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别麻蝇论文_周昊,王启燕,张红玲,任峥,戴佳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棕尾别麻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致病性,生物学,精巢,生殖腺,核型,细胞系,繁殖力。

棕尾别麻蝇论文文献综述

周昊,王启燕,张红玲,任峥,戴佳琳[1](2017)在《棕尾别麻蝇蛹3个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蛹3个时期转录组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究棕尾别麻蝇蛹各个时期转录组变化提供实验数据。方法提取棕尾别麻蝇蛹3个时期第1(MY1)、5(MY2)和10天(MY3)的蝇蛹总RNA,反转录成c DNA,并进行测序,使用软件edge R对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类统计和富集分析;对已被注释的基因单基因簇(Unigene)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使用MISA对Unigene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SR)检测。结果蝇蛹3个时期c DNA经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各时期样品基因组表达水平,共捕获38 727条Unigenes,将不同时期的蝇蛹转录组进行两两比较,其差异表达基因数介于1 263~2 430,差异基因总数为5 283。聚类图型得到MY1、MY2和MY3组的两个样品表达模式相似,聚为一支。棕尾别麻蝇蛹转录组共有8 856个Unigenes被注释,被注释到的代谢通路有336个。SSR查找发现,从8 645个Unigenes中共查找到12 146个SSR位点,占Unigene总数的22.3%。其中,单核苷酸重复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9.2%,其次是叁核苷酸重复(21.0%)。SSR不同重复基元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A/T,其次是AAC/GTT、AG/GT。结论棕尾别麻蝇蛹在不同时期基因表达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孙琳,吴培福[2](2015)在《基于棕尾别麻蝇线粒体COX1基因浅谈双翅目昆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研究对棕尾别麻蝇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完整的测序,通过分析68种已经测序的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COX1基因的序列,我们构建了68种双翅目昆虫系统发育树,发现在所构建的发育树中所有双翅目物种聚集到相对应的科上跟传统的昆虫形态学经典分类一致。68个物种两两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8,棕尾别麻蝇与Bactrocera minax遗传距离最大为0.255,与Sarcophaga peregrina最小为0.068。(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5年07期)

高熹,曹凤勤,杨继雄,李强,吴国星[3](2011)在《棕尾别麻蝇雄性内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其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观察,报道了棕尾别麻蝇的蛹和成虫体内雄性内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其发育动态。棕尾别麻蝇雄虫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输精管、生殖附腺、射精管等组成。在发育的过程中,精巢与射精管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而附腺在发育成熟后就不再明显地增长。此外,通过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饲养观察,发现雄虫的生殖系统发育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尤其对水分敏感。(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1)

