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沉污泥论文_赵峰辉,于德爽,刘杰,陈光辉,张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沉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碳源,杂质,流化床,沸石,催化剂,微生物。

初沉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赵峰辉,于德爽,刘杰,陈光辉,张帆[1](2019)在《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磁分离后初沉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初始pH在7.4~7.8的条件下,分别控制温度在20、25、30和35℃,探究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厌氧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加速了超磁分离初沉污泥的水解酸化。35℃时,SCOD在第3天即达到峰值970.32 mg·L~(-1),VFAs也达到峰值295.9 mg·L~(-1),此时,VFAs中含量最高的为乙酸217.1 mg·L~(-1),乙酸占比为73.3%;而25℃时,其占比为68%。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获取内碳源的同时还伴随着N元素的释放,且温度越高,TN和NH_4~+-N的释放越明显。由于系统中聚合氯化铝((Al_2(OH)_nCl_(6-n))_m,PAC)的存在,所以并没有P元素的释放。在30℃的反应温度下,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即可以获取更多的碳源,又可以避免产生过高的N、P负荷。(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潇,董文艺,赵福祥,冯洋洋,王宏杰[2](2019)在《发酵周期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影响及微生物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沉污泥发酵产酸是作为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艺补充碳源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探讨最佳的发酵周期,考察了不同发酵周期化学需氧量(COD)、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解析不同发酵周期初沉污泥发酵产酸的微生物机制。结果表明:最佳的发酵周期为8 d;随着发酵周期的增加,COD和TVFAs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第8天质量浓度分别为4 088和3 444 mg/L;此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的质量浓度为516,116 mg/L(以COD计);最大的氮、磷释放出现在发酵周期10和6 d。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发酵周期的延长降低了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在发酵周期为8 d时,发酵产酸相关菌群在该时期的丰度较高,进而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水解和转化挥发性脂肪酸(VFA)。当随着发酵周期的增加,VFA积累抑制了产酸菌,并促进了产甲烷优势菌群的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毋海燕[3](2018)在《碱性条件下温度对初沉污泥水解及产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pH值为10.0,研究初沉污泥在四种不同温度(10、20、25、35℃)下水解和厌氧发酵产酸的情况,对产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该条件下溶出的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变化及挥发性悬浮固体削减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有助于提高总短链脂肪酸的产量,最佳的产酸条件为控制室温在20~25℃,发酵时间为5 d;此条件下,总SCFAs中主要成分为乙酸和丙酸,其占比超过75%。该条件下产生大量的SCFAs,主要是因为在碱性条件下,温度促进了PS的水解和酸化。温度升高有利于氨氮和磷酸盐的溶出,但磷酸盐的释放量远小于氨氮;温度升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VSS的削减率,25℃和20 d时,污泥减量最明显,其VSS削减率为44.8%。(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路莹莹[4](2018)在《污水厂初沉污泥中细微泥砂的强化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城市排水体制的不健全、城市的建设强度大,导致市政污水厂进水中泥砂含量较高,其中粒度较小的细微泥砂和粘土引起的后续问题较多。重庆地区市政污水厂中,粒径在50~100μm范围的的细微泥砂不能被沉砂池有效地去除,对于有初沉池的污水厂,这些泥砂大部分会进入初沉池,通过沉淀进入初沉污泥,还有少部分进入后续生物处理单元;没有初沉池的厂,泥砂会直接进入生物处理单元。在大型污水厂,初沉污泥中的细微泥砂一旦进入消化系统,在消化池处逐渐沉积板结,使池体有效容积减小,缩短清理周期,加剧设备磨损问题,严重影响污泥脱水及输送设备的使用寿命,或因堵塞导致故障,增加处理了成本和难度。