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代换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片段,水稻,孕穗期,陆地棉,黄褐,苗期。
代换系论文文献综述
叶晓斌,卫波,范仁春,张相岐[1](2019)在《小麦-中间偃麦草蓝粒代换系的创制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蓝粒性状可作为表型标记用于小麦育种和遗传学研究,来自中间偃麦草的蓝粒种质材料尚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中5 (2n=8x=56, AABBDDXX)与中国春缺-四体系列材料杂交,在中5×N4BT4A和中5×N7BT7D杂交组合后代中获得了两份蓝粒材料,编号分别为Zh5-a2-1和Zh5-c13-2。利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方法对这两份蓝粒材料进行了染色体组成分析。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显示,这两份蓝粒材料的染色体数均为2n=42,包括40条小麦染色体和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利用重复序列探针pSc119.2和pAs1进行的FISH分析表明,Zh5-a2-1和Zh5-c13-2均为二体代换系,被代换的一对小麦染色体分别为4B和4D。通过用St、E~e和E~b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GISH分析,证明这两份蓝粒代换系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均为St组染色体,但与中5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比较发现这对St组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发生了缺失。利用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e基因组的SNP标记分析证明,两份蓝粒代换系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与长穗偃麦草的4E~e染色体同源,即Zh5-a2-1和Zh5-c13-2分别为4St(4B)和4St(4D)代换系,命名为SubZh5-4St(4B)和SubZh5-4St(4D)。同时说明,中间偃麦草的4St染色体上带有蓝粒基因。通过对450个小麦SSR标记进行筛选,获得了4个可跟踪鉴定4St染色体的特异SSR标记。研究结果可用于蓝粒小麦品种的培育和中间偃麦草蓝粒基因的遗传学研究。(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大川,汪会,马福盈,杜婕,张佳宇[2](2020)在《增加穗粒数的水稻染色体代换系Z747鉴定及相关性状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加穗粒数对水稻高产品种培育至关重要。其遗传基础复杂,由多基因控制。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可以将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分解,因而是理想的遗传研究材料。本研究通过高代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鉴定了一个以日本晴为受体、西恢18为供体亲本的、含有15个代换片段的增加穗粒数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747,平均代换长度为4.49 Mb。与受体日本晴相比, Z747的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和粒长显着增加,粒宽显着变窄、结实率显着降低,但结实率仍为81%。进一步以日本晴和Z747杂交构建的次级F2群体鉴定出46个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水稻1号、2号、3号、5号、6号、9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qGPP12、qPH-3-1、qPH-3-2等12个QTL可能与已克隆的基因等位, qSPP9等34个可能是新鉴定的QTL。Z747的每穗总粒数由2个具有增加粒数效应的QTL (qSPP3和qSPP5)和1个具有减少粒数效应的QTL (qSPP9)控制。研究结果对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以及有利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培育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李钰,李小雨,Hassan,Karim,钟小娟,祁鹏飞[3](2019)在《携带特异HMW-GS小麦-沙融山羊草1Ssh代换系的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前期工作中在沙融山羊草(Aegilops sharonensis)中克隆到了一种新型的大分子量HMW-GS,由于HMW-GS的大小对小麦面团强度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该新型HMW-GS可有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提高。通过沙融山羊草与普通小麦良麦3号大量杂交并进一步不断地回交或自交,在其衍生系中得到HMW-GSs纯合系。本研究进一步将HMW-GSs纯合系(66-17-52)与中国春Ph基因突变体(CS ph1b)杂交,诱导小麦与沙融山羊草染色体重组。在19个F2衍生系中通过SDS-PAGE的方法找到含沙融山羊草HMW-GSs的株系,结合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结果,在19个衍生系中有两个株系的Ssh染色体代换了5D染色体,分别命名为6-1和6-7。用新开发的1S~(sh)特异性染色体标记进一步验证表明,只有这两个衍生系可以扩增出预期的片.段。由此推断,6-1和6-7为1S~(sh)(5D)染色体代换系。1S~(sh)(5D)染色体代换系含有外源HMW-GS,具有重复域大、亚基数量增多等优良的结构特征,在增强小麦面团粘性和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这些代换系可用于小麦品质改良和进一步创制1S~(sh)易位系。