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秦岭是一个印支碰撞造山带.但迄今为止,秦岭尚未发现三叠纪或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洋盆存在的任何痕迹.秦岭泥盆系-三叠系为滨、浅海相沉积,没有远洋沉积,更没有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泥盆系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有一个清楚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商丹断裂并不是印支期,而是加里东期的板块缝合带;其两侧,中朝板块南缘和扬子板块北缘均有十分清楚的加里东造山作用的记录.沉积于扬子板块北缘的中上泥盆统刘岭群的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与北秦岭相近,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亦证明其物质主要来自中朝板块南缘的北秦岭造山带.所谓勉略印支缝合带中的勉略和三里岗蛇绿混杂岩中的镁铁质岩,同位素测年均为元古代之产物,后者又被南华系-震旦系沉积覆盖.所谓勉略缝合带,实为一区域性大断裂带.早古生代,其北侧属扬子板块北部被动边缘;南侧为扬子板块核心部分的扬子准地台(小克拉通).所以,秦岭的印支造山作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是海盆消失后的中朝与扬子2个小陆块间逆冲-叠覆造山作用.作为秦岭东延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被认为是秦岭印支碰撞造山的重要证据之一,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是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动态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仅用简单的静岩压力来计算其形成深度,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野外地质观察、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物理实验等方面的实际资料和研究结果均说明超高压变质作用并不是在上地幔而是在地壳内进行的.南秦岭-大别山的地壳构造层次,上地壳自上而下依次为:未变质的沉积岩层、绿帘-蓝片岩层、高压变质岩层、超高压变质岩层;下地壳为未卷入超高压变质作用的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杂岩.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单位只是位于上地壳下部的厚约10~12km的席状构造岩片.初步认为上地壳这一从低压到高压再到超高压的构造系统,是印支造山期间,南秦岭-大别山的上地壳以下地壳顶部为主剪切滑动面,多层次剪切作用造成的.上地壳下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则可能是强烈剪切引起的频繁地震的震源区瞬时超高压作用的结果.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任纪舜,朱俊宾,李崇,刘仁燕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印支造山运动,超高压变质岩,含柯石英榴辉岩,碰撞造山带,构造地质
来源: 地球科学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DD20190358)
分类号: P548
页码: 1476-1486
总页数: 11
文件大小: 611K
下载量: 582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陆碰撞带成矿作用:年轻碰撞造山带对比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12)
- [2].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研究获新进展[J]. 矿产勘查 2016(06)
- [3].南海的“山根拆沉成因观”——南海成因新议[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6)
- [4].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展布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4)
- [5].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J]. 地质学报 2016(11)
- [6].IGCP/SIDA-600国际地学合作项目简介[J]. 地质学报 2015(09)
- [7].海南岛钼矿床区域成矿规律初探[J]. 矿物学报 2011(S1)
- [8].“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征文[J]. 科技导报 2012(30)
- [9].西南三江碰撞造山带沉积岩容矿Pb-Zn-Ag-Cu贱金属复合成矿与深部过程[J]. 岩石学报 2019(05)
- [10].序言[J]. 地球科学 2019(06)
- [11].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格局[J]. 岩石学报 2010(04)
- [12].阿尔金构造带对塔东南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01)
- [13].早期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意义:以华北克拉通五台山花岗岩-绿岩区为例[J]. 岩石学报 2009(03)
- [14].碰撞造山带斑岩型矿床的深部约束机制[J]. 岩石学报 2008(03)
- [15].碰生型微地块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4)
- [16].伊朗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马拉耶尔-伊斯法罕碳酸盐岩容矿铅锌成矿带——矿床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J]. 地质学报 2015(09)
- [17].碰撞造山带地壳深熔作用:来自纳米花岗岩包裹体的观测与实验约束[J]. 地球科学 2019(12)
- [18].大陆俯冲隧道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板块界面相互作用[J]. 科学通报 2013(23)
- [19].序言[J]. 地质科学 2010(01)
- [20].江南古陆研究成果综述[J]. 云南地质 2016(01)
- [21].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6)
- [22].胶东西北部早白垩世区域应力场演化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J]. 矿物学报 2011(S1)
- [23].大陆碰撞造山带镁铁质岩浆岩记录俯冲古洋壳物质再循环[J]. 地球科学 2019(12)
- [24].碰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以泛非造山带为例[J]. 岩石学报 2020(10)
- [25].西藏柯月多金属矿床硫盐矿物特征初步研究[J]. 矿床地质 2014(S1)
- [26].根据形成地质作用对中国大陆岩石圈作构造分区[J]. 地质论评 2015(04)
- [27].《岩石学报》庆祝李继亮研究员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周年——序言[J]. 岩石学报 2018(07)
- [28].大陆碰撞环境沉积岩或变质岩容矿Pb—Zn矿床的发育特点和成矿机制[J]. 地质论评 2012(01)
- [29].造山带中成对出现的高压麻粒岩与榴辉岩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岩石学报 2009(09)
- [30].超高压变质矿物学的研究成果综述[J]. 云南地质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