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脑图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谱,切片,神经元,层析,图像,神经,鲤鱼。
脑图谱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丹[1](2019)在《脑功能和针灸脑图谱光声成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脑成像技术为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可视化基础。目前基于脑功能和结构测绘影像的工具主要分为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两种类型。宏观成像技术与微观成像技术探测到的脑世界信息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光声层析成像技术(PAT)应运而生,这种混合成像方式可以用相同的对比机制轻松地涵盖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多尺度信息。该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神经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法之?。论文中我们发展了?种无创动态光声脑功能可视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提供在?管尺度的视角下全脑皮层以及深层脉管系统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功能和结构图像。该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基于血流动力学的脑氧合和脑代谢两方面的功能活动,并且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及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既能对特定的伴随神经活动的脑功能区域进行准确、可靠的定位,又能进行长期反复的动态扫描,实时追踪脑内信号的改变。本论文从光声成像基本理论出发,从克服光的穿透深度以及透过头颅检测光声信号这两大光声脑成像的技术难题着手。设计并搭建了两套PAT脑成像系统,构建了用于脑功能成像的技术平台,开辟了光声脑功能成像应用研究的崭新领域。对新型造影剂的开发、造影剂脑部传递效应、药物响应、出血性脑卒中的监测、缺血性脑卒中的监测与治疗、针灸神经调控效应的监测等多方面应用都开展了深入的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这些应用分别涉及到一些神经科学中需要解决的作用机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难题,填补了光声脑成像在这方面应用的空白。这项PAT技术,将会被?泛应用到?动物大脑生理和病理功能的研究和实践中。这项技术有希望开启光学脑功能成像新纪元,进一步推动脑科学的完善和深化。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汇总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两套光声层析成像系统,构建了用于脑功能成像的技术平台;第二套基于阵列探测器及多通道采集的PAT系统是对第一套的全面升级。2、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统计,对国内外用于光声分子影像与微波热声分子影像的造影剂做了非常详细的综述,还讨论了目前光声与微波热声分子影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方向。3、开发了一种基于针灸阳陵泉—金纳米球的新型复合光声造影剂,基于活体实验验证了该复合造影剂可以提高大脑皮层脉管系统与周围组织间的成像对比度以及成像分辨率。4、开发了基于一种对比剂溶液(PEG-GNRs)和物理辅助方法(小鼠足叁里穴(ST36)针灸)相互结合的增强光声脑成像对比度及深度的策略。同时也为针灸改善药物(造影剂)传递分布、提高药物疗效的机理提供新的线索。发现了针灸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声成像的“造影剂”。5、利用PAT技术将低剂量和高剂量黄连素对小鼠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进行了活体实验研究。证明了黄连素能够在特定的脑功能区内引起不同程度的HbT浓度增加。验证了PAT可以成为观察药物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响应的强有力的工具,并且可为药物浓度和剂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6、利用PAT对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这种脑疾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PAT可对小鼠的血肿病变的形态变化,包括血肿的位置、形状和大小进行长时间的可视化监测。