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实验标本采取与处理规范化的建议

血栓与止血实验标本采取与处理规范化的建议

刘文斌徐芙花

(中核兰州铀浓缩职工医院检验科730065)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69-02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的质量控制系统,对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每项试验都应从分析前的准备开始,在血栓与止血实验中,首先应从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开始。为此,我们提出了标本采取与处理规范化的建议。

一、采取现场及患者准备

1.标本采取现场应干净整洁,采血用品及应急措施齐全,离实验室的距离不宜太远,尤其当采血现场温度超过22℃时,此点更为重要。

2.采血时患者应松弛,环境温暖,努力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以防止静脉孪缩,应在早餐前进行,并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件下进行。

二、器具准备

1.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ɡ/dl(含2H2O)或0.109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血液与抗凝剂按9:1比例混合,此比例实际指的是正常压积血液的血浆与抗凝剂的比例,因此应根据患者红细胞压积状况随时调整抗凝剂用量。当患者红细胞压积大于55%时,可用美国临床生物化学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经验公式进行校正:抗凝剂用量=(100-PCV)/(595-PCV),式中PCV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红细胞压积。对需要冰冻保存后再行分析的标本,提倡使用缓冲抗凝剂,因为无缓冲剂,血浆PH值随时间而增加,凝血时间可延长,特别是Ⅷ因子,缓冲抗凝剂为CTAD液(枸橼酸钠0.11mol/L、茶碱15mmol/L、腺苷3.7mmol/L、潘生丁0.198mmol/L)。做纤溶实验或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在普通抗凝剂中加入抑肽酶,以抑制纤溶活化。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2.使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及试管,考虑到结果的准确性,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其有充分的透明度,真空负压并有定量的抗凝剂,能保证抗凝剂与取血量的比例,且能有充分的空间便于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同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规格。未使用真空采血管时,应将试管刻度的可能误差控制在既定体积的10%以内。

3.采血注射器的针头长短和内径,在国际上推荐使用21G1.5或20G1.5号针头。

4.试管带塞,干净无化痕,大小适中,加血后剩余空间不小于血液的15%,以保证有充分的空间便于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如果使用商品收集管,应将其保存在-20℃,使用前充分融化,要定期抽样检查其内的液体抗凝剂量,防止由于蒸发和遗漏,而致抗凝剂减少。

三、标本采取及运送

1.凝血实验标本最好不与其他实验一起采取,否则由于标本的分配、分装等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很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用真空采血管的应将凝血实验标本作为第一管采集。

2.采血时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压力大及束缚时间长可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后者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反应及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

3.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拉针栓的速度要缓慢且均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的产生,如果抽血过慢或不太顺利,很可能激活凝血系统。

4.一旦采血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未使用真空采血管时,应将针头取下,将注射器喷口贴靠在试管壁后慢慢排空注射器,使血液沿管壁流下,防止产生泡沫或过度振荡而溶血。

5.标本采集后,盖好试管塞,管口向上,垂直放置,应尽快送至实验室,同时要防止标本管振荡所造成的溶血。有些检测项目(如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Ⅳ和凝血因子等)需要在4℃条件下运送。

四、标本保存及处理

1.标本保存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可影响凝血因子的促凝活性。如果不能在采血后4h内完成所有的实验,最好是将血浆在-80℃冷冻保存,在实验前将血浆于37℃下快速融化。

2.标本应快速离心,一般在15~20℃离心,但纤溶实验需在4℃左右离心,大多数凝血实验需乏血小板血浆,须在3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离心前注意标本量,离心后注意血浆的量以保证抗凝剂与标本量的最适比例。

3.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血块。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这种磷脂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标本中如果出现凝血块,无论大小,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当会使检验结果给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造成严重后果。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而且发病率有所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必须从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做起,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信息交流,积极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研究,来推动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加快血栓与止血实验研究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0-215.

[2]冯仁丰,主编.实用医学检验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7-109.

[3]丛玉隆,王淑娟,主编.今日临床检验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3-207.

[4]丛玉隆.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实验及质量控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8,21:261-262.

[5]丛玉隆.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的现状与发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5–7.

标签:;  ;  ;  

血栓与止血实验标本采取与处理规范化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