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功能论文_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髓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髓,损伤,功能,脊柱,后路,神经功能,电针。

脊髓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9)在《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行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病例资料,术后随访1年,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全脊柱CT和MRI检查,测量冠状面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并观察手术前后波幅及潜伏期变化、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19例患者术后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时均恢复至E级;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及后突面主弯Cobb角度均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波幅明显上升,潜伏期显着下降,和术前及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疼痛、心理状况、自我形象、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显着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9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瘫痪、死亡及内固定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矫正脊柱畸形,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代妮,黄思琴,唐成林,谭程方,代攀[2](2019)在《电针对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及炎性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从抗炎及抗氧化方面探讨电针促进SCI小鼠功能修复的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小鼠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电针双侧"足叁里""叁阴交",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脊髓中载脂蛋白E(ApoE)及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程度。结果:造模后第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MS评分显着下降(P<0. 05);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炎性浸润严重,正常神经元大量减少;脊髓中ApoE、p-NF-κB、IL-1β、p-ERK1/2、Nrf2、HO-1的表达显着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BMS评分显着升高(P<0. 05);脊髓组织结构较完整,炎性浸润较轻,正常神经元较多;脊髓中p-NF-κB、IL-1β的表达显著降低(P<0. 05),ApoE、p-ERK1/2、Nrf2、HO-1显着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 05)。结论:电针能够显着改善SCI小鼠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从而促进脊髓功能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中ApoE的表达,增强Nrf2/HO-1抗氧化途径和抑制NF-κB激活有关。(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安力彬,刘长红,赵博伦,周晓华,李文涛[3](2019)在《不同强度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cm·s-1。在造模后35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俊杰,王坤善,侯铁东[4](2019)在《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肉和步行功能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脊髓损伤(SCI)患者肌肉和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SCI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呼吸功能(MIP、PIF值)、ASIA评分、6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肌力分级情况。结果:治疗2、4周,观察组MIP和PIF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ASIA运动、粗触觉、针刺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肌力分级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肌力和步行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3期)

王磊[5](2019)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效果和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应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对本医院收治的15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开展项目研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成2组(试验组与对照组),一组纳入7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性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运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板植骨治疗。对其脊髓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治疗前后椎体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等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椎体各项情况相比较于对照组同等数据指标存在显着差异,试验组Cobb角高于对照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等均低于对照组同等数据,经过t值检验后,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②试验组脊髓神经功能治疗总有效率66.67(50/75)高于对照组同等数据总有效率46.67%(35/75),经过c2值检验后c2值为6.1086,P值为0.0134,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情况数据统计分析评估,试验组手术情况各项指标相比较于对照组同等数据指标具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经过t值检验后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腰椎段脊柱爆裂骨折采取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板植骨治疗,其临床效果显着,可全面提高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并且Cobb角明显降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曹效,吴慧楠,赵海红,毕胜[6](2019)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肠道(NB)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脊髓损伤(SCI)合并肠道障碍患者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对照组16例。2组均给予收缩肛门,盆底肌上提起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20min、频率调制25Hz/75Hz、带宽500μs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疗程为20次。治疗前后对2组进行肠道功能评分与直肠超声检测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Cleveland便失禁评分、神经源性肠道综合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厚度及肛提肌群厚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厚度的变化率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定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的厚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11期)