目前,市内污水厂为避免这一问题,只能将初沉污泥浓缩脱水后外运,但由于初沉池污泥中有机物是消化系统的有机成分的重要来源,通常占比30~40%,剩余污泥有机份不足以维持消化系统正常运行,消化污泥有机物和总悬浮固体比值(VSS/TSS)通常在0.25~0.4之间,远低于0.6的设计值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正常水平,导致消化系统难以长期运行。可见,问题症结是初沉污泥中泥砂。因此,在保留有机物的前提下,去除初沉污泥细微泥砂,既可以节约初沉污泥的处理成本,又可以解决消化运行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矿山微细矿物颗粒分离的专用设备,以去除初沉污泥中的细微泥砂、再由流化床分选机将旋流器底流污泥中的有机物分选回收的方法,达到污泥有效控砂和资源利用目的。为获得准确的细微泥砂去除效率,本文建立了泥砂粒度分布分析的成套测试方法,探讨了重庆地区初沉污泥中的泥砂特征及细微泥砂的粒度分布特性;通过旋流分离器除砂性能中试研究、及流化床分选机的有机物浮选性能试验,提出了污水厂初沉污泥除砂的生产性方案。得出的结论如下:(1)通过对筛分法、机械分析—激光粒度测量法以及高温灼烧—激光粒度测量法叁种粒度分布测量方法的对比分析发现,机械分析法对污泥中泥砂样品进行氧化酸洗等预处理后,并不会改变泥砂颗粒的结构形态,且泥砂流失量较少,在整个粒度分布内的精确性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测量精度与重复性较高,对泥砂粒度分布的测量结果更接近粒度真实分布情况。因此,本文将机械分析法作为污泥泥砂粒度分布的测量方法。(2)通过对重庆某污水厂初沉污泥泥砂含量的连续监测发现,初沉污泥中的泥砂含量具有一定波动性,但波动范围不大,且泥砂含量浓度大于有机物浓度,是构成初沉污泥的主要成分。一天内,受城市居民用水高峰期的影响,泥砂含量的峰值与低谷交替出现。对该厂初沉污泥中泥砂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初沉污泥的泥砂颗粒平均粒径较小,90%的泥砂颗粒粒径在86.66μm以下。其中,粒径<30μm的粘土颗粒约占泥砂总量的70%,粒径在30-200μm段的细微泥砂颗粒约占28.5%,而粒径在200-450μm范围的粗砂颗粒含量只占1.5%左右。研究发现,绝大部分>0.2mm的粗砂颗粒在污水进入初沉池前已被沉砂池去除,进入初沉池的砂质颗粒多为0.2mm以下的细微泥砂及粘土。泥砂的矿质成份主要为石英、斜长石和方解石,叁者相对含量的比值为5:1.8:0.75,与重庆主城区地表沉积物及山涧岩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及含量相似。(3)通过对FX100-PU-B、FX50-PU-Ⅱ两种型号旋流分离器除砂的单因素试验发现,FX100、FX50两种型号旋流器在压力为0.17 Mpa、底流口径为18mm和压力为0.20 Mpa、底流口径为6mm时,其除砂效果最好,FX50型旋流器对细微泥砂的总去除效率最高为71.39%,但对有机物的富集效果较差,其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17.38%;尽管FX100型对细微泥砂的总去除率仅为61.89%,但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较小,仅为6.89%。综合单位时间处理量、运行功率等因素,从生产运行角度考虑,FX100型适合工业化应用。FX100型对粒径在200-100μm、100-75μm、75-50μm和50-30μm段细微泥砂的分级处理效率分别为89.13%、84.38%、69.47%和28.89%。通过对FX100、FX50两种型号旋流器的串联试验发现,串联运行的除砂效果略高于FX100型旋流器单独运行的效果,但并没有达到去除率迭加的效果,而运行功率约为FX100型单独运行时的3.5倍,且串联运行额外增加了运行时间与工作量。因此,实际生产运行时,不推荐采用串联运行。通过FX100型旋流器的中试运行试验发现,初沉污泥中泥砂含量的波动不影响旋流器的分离性能,FX100型旋流器的运行稳定性较高。(4)结合该污水厂现有工艺,进行初沉池细微泥砂去除的工艺生产性方案设计。根据污水厂处理能力,设置直线型并联旋流分离器组去除初沉污泥中的细微泥砂;利用流化床分选机对旋流器底流污泥中有机物进行浮选试验,将浮选出的有机物排至污泥消化池。结果表明,FBS500流化床分选机在进料浓度为46.48g/L、入料流量为1m~3/h、底流阀开度为20%条件下运行时,上升水流速度为10.90mm/s时,浮选产率约为60%,有机物回收率约为50%。经浮选后溢流污泥VSS/TSS值由0.34升高至为0.41,细微泥砂去除率约为60%。说明流化床分选机达到了减少进入污泥消化池的细微泥砂含量目的,处理后污泥中VSS/TSS值接近消化污泥水平,有效解决了初沉污泥的处置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冯洋洋,杨跃,王宏杰,董文艺,黄潇[5](2018)在《混合碱和沸石联用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沉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以NaOH作为碱剂调节污泥pH,虽能有效提高发酵液中有机物浓度,但同时发酵液中的氮、磷等副产物的含量也增加,且发酵后污泥脱水性能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小试实验,考察了NaOH与Ca(OH)_2混合碱和沸石联用的强化方式对发酵液性质及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aOH与Ca(OH)_2比值为1:3的混合碱液调节初沉污泥pH至10,且同步投加80 g·L~(-1)沸石时,具有较好的强化发酵及控制氮、磷副产物的产生的特性,同时发酵后污泥具有较好脱水性能。