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心理论文_屠雯,吴蓓,胡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家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文化,知人论世,中美,作家,文学批评,表征。

作家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屠雯,吴蓓,胡蓉[1](2018)在《基于文本的作家心理初探——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作者心理的探究就是站在作者的立场,走进作者的心里,带着作者那样的想法,用作者的眼光去看人看事、观物观景,也就是"知人论世"。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性格禀赋,基于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17期)

李延佳[2](2017)在《纵深的心灵之旅—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为文艺界迎来了新的春天,批判极“左”路线、呼唤人性等文学创作的中心话题推动着女作家群的再度崛起,推动着女性文学逐渐从被时代文艺主潮覆盖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在此背景下,书写与表现女性空前觉醒与高涨的主体意识成为众多女作家的共同追求。在实现这一追求的过程中,女作家们开始倾向于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代替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倾向于以女性自我书写的方式,使女性尊严、女性体验、女性欲望等得以呈现与伸展,构成了蔚然大观的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景象。本文根据新时期女作家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的表现方式及挖掘程度的差异,将其创作的心理小说分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心理体验小说和荒诞心理小说。女作家们在不同类型的心理小说的创作中,或描摹她们于特殊境遇中的内心纠结与挣扎,或暴露她们源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或书写她们在非常态环境中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脱,展现了新时期女作家将“人的自觉”与“女性的自觉”相结合的辛酸历程,由此也使得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研究独具价值和意义。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部分首先对“心理小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就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概况、崛起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有关新时期心理小说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归纳与概括。第二部分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研究。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将现实内容与人物的心理世界相互交织,论文通过对其多重主题意蕴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强调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肯定了其在展现人的内心世界方面的开拓性。在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结合时代潮流与女性立场的分析过程中,笔者重点对其内倾性、主体性及创作得失进行了阐释。第叁部分是对心理体验小说的研究。在心理体验小说的创作中,林白、陈染等人长于以自我反观、自我叩问的叙事话语,展现人物个体的生命体验,论文由此对众多人物表现出的自恋、自闭、同性恋等心理倾向进行对比分析,对心理体验小说中的感觉书写、梦的建构进行了概括,并在心理学理论、文学史发展的观照下展开对心理体验小说的创作倾向、创作得失的探析。第四部分则对荒诞心理小说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根据主旨表达的差异性,将荒诞心理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早期的荒诞心理小说,一个是残雪创作的荒诞心理小说,进而对两者创作主题的指向性及其艺术手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有关荒诞心理小说的反思方面,本文侧重将残雪的荒诞心理小说置于存在主义理论与审丑审恶的艺术观念中进行了审视与把握。在论文最后的结语部分,论文对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在对女性自我认识及探索方面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认识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概括,并肯定了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革新精神与责任意识,对今后的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进行了展望与憧憬。(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3)

黄立华[3](2016)在《现代作家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探秘与寻幽——读方维保《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情感与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方维保《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情感与叙述》一书,从现代文学文本的叙述与修辞入手,追踪作家独特的文化心态和心理结构,结合具体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全面把握,努力使理论阐述做到既深入又清晰、既富有思辨又具有个体的特征,这种文化研究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的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诸多问题上给读者提供了积极和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明悦[4](2014)在《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作家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括了现代美国文学中着名的华裔作家,通过对近一个世纪的华裔作家的作品分析,探讨了中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对作家心理的影响,以及他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成因。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理状况。(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17期)

黎燕敏[5](2009)在《批评应从作家心理开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暴力、纵欲、强奸等因素充斥文学作品的媚俗现象,文学批评家发出了批评、谴责、抗议之声,这是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表现。但大多文学批判是基于对大众文化的同情而对目前文学所作的种种开脱,对文学对读者都很不负责。作为文学批评,应从作家心理开始,目前作家一味地打开无意识的大闸门,心理严重失衡,只是向社会展示那些负面人性。因此,作家要扪心自问,要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些真文学。(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09年02期)

山雨彤,任秀蕾[6](2006)在《舞蹈向元杂剧转变的作家心理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舞蹈以独立的姿态经历了辉煌的唐代,到元朝被杂剧吸收运用,成其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综观整个转变过程,其中有着舞蹈本身内在发展的必然性,也有着元杂剧作家矛盾、失衡的心理驱动,客观上初步完成了杂剧的多元统一,从而使舞蹈融入新的艺术样式———杂剧。(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罗勋章[7](2005)在《作家心理经历的建构与情感的发生——创作本体论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家的心理经历即其观念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作家的心理特质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既有其气质的因素,亦不排除客观环境的作用。它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不断顺化又同化的结果。其间,作家气质的社会化过程亦即情感的发生在作家创作心理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而独特的童年经历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05年04期)