(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贾佩陇,李彪,黎明辉,刘剑镔,李容柏[4](2019)在《基于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苗期耐低氮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定位与水稻Oryza sativa耐低氮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为今后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以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也为耐低氮水稻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Koshihikari (受体)和Nona Bokra(供体)为亲本构建的全基因组单片段代换系作为研究材料,在水稻苗期进行低氮胁迫处理,对水稻株高、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茎叶鲜质量、茎叶干质量、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共8个表型进行相对损失比分析和QTL定位。【结果】定位到2个与水稻低氮胁迫耐受相关的位点,分别是qRL1-1和qRFW2-1,这2个QTL位点分别在低氮胁迫下控制水稻根长和根鲜质量。其中,qRL1-1定位于1号染色体M1-29标记附近,LOD值为2.89,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23%;qRFW2-1定位于2号染色体M2-225标记附近,LOD值为2.53,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9.90%。其他6个表型未检测到相关位点。【结论】初步定位了与低氮胁迫下控制水稻根长、根鲜质量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的基因精细定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晨[5](2019)在《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相关QTL》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我国人口基数大,稻米需求总量多,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培育高产稳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不仅是广大育种学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然而,随着近年来极端灾害的频繁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甚至是江苏苏北地区发生了多次低温冷害导致正值孕穗期的水稻结实率下降,产量严重降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室前期在海南种植的SLA31/Sasanishiki衍生群体中发现部分低育株,推测是由于孕穗期对低温敏感造成的。SL431是以粳稻品种Sasanishiki为受体,籼稻品种Habataki为供体构建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之一。为系统研究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遗传控制机制,我们以SL431/Sasanishiki衍生群体为材料,筛选构建代换片段更小的迭代系,分别进行自然低温和人工气候室低温处理,鉴定可能存在的耐冷相关QTL。此外,本实验选择了 4个孕穗期不耐冷的水稻品种,对它们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性进行了鉴定和初步研究。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SLA31与Sasanishiki的杂交F2、F3代分离群体为材料,在SL431的代换片段内筛选出了 15种不同染色体代换长度的基因型,构建了该区段的迭代系。2.结合扬州田间正常温度和海南陵水自然低温,以结实率为耐冷指标,进行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10号染色体上研究共定位出3个孕穗期耐冷主效QTL,分别将它们命名为qPF10.1、qPF10.2、qPF10.3,其中qPF10.1被定位在标记q1-5—q1-17间的562kb范围内;qPF10.2被定位在q2-20—RM5806间的322kb范围内;qPF10.3则被定位在q3-7—M132间的1338kb的范围内。3.通过分析发现,叁个QTL之间存在遗传互作。当qPF10.3为sasanishiki基因型,qPF10.1和qPF10.2均为Sasanishiki或Habataki基因型时,水稻表现为孕穗期耐冷;当qPF10.3为Sasanishiki基因型,qPF10.1与qPF10.2基因类型不同,水稻表现为孕穗期冷敏感;当qPF10.3为Habataki基因型时,无论qPF10.1与qPF10.2基因类型是否一致,水稻孕穗期均表现出耐冷性。4.对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进行了鉴定及初步研究。为了研究水稻孕穗期耐冷性与其它生育期耐冷性的相关性,本实验收集了 4个孕穗期低温敏感的粳稻品种,包括淮稻14、扬育粳3号、宁粳3号、连粳3号等,以及低温耐冷的粳稻品种Sasanishiki和它的单片段代换系SL431作为对照,鉴定了芽期、苗期和孕穗期的耐冷性。结果表明,孕穗期表现为较强耐冷性的水稻种质在苗期的耐冷性也较强,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旭东[6](2019)在《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1347的鉴定及长粒性状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人口以稻米为食。水稻大多数农艺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前提和基础是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分离。每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只含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来自供体亲本的片段,能够消除背景干扰,因此被认为是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的理想材料。长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1347是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恢复系西恢18号为供体,通过高代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而来的。