它还可以对血肿周围区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肿占位效应以及血肿占位导致血肿周围区域的缺血缺氧情况做出测绘。该研究证明了PAT技术有潜力成为监测脑卒中治疗效果的有力工具,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7、基于光声层析成像/激光散斑成像这种双模态成像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针灸治疗方案进行应用研究。得到针灸阳陵泉穴位治疗脑缺血时会引起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流速度的相应响应,针灸可对缺血血管扩张以及再灌注这一非常有意义的结论。该项研究证明了PAT有助于监测和评估针灸对脑卒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重要的是,基于两种脑卒中类型的实验研究,为PAT技术可区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8、开展了部分PAT脑成像的临床前可行性验证的离体以及活体研究。利用受到脑部创伤的大鼠大脑活体实验以及恒河猴脑离体实验对光声成像技术临床前的能力进行了评估,证明了光声成像技术在新生儿脑成像方面的临床应用潜力。9、首次搭建了针灸脑科学的无创PAT动态可视化技术平台。首次基于>200例的光声脑功能成像实验对针灸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响应绘制了全面的图谱。对小鼠周身17个穴位,每个穴位引起的对应变化都做了详细的统计。针灸每个穴位引起大脑活动的10个皮层分区都可精准定位。该技术有可能会成为解释针灸密码,书写针灸字典的重要现代望诊技术。在此过程中设计并制作了专门用作PAT成像过程中实施针灸的小鼠支架。(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袁心茹[2](2019)在《基于连接模式的Wernicke区跨文化脑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以往的神经影像研究已经证实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区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而脑图谱的发展为研究人类语言功能区的定位,构建更精确的语言神经环路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已经有研究探讨了Broca区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中分区模式以及连接模式的一致性和特异性。本文主要探讨传统语言区Wernicke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分区模式和连接模式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首先,本研究基于解剖连接的脑区分割方法探究了跨文化背景人群的Wernicke区的分区一致性和特异性,并基于荟萃分析对每个子区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通过层次聚类研究子区的模块化结构。其次,基于所分的的子区,本研究探讨跨文化背景对子区功能连接的影响;一方面执行子区的全脑功能连接进行差异分析,另一方面提取116个语言相关脑区与子区间执行功能连接来补充验证全脑功能连接的结果。最后,本研究探讨两大传统语言区Wernicke区子区和Broca区子区之间的精细的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特异性和普遍性。本研究揭示了跨文化人群的Wernicke区最优分区模式均为5类,具有高度跨文化一致的拓扑结构分区模式。而在之后的连接模式分析中,本研究发现了跨文化连接模式的差异性。对比亚洲人,美洲白种人子区1(颞横回上侧)与额中回、颞中回等呈现出特异性地功能连接;而子区1与双侧顶叶、楔前叶、左侧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右侧补充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值,亚洲人要高于美洲白种人。子区2(颞横回下侧)与左侧额叶眶回、颞下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值,亚洲人高于美洲白种人;但子区2与中央前回的连接,美洲白种人高于亚洲人。可能子区1与子区2参与到语言的不同的任务执行过程中,美洲白种人和亚洲人的参与度不同。与美洲白种人相比,亚洲人的子区3(颞平面)、子区4(顶上小叶和尾侧颞上回)、子区5(尾部颞中回上侧)具有很多特异性连接,暗示着子区3、子区4、子区5在亚洲人的语言加工处理网络中更加重要的作用。