张晓敏[8](2003)在《中西女性作家心理及表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平行研究角度分析萧红与曼斯菲尔德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异同。通过剖析中西方文化积淀、社会历史的异同,展示两位女性作家创作心理及表征的趋同性和差异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感幻灭感和死亡感以及作家的女性意识,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痛苦与焦灼。(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5期)

杨展[9](2003)在《每天都面对人的秘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谈话是从毕淑敏给我做的有趣的心理测试开始的,接着我请她聊聊她自己。  “我这个人比较随心所欲,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去学去做。”毕淑敏说。于是,1998年,她开始了在北师大的心理学课程,这为毕淑敏心理咨询中心迈出了第一步。  毕淑敏的研究生(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03-09-28)

孙德喜[10](2001)在《“狂飙突进”时代的偏激——对五四作家心理状态的审视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作家普遍表现出偏激情绪 ,其心理根源于作家们严重的焦虑和孤独与强烈的叛逆。而作家们的这种心理又是当时社会现实与作家个人经历、天赋禀性的产物。作家们的偏激情绪产生了激进的思想和激烈的言论 ,一方面以其狂飙突进的气势猛烈攻击封建传统与旧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潜在的农民文化心理的作用而不可避免地留下不少缺憾。同时 ,这种偏激情绪在文学创作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作家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为文艺界迎来了新的春天,批判极“左”路线、呼唤人性等文学创作的中心话题推动着女作家群的再度崛起,推动着女性文学逐渐从被时代文艺主潮覆盖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在此背景下,书写与表现女性空前觉醒与高涨的主体意识成为众多女作家的共同追求。在实现这一追求的过程中,女作家们开始倾向于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代替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倾向于以女性自我书写的方式,使女性尊严、女性体验、女性欲望等得以呈现与伸展,构成了蔚然大观的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景象。本文根据新时期女作家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的表现方式及挖掘程度的差异,将其创作的心理小说分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心理体验小说和荒诞心理小说。女作家们在不同类型的心理小说的创作中,或描摹她们于特殊境遇中的内心纠结与挣扎,或暴露她们源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或书写她们在非常态环境中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脱,展现了新时期女作家将“人的自觉”与“女性的自觉”相结合的辛酸历程,由此也使得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研究独具价值和意义。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部分首先对“心理小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就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概况、崛起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有关新时期心理小说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归纳与概括。第二部分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研究。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将现实内容与人物的心理世界相互交织,论文通过对其多重主题意蕴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强调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肯定了其在展现人的内心世界方面的开拓性。在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结合时代潮流与女性立场的分析过程中,笔者重点对其内倾性、主体性及创作得失进行了阐释。第叁部分是对心理体验小说的研究。在心理体验小说的创作中,林白、陈染等人长于以自我反观、自我叩问的叙事话语,展现人物个体的生命体验,论文由此对众多人物表现出的自恋、自闭、同性恋等心理倾向进行对比分析,对心理体验小说中的感觉书写、梦的建构进行了概括,并在心理学理论、文学史发展的观照下展开对心理体验小说的创作倾向、创作得失的探析。第四部分则对荒诞心理小说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根据主旨表达的差异性,将荒诞心理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早期的荒诞心理小说,一个是残雪创作的荒诞心理小说,进而对两者创作主题的指向性及其艺术手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有关荒诞心理小说的反思方面,本文侧重将残雪的荒诞心理小说置于存在主义理论与审丑审恶的艺术观念中进行了审视与把握。在论文最后的结语部分,论文对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在对女性自我认识及探索方面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认识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概括,并肯定了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革新精神与责任意识,对今后的女作家心理小说的创作进行了展望与憧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家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屠雯,吴蓓,胡蓉.基于文本的作家心理初探——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J].考试周刊.2018

[2].李延佳.纵深的心灵之旅—新时期女作家心理小说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3].黄立华.现代作家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的探秘与寻幽——读方维保《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情感与叙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张明悦.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作家心理[J].文教资料.2014

[5].黎燕敏.批评应从作家心理开始[J].知识经济.2009

[6].山雨彤,任秀蕾.舞蹈向元杂剧转变的作家心理因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

[7].罗勋章.作家心理经历的建构与情感的发生——创作本体论之叁[J].理论月刊.2005

[8].张晓敏.中西女性作家心理及表征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9].杨展.每天都面对人的秘密[N].北京日报.2003

[10].孙德喜.“狂飙突进”时代的偏激——对五四作家心理状态的审视与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将鲁迅研究开掘到一个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黄河科技学院艺术作品(1)黄河科技学院艺术作品(2)文学综述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时期文艺

标签:;  ;  ;  ;  ;  ;  ;  

作家心理论文_屠雯,吴蓓,胡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