本论文对Z1347进行分子鉴定、形态分析和重要农艺性状评价,并用受体日本晴为母本与长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1347为父本构建的F_2分离群体,进行了粒长等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Z1347代换片段的鉴定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用Z1347代换片段上的90个SSR标记及代换片段外的42个SSR标记对10株Z1347进行进一步代换片段鉴定和遗传背景检测,发现10个单株的代换片段一致,其没有检测出背景片段,说明Z1347已纯合。Z1347共含有来自西恢18号的16个代换片段,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其中最短代换长度为0.95Mb,最长代换长度为9.1Mb。代换总长度合计52.3Mb,平均代换长度为4.36Mb。2、Z1347的农艺性状分析与受体日本晴相比,Z1347的粒长、长宽比、二次枝梗数、总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Z1347的株高、有效穗数、粒宽和结实率显着减少;Z1347的穗长、一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与日本晴相比无显着差异。暗示了Z1347中携带了来自西恢18号的多个差异性状的QTL。3、粒长及其它农艺性状在次级F_2群体的分布和遗传分析以受体日本晴为母本与长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1347为父本杂交F_1籽粒呈长粒型,说明Z1347的长粒可能为显性遗传。但经渐近显着性(双侧)测验,这些性状均呈连续分布,粒长性状的近似P值为0.340、粒宽性状的近似P值为0.291、株高性状的渐近显着性(双侧)近似P值为0.696、穗长P值为0.068、一次枝梗数P值为0.153、每穗实粒数P值为0.445、千粒重P值为0.505均大于0.05,符合正态分布。有效穗数、二次枝梗数、长宽比、总粒数、单株产量的P值均小于0.05,不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这些性状仍受多基因控制,需要进一步分解。4、次级F_2群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大多数性状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粒长与株高、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长宽比、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粒宽和结实率呈正相关性;粒宽与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性,与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长宽比和总粒数呈显着负相关性,与粒长和结实率呈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株高、每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呈负相关性;长宽比与有效穗数、株高、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粒长、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性,与粒宽呈显着负相关性,与结实率呈负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最大是总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相关系数为0.845,说明总粒数的多少取决于二次枝梗数的多少。5、Z1347粒长及其它农艺性状QTL定位选用代换片段中效果较好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对以受体日本晴为母本和长粒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1347为父本杂交产生的次级F_2群体中的8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共鉴定出17个QTL,分布在除第4、5、8、10、12外的其它染色体上。粒长QTL有2个,qGL3与第3染色体上的RM5626连锁,qGL7与第7染色体上的RM6063连锁;长宽比QTL有3个qRLW3与第3染色体上的RM5626连锁、qRLW7与第7染色体上的RM6063连锁,qRLW9与第9染色体上的RM5389连锁;株高QTL(qPH1和qPH3)、有效穗数QTL(qPN3)、二次枝梗数QTL(qNSB7)、穗长QTL(qPL1、qPL6、qPL7和qPL11)、总粒数QTL(qSPP1、qSPP2和qSPP7)、千粒重QTL(qGWT3)。(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志琴[7](2019)在《陆地棉背景黄褐棉A染色体组片段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来源作物。陆地棉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但纤维品质性状处于中等水平。现有栽培陆地棉品种遗传基础狭窄,不利于棉花的遗传改良。黄褐棉是五个野生四倍体棉种之一,与栽培品种陆地棉亲缘关系最远,具有抗黄萎病,抗虫以及纤维品质变异丰富等特点。将黄褐棉优异等位基因导入到陆地棉,能有效拓宽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陆地棉的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黄褐棉为供体亲本,陆地棉中棉所35为轮回亲本,杂交后回交3代,获得黄褐棉BC_3F_2代换系群体(563个单株)。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BC_1群体遗传图谱A亚组上的SSR标记检测BC_3F_2群体单株基因型,结合BC_3F_2群体和BC_3F_(2:3)群体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定位产量和纤维品质QTL。研究结果为挖掘黄褐棉优异性状等位基因,改良陆地棉遗传基础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各单株代换片段分析选取均匀分布于A亚组13条染色体上的191个标记,检测BC_3F_2群体564个单株的基因型。利用GGT软件分析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内各单株代换片段特征,结果表明:各个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遗传背景恢复率在76.1%~99.1%之间,平均恢复率为89.9%。564个单株中,有一株不含黄褐棉代换片段,其余每个单株代换片段数目在1~28个之间,平均代换片段数12.4个;代换片段总长度17.9cM~476.4cM,覆盖了A亚组染色体的0.9%~23.9%,平均总长度为188.3cM,平均代换率为9.4%。