对比跨文化的传统语言区Wernicke子区和Broca子区的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模式,本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两个语言区子区之间的连接模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语义处理模块、工作记忆和语法模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人群间Wernicke分区模式的一致性及其连接模式的特异性,推测这种特异性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引起的脑区结构功能网络重组。(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宋丽梅[3](2019)在《胎儿和婴幼儿脑图谱的创建及在脑连接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图谱可以用来对大脑结构进行分割,是探究大脑发育的有利工具。2岁之前的大脑在时刻发生着各种变化,胎儿及婴幼儿与成人在大脑结构,形态以及组织成分上的差异导致利用成人脑图谱对低年龄胎儿及婴幼儿大脑进行分割的不准确。脑图谱不仅可以提供标准空间来促进不同个体间大脑结构和功能数据的对比,指导对感兴趣区进行解剖定位,并且能够利用脑图谱将大脑分为若干结构区域作为脑网络的节点,去探究脑连接的发育。因此,创建胎儿及婴幼儿脑图谱十分有意义,创建的脑图谱可以用来探究大脑的连接。本课题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 1岁,2岁幼儿脑图谱的创建及其在脑连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孕中期到出生期胎儿脑连接的发育。由于缺乏用来分割20孕周胎儿大脑的电子脑图谱,因此,本部分采用皮质均分算法对20孕周胎儿大脑进行分割作为脑网络连接的节点。创建孕中期的脑图谱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第一部分:1岁2岁幼儿DTI叁维脑图谱的创建目的:2岁之前的儿童大脑发生着复杂的结构变化,各种神经精神类疾病(例如自闭症)会在此时间段内发生。利用脑图谱对大脑结构进行自动分割有利于对脑功能和结构磁共振数据的研究。由于儿童大脑与成人大脑之间存在解剖结构大小不均衡等差异,导致利用成人脑图谱对儿童大脑进行自动分割的不准确。然而,包含众多灰白质结构的1岁,2岁儿童脑图谱并未得到很好的创建。因此创建包含大量灰质、白质结构的1岁,2岁儿童脑图谱十分必要。在此研究中,我们利用23例1岁和27例2岁健康儿童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分别创建了包含124个灰白质结构的1岁和2岁儿童DTI脑图谱。利用恰当的配准方式,创建的儿童脑图谱可以用来准确的自动分割相应年龄段儿童脑MRI图像。基于脑图谱的自动分割可以用来探讨3-38个月儿童大脑连接的发育状况。实验材料与方法:· 90例年龄在3-38个月的儿童参与此项研究。其中23例9-15个月的1岁儿童和27例20-28个月的2岁儿童的T1加权图像和DTI数据分别用来创建1岁,2岁儿童脑图谱;· 为了得到相互配准的T1加权图像和DTI数据,我们利用DiffeoMap软件中的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ation)和 LDDMM(large deformation diffeomorphic metric mapping)将b0图像配准到对比度反转的T1加权图像上。此配准过程产生的变形矩阵用来配准其它DTI图像。经过这些变换,T1加权图像和DTI图像在同一空间,像素大小为1.0mm3;· 个体模板和平均脑模板的创建:AC-PC配准后,将所有个体的T1加权图像仿射变换到大脑形态较好的一个个体的T1加权图像上,平均经过配准的所有图像得到第一脑模板。再平均所有个体图像仿射变化到第一脑模板后的图像得到第二脑模板。重复此步骤得到第叁脑模板(线性平均脑模板)。产生第叁脑模板过程中生成的变形矩阵用来配准DTI图像。将此大脑形态较好的个体图像仿射变化到线性平均脑模板得到个体脑模板。将所有个体的图像LDDMM非线性配准到个体脑模板并将配准后的图像进行平均,得到非线性平均脑模板;· 计算Jacobian值:利用LDDMM配准方法将10例1岁儿童的大脑图像分别配准到1岁,2岁和JHU成人脑图谱。利用配准过程中产生的变形矩阵计算Jacobian值的对数并产生Jacobian图。将产生的Jacobian图分别覆盖在1岁,2岁和JHU成人脑图谱的T1加权图像上,并计算Jacobian值的分布直方图;· 创建包含大量灰、白质结构的脑图谱:参考成人脑图谱和新生儿脑图谱,利用ROIEditor软件在个体脑模板的轴位图像上手动分割出124个灰白质结构,并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上对分割的结构边界进行修改,直到各个结构的边界在叁个方位上都相对平滑。在DTI伪彩图上对白质进行分割,对白质纤维进行追踪来辅助白质的分割。皮质下核团的分割主要是在T1加权图像上。依据T1加权图像上脑沟回模式对大脑皮质进行分割。在进行大脑结构分割的过程中,利用Amira软件对大脑结构进行3D重建,辅助对大脑结构边界进行修改;· 基于脑图谱分割的准确性验证:利用1岁儿童脑图谱和2岁儿童脑图谱分别对5例1岁和5例2岁儿童大脑结构进行自动分割,来探究基于脑图谱自动分割的准确性。