张秋阳,钱贞,李瑾,王济红,陈伟[7](2019)在《四肢联动在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评估中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在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2016-2018年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30例,分别使用四肢联动、上肢功率车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比较两种试验结果[包括静息心率(HR_(rest))、峰值心率(HR_(peak))、静息舒张压(DBP_(rest))、静息收缩压(SBP_(rest))、峰值舒张压(DBP_(peak))、峰值收缩压(SBP_(peak))、峰值摄氧量(VO_(2peak))、峰值摄氧量/预测摄氧量(VO_(2peak)/VO_(2pred))、无氧域时摄氧量(VO_(2AT))、峰值分钟通气量(VE_(peak))、峰值呼吸交换率(RER_(peak))、峰值代谢当量(MET_(peak))及峰值氧脉搏(VO_2/HR_(peak))]及试验完成即刻呼吸困难评分、腿部疲劳程度评分;两种试验过程中HR_(peak)、VO_(2peak)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所有患者完成四肢联动及上肢功率车试验,无一例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四肢联动试验与上肢功率车试验过程中HR_(rest)、DBP_(rest)、SBP_(reat)、DBP_(peak)、SBP_(peak)及VO_(2peak)/VO_(2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肢联动试验过程中HR_(peak)、VO_(2peak)、VO_(2AT)、VE_(peak)、RER_(peak)、MET_(peak)及VO_2/HR_(peak)高于上肢功率车试验(P<0.05)。(2)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四肢联动与上肢功率车试验过程中HR_(peak)(r=0.93)、VO_2/HR_(peak)(r=0.89)均呈正相关(P<0.05)。(3)四肢联动试验完成即刻呼吸困难评分和腿部疲劳程度评分低于上肢功率车(P<0.05)。结论与上肢功率车相比,使用四肢联动进行CPET能更有效地增加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强度,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心肺功能,且患者疲劳感轻微,因此四肢联动可能更适合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龚春艳[8](2019)在《讨论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优化护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优化护理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56例脊髓损伤伴有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腰椎损伤致使的脊髓损伤患者80例每组各40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及治疗后尿路结石发生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腰椎损伤致使的脊髓损伤患者对清洁间歇导尿与Crede膀胱功能训练法相结合进行应用,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颈椎、胸椎损伤致使的脊髓损伤患者对清洁间歇导尿与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相结合进行应用,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33期)

刘双岭,孔妍,唐祎周,李晓宁[9](2019)在《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48例予膀胱训练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记录2组排尿日记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 75%,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排尿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日平均单次排尿量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排尿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日平均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充盈期逼尿肌压、残余尿量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均高于对照组(P <0. 05),充盈期逼尿肌压、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生理职能、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精力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能够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8期)

刘红伟[10](2019)在《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颈前路钢板固定,观察组采取颈后路侧螺钉固定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JOA量表各功能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与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脊髓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从抗炎及抗氧化方面探讨电针促进SCI小鼠功能修复的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小鼠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3 h电针双侧"足叁里""叁阴交",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区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脊髓中载脂蛋白E(ApoE)及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程度。结果:造模后第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MS评分显着下降(P<0. 05);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炎性浸润严重,正常神经元大量减少;脊髓中ApoE、p-NF-κB、IL-1β、p-ERK1/2、Nrf2、HO-1的表达显着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BMS评分显着升高(P<0. 05);脊髓组织结构较完整,炎性浸润较轻,正常神经元较多;脊髓中p-NF-κB、IL-1β的表达显著降低(P<0. 05),ApoE、p-ERK1/2、Nrf2、HO-1显着升高(P<0. 05);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 05)。结论:电针能够显着改善SCI小鼠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从而促进脊髓功能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中ApoE的表达,增强Nrf2/HO-1抗氧化途径和抑制NF-κB激活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髓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脊髓内移术联合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对脊柱角状侧后凸畸形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J].吉林医学.2019

[2].代妮,黄思琴,唐成林,谭程方,代攀.电针对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及炎性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9

[3].安力彬,刘长红,赵博伦,周晓华,李文涛.不同强度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黄俊杰,王坤善,侯铁东.吸气肌训练联合rTMS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肉和步行功能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9

[5].王磊.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效果和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善对比分析[J].名医.2019

[6].曹效,吴慧楠,赵海红,毕胜.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19

[7].张秋阳,钱贞,李瑾,王济红,陈伟.四肢联动在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评估中的可行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8].龚春艳.讨论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优化护理方案[J].智慧健康.2019

[9].刘双岭,孔妍,唐祎周,李晓宁.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9

[10].刘红伟.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作用下能量代谢变化情况大鼠脊髓损伤后1-14天的后肢运动功能...:控制排尿的神经通路致伤前后实验动物的进食改变1.17 Graz 科技大学研制的基于运动想象...各组脊髓功能CBS评分

标签:;  ;  ;  ;  ;  ;  ;  

脊髓功能论文_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