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特征参数论文_梁伟伟,王晶,王旭,刘鑫培,张伟功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特征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特征,参数,激光,陕北,林分,包络。

结构特征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梁伟伟,王晶,王旭,刘鑫培,张伟功[1](2019)在《体系结构特征参数指导的近似计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能耗是制约微处理器发展的瓶颈之一,近似计算技术能够放松对精度的要求提高能效性.不同的应用程序对精度的需求各不相同,但现有技术选择近似程度时没有考虑程序需求,因而无法保证达到最优的能效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体系结构特征参数指导的近似计算技术,建立了体系结构参数同近似敏感度之间的联系,通过机器学习方法选择对近似影响较大的参数,利用分类决策树建立区分程序近似敏感度的分析模型,并基于分析结果指导近似程度的选择.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方法能够为不同程序选择合适的近似程度,实现计算精度和能效性的折中优化.(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9年12期)

蒋佳文,温小荣,顾海波,张峥男,刘方舟[2](2019)在《基于多站扫描的点云特征参数与材积结构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地面激光雷达(TLS)进行多站点扫描获取立木的点云信息,提取有关点云分布的特征参数,拓展立木测树因子,建立基于特征参数的材积模型。【方法】以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点云数据提供的立木上部直径(d)、树高(H)等因子对两期(2014、2017年)林分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设计并提取基于TLS点云的特征参数高度累计百分比,同时提取了其他与高度相关的特征参数作为一组变量;将提取的立木胸径(DBH)与特征参数作为另一组变量;最后分析特征参数、胸径与材积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基于两组变量的材积模型,并分析两期材积的动态变化。【结果】选用特征参数H_(25)与H_(t, var)(点云高度方差)拟合两期材积模型,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71 1、0.742 6;利用特征参数H_(25)与胸径拟合,模型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升。以上两组材积模型预测各径阶材积变化,其模型值与实测值无显着差异,R~2均高于0.9。【结论】研究提取的高度累计百分比与立木测树因子紧密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演林木的动态结构。研究建立的材积模型均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林木材积动态变化监测,为地面激光扫描点云参与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良啸[3](2019)在《燃料分子结构与燃烧特征参数的定量映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烷烃在汽油的组成成分中占有较大比例,经常被作为汽油的表征燃料进而被广泛研究,而醇类燃料是否可以成为汽油的替代燃料在近些年来成为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为了系统地研究这两大类燃料的燃烧进程,本文依据燃料的分子结构类型开展了分类研究。利用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对单组分燃料开展预混合燃烧模式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监测燃烧参数及有害污染物排放指标,并基于微观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成果对燃料的宏观燃烧特征现象进行了详尽分析。