从每个个体的5张2D图像中挑选出10个大脑结构,并对这10个结构进行手动分割。为了验证个体间分割的差异,本课题组成员冯蕾对参与准确性研究个体的10个大脑结构进行手动分割。以手动分割为标准,分别计算两次手动分割,基于创建的儿童脑图谱自动分割与手动分割脑结构间的Dice值和L1错误;· 利用脑图谱探究大脑连接的发育:利用创建的1岁,2岁脑图谱对90例3-38个月的儿童大脑进行分割。3-18个月的儿童大脑利用1岁脑图谱进行分割,18-38个月的儿童大脑利用2岁儿童脑图谱进行分割。将脑图谱配准到个体的原始空间,分割每个个体的白质纤维连接束,并将分割出来的白质纤维分为五组。测量发育过程中白质纤维连接的发育变化来说明创建的1岁,2岁儿童脑图谱的用途。结果:· 1岁儿童与成人大脑之间的形态差异:将1岁个体配准到JHU成人脑模板时,大脑额叶和颞叶的形变较大,产生的Jacobian值很分散,平均值约为1.3。而将1岁个体配准到1岁脑模板时,产生的形变较小,产生的Jacobian值较集中,比较趋向于1;· 创建的1岁,2岁儿童脑图谱包含55个大脑皮质结构,40个深层白质结构,10个皮质下核团和22个脑干小脑结构;· 基于脑图谱自动分割的准确性研究:基于创建的儿童脑图谱自动分割结构与手动分割结构的Dice值高于0.8,表明基于1岁,2岁脑图谱自动分割的准确性较高。扣带回,钩状束的Dice值大于0.75,说明即使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结构,基于脑图谱的自动分割准确性也较高;· 3-38月儿童大脑连接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深层白质纤维的FA值逐渐增加,而MD,AD和RD值逐渐减小。讨论和结论:此研究创建了包含124个灰白质结构的1岁,2岁儿童DTI脑图谱。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创建的脑图谱可以用来准确地自动分割年龄相符的儿童大脑MRI图像。利用创建的脑图谱可以对白质纤维束进行自动分割,从而探讨白质连接的微观发育状况。但是,目前仍缺乏用来分割小孕龄胎儿大脑的脑图谱,尤其是孕中期胎儿脑图谱。因此,创建孕中期的脑图谱以及利用孕中期脑图谱来探究大脑连接的发育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此研究中创建的脑图谱不仅能用来研究正常的脑发育,还能为临床神经发育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部分:孕中期到出生期人类结构脑网络的发育目的: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大脑结构时刻发生着各种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大脑形态和微结构上,还表现在宏观的脑连接中。胎脑发育过程中最显着的变化是神经元沿着放射状胶质纤维从侧脑室层迁徙到皮质层,并逐渐在皮质层生成轴突、棘突和突触。与此同时,白质轴纤维进行不断的发育并出现了以白质轴纤维为基础的脑连接。这些神经细胞的迁徙路径和快速发展的脑白质纤维构成了早期胎儿脑网络连接的基础。然而,孕中期到出生期胎儿结构脑网络的发育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神经纤维对结构脑网络的影响至今尚未研究清楚。脑图谱可以对大脑进行分割作为脑网络的节点,但是由于20孕周的胎脑表面十分光滑,用来分割20孕周胎脑的电子脑图谱仍未被创建,因此,本实验室采用皮质均分算法对大脑进行分割来探讨20到40孕周人类结构脑网络的发育。探究脑连接的发育过程不仅可以提供大脑细胞构筑的相关信息,也有助于揭示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脑连接的改变。材料与方法:· 10例20孕周胎儿脑标本,12例35孕周的早产儿和12例40孕周的足月新生儿的DTI数据参与此研究;· 对不同孕周个体的纤维进行不同长度的过滤:利用Track Vis对全脑纤维连接进行追踪并按不同长度对大脑纤维进行过滤;· 利用纤维连接的终点在大脑脑墙的位置将20孕周的纤维分为两类:手动将大脑脑墙结构分割成叁层:皮质层(包含边缘层),皮质下层和内层。两个终点都位于皮质层的纤维称之为第一种纤维。将一个终点位于内层的纤维称为第二种纤维;· 将大脑皮质进行分割作为脑网络的节点:由于缺乏20孕周的电子脑图谱,本实验采用皮质均分算法将大脑皮质分割成大小相近的80个区域作为脑网络的节点;· 追踪后的纤维作为脑网络的边:利用过滤算法保留两个节点之间的纤维并将此作为脑网络的边,创建80*80的连接矩阵。同样方法用于创建两种不同神经纤维形成的连接矩阵;· 利用图论理论,计算不同稀释度下脑网络的各种属性值,例如脑网络强度、最短路径长度和局部/全局效率等。结果:· 发育期间胎脑纤维连接的变化:从20到40孕周,神经纤维的数量逐渐增多,长度逐渐增长;· 20孕周胎脑的皮质脑墙结构可以分为叁层:皮质层(包含边缘层),皮质下层和内层。根据纤维的两个终点在皮质脑墙的位置将纤维分为两类:第一组纤维和第二组纤维;· 20孕周的胎脑已经出现小世界属性,且第二组纤维对20孕周胎儿结构脑网络的贡献占主导作用;· 20到40孕周胎儿结构脑网络的发育:脑网络变得更加强壮和高效,20-35孕周期间脑网络各项指标的变化速率明显快于35-40孕周。讨论:从20到40孕周,伴随着长纤维连接的逐渐增长增多,脑网络的强度、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逐渐增强。