2.黄褐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A亚组13条染色体代换片段分析代换系A亚组13条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的比率介于82.3%~93.4%之间,A05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最长为230.0cM,A04染色体所含陆地棉片段长度最短为54.0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比率介于1.3%~4.1%之间,A01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最长为6.0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纯合片段最短为1.9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比率介于4.8%~12.6%之间,A01和A10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最长18.4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杂合片段最短4.9cM;代换系各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比率在6.1%~17.2%之间,A01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最长为25.1cM,A04染色体所含黄褐棉总片段最短为8.6cM。3.产量、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在BC_3F_2单株和BC_3F_(2:3)株系群体共检测出34个QTL,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A01~A12),其中包含17个产量性状QTL(4个铃重QTL、6个衣分QTL和7个籽指QTL),17个纤维品质QTL(7个纤维长度QTL、3个纤维整齐度QTL、3个纤维比强度QTL、3个纤维马克隆值QTL和1个纤维伸长率QTL),LOD值介于2.03~8.01之间,加性效应值介于-2.37~2.01之间,解释变异1.8%~6.7%。此外,5个QTL(qLP-A07.1,qLP-A08.1,qSI-A01.2,qFL-A03.1,qFM-A08.1)在两个群体中均检测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7)
孟卓玲,曹玉洁,单丹丹,方春,缪小菲[8](2019)在《秀水134为背景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作为发掘和鉴定有利基因的有力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秀水134为背景亲本,以扬稻6号为供体亲本,构建了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该代换系包含53个株系,其代换片段长度在7.4~182.15 cM之间,占水稻全基因组的0.49%~12.15%,平均占水稻全基因组的5.0%。这套代换系的代换片段总长度为1 995 cM,覆盖水稻基因组的1.33倍。本文还对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策略和应用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2期)
赵启男[9](2018)在《2个大白菜染色体多片段代换系抽薹QTL鉴定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是研究数量性状(QTL)精细定位和基因间相互作用的最有利工具之一。在白菜育种中,为了便于分析复杂数量性状,常使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辅助选择育种。本研究利用受体亲本‘Rc Br’和供体亲本‘08A061’杂交后,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构建了包含120个株系的大白菜CSSL群体,从中选择5个CSSLs株系,对其抽薹相关性状进行表型鉴定,最终选取其中两个多片段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构建NIL-F2分离群体,对白菜抽薹相关性状的QTL位点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已经构建的高级群体CSSLs中,选取5个CSSLs,进行进一步抽薹相关性状的表型鉴定,在A02、A04、A06、A07、A08和A10连锁群上均检测到与抽薹相关的QTL位点。根据后代种子收获情况,构建多片段CSSLs的NIL-F2分离群体,分别命名为17AW007和17AW008。2.17AW007群体中,利用软件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在A04、A07和A10连锁群均定位到有与抽薹相关的QTL位点,解释表型变异介于7.86-34.26%之间,其中A04连锁群定位到的QTL,LOD值为15.64,定位位点在91.3c M,解释34.26%的表型变异,将该QTL命名为q BI-4-1;17AW008群体定位到的叁个QTL均在A06连锁群标记Br ID10995-BOE993之间,解释表型变异介于4.6-9.7%之间。3.在A04、A06、A07和A10连锁群的QTL候选区间内,共检测到6个与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根据相应分子标记在大白菜数据库中的物理位置,在A04连锁群定位区间上检测到一个与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Bra040434,参与Rho信号转导;在A07连锁群定位区间内检测到2个与开花相关的基因,分别是Bra004007和Bra003913,其中,Bra003913基因与拟南芥中AT1G71800功能类似介导花FLC基因的沉默;A06连锁群定位区间内检测到2个与开花相关的基因,分别是Bra009970和Bra004361,Bra009970基因与拟南芥中AT3G05120、AT3G63010和AT5G27320有类似的功能,调节花器官形态发生,参与赤霉素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等;在A10连锁群定位区间上检测到一个与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Bra009491,参与甘油叁脂代谢。