随后,通过普遍接受并广泛应用的机器自学习算法建立了从燃料分子结构指向燃烧特征参数的映射模型,为今后简化动力学模型并由燃料分子类型直接预测燃烧进程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利用均质混合气定容燃烧弹平台以燃料类型为主要变量对拥有不同碳链长度、不同支链数目的燃料以及同分异构体开展试验,讨论不同分类标准下燃料分子影响燃烧特征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在初始压力P=19bar工况下,在碳原子小于等于4的直链醇类燃料中,着火温度的规律为正丁醇<乙醇<甲醇,其原因为正丁醇的α碳原子的键能较低,更容易脱氢进行链激发反应;但由于丁醇的反应路径较长且反应类型相对复杂,导致其燃烧速度较慢,燃烧不完全;甲醇因为难于通过链增长反应呈现核模态微粒数量较多的现象;而正丁醇混合气不均且燃烧速率较慢导致生成的核模态微粒逐步向聚集态微粒转变,导致生成的大粒径微粒数目较多。(2)在初始压力P=19bar的工况下,在C_5-C_(10)直链烷烃试验中,正庚烷的反应活性高于正戊烷。原因为正戊烷在低温燃烧区域内促进燃烧进程的基元反应速率低于正庚烷,而且正戊烷相对于正庚烷在较低温度下提前进入了NTC区域;随着当量比的降低燃烧速率逐渐放缓,导致了直链烷烃燃烧排放的核模态微粒逐渐向聚集态转化,造成了在低当量比工况下聚集态微粒质量浓度增加的情况。(3)在初始压力P=19bar的工况下,直链醇类与直链烷烃类燃料相比,着火温度较高;其原因为醇类的燃烧反应路径相对单一,烷烃类燃烧的基元反应种类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故导致直链醇类燃料的反应活性较低。(4)在初始压力P=15bar、最高燃烧温度不足1000K的工况下,丁醇的叁种同分异构体中,正丁醇的着火温度较低,仲丁醇不能进行分子内部脱水反应,叁种丁醇只进行链激发和链传播反应,故仲丁醇的着火温度与异丁醇相近;异丁醇由于相对与空气混合较为均匀使其燃烧速度较快,燃烧效率较高,其颗粒物排放主要分布在核模态区域,正丁醇虽然颗粒物数量排放较少,但其质量浓度较大。(5)在初始压力为P=15bar,最高燃烧温度小于900K的工况下,对于主链碳原子数目相同而支链数目不同的燃料来说,异辛烷反应活性较差;原因是在链激发基元反应当中存在一部分抑制燃烧进程的脱氢反应,且异辛烷脱氢的部分氧化产物在其异构化过程中仍然阻碍燃烧进程;同时由于异辛烷分子中存在3个甲基支链相对于正戊烷和2-甲基戊烷增加了过渡环形成应力,提高了反应活化能,降低了反应速率。第二部分,本部分主要内容是借助BP神经网络构建由燃料分子指向燃烧特征的定量映射模型。其输入参数由分子结构描述符和初始边界条件组成,输出参数为试验获得的燃烧特征数值。通过试验样本对定量映射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对燃烧输出参数进行误差分析以及对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评估,其主要结论如下:(1)定量映射模型在着火温度、峰值压力、最高燃烧温度等燃烧特征参数的训练、验证和测试过程中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65,可认为定量映射模型用于本试验燃烧特征参数的拟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而瞬时放热率验证过程的相关系数小于训练和测试过程的现象来看,该定量映射模型对于样本的原有误差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认为定量模型用于预测燃烧参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定量映射模型对碳链长度、同分异构体、支链数目叁种分子结构特征进行泛化能力评估,其评估指标为拟合值相对于试验值的偏差百分比。而叁种分子结构特征对应的燃烧参数(除放热率峰值参数外)落在0-10%偏差百分比范围内的样本比例均达到66%以上;故在总体上,可认为定量映射模型对叁种燃料分子特征的泛化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义,蒋刚,杨剑锋[4](2018)在《Mecanum轮结构特征参数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Mecanum轮设计的近似方法无法一次性确定辊子设计参数的问题,通过解析麦克纳姆轮棍子的工作原理,建立一种R-N辊子空间轨迹参数设计方法求解轮子的理论参数方程;并运用该方法实现直径为500mm的Mecanum轮模型设计。首先通过讨论辊子个数的设计对辊子设计参数的影响,在给定半径的轮子设计中得出辊子数为8个时辊子具有最大临界半径。然后通过传统椭圆弧近似建模方法与提出的方法建立两种模型,进一步提取出轮子包络线与理论圆周的误差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验证表明Mecanum轮结构特征参数建模方法建模精度优于传统近似建模方法,500mm直径的实例模型建模精度达到0.055%,解决了Mecanum轮设计时辊子个数设置与辊子参数一次性确定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轮子的设计效率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11期)