20孕周的胎脑己经出现小世界属性,且第二种纤维对20孕周胎儿结构脑网络的贡献占主导作用。探讨20孕周两种不同神经纤维对脑网络的贡献有利于理解孕中期大脑细胞构筑的成熟过程。此外,20-35孕周胎儿脑网络强度和整体效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35-40孕周,说明细胞构筑的显着变化主要集中在孕中期到第叁孕期中期。获取20-35孕周胎脑的DTI数据比较困难,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探讨20孕周胎儿结构脑网络发育的研究。用来分割20孕周胎儿大脑作为脑网络连接节点的20孕周电子脑图谱仍未被创建,本实验采用了皮质均分算法将大脑进行均分。因此,急需创建包含众多灰白质结构的20孕周胎儿脑图谱。(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31)
张佳星[4](2018)在《多巴胺荧光探针 绘制脑图谱的“指路明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阵浓郁的蕉香袭击着黑暗中的一只果蝇,它“嗡嗡”地兴奋起来,振翅要凑过去。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现,研究人员正在试图捕捉这只被钉在显微镜下的果蝇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直接观测到,果蝇感应到气味之后,脑中的多巴胺浓度变化。”正在做实(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8-21)
孙睿晨[5](2018)在《构建全脑图谱,知晓鱼的“喜怒哀乐”》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两名思想家庄子和惠子曾经有过一场有趣的对话。庒惠二人出门游玩,过河时看见了桥下河水里的鲦鱼。于是庄子感叹:“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不同意,反问道:“你又不是鱼本人,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子非鱼,(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8-10)
刘洋[6](2018)在《面向鲤鱼脑图谱构建的脑切片图像分割与叁维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机器人研究领域目前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多学科交叉领域,它以动物为载体,利用脑控技术,即在动物脑运动功能区植入电极,使其能够按照人类的意愿或指令代替人类在恶劣或危险的环境下完成相关工作。研究表明,脑图谱是能够提供脑运动神经核团位置信息和功能信息的重要工具,因而在动物机器人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鲤鱼为研究对象,根据鲤鱼颅骨结构特点确定头部与躯干交界处第一片鱼鳞后缘中点作为坐标原点,在此基础上建立脑部叁维坐标系,结合脑立体定位仪可以直观的确定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空间位置;通过心脏灌流技术对脑标本进行前固定,固定后的脑标本形态完整、结构整齐;制作脑组织石蜡切片,应用HE染色法染色,使用体视显微镜与PC机进行图像采集,得到鲤鱼脑组织切片彩色图像。在图像分割方面,本研究建立了鲤鱼脑组织形态到染色脑切片颜色信息的映射关系,利用亮度差异分割神经元区域与神经元、神经纤维混合区域;利用色度差异分割密集神经纤维区域与神经元、神经纤维混合区域,从而获得清晰的分割图像。在图像配准方面,本研究结合鲤鱼脑组织切片图像,对不同脑区配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基于内部特征点的配准算法对小脑冠状切片图像进行配准;运用基于边缘特征点的配准算法对间脑、中脑和小脑瓣冠状切片图像进行配准;运用基于边缘特征点的配准算法对间脑、中脑和小脑轴状切片图像进行配准,配准结果能够达到配准要求。设计GUI界面,将涉及到的图像处理程序与分割、配准算法集合起来,使得图像处理操作更具直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叁维图像重建方面,本研究选择VTK叁维可视化工具箱,分别应用移动立方体算法和光线投射算法对鲤鱼脑组织主要神经核团集中区域进行了表面重建和体绘制,又借助3D-DOCTOR叁维图像建模系统对间脑、中脑和小脑瓣内部神经核团进行重建,为鲤鱼脑图谱的构建奠定了工作基础。(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付振荣,林岚,王婧璇,邬雪涛,顾克楠[7](2018)在《基于叁维纹理特征仿真和脑图谱的小鼠脑磁共振显微成像分割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小鼠磁共振显微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icroscopy,MRM)的神经影像研究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小鼠脑MRM感兴趣区的分割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划分,耗时耗力。小鼠MRM脑图像的自动分割对小鼠MRM的自动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小鼠脑图谱的MRM脑图像的叁维纹理合成算法,并且利用该方法对小鼠MRM的感兴趣区进行了分割。结果表明,该算法可用于小鼠脑MRM图像自动分割。(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8年03期)
