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彦捷:“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角度的共情测量”专题简介论文

苏彦捷:“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角度的共情测量”专题简介论文

专题主持: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心理能力的演化和发展。先后主持13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并主编多本发展心理学和生物心理学学术著作和教材。2014年起连续入选Elsevier心理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

将3组患者临床各项数据均输入SPSS 13.0软件中,3组患者各项检测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予以t检验,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学生通过观察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在竖直方向上只做自由落体的小球和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的位移相同,即,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做平抛运动的小球水平位移较理论值小,是因为小球运动中受到空气阻力.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做出适当反应的共情能力有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抑制攻击行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关研究来自很多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交叉学科的交流一方面促进了对共情的理解和认识,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概念混淆和争论。近年来共情的基础研究和演化研究证据的丰富使得共情的概念和定义日渐明晰。我们对共情概念及其中文表达也进行了梳理和文献数据上的分析。然而,尽管英文文献中已经报告了相当丰富的测量工具,国内研究者在探讨个体共情,尤其是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时,相关的测量工具特别是合适的中文问卷和量表仍然非常有限。

在完成与共情有关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在辨析整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我们也尝试逐渐修订和整理与共情有关的测量工具。目前,共情研究的测量主要侧重于成人和异常发育群体(如孤独症人群)。但是,来自发展的研究提示我们,个体的共情是会随着个体的生理发育而不断变化的,我们总结并提出了共情毕生发展的理论模型。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估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并与对共情研究感兴趣的同行们交流和共享,我们在修订测量工具时,不仅考虑汉化,同时考虑适用人群及其发展阶段特点,现将已经完成修订的来自不同视角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情测量呈现在这一专题中,以便研究者之间互相借鉴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专题中的三项研究分别修订了用于学前期和青少年个体的共情测量工具,有助于研究者考察和探讨目前共情毕生发展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发展阶段。其中,学前期阶段我们还特别编译和修订了教师报告版本(更多反映同伴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共情)和家长报告版本(更多反映亲子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共情)的问卷,青少年阶段则是更加适应于大规模施测的自我报告版本的问卷。采用这些研究工具的初步研究结果也显示出与经典研究的呼应。欢迎对共情主题感兴趣的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希望讨论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状态来选择相应的测量工具,以促进全面了解个体共情的发展特点和对个体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本专题包括以下文章:《儿童共情问卷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学龄前儿童中的共情及其不同成分》《中国青少年版认知和情感共情量表的修订》。

标签:;  ;  ;  ;  ;  ;  ;  ;  ;  ;  ;  ;  ;  ;  

苏彦捷:“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角度的共情测量”专题简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