王林华,黄翠,黎路林[4](2011)在《一株棕尾别麻蝇胚胎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翅目昆虫细胞系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和动物体病原学以及昆虫抗微生物肽的研究。本研究建立了一株新的棕尾别麻蝇Sarcophaga peregrina胚胎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原代培养始于2008年11月17日,取材于棕尾别麻蝇晚期胚胎组织,在Shields&Sang M3昆虫培养基中于28℃恒温培养,在第26天进行第1次传代,至今已历时21个月,传代72次,生长状态稳定,被命名为Sp-E-HNU11。该细胞系的细胞形态主要呈梭形和近圆形,杂以少量巨型细胞,紧密贴壁生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2 h。染色体数目一般为10条或12条,为二倍体或亚二倍体细胞系;除一对颗粒状微型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呈短杆状。细胞系的β-萘酯酶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谱上分别显示出1条和3条酶带。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结果显示,该细胞系与小菜蛾细胞系Px-E-HNU12、草地贪夜蛾细胞系IPLB-Sf-9和家蚕细胞系Bm-21E-HNU5呈现明显不同的带型特征。Sp-E-HNU11细胞系的建立为昆虫抗微生物肽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工作增添了新的研究工具和生产载体。(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高熹,朱家颖,吴国星,杨彦伟,李强[5](2011)在《幼虫期染镉对棕尾别麻蝇繁殖力及生殖腺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重金属镉(Cd)饲喂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的幼虫,研究镉对其成虫繁殖能力和生殖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幼虫在取食含100μg/g、200μg/g、400μg/g和800μg/gCd2+的人工饲料后,成虫的羽化率和寿命都明显下降;但镉处理对成虫的交配率无显着影响,雌成虫的卵巢含卵量与雌虫是否在幼虫期取食镉有关,雌虫在幼虫阶段接触到的镉浓度越高,含卵量越低。成虫生殖腺的发育也与在幼虫期接触到的镉浓度相关,镉浓度越高,精巢和卵巢的长度就越短,生殖器系数也越小。(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李艳敏,方琦,胡萃,叶恭银[6](2010)在《重金属Cd~(2+)对棕尾别麻蝇血细胞数量、包囊作用和形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重金属对昆虫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本文采用血细胞计数、台盼蓝染色、延展与包囊率测定,以及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以经重金属Cd2+(浓度为150μg/g)处理的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及其对照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处理组与对照组血细胞的数量与存活率、延展与包囊率,观察其形态结构,并比较了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经连续喂饲含Cd2+的饲料24,48,72和96h后,与对照相比其血细胞总数和存活率显着下降,而血细胞的延展率和包囊作用的显着下降则分别出现于取食72和48h之内,此后则下降不显着;由Cd2+处理幼虫发育形成蛹的血细胞包囊作用也显着低于对照。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Cd2+处理对幼虫的原血细胞、浆血细胞、颗粒血细胞和类绛色血细胞的显微形态影响不大,但可导致部分浆血细胞不能产生伪足;但均能导致各类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主要变化包括:细胞膜受损或破裂,染色质呈现凝聚,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以及胞质内出现空囊泡。结果说明重金属Cd2+对棕尾别麻蝇的血细胞可具有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吴国星,朱家颖,高熹,叶恭银,胡萃[7](2010)在《重金属镉与铜在棕尾别麻蝇体内的积累和排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镉(Cadmium,Cd)和铜(Copper,Cu)在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Diptera:Sarcophagidae)生长发育过程中积累和排泄的动态变化,在室内给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连续饲喂含不同浓度Cd2+或Cu2+的人工饲料,每隔24h测定幼虫对Cd2+或Cu2+积累和排泄及变态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幼虫取食含有Cd2+的饲料后,大部分Cd2+积累在体内,少部分通过排泄系统排出。Cd2+在幼虫体内的积累量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幼虫取食含200μg/gCd2+饲料后,体内Cd2+积累量高于取食含100μg/g、400μg/g和800μg/gCd2+饲料后体内Cd2+积累量,幼虫对Cd2+排泄量亦有相同的规律。Cd2+在幼虫、蛹和刚羽化成虫中的含量依次降低。棕尾别麻蝇幼虫取食含Cu2+的饲料后,其体内Cu2+积累量小于排泄量,而且体内积累量和排泄量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u2+积累量和排泄量与取食饲料中的Cu2+浓度均不成正比。在变态过程中,Cu2+也不断被排泄,体内Cu2+含量随之下降。(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汪海洋,时燕薇,刘小山,张润杰[8](201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棕尾别麻蝇的生长发育及其在法医学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分布很广,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尸体上较为常见的麻蝇类昆虫。本文探讨温度对重要的尸食性昆虫棕尾别麻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20℃、25℃、30℃、35℃五个恒温条件下,实验测得棕尾别麻蝇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3.2±0.3、21.6±0.3、15.9±0.7、13.8±0.5、11.8±0.2d;实验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30℃;35℃时幼虫能够生长,但是不能正常化蛹,化蛹的个体也不能正常羽化;在15~35℃条件下,分别就幼虫的体长、体宽、体重和蛹重与时间的回归分析表明这些指标与时间呈叁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研究结果对死后间隔时间的推断具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凌超,高熹,王松田,刘小文,叶敏[9](2010)在《罹病棕尾别麻蝇体上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找到适合蝇类生物防治的病原微生物,对罹病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体上的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镜检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棕尾别麻蝇体上的病原物为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将该菌株编号为KMZW-1。该菌株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9℃,最适pH值为6.0。其孢子悬浮液对棕尾别麻蝇、丝光绿蝇、家蝇、酪蝇、黑腹果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50×105、4.58×107、4.06×107、4.10×103和1.05×107分生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86、8.17、8.16、8.12和3.22d。[结论]蜡蚧轮枝菌KMZW-1是一种对5种蝇类成虫具有活性的病原菌。(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5期)