耿挺[8](2017)在《人类首次看清碱能神经元全脑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家使用全自动显微成像方法——全脑定位系统,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了全脑内胆碱能神经元的定位分布和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精细形态结构及投射图谱。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龚辉教授领衔的全脑网络可视化团队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7-12-29)
苏洋洋[9](2017)在《鲤鱼脑图谱构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机器人是当今世界新兴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前沿高科技领域。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对动物机器人的控制,但最本质、最有效的方法是脑控。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是21世纪最受瞩目的研究领域,大量理论及实践证明,脑图谱是脑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可以准确地提供脑的解剖结构信息和功能信息。本文以鲤鱼为研究对象,首先学习并研究了鲤鱼脑组织形态结构,详细介绍了鲤鱼脑神经核团和纤维束的结构、细胞形态以及分布。为了后期实验研究,本文根据鲤鱼颅骨结构及骨性标志,建立了可靠性好、准确性高的鲤鱼脑部叁维坐标系统。通过心脏灌流法结合普鲁士蓝反应,成功对鲤鱼脑组织进行了固定并建立了脑图谱构建的参考点。为了在脑图谱构建过程中提供配准定位点,本研究采用外定位法在鲤鱼脑部插入4根电极,建立了定位标记点,结果表明,在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上定位标记点清晰可见,起到了良好的配准作用。本文还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制备鲤鱼脑组织切片的试剂顺序、试剂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等,并提出再度风干法提高了石蜡组织切片制备成功率,获得较为完整的鲤鱼脑组织石蜡切片,成功获取了组织标本的显微图像,并将图像进行了配准及脑内主要神经核团和纤维束的标注,实现了脑图谱的构建。另外,借助构建出的鲤鱼脑图谱,采用离水浅麻醉状态电刺激脑控制动作试验和水下自由状态电刺激脑诱导试验两种试验方法,对鲤鱼延脑内神经核团的运动功能进行了研究,确定出V神经核控制鲤鱼身体平衡,VI核控制鲤鱼左转向,VII核控制鲤鱼前进,VIII核与鲤鱼视觉相关,控制鲤鱼眼部动作,使鲤鱼眼球内收。另外,结合心脏灌流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刺激电极进行了定位,验证了植入电极的准确性,并进一步说明了所构建的鲤鱼脑图谱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大庆[10](2017)在《我科学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比目前精细4-5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06月21日新浪科技文章来源:科技日报一张全新人类脑图谱日前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绘制完成。它比目前最常用的由德国神经科学家布罗德曼在100多年前绘制的脑图谱精细4—5倍,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近日,全脑精细分区图谱及全脑连接图谱在(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现代化》2017年第1期(总第070期)》期刊2017-03-01)
