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管综合征论文-李巧林,李新伟,李桂凤,徐楚婷

踝管综合征论文-李巧林,李新伟,李桂凤,徐楚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踝管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浮针疗法,踝管综合征,临床观察

踝管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巧林,李新伟,李桂凤,徐楚婷[1](2019)在《浮针治疗踝管综合征3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踝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足底及足内踝疼痛、麻木,久站或行走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症状严重时影响其工作及生活质量。笔者自2015年4月~2019年2月,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踝管综合征30例,并与西医封闭疗法进行比较,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55岁,平均43岁;病程2~8个月,平均4(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冯继华,徐远坤,傅格深,谢伟,吴向科[2](2019)在《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采用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0~55岁,中位数38岁;病程1~10个月,中位数5个月。术中用咬骨钳咬除突出的增生骨桥,在手术放大镜下行神经内松解术,并彻底止血。对咬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患足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咬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骨及软骨组织,有纤维组织增生。切口甲级愈合13例;切口皮下积血2例,经换药愈合。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末次随访时,采用Pferiffer等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12例、良2例、差1例。疗效差的1例,由于神经卡压过久导致足底内在肌萎缩,未行特殊处理。结论: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可有效缓解患足疼痛、改善患足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6期)

秦小勇,张冉[3](2019)在《踝管综合征对大鼠糖尿病足病变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踝管综合征是否对大鼠糖尿病足病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55 mg/kg)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将糖尿病大鼠后肢随机分为卡压组(A组)、松解组(B组),在A组大鼠一侧后肢踝管处血管、神经行卡压手术,在B组大鼠一侧后肢踝管处血管、神经行探查手术,同时在A组、B组大鼠一侧足底制作创面,6周后取材制作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踝管处血管、神经及足底创面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A组与B组比较,A组大鼠足底创面组织中的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减少,A组大鼠足底创面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明显降低,平均光密度相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管综合征对大鼠糖尿病足病变的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郑阳,段向东,齐尚锋[4](2018)在《踝管综合征的诊治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踝管综合征为胫神经或者其分支受卡压产生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较低,发生发展主要与踝关节外伤、踝管内腱鞘囊肿、脂肪瘤、全身疾病、医源性等因素有关,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肌电图综合判断。早期及症状较轻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占位性病变、踝管容量减少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赵海建[5](2016)在《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76例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术后恢复快,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赵洋[6](2016)在《踝管综合征的临床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踝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探讨踝管综合征的手术效果与起病原因、胫神经受累束支的多少、手术方式及手术中松解神经外膜与否、应用地塞米松与否的相关性;同时,提炼概括踝管综合征的治疗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04月~2015年08月收治的55例(72只足)踝管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特点、起病原因、手术方式、术中操作及远期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统计学原理评价起病原因、胫神经受累束支的多少、手术方式、术中是否松解神经外膜、是否应用地塞米松与手术效果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55例72只足,其中男23例,女32例,男女之比0.72:1。40岁以上患者48例,占87.27%,可见踝管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左侧14例,右侧24例,双侧17例;受累神经束支:单纯足底内侧神经17只足,单纯跟支3只足,单纯足底外侧神经0只足,2只或2只以上神经束支受累者52只足,其中足底外侧神经和跟骨支同时受累者1支足,足底内侧神经和跟骨支同时受累者1只足,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跟骨支同时受累者2只足,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同时受累者48只足。本组病例当中共有68只足出现足底内侧神经受累,占94.44%,可见踝管综合征患者中足底内侧神经最易受累。依据Takura提出的术后评价标准,本组44例55只足,优17只,良20只,可5只,差13只,优良率为67.27%。按照病因不同将本组病例分为占位、特发性、其他叁组,各组优良率分别为90.00%(18/20),45.45%(5/11),58.33%(14/24)。按照受累神经束支的多少将本组病例分为受累神经1支组,大于1支组。其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6.67%(13/15)和60%(24/40)。按照手术方式将本组病例分为Singh法组、非Singh法组两组,优良率分别为76.92%(10/13),64.29%(27/42)。据手术中是否松解神经外膜,将本组病例分为松解外膜组和不松解外膜组,其优良率为75.00%(15/20),62.86%(22/35)。按照术中是否应用地塞米松,将本组病例分为应用地塞米松组和不用地塞米松组,其优良率分别为74.29%(26/35),55.00%(11/20)。通过统计学方法(SPSS21.0软件)得出:手术治疗效果与致病原因有关(P=0.012),其中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最好。受累神经束支1支组,Singh法手术治疗组、松解神经外膜组、应用地塞米松组优良率分别为86.67%、76.92%、75.00%、74.29%,分别高于对照组60.00%、64.29%、62.86%、55.00%。结论:踝管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足底内侧神经束支最易受累。手术治疗效果与起病原因有关,未发现手术治疗效果与胫神经受累束支的多少、手术方式、术中是否松解神经外膜、术中是否应用地塞米松有关。据临床经验,我们推荐使用Singh法进行胫神经及其分支的松解并对出现梭形膨大的神经进行外膜松解和应用地塞米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成,马新建[7](2016)在《电针治疗踝管综合征2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踝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理疗组。电针组28例,采用电针治疗;理疗组27例,采用中频物理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4%,理疗组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的疗效较中频理疗对踝管综合征更具有治疗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03期)

