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美玲:从“痒者阳也,浅刺之”论浅刺止痒论文

乔美玲:从“痒者阳也,浅刺之”论浅刺止痒论文

摘要:本文将从对《灵枢…终始》“痒者阳也,浅刺之”的理解探讨针灸浅刺止痒的中医理论基础,推广针灸浅刺疗法在瘙痒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痒者阳也;浅刺;皮部;止痒

0 引言

瘙痒是皮肤病的主要自觉症状之一,轻者,搔抓即止,重者,瘙痒入骨,难以入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于神经性皮炎、湿疹、结节性痒疹等瘙痒性皮肤疾病,临床治疗主要以内服抗过敏药及局部外用激素膏药为主,慢性瘙痒服用抗组胺药往往无效或只能短暂缓解瘙痒,而长期使激素局部外搽止痒不仅容易造成激素依赖,而且会有皮肤干燥萎缩等副作用,并且二者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瘙痒的困扰。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针灸浅刺疗法止痒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立即缓解病情,还可以从根本上缩短病程,但是针灸浅刺止痒机理为何?为何止痒如此迅速?本文将从对《灵枢…终始》“痒者阳也,浅刺之”的理解探究针灸浅刺止痒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针灸浅刺疗法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痒者阳也”

“痒者阳也”从字面意思理解瘙痒症状往往表现为肌肤之表,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所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就病位而言,无论是临床上常见的有形皮疹瘙痒如湿疹、皮炎,无皮疹的瘙痒如最常见的老年皮肤瘙痒症,还是瘙痒游走不定的荨麻疹,其病因虽然各异,但其病位均在肌表,属中医学十二皮部,瘙痒症状表浅,表为阳,里为阴,故曰“痒者阳也”;治疗宜因势利导,从表而解。

《素问…吴注卷二十二》[2]指出“热微则痒”,《类经》[3]亦有“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的论述,后世更是有以“火郁致痒”[4]辩证理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而《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论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由此可见就病性而言,瘙痒属热、属阳,故有“痒者阳也”之论述,治疗宜选“透热开郁”之法。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痒”的病因病机记载,《灵枢…刺节真邪》云[5]:“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诸病源候论》[6]在论及痒的病机时提出:“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常濡湿者,此虫毒气深,在于肌肤内故也。”,即瘙痒往往因卫表不固,腠理空虚,加之风、湿、虫等邪气客于皮肉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局部气血失和而发。现代医家认为邪气郁积,日久则见火郁,并提出“火郁致痒”[4]理论,“火郁”当属阳,治疗宜选用“透热转气”之法。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瘙痒病因虽多,但根本原因在于卫气虚,而人体中卫气循行周身,分布在皮肤分肉之间,是抵御邪气的天然屏障,卫气其性属阳,又有“卫阳”之称,所布偏于肌表,故曰“痒者阳也”。笔者认为皮部卫气气机不畅是瘙痒发病的关键,宜用浅刺之法以取皮气而调卫气[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性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1-3]。NAFLD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群患慢性肝病和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一般约为20%~33%;大约50%的NAFLD患者在患病4~13年后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40%发展为肝纤维化[4-5]。在过去20年中,亚洲国家NAFLD发病率持续上升,并且已呈年轻化趋势;在我国,NAFLD的成人发病率可达15%,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更高[6]。

随机抽选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5.3±2.2)岁。

出版单位发行的图书专业性强,并且能满足广大读者学习需要时,图书的预约就愈发频繁。图书馆可圈定上一学年图书预约率高的出版单位,分析一下这些单位发行的哪些类图书上一学年受到在校生的欢迎。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图书馆可调整下一学年购买此类图书的复本数量。

2 关于“浅刺”

《灵枢…官针》[7]具体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已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焠刺者,刺燔针以取肌痹也……豹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已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其中“半刺”是浅刺且要求浅刺疾出的一种针法,“毛刺”是浅刺在皮毛的一种针法,“浮刺”是一种斜针浅刺的针刺方法;“扬刺”是一种多针浅刺的针法,“焠刺”是将针体烧红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豹纹刺”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针法,“络刺”是一种浅刺体表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针刺方法,“赞刺”针法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针刺方法,“直针刺”是沿皮浅刺浅表脉络的一种刺法。