脑图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是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以往的神经影像研究已经证实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区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而脑图谱的发展为研究人类语言功能区的定位,构建更精确的语言神经环路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已经有研究探讨了Broca区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中分区模式以及连接模式的一致性和特异性。本文主要探讨传统语言区Wernicke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分区模式和连接模式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首先,本研究基于解剖连接的脑区分割方法探究了跨文化背景人群的Wernicke区的分区一致性和特异性,并基于荟萃分析对每个子区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通过层次聚类研究子区的模块化结构。其次,基于所分的的子区,本研究探讨跨文化背景对子区功能连接的影响;一方面执行子区的全脑功能连接进行差异分析,另一方面提取116个语言相关脑区与子区间执行功能连接来补充验证全脑功能连接的结果。最后,本研究探讨两大传统语言区Wernicke区子区和Broca区子区之间的精细的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特异性和普遍性。本研究揭示了跨文化人群的Wernicke区最优分区模式均为5类,具有高度跨文化一致的拓扑结构分区模式。而在之后的连接模式分析中,本研究发现了跨文化连接模式的差异性。对比亚洲人,美洲白种人子区1(颞横回上侧)与额中回、颞中回等呈现出特异性地功能连接;而子区1与双侧顶叶、楔前叶、左侧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右侧补充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值,亚洲人要高于美洲白种人。子区2(颞横回下侧)与左侧额叶眶回、颞下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值,亚洲人高于美洲白种人;但子区2与中央前回的连接,美洲白种人高于亚洲人。可能子区1与子区2参与到语言的不同的任务执行过程中,美洲白种人和亚洲人的参与度不同。与美洲白种人相比,亚洲人的子区3(颞平面)、子区4(顶上小叶和尾侧颞上回)、子区5(尾部颞中回上侧)具有很多特异性连接,暗示着子区3、子区4、子区5在亚洲人的语言加工处理网络中更加重要的作用。对比跨文化的传统语言区Wernicke子区和Broca子区的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模式,本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两个语言区子区之间的连接模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语义处理模块、工作记忆和语法模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人群间Wernicke分区模式的一致性及其连接模式的特异性,推测这种特异性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引起的脑区结构功能网络重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图谱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丹.脑功能和针灸脑图谱光声成像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袁心茹.基于连接模式的Wernicke区跨文化脑图谱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3].宋丽梅.胎儿和婴幼儿脑图谱的创建及在脑连接研究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9
[4].张佳星.多巴胺荧光探针绘制脑图谱的“指路明灯”[N].科技日报.2018
[5].孙睿晨.构建全脑图谱,知晓鱼的“喜怒哀乐”[N].科技日报.2018
[6].刘洋.面向鲤鱼脑图谱构建的脑切片图像分割与叁维重建研究[D].燕山大学.2018
[7].付振荣,林岚,王婧璇,邬雪涛,顾克楠.基于叁维纹理特征仿真和脑图谱的小鼠脑磁共振显微成像分割算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8
[8].耿挺.人类首次看清碱能神经元全脑图谱[N].上海科技报.2017
[9].苏洋洋.鲤鱼脑图谱构建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7
[10].李大庆.我科学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比目前精细4-5倍[C].《科学与现代化》2017年第1期(总第070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