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的TVFA、SCOD、NH_4~+-N和PO_4~(3-)-P分别为2898.1、4960、106.1和3.1 mg·L~(-1),具有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潜力,同时发酵后污泥CST值为273.9 s,具有较好脱水性能,有利于污泥的后续处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邵伟,梅晓洁,吴志超,王志伟,藏莉莉[6](2017)在《初沉污泥杂质分离设备的运行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杂质分离器是借助微网机械筛分原理,实现污泥中细颗粒物(1 mm以下)去除的污泥预处理设备。该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微网堵塞问题,以及工艺所产生的杂质作为生产垃圾如何处理,目前都缺乏相应研究。针对上海白龙港水质净化厂的初沉污泥杂质分离设备,研究运行达到终点后微网膜组件的堵塞情况,并考察了杂质的生物利用潜能和填埋处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微网组件边缘较中部污染严重,建议使用环形曝气管;杂质成分多为不易生物降解的有机质;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杂质采用污水厂再生水清洗,自然堆放8~10天后外运填埋处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冯洋洋[7](2017)在《初沉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发酵液碳源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众多污水厂存在的碳源不足问题,目前有较多的研究采用污泥发酵液用于碳源补充。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沉污泥的发酵产酸,而对初沉污泥发酵产酸的研究较少。同时,现有针对初沉污泥发酵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两大难点:一是发酵过程中生成的高浓度氮磷的去除;二是发酵后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提出了Na OH和Ca(OH)_2混合碱投加改善初沉污泥发酵性能、同步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及控制磷的方式,对该方法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沸石强化脱氮效能研究。并利用发酵液中的碳源考察其对多级AO工艺脱氮除磷的效果。首先,通过小试试验,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进行优化,包括反应时间、温度和p H,在此基础上,优化了Na OH和Ca(OH)_2混合比例。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6 d和p H值等于10时,采用Na OH和Ca(OH)_2混合比例为1:3作为初沉污泥碱调节剂,具有最好的综合处理效果。此时VFAs产量可达到4538 mg COD/L,PO_4~--P含量可降至2.7 mg/L,污泥的CST可低至280 s。其次,在对天然沸石改性和粒径优选的基础上,考察了改性沸石同步投加于发酵污泥或后续投加于发酵液中两种沸石强化去除NH_4~+-N方法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的改性方式为沸石在2 mol/L的H_2SO_4中浸泡8 h,沸石较适宜的粒径40~60目。相比于改性沸石后续投加于发酵液强化去除NH_4~+-N,改性沸石同步投加于发酵污泥的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和同步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等优势,较宜用于NH_4~+-N去除。在改性沸石同步投加量为200 g/L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综合效果。此时发酵液中的NH_4~+-N可控制在88.8 mg/L,TP可降至2.8 mg/L,污泥的CST值可进一步降至202 s,同时有效保证VFAs产量,为4249 mg COD/L。最后,通过连续动态试验,考察了发酵液作为碳源用于多级AO工艺强化脱氮除磷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是较好的碳源,在原水TN和TP分别为58 mg/L和5 mg/L的条件下,将发酵液投加于多级AO工艺原水中,原水C/N比由4.3:1提高至8时,出水的COD、NH_4~+-N、TN和TP分别为30mg/L、0.4 mg/L、8.0 mg/L和0.5 mg/L,均能达到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张洁,王怡,张颖[8](2017)在《脱水初沉污泥异位异相催化制取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高成本的污泥干化,以某污水处理厂脱水初沉污泥为原料,通过异位异相催化制取生物柴油并将其与传统的干污泥原位酸催化制取生物柴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脱水初沉污泥为原料,经硫酸酸化并采用正己烷为提取剂,在50℃条件下提取8 h时,脂质最大提取率为13.37%,为未加酸脱水污泥脂质提取率的3倍左右。此外,Al Cl_3·6H_2O催化污泥酸化后提取的脂质制取生物柴油的最大产率为6.66%,略高于传统干污泥原位酸催化制取生物柴油的产率,且其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种类及比例与后者基本相同,但制取1 g生物柴油的能耗仅为68.73 MJ,不足后者的1/3。因此,以脱水初沉污泥为原料,通过异位异相催化制取生物柴油比干污泥原位酸催化制取生物柴油更为优越。(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7年21期)