近些年各医家学者在《灵枢…官针》浅刺法的基础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浅刺方法,目前我们临床上常用的皮内针法[8]即为“浮刺”、“直针刺”等刺法的发展,皮肤针法[8]即为“毛刺”、“扬刺”、“半刺”等刺法的发展,三棱针[8]放血疗法为“豹纹刺”、“络刺”、“赞刺”等刺法的发展, 火针疗法[8]即为“焠刺”的发展演变。

浅刺,顾名思义,指的是针刺部位相对较浅的针法,关于浅刺最早的相关论著为《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之中详载的五刺中的半刺、豹文刺,九刺中的毛刺、焠刺及络刺,十二刺中的扬刺、直针刺、浮刺、赞刺皆属浅刺之法。

通过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与生长速率指标的回归分析,大刺鳅幼鱼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50.7%~52.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中指出治病的根本大法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具体而言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所云“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泻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病邪在表者,宜用发散之法,病邪深重在里者,宜用通泻之法,病位在表者宜用发散之法,瘙痒属阳,病位在表,故选用“发散”之法从表而解。

3 “痒者阳也,浅刺之”

“痒者阳也,浅刺之”言简意赅的指明了止痒的治疗原则,即浅刺之法为治疗瘙痒病症的正治之法,早在《素问…刺要论》[1]就有论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 有在筋者, 有在骨者, 有在髓者。”病位深浅不同, 针刺深浅也会不同,《素问…刺要论》[1]亦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再次强调针刺的深浅和病位的深浅密不可分。《灵枢…小针解》[7]云:“浮浅之病,不欲深刺,深则邪气从之入”的记述,说明根据病邪深浅部位而行不同深浅的针刺是保障针刺疗效不二法则,否则不仅无效,反而会引邪深入,加重甚至延误病情。临床观察所见,针灸浅刺与其他疗法止痒相比更加快捷有效,盖因“刺阳者,浅而疾之”。

现代临床研究也表明,针灸浅刺对于瘙痒性病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方便快捷,疗效显著。开雁[9]应用中药配合梅花针疗法治疗慢性湿疹92 例,总有效率为92.39% (P<0.05);朱明芳、何清湖等[10]观察刺络放血与西药治疗皮肤瘙痒症患者60 例发现刺络放血治疗皮肤瘙痒症不仅疗效确切,明显优于西药,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李思婷[11]通过观察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症状、体征影响的研究表明火针结合辨证取穴针刺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程度、瘙痒面积及瘙痒频率。高晖、焦召华等[12]通过观察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慢性湿疹瘙痒程度的改善情况的研究发现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慢性湿疹的瘙痒程度,并具备起效时间短的治疗优势。姜群群,蔡春霞等[13]通过火针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对神经性皮炎瘙痒程度改善的研究发现火针联合刺络拔罐疗法能够明显改善神经性皮炎的瘙痒程度,并具备起效时间短,疗效维持时间长,疗效确切,操作方便等优势。

4 小结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瘙痒感受器起源于真皮与表皮连接处的游离神经末梢,其分布复杂并表达多种激素和抗体[15],瘙痒的发生正是由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游离神经末梢网络受到多种瘙痒介质(主要有: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乙酰胆碱、内皮素、蛋白酶及其相关受体等)的刺激, 经广泛分布于皮肤的真皮与表皮的无髓神经纤维(C 纤维)末端产生冲动, 由脊髓丘脑侧束逐渐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痒感[14]。针刺操作作用于皮肤均可由刺激皮肤通过皮-脑轴使皮肤细胞分泌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肾上腺皮质轴、性腺轴、甲状腺轴相同的多种神经活性物质从而发挥调节整体的作用[16-18]。由上述可见瘙痒的病位当属中医学的十二皮部,而皮部为卫气循行和留存的部位[19],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20]。皮部作为人体第一层防御屏障,直接与外界接触,外邪入侵人体,首先经过皮部,然后逐渐入里,即《素问…皮部论篇》[1]所云:“凡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治者治皮毛”的治疗原则。通过针灸浅刺作用十二皮部,调动人体卫气即“取皮气而调卫气”,加强人体的卫外功能,疏通局部经络、调和局部气血的同时外可引邪外出,发散开郁,透热转气,内可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网络激发脏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阴阳,从而达到“邪毒散阴阳调气血和则痒自止”的目的。

