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
摘要俄国的民粹主义以俄国特有的社会状况为基础,是俄国在经历农奴制度后,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环。俄国的民粹主义在知识分子的带领下开展“到民间去”运动,旨在以俄国的土地为根基,在传统村社思想影响下,与农民统一战线,避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农民真正的解放。从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到消亡,可以看到19世纪俄国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俄国;民粹主义;民粹派
《俄国民粹派文选》的序言中,对俄国的民粹主义是这样定义的:“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是俄国长期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特有的产物。”[1]俄国的民粹主义在19世纪的俄国是重要的思想流派,影响着俄国19世纪的思想潮流,力图跳过资本主义,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由于与农民脱节、不被理解接受等原因而进入恐怖主义模式,但是民粹主义对于俄国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腹腔镜全麻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加速患者麻醉苏醒和减轻认知障碍的发生。
一、俄国民粹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政治原因
俄国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开始学习西方,受西方影响,实行现代化改革。俄国资本主义和特有的农奴制同步形成和发展。随着俄国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俄国带有奴隶制度的农奴制也在不断深化,农奴主庄园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善,农奴制的弊端和腐朽在俄国大地并存。19世纪中期,随着开明专制不断发展,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同时也维持着专制王权。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虽使得资本主义在俄国大地得以发展,但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生存在资本主义者和农奴主的双重压制下,受到更深的迫害。
(二)社会原因
在俄国,封建农奴制长期稳定发展,加之俄国对于土地的依赖和信仰根深蒂固。相较于少数的农奴主贵族阶级,农奴在俄国占绝大多数,深受迫害的程度更大,农奴长期处于被压迫、被损害的地位。沙皇极度专制下的农奴制已经产生了重大危机,达到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地步,农民意识开始觉醒,试图改变被压迫的社会状态。
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思想上保守落后的农民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因谋求个人物质财富带来的流血牺牲和金钱至上的罪恶,这也与俄国传统集体主义思想背景下大众相安无事的状态背道而驰。农民开始受到资本主义者的盘剥和压迫,无法在集体村社中单纯实现农业经营,传统的生活状态被新型社会生产形势所打破。因此,俄国农民受到封建农奴主和发展不完全的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陷于水深火热的生存状态。
(三)思想原因
在总结经验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抗台救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特别是防灾能力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平原蓄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应对突发公共安全的能力和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加强。温州是一个台风暴雨灾害多发地区,如果不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从根本上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洪涝台旱灾害的心腹之患就无法根除,就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水利工作和防洪能力建设既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
二、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
平民知识分子深入农民,展开“到民间去”的运动,试图解放农民思想,减轻农民的痛苦,来反抗现有的压迫。俄国知识分子抛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走出经院,走向社会,来体察民间疾苦。他们以改善人民生活、从地主手里夺回土地、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残暴统治为己任。民粹主义者强调村社的作用,实质上是俄国固有的村舍精神的显现。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私有制、金钱至上等观念打破了俄国村社的现有模式。在俄国农奴制社会中,农民在村社里奉行的是集体主义和平均精神,土地为村社所共有。农民在服从地主的同时,和其他农民之间是相对平等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宣传的是个人主义,由于资本积累的不同必然产生贫富差距,与平均思想相违背。在农民看来,财产只是为了维持现有生活,反对用金钱来剥削,农民处于民风淳朴但思想封闭保守的状态。而资本主义就是靠剥削、压榨劳动力的剩余价值等方式来获得财富,因此,俄国农民的传统思想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较大出入,使得民粹主义者能够与农民站在一边,试图建立社会主义。但由于农民长期保守、落后的观念,以及思想、知识匮乏,农民无法理解和接受民粹派的做法,运动又遭到沙皇的镇压,最后以失败告终。
民粹派是由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而来的,要求废除农奴制,使土地真正归农民所有。早期的俄国民粹派提出的社会主义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强调以村社为基础,强调农民的重要性。民粹主义者认为,他们的知识来自于农民创造的劳动,同时大部分知识分子是青年学生,出生在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有责任、有义务解救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为了尽自己的义务,赎自己的罪而走向人民,深入到人民中去。”[4]民粹主义者崇尚农民,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反对专制统治,带领全体农民和劳动者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社会生活。同时,农民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因此,民粹主义者还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力求让人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基于传统的村社思想,农民对于土地十分眷恋和依赖,民粹主义者提出了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想法。与传统的村社精神、集体主义、平均精神相对比,资本主义的压榨、对工人的剥削、造成农民破产,遭到民粹派的反对和厌恶,因此才提出了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社会主义。