张洁[9](2017)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初沉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可代替的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柴油备受关注,但其原料的高成本一直是阻碍其大规模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巨大,且含有一定量可被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油脂,是一种潜在的制取生物柴油原料。然而,目前以干污泥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的成本较高。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以脱水污泥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从而使以污泥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不仅具有环境效益更具经济效益。研究以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脱水初沉污泥为对象,首先在优化脂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固相催化剂催化脂质制取生物柴油并优化其制取条件,并将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优方法与传统干污泥原位酸催化酯化制取生物柴油对比,然后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不同方法制取生物柴油的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因子,从而改进工艺,以期为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工艺提供更好的选择。主要结论如下:(1)以脱水初沉污泥为原料,硫酸酸化并采用正己烷为提取剂,50℃条件下提取8h时,脱水初沉污泥脂质最大提取率为13.37%,是未加酸脱水污泥脂质提取率的3倍左右。(2)AlCl3·6H2O催化脱水初沉污泥提取的脂质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45℃,投量为4%,反应时间5h。按照上述催化剂反应最佳条件,AlCl3·6H2O催化污泥酸化后提取的脂质制取生物柴油产率最大为6.66%。(3)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脱水初沉污泥提取的脂质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投量为10%,反应时间24h。按照上述催化剂反应最佳条件,Novozym 435催化剂污泥酸化后提取的脂质制取生物柴油产率最大为4.76%。且其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种类及所占比例与AlC l3·6H2O催化脱水污泥脂质及干污泥原位酸催化法生成的基本相同。(4)通过共沉淀法制备Zn/Al复合物作为制取生物柴油的催化剂,其最佳制备条件为:n[Zn/Al]=2,在500℃焙烧时间3h。Zn/Al复合物催化脱水初沉污泥脂质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甲醇125ml,反应温度为75℃,催化剂的投加量为10%,反应时间为4h时,FAMEs产率最高为4.90%。(5)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法对文中描述的四种情况制取生物柴油的生命周期能耗及排放进行评价发现,从能源需求方面看,AlCl3·6H2O催化脱水初沉污泥脂质制取1g生物柴油能耗不足原位酸催化法的1/3,且生命周期全球变暖潜值最小。(6)从生物柴油产率组成、制取能耗及环境排放叁方面综合考虑,脱水初沉污泥异位异相催化比干污泥原位酯化制取生物柴油更为优越,尤其是AlCl3·6H2O做催化剂是更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盛依琪[10](2016)在《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源不足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而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因素的影响及优化;并通过模拟SBR评价了初沉污泥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初沉污泥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HPH-HA)研究表明,初沉污泥高压均质-水解酸化处理的最佳操作条件为:高压均质破解压强40 MPa,水解酸化阶段不用调节pH,中温(35℃)条件,振荡转速为100 rpm。经40 MPa以上压强破解后的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后,SCOD为2313.8 mg/L,远超过未经处理的SCOD值(600.5 mg/L),VFA产量累积1147.4 mg/L。污泥的破解度基本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破解度最高可达4.7%,但随污泥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氨氮含量基本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氨氮浓度最高为267.9 mg/L,磷酸根释放较少,基本小于25.0 mg/L。高压均质破解的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主要集中在前叁天;偏酸性或偏碱性,偏高或者偏低温度均不适宜污泥的产酸:破解污泥未经pH调节时,其水解酸化后的VFA产量最高,VFA、SCOD、氨氮和磷酸根浓度分别为643.8 mg/L、830.5 mg/L、 59.2 mg/L和7.3 mg/L;乙酸、丙酸、正丁酸是水解酸化后的主要酸性物质,乙酸所占比例随外加碱浓度增大而升高,丙酸和正丁酸则相反,所占百分比随pH的升高而降低,所占比例范围分别为57.0-73.5%,11.0-18.5%和4.7-8.8%;温度越高,伴随的氮磷释放也会相对更多;初沉污泥的产酸量及氨氮释放量与污泥浓度成正比,21g/L的初沉污泥在第叁天可产生VFA的浓度为2028.9 mg/L,SCOD含量为3326.0 mg/L。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适应性评价表明:初沉污泥经过高压均质40 MPa破解后不经酸解调节的水解酸化液是最优碳源,碳源比例为C:N=7.5:1,投加碳源时间在搅拌40min后投加时脱氮效果最好:COD去除率为92.9%左右,出水氨氮可降至2.7 mg/L;最后的出水总氮浓度介于13.4-17.0 mg/L间,总氮去除效果较好,最高可达76.7%,最后基本在71.1%-74.0%之间;硝酸根浓度最后稳定在10.5-13.9 mg/L间,出水基本接近城市污水排放一级A类标准。(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30)