史雷,屈雷,刘锦旺,朱海鲸,李陇平[5](2018)在《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形态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间的相关性,为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及皮肤毛囊性状在绒山羊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制作陕北白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用显微照相系统观察皮肤毛囊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皮肤和毛囊的特征参数,并用SPSS 17.0软件分析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毛囊成群分布且以叁元型毛囊群为主,占总毛囊群的85.80%;产绒量与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次级毛囊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绒长度与产绒量、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体重、S/P值、次级毛囊直径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绒细度与S/P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S/P值影响绒细度,而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囊密度(绒密度)显着影响产绒量(P<0.05)。综合分析认为,S/P值可以作为陕北白绒山羊选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性状指标,在育种工作中选择高S/P值个体,不仅能够提高产绒量,而且能够提高绒长度、降低绒细度,解决产绒量和绒品质同时提高的矛盾。(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0期)

杜成成[6](2018)在《应力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特性及结构特征参数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建筑结构形式,由于混凝土具有耐久性,当其经历了一定的使用寿命后亟需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随着结构健康监测手段的日益增多,以波动法为基础的无损检测方法因其便利性和可操作性而被广泛使用。其原理是通过应力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以反映材料内部性质的变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应力波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传播特性,并以压电智能骨料(SA)为主要传感器系统研究了混凝土中的孔隙率、渗水高度、裂缝状况、应力水平、温度等监测因素对应力波在混凝土中传播规律的影响,该研究为压电传感器在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应力波在均匀介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针对含有初始缺陷的混凝土多相材料,探讨了应力波在不同材质界面处的传播规律。建立了压电智能骨料和混凝土细观有限元模型,对应力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进行了数值仿真。系统研究了粗骨料的弹性模量和面积率对应力波的传播影响。结果表明:应力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幅值与频率无关,仅取决于入射波的幅值、入射角以及材料的泊松比;随着骨料弹性模量的提高,应力波幅值单调降低而波速单调升高,且应力波幅值和波速均随着激励频率的升高而降低;随着骨料面积率的增加,应力波波速增加。开展了孔隙率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研究。浇筑了叁种不同孔隙率的水泥净浆试块。利用建立一种压电传感器监测平台,对水泥浆体的孔隙率与应力波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T扫描)得到了试件内部的实际孔隙结构和分布,建立了水泥浆体试件的叁维模型,数值仿真了应力波在叁种孔隙试件模型中的传播。利用建立的叁维模型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应力波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传播规律。同时也为水泥基材料孔隙率的测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研究了混凝土内部湿度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设计了埋有压电智能骨料的素混凝土短柱,通过将其处于不同的渗水环境中开展了渗水高度对应力波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将P波幅值以及等效P波波速作为反映混凝土渗水状态参数的可行性。应力波传播时间的确定方法对结果的精确性至关重要,在实际结构健康监测工程中选取应力波总传播时间的确定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现场的环境噪声情况和精度需求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该研究为利用压电智能骨料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湿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探讨了裂缝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混凝土结构损伤分布监测方法,通过对缩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实验室监测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有效的监测系统中,应力波传播时间差(TTD)和幅值比等应力波特征参数可以用来揭示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分布。该方法对于已建成的实际桥梁结构的裂缝分布监测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前景。基于该监测系统,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和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LVDT)相结合的方法创新性地探索了裂缝宽度对应力波传播路径的影响。开展了考虑温度效应的荷载应力对应力波波谱特征的影响研究,探究了应力对压电智能骨料本身及埋置在混凝土内部后的监测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轴向应力对基于SA的监测系统对混凝土柱硬化和成熟全过程监测的影响,考虑温度效应的影响,对轴向应力对基于SA的监测系统对成熟期混凝土的监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凝土弹性范围内,应力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波速随着应力的发展呈现出很好的线性规律。该研究为混凝土弹性范围内的结构轴向应力监测预示了一种新途径。当温度差异不大时,环境温度对应力波在混凝土中传播波速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0-01)