支持一下,赶快停工,明天我带人来看地。后面的事情都好协商。镇长拍牛皮糖的肩膀。八斗丘还你你不会要,我们多给点钱。听我的,不会叫你吃亏。
“民粹主义是俄罗斯的特殊现象,正如俄国的虚无主义、俄国的无政府主义是俄国的特殊现象一样。民粹主义有多种表现,有保守的、革命的、唯物主义的和宗教的民粹主义。”[3]民粹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思想和运动的不断变化,民粹主义逐渐走向极端并分化。俄国的民粹主义由平民知识分子领导,旨在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并且是由农民占主体的农民社会主义。
运动失败后,民粹派总结经验,成立“土地和自由社”,旨在将革命者联合起来,与专制制度相对抗。“土地和自由”是当时俄国人民急需实现的愿望。后“民意党”从“土地和自由社”脱离出来,采取恐怖行动,以刺杀沙皇为主要目的,但这种行动与一开始的为解放人民的思想产生偏差,最终被镇压。此后,民粹派开始分化:一部分开始参加工人运动,看到了工人的力量,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部分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结合,不再是反对沙皇的力量,而是向沙皇妥协,成为自由主义民粹派。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对于坚持走俄国中心道路还是承认西方价值、文化和自由主义的思想相持不下。在某种程度上,“斯拉夫主义就是一种俄罗斯民族主义”[2]。当两派各执己见之时,一个新的社会政治流派兴起,它不再局限于是保留本国传统还是机械公立地学习西方,而是超越东西方的眼光,着眼于俄罗斯历史命运,找到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病,救广大农奴于水火,振兴俄罗斯民族,使之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俄国民粹主义的影响
(一)经验
民粹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起直至世纪末,对俄国社会思想产生最大影响的流派,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温床与母胎”[5]。民粹主义者看到了俄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阶级所占的比重最大,受农奴制和封建专制的残害最深,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思想最为严重。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欧洲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的失败,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罪恶和给农民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因此,选取农民作为革命的切入点,在广大农村开展社会主义运动,使得人民获得自由和自主支配的权力。民粹主义者以人民为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革命者。虽然列宁批判民粹派的空想社会主义,但是他还是吸收了民粹派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念。民粹派想要用革命的方式来推翻专制统治的想法也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不谋而合。他们在广大农民中推行的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训
民粹派在农民中开展运动的失败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在革命工作尚未成熟的农村,凭借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是不足以改变人民固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推翻沙皇统治,这与农民传统思想上忠于沙皇是相反的,因此,要农民思想发生变化、自觉地反抗专制统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的被压榨、被奴役使得农民产生逆来顺受的思想;同时,革命还需要有正确并且成体系的理论来指导,不能盲目进行宣传。民粹派后期的恐怖行动,一些刺杀行为,造成了革命倒退的后果,脱离了以人民为根基的基本思想,这也是在警示后来的革命运动。
四、结语
俄国的民粹主义是基于俄国自身的发展状况所产生的,长期的封建统治不足以维持下去,因而学习西方开始走现代化道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得固守思想的农民阶层生活在双重压制下。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开始探索俄国该往何处去、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跳出单纯的东西方对峙思想,而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来寻求一种普适性的道路。为了寻求摆脱专制压迫、拥有土地和自由之道,在俄国这个农业大国产生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民粹主义。但是,民粹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农民的思想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形式上的接近农民不能使他们理解,反而遭到农民的怀疑甚至最后被出卖。发展到后来进行恐怖活动、刺杀沙皇,这便已经脱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思想,致使俄国的民粹主义走向极端,并受到以列宁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
在沟槽开挖基本完成时,运输管材及管件并布置在沟旁。尽量缩短管材在沟旁的存放时间,以避免外界损伤管材并减少阳光照射。布管时应小心轻放,防止损伤管材,管口连接前应封堵,防止泥土进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俄国民粹派文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
[2][5]冯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8.28.
[3][4]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03.113.
中图分类号K512;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19)04-0045-03
作者简介高一莹(1994-),女,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周丹】
标签:俄国论文; 农民论文; 民粹派论文; 思想论文; 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学史论文; 政治思想史论文; 世界政治思想史论文; 《文化学刊》2019年第4期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