王凌超,高熹,王松田,刘小文,叶敏[10](2010)在《罹病棕尾别麻蝇体上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找到适合蝇类生物防治的病原微生物,对罹病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体上的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镜检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棕尾别麻蝇体上的病原物为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将该菌株编号为KMZW-1。该菌株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9℃,最适pH值为6.0。其孢子悬浮液对棕尾别麻蝇、丝光绿蝇、家蝇、酪蝇、黑腹果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50×105、4.58×107、4.06×107、4.10×103和1.05×107分生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86、8.17、8.16、8.12和3.22d。[结论]蜡蚧轮枝菌KMZW-1是一种对5种蝇类成虫具有活性的病原菌。(本文来源于《Plant Diseases and Pests》期刊2010年02期)

棕尾别麻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项研究对棕尾别麻蝇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完整的测序,通过分析68种已经测序的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COX1基因的序列,我们构建了68种双翅目昆虫系统发育树,发现在所构建的发育树中所有双翅目物种聚集到相对应的科上跟传统的昆虫形态学经典分类一致。68个物种两两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8,棕尾别麻蝇与Bactrocera minax遗传距离最大为0.255,与Sarcophaga peregrina最小为0.06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棕尾别麻蝇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昊,王启燕,张红玲,任峥,戴佳琳.棕尾别麻蝇蛹3个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差异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

[2].孙琳,吴培福.基于棕尾别麻蝇线粒体COX1基因浅谈双翅目昆虫[J].生物技术世界.2015

[3].高熹,曹凤勤,杨继雄,李强,吴国星.棕尾别麻蝇雄性内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其发育[C].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4].王林华,黄翠,黎路林.一株棕尾别麻蝇胚胎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J].昆虫学报.2011

[5].高熹,朱家颖,吴国星,杨彦伟,李强.幼虫期染镉对棕尾别麻蝇繁殖力及生殖腺发育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1

[6].李艳敏,方琦,胡萃,叶恭银.重金属Cd~(2+)对棕尾别麻蝇血细胞数量、包囊作用和形态结构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0

[7].吴国星,朱家颖,高熹,叶恭银,胡萃.重金属镉与铜在棕尾别麻蝇体内的积累和排泄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0

[8].汪海洋,时燕薇,刘小山,张润杰.不同温度条件下棕尾别麻蝇的生长发育及其在法医学上的意义[J].环境昆虫学报.2010

[9].王凌超,高熹,王松田,刘小文,叶敏.罹病棕尾别麻蝇体上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10].王凌超,高熹,王松田,刘小文,叶敏.罹病棕尾别麻蝇体上蜡蚧轮枝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研究(英文)[J].PlantDiseasesandPests.2010

论文知识图

Cd2+对棕尾别麻蝇幼虫血细胞在...棕尾别麻蝇幼虫血细胞的显微形态棕尾别麻蝇幼虫原血细胞和浆血...罹病棕尾别麻蝇成虫的外观特征棕尾别麻蝇幼虫颗粒血细胞和类...不同条件下丽蝇蛹集金小蜂对棕尾别

标签:;  ;  ;  ;  ;  ;  ;  

棕尾别麻蝇论文_周昊,王启燕,张红玲,任峥,戴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