(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毛光锋[10](2018)在《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种子耐储藏QTL》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作为我国重要的大田粮食作物,水稻种子储藏保存对是农业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但是,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活力往往下降,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种子的耐储藏特性是一个复杂的遗传性状,受多因素遗传控制。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是研究复杂性状遗传的理想群体。秀水134是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扬稻6号为广泛应用的超级稻亲本。前期,本实验构建了以扬稻6号为轮回亲本,秀水134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共218个家系。染色体代换系种子收获后自然晒干至含水量13%,16℃储藏15个月后,40℃,85%相对湿度,人工加速老化处理28天,测定老化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用来评价种子的耐储藏特性。利用性状-分子标记基因型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共检测出7个与发芽率有关的耐储藏QTL,9个与发芽势有关的QTL,8个与发芽指数有关的QTL。值得关注的是,在第10染色体的10-3106M标记附近检测到同时控制发芽率(qGP10-1),发芽势(qGM10-1),发芽指数(qGI10-1)的增效的共同QTL,并且,它们分别具有最大的相对效应,分别为399.38%,528.15%,541.22%。除此以外,在第5染色体的RM18003,5-15M,RM18003;第7染色体的RM593,RM11和第12染色体的12-22M分子标记附近也同时检测到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相关的增效的耐储藏QTL。表明粳稻中也含有耐储藏的QTL,可以发掘粳稻中的耐储藏QTL,来改良籼稻的耐储藏特性。检测到与电导率有关的QTL 4个,qTDS-2、qTDS-4、qTDS-8、qTDS-11,分别位于第2、4、8、11染色体上;相对效应在-0.39%-44.15%之间,贡献率在7.67%-13.59%之间。检测到与千粒重相关的QTL 13个,qTSW-2-1、qTSW-2-2、qTSW-3、qTSW-4-1、qTSW-4-2、qTSW-4-3、qTSW-6、qTSW-8-1、qTSW-8-2、qTSW-9-1、qTSW-9-2、qTSW-12-1、qTSW-12-2,分别位于第2、3、4、6、8、9、12染色体上;相对效应在-9.80%-6.77%之间,贡献率在5.87%-22.59%之间。(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01)
代换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增加穗粒数对水稻高产品种培育至关重要。其遗传基础复杂,由多基因控制。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可以将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分解,因而是理想的遗传研究材料。本研究通过高代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鉴定了一个以日本晴为受体、西恢18为供体亲本的、含有15个代换片段的增加穗粒数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747,平均代换长度为4.49 Mb。与受体日本晴相比, Z747的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和粒长显着增加,粒宽显着变窄、结实率显着降低,但结实率仍为81%。进一步以日本晴和Z747杂交构建的次级F2群体鉴定出46个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水稻1号、2号、3号、5号、6号、9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qGPP12、qPH-3-1、qPH-3-2等12个QTL可能与已克隆的基因等位, qSPP9等34个可能是新鉴定的QTL。Z747的每穗总粒数由2个具有增加粒数效应的QTL (qSPP3和qSPP5)和1个具有减少粒数效应的QTL (qSPP9)控制。研究结果对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以及有利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培育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换系论文参考文献
[1].叶晓斌,卫波,范仁春,张相岐.小麦-中间偃麦草蓝粒代换系的创制与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王大川,汪会,马福盈,杜婕,张佳宇.增加穗粒数的水稻染色体代换系Z747鉴定及相关性状QTL定位[J].作物学报.2020
[3].李钰,李小雨,Hassan,Karim,钟小娟,祁鹏飞.携带特异HMW-GS小麦-沙融山羊草1Ssh代换系的创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贾佩陇,李彪,黎明辉,刘剑镔,李容柏.基于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苗期耐低氮QTL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周晨.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相关QTL[D].扬州大学.2019
[6].杨旭东.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1347的鉴定及长粒性状QTL定位[D].贵州大学.2019
[7].张志琴.陆地棉背景黄褐棉A染色体组片段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9
[8].孟卓玲,曹玉洁,单丹丹,方春,缪小菲.秀水134为背景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J].中国稻米.2019
[9].赵启男.2个大白菜染色体多片段代换系抽薹QTL鉴定与验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8
[10].毛光锋.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种子耐储藏QTL[D].浙江农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