皮肤针疗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针灸浅刺疗法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临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时不仅操作简便迅速,直达病所,止痒疗效显著,而且因其针刺部位较浅,避免了弯针、断针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易于广大患者接受,在治疗皮肤瘙痒病症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痒者阳也,浅刺之”是指导针灸浅刺止痒的中医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挖掘、整理,使其发扬光大,以资后学。

参考文献

[1]唐…王冰编.戴铭,张淑贤,等.黄帝内经素问[М].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08-12,81.

[2]明…吴昆注,山东中医院中医文献研究室点校.黄帝内经素问吴注[М].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01:372.

[3]明…张景岳著.类经[М].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08:363-380.

[4]汪静,谢志军,李海昌.基于火郁理论探讨皮肤瘙痒症辨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06):64-66.

[5]刘衡如校.灵枢经(校勘本)[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64,4:15-16,35-38.

[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М].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08:164.

[7]余楚岚,易玮.《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04):511-514.

[8]王富春,贾春生,等.刺法灸法学[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2:49-53,93,95,97,98.

[9]开雁.中药配合梅花针治疗慢性湿疹92 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5):401.

[10]朱明芳,何清湖,张伊敏,等.刺络放血与西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01):13-16.

[11]李思婷.火针干预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病例系列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12]高晖,焦召华,李瑞超,等.火针联合刺络放血对慢性湿疹瘙痒程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05):276-278.

[13]姜群群,蔡春霞,丛元元,等.火针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对神经性皮炎瘙痒程度改善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05):418-420.

[14]夏隆庆,赵春霞.瘙痒的发生机制、分型和治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1):687-689.

[15]LOERC,JELLIESJ,KPISTANWJr.Segment-specificmorphogresisofleech Retziusneurons requires particular peripheraltargrts[J].J Neurosci,1987,7(9):2630-2638.

[16]朱兵.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7]ROOSTERМAND,GOERGET,SCHNEIDERSW,et al.Neuronal control of skin function:the skin as a neuroimmunoendocrine organ[J].PhysiolRev,2006,86(4):1309-1379.

[18]ZOUBOULISCC.The skin as an endocrineorgan[J].Dermatoendocrinol,2009,1(5):250-252.

[19]胡天烨, 马睿杰, 方剑乔. 浅刺与卫气探述[J]. 浙江中医杂志,2016,51(05):372-373.

[20]张思彬,付于.付于皮部浅刺学术思想及经验介绍辽宁[J].中医杂志,2015,42(10):1862-1863.

From "Yang is also the itch, shallow stab of" on Shallow Stab Antipruritic

QIAO Mei-ling 1, ZENG Ruo-nan 1, CHEN Chun-tao 2, HUANG Shu2*
(1.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2. The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 relieving itching by shallow needling of acupunctur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 Itching belongs to Yang ,should be treated by shallow pricking“ in “Ling shu. End Shi”, and popul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shallow needling of acupuncture in pruritus dermatosis.

KEY WORDS:Itch belongs to Yang;Shallow puncture;Cutaneous regions; Relieve itching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6.117

本文引用格式:乔美玲,曾若男,陈纯涛,等.从“痒者阳也,浅刺之”论浅刺止痒[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99-200.

作者简介:乔美玲,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曾若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纯涛,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

通讯作者*:黄蜀,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医师。

标签:;  ;  ;  ;  ;  ;  ;  ;  ;  ;  ;  ;  ;  ;  ;  

乔美玲:从“痒者阳也,浅刺之”论浅刺止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