初沉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初沉污泥发酵产酸是作为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艺补充碳源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探讨最佳的发酵周期,考察了不同发酵周期化学需氧量(COD)、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解析不同发酵周期初沉污泥发酵产酸的微生物机制。结果表明:最佳的发酵周期为8 d;随着发酵周期的增加,COD和TVFAs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第8天质量浓度分别为4 088和3 444 mg/L;此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的质量浓度为516,116 mg/L(以COD计);最大的氮、磷释放出现在发酵周期10和6 d。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发酵周期的延长降低了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在发酵周期为8 d时,发酵产酸相关菌群在该时期的丰度较高,进而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水解和转化挥发性脂肪酸(VFA)。当随着发酵周期的增加,VFA积累抑制了产酸菌,并促进了产甲烷优势菌群的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沉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赵峰辉,于德爽,刘杰,陈光辉,张帆.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9

[2].黄潇,董文艺,赵福祥,冯洋洋,王宏杰.发酵周期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影响及微生物机制研究[J].环境科技.2019

[3].毋海燕.碱性条件下温度对初沉污泥水解及产酸的影响[J].净水技术.2018

[4].路莹莹.污水厂初沉污泥中细微泥砂的强化去除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冯洋洋,杨跃,王宏杰,董文艺,黄潇.混合碱和沸石联用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8

[6].邵伟,梅晓洁,吴志超,王志伟,藏莉莉.初沉污泥杂质分离设备的运行优化研究[J].环境工程.2017

[7].冯洋洋.初沉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发酵液碳源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8].张洁,王怡,张颖.脱水初沉污泥异位异相催化制取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7

[9].张洁.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初沉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10].盛依琪.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初沉污泥过滤特征不同初沉污泥投配比的装置中PO...一1:初沉污泥中各元素的形态分布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工艺流程初沉污泥镜检照片初沉污泥形态

标签:;  ;  ;  ;  ;  ;  ;  

初沉污泥论文_赵峰辉,于德爽,刘杰,陈光辉,张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