苗立帅,傅小宽,刘英男,谭周勇[8](2016)在《踝管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踝管综合征是临床中罕见的神经卡压性疾病,发病率较低。踝管的解剖结构已明确,胫神经在出踝管前或后才有分支仍有争议,踝管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足部外伤、踝管肿物、先天性发育异常、医源性及其他因素有关,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及X线片、MRI、超声、肌电图综合判断。早期及症状轻的患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于占位性病变、反复发作及踝管附近骨折致骨痂及瘢痕形成、踝管容量减少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01期)

孙磊[9](2014)在《占位性踝管综合征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患者17例,手术方法为:完全打开屈肌支持带,显露踝骨,对其内组织病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如形成骨赘或者腱鞘囊肿,应立即给予切除,对曲张静脉团应进行结扎切断,跖筋膜增厚应予以切开减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对病变段神经进行松解。结果 17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术后治疗,均在Ⅰ期愈合切口,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14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足底症状和踝部症状基本消失,足部感觉和运动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对术后治疗效果感到满意;2例患者认为治疗效果一般,足部感觉恢复正常,足内肌肌力只恢复了部分。1例患者认为治疗效果欠佳,病程2年,术前出现足内肌中度萎缩现象,术后大部分足部感觉恢复,但是足内肌却未恢复。结论占位性踝管综合征在进行2~3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时,需即刻进行手术治疗。应用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4年32期)

张昊聪[10](2014)在《改良韧带松解法治疗踝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与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韧带松解法治疗踝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与疗效。方法通过注射器针头或是圆针点状针刺对3具新鲜尸体的6个踝关节的分裂韧带(屈肌支持带)进行松解延长,观察韧带最大延长限度,并扩大踝管。待技术成熟后,将该技术用于临床3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 Pfeiffer法评价显示,优20例,良8例,差2例。结论采用点状针刺对分裂韧带(屈肌支持带)行松解延长是可行的,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踝管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采用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0~55岁,中位数38岁;病程1~10个月,中位数5个月。术中用咬骨钳咬除突出的增生骨桥,在手术放大镜下行神经内松解术,并彻底止血。对咬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患足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咬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骨及软骨组织,有纤维组织增生。切口甲级愈合13例;切口皮下积血2例,经换药愈合。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末次随访时,采用Pferiffer等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12例、良2例、差1例。疗效差的1例,由于神经卡压过久导致足底内在肌萎缩,未行特殊处理。结论: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可有效缓解患足疼痛、改善患足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踝管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巧林,李新伟,李桂凤,徐楚婷.浮针治疗踝管综合征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9

[2].冯继华,徐远坤,傅格深,谢伟,吴向科.骨桥咬除联合神经内松解术治疗跟距关节骨质增生型踝管综合征[J].中医正骨.2019

[3].秦小勇,张冉.踝管综合征对大鼠糖尿病足病变发展的促进作用[J].右江医学.2019

[4].郑阳,段向东,齐尚锋.踝管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饮食科学.2018

[5].赵海建.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

[6].赵洋.踝管综合征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7].李成,马新建.电针治疗踝管综合征28例[J].中医药导报.2016

[8].苗立帅,傅小宽,刘英男,谭周勇.踝管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山东医药.2016

[9].孙磊.占位性踝管综合征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0].张昊聪.改良韧带松解法治疗踝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与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

标签:;  ;  ;  

踝管综合征论文-李巧林,李新伟,李桂凤,徐楚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