杨慧,万云龙,刘佳玮,曹亚[7](2017)在《基于LMD非线性特征参数识别的结构动态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变传统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无法识别变工况环境下结构响应的状况,更好地满足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的需求,提出了基于LMD的非线性特征参数识别方法。采用LMD法对施加扰动的建筑结构加速度响应信号分解得到PF分量,进而求出每个PF分量的瞬时频率和瞬时幅值,通过拟合瞬时频率和瞬时幅值曲线识别模态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本文以多层建筑结构的叁维有限元模型为例,对模型施加任意方向的扰动,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仿真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基于LMD的结构动态检测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周毓荃,陈英英,蔡淼,李琦,毛节泰[8](2017)在《风云卫星云结构特征参数反演及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云的宏微观结构特性无论是对天气、气候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都是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以播云催化为手段的人工影响天气更是至关重要。实时获取大范围云系宏微观结构物理特性参数。对于系统追踪把握不同动力条件下云系演变规律,开展精细天气条件分析、作业条件和可播度识别、作业科学设计和指挥以及效果分析检验等人工影响天气的各个环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自2005年起,随着我国FY2静止卫星投入业务运行,本团队在跟踪国际静止卫星开发应用的同时,仅仅围绕不断升级发展我国FY静止卫星(FY2C/D/E/F/G-FY4),进行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开发应用研究。一方面融合探空地面等实时观测资料,开发人工影响天气云结构特性参数系列产品,先后业务发布两批人工影响天气云特征参数产品(2007年业务发布第一批产品(CPPS-GSSL1.0)),2013年业务发布第一批产品(CPPS-GSSL1.0));另一方面,开展在云降水特性、人工影响天气条件判别、作业设计、效果分析和云水资源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形成系列分析应用技术,并集成形成产品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技术平台。围绕人工影响天气需求开发的FY卫星相关处理和分析技术,是自主设计研发的云降水精细处理分析系统(CPAS)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不断升级(2008年CPAS1.0,212年CPAS2.0,2017年CPAS3.0)。这些产品和分析技术在日常的云降水精细预报、云模式检验、人工增雨、防雹以及人工消减雨条件和效果的识别以及作业指挥等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简要介绍自2005年以来风云卫星人工影响天气云结构特征参数的反演技术、分析系统及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概况,重点介绍2017年以来正在开展的Fy4卫星在人影中的应用开发进展,展望Fy4卫星在云物理和人影研究以及业务服务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1 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应用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吴杰[9](2016)在《大面积仿生结构特征参数检测及表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干涉光刻成本低、高效率和分辨率高的优点,分别在单晶硅和非晶硅薄膜表面进行光刻实验并实现大面拼接,对实验样品特征参数进行检测,研究参数对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论文介绍了减反射和润湿性两种仿生结构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微纳结构特征参数的检测方法。以激光干涉理论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对干涉图形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改变相关干涉参数,模拟出各参数设置下的二维、叁维光强分布图及对应的光强分布曲线,搭建干涉光路,在单晶硅表面进行干涉实验。在单晶硅研究的基础上对非晶硅薄膜表面改性,并研究其减反射性。使用二维微位移平台进行大面积拼接实验,从而实现大面积仿生结构的制备。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激光刻蚀后的单晶硅和非晶硅薄膜表面结构特征参数进行检测,并使用反射率测量仪、接触角测量仪对改性后的单晶硅和非晶硅薄膜表面反射率和润湿性进行测量,分析结构特征参数对减反射性能和润湿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王宁宁,尹文广,黄秦军,丁昌俊,杨志岩[10](2015)在《叁维扫描技术在获取杨树树冠结构特征参数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树冠结构影响光能截获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生物量的积累。杨树冠形特征参数的研究能够为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力的选择依据,但是因为杨树的树型高达,树冠结构复杂,树冠结构特征参数难以直接观测。【方法】建立了利用叁维扫描技术获取树冠结构特征参数的方法,并测量了高密度(2 m×3 m)人工林中6年生杨树03-04-171的冠形特征参数,包括不同生长单元早发枝和同期枝一级枝的枝长、分枝角度、方位角、枝条曲率及弯曲度。对直接测量(砍伐)与叁维扫描方法测量的胸径、树高进行回归分析,检测叁维扫描测量的精度。【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径的回归系数分别为R2=0.967 72,显着值为P=8.26×10-13,树高回归系数为R2=0.965 27,显着值为P=1.440 29×10-12。结果说明叁维扫描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应用于树冠结构特征的测量。扫描参数结果显示,树冠上每一个生长单元的上部枝条长度较长,分枝角度较小,曲率较大,数量少,为早发枝;中下部枝条数量多,短而平直,为同期枝,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叁维扫描技术可以应用于树冠结构特征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结构特征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地面激光雷达(TLS)进行多站点扫描获取立木的点云信息,提取有关点云分布的特征参数,拓展立木测树因子,建立基于特征参数的材积模型。【方法】以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点云数据提供的立木上部直径(d)、树高(H)等因子对两期(2014、2017年)林分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设计并提取基于TLS点云的特征参数高度累计百分比,同时提取了其他与高度相关的特征参数作为一组变量;将提取的立木胸径(DBH)与特征参数作为另一组变量;最后分析特征参数、胸径与材积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基于两组变量的材积模型,并分析两期材积的动态变化。【结果】选用特征参数H_(25)与H_(t, var)(点云高度方差)拟合两期材积模型,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71 1、0.742 6;利用特征参数H_(25)与胸径拟合,模型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升。以上两组材积模型预测各径阶材积变化,其模型值与实测值无显着差异,R~2均高于0.9。【结论】研究提取的高度累计百分比与立木测树因子紧密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演林木的动态结构。研究建立的材积模型均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林木材积动态变化监测,为地面激光扫描点云参与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特征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梁伟伟,王晶,王旭,刘鑫培,张伟功.体系结构特征参数指导的近似计算技术[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9

[2].蒋佳文,温小荣,顾海波,张峥男,刘方舟.基于多站扫描的点云特征参数与材积结构动态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良啸.燃料分子结构与燃烧特征参数的定量映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李义,蒋刚,杨剑锋.Mecanum轮结构特征参数建模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5].史雷,屈雷,刘锦旺,朱海鲸,李陇平.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形态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8

[6].杜成成.应力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特性及结构特征参数监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杨慧,万云龙,刘佳玮,曹亚.基于LMD非线性特征参数识别的结构动态检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

[8].周毓荃,陈英英,蔡淼,李琦,毛节泰.风云卫星云结构特征参数反演及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1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应用论文集.2017

[9].吴杰.大面积仿生结构特征参数检测及表面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10].王宁宁,尹文广,黄秦军,丁昌俊,杨志岩.叁维扫描技术在获取杨树树冠结构特征参数上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a)展示结肠空腔所进行的测地线距离...构件模型的信息内容Fig.6.2Theinform...海洋锋叁维结构立体显示,观察点坐标...微细电火花线切割表面测量轨迹Fig.4....外圆磨削和MWEDM的表面微观形貌还不难发现,叁级正应力条件下,各土...

标签:;  ;  ;  ;  ;  ;  ;  

结构特征参数论文_梁伟伟,王晶,王旭,刘鑫培,张伟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