的探测器5进行拆装。
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架体1的前后端均连接有翻转机构10,所述翻转机构10包括与架体1连接的一号件11以及与船底板2可拆卸配合的二号件12,所述一号件11与二号件12铰接,所述一号件11上设有一号孔13,所述二号件12上设有二号孔14以及三号孔15,所述架体1处直立状态时,所述一号孔13与二号孔14配合,所述架体1处平卧状态时,所述一号孔13与三号孔15配合;所述一号件11还设有四号孔16,所述架体1处直立状态时,所述四号孔16与三号孔15配合。当架体1处直立状态时,架体1前后端的二号件12通过螺栓与船底板2连接,通过销钉连接一号孔13与二号孔14、三号孔15与四号孔16,保证架体1处于直立状态的稳定,当架体1需要移动时,架体1两端的二号件12与船底板2松开,就能移动架体1;当探测器5需要更换时,只需要将架体1一端的二号件12与船底板2松开,然后拆除销钉,机架1就能转动,当机架1平卧时,只需要用销钉连接一号孔13与三号孔15,就能将机架1定位,更换方便。
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7所示,所述一号件11上设有加强筋17,所述加强筋17与一号件11上的铰接部连接。保证一号件11稳固,在翻转过程中不易损坏。
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7所示,所述一号件11与架体1的上下距离可调,所述二号件12与架体1的前后距离可调。一号件11与二号件12均设有长腰孔,通过调节一号件11与二号件12与机架1的位置,方便一号件11与二号件12配合以及固定。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7592.2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354938U
授权时间:20190906
主分类号:F16M 13/02
专利分类号:F16M13/02;F16M11/04;F16M11/18;B63B17/00
范畴分类:27H;
申请人:浙江嘉蓝海洋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嘉蓝海洋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体育路18号
发明人:杨东;孙双福;林鲁楠
第一发明人:杨东
当前权利人:浙江嘉蓝海洋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江亮
代理机构:33106
代理机构编号:舟山固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加强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