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知识流动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叶一军,顾新,李晖,陈一君[1](2014)在《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下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模式影响跨行政区域创新要素流动、分配及组合。从不同地位与不同交流形式两个角度梳理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模式,重点分析了强政府推动型与弱政府扶持型协同创新机理,界定了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交流形式下的协同创新,针对跨行政区协同创新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4年16期)
叶一军,顾新,李晖,陈一君[2](2014)在《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域邻近性、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区域文化一致性及政府鼓励与扶持4个角度研究了跨行政区域知识流动的动因。重点从情景结构角度研究行政区内不同关系企业间的知识存量、流量与频率变化,以及行政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政府间的知识流动特性。从政府角色定位角度研究了强政府推动型与弱政府扶持型中跨行政区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流动特性。(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4年18期)
王丽钧,顾新[3](2012)在《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界定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基础及条件,研究了其演化阶段及演化动力,总结了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及演化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构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2年17期)
孙彦军[4](2011)在《跨行政区域的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创新体系,行政壁垒是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的特殊障碍。文章从创新协调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环境体系等五个子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地提出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1年09期)
刘春玲[5](2011)在《中原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但中原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区域竞争力差,要后来居上,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目前,中(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管理》期刊2011年07期)
刘春玲[6](2011)在《中原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创新体系,而行政壁垒是构建此体系的特殊障碍。本文针对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情况,从创新协调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环境体系等五个子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地提出了构建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1年11期)
孙超英,贾舒[7](2007)在《对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兼论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各地资源、制度优势,共建区域创新体系,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在我国建设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总结了长江叁角洲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尝试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分析了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07年06期)
贾蓉[8](2006)在《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较为强调行政区划的国家,行政区划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行政区域在特定的文化地理和语言环境下使得区域创新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在一些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如长江叁角洲区域,过分强调行政边界有时会阻碍创新活动的进行。此时,将需要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传统的行政区划过于强调本地利益而阻碍创新要素的流动、限制创新经济活动效率的时候,创新体系必须跨越传统的行政区域,使得创新活动在一个适合的区域内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域间多个城市形成的,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的联动形成一种系统地互动流通的网络关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必然存在着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本文提出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对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框架进行探讨,初步形成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框架对我国长叁角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建设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6-12-01)
贾蓉,柳卸林[9](2006)在《长江叁角洲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较为强调行政区划的国家,行政区划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过分强调行政边界有时会阻碍创新活动的进行。提出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并以此为框架对我国长叁角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建设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06年08期)
晏宗新[10](2001)在《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使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化,但是,在这种表层变革的范围内,市场化只起到破的作用,其中立的内容还远远不够。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流通改革的要求,我们(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01年11期)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地域邻近性、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区域文化一致性及政府鼓励与扶持4个角度研究了跨行政区域知识流动的动因。重点从情景结构角度研究行政区内不同关系企业间的知识存量、流量与频率变化,以及行政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政府间的知识流动特性。从政府角色定位角度研究了强政府推动型与弱政府扶持型中跨行政区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流动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叶一军,顾新,李晖,陈一君.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下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2].叶一军,顾新,李晖,陈一君.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3].王丽钧,顾新.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4].孙彦军.跨行政区域的中原经济区创新体系构建[J].经济论坛.2011
[5].刘春玲.中原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
[6].刘春玲.中原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经济.2011
[7].孙超英,贾舒.对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兼论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J].理论与改革.2007
[8].贾蓉.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9].贾蓉,柳卸林.长江叁角洲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10].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