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栅格数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栅格,数据,中国,指标,阈值,游程,高程。
栅格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刘辰炜,孙耀宗[1](2019)在《基于距离信息的高程栅格数据无损压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在军用、民用等领域已经积累了海量栅格数据,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针对如何降低存储体积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保存高程数据距离信息的无损压缩算法。首先,选择若干小于原始数据占用比特个数的数值,并计算其阈值;然后,计算最大高程距离所属的阈值范围以及阈值上限对应的比特数m;接着,将高程值与最小值的距离逐一左移m个比特进行保存;进一步优化算法,针对等分后的高程瓦片小块采用上述算法进行压缩;最后,选取压缩率最高的压缩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针对瓦片小块利用该文无损压缩算法,能有效降低高程数据的存储体积。(本文来源于《电子质量》期刊2019年11期)
翟彦放,邱月[2](2019)在《FME在栅格数据质量检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维护更新项目生产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质检效率,总结出一套栅格数据质量检查方法。借助FME转换平台对数字表面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实现了图幅接边、逻辑关系、空间参考、逻辑一致性等多项内容的批量检查,以期为栅格数据的质量检查提供一种有效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城市勘测》期刊2019年04期)
王怀军,潘莹萍,李帅,陈忠升,赵卓怡[3](2019)在《基于栅格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背景下,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损害.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灾害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省气象水文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灾害数据,通过分析气象灾害(洪涝、干旱、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冻)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易损性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等指标,利用GIS技术,建立了江苏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进而对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1)高温灾害苏南地区风险最大,苏北地区风险最小;(2)低温灾害风险在省内从北向南递降,高风险区位于苏北地区,低风险区位于苏南地区;(3)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苏北地区,淮安、宿迁、连云港以及盐城北部属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镇江、泰州和南通北部属于中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徐州西部,无锡、苏州以及南通东南部;(4)旱灾风险从苏南向苏北递增,最大区域为宿迁、连云港西部及徐州东部,旱灾风险低值区位于苏州、无锡、镇江、泰州及南通北部.风险区划结果能直观反映出气象灾害的区域性差异,且与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图一致,因此对气象灾害进行全面精准的预报是进行防灾减灾的主体,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降低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成灾体的易损性以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鹏飞[4](2019)在《北纬18°以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逐月净初级生产力1公里栅格数据集(1985-2015)》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是衡量生态系统活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本参数。构建长时间序列净初级生产力数据集对生态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在汇集1985–2015年间中国区域逐月气象数据、土壤质地数据和基于MODIS、AVHRR遥感影像的土地覆被和植被指数数据产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据经过格式转换、投影转换、空间尺度匹配等统一在同一尺度等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再将其输入到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中,经由CASA模型模拟计算获得北纬18°以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逐月净初级生产力1公里栅格数据集(1985–2015)。本数据集包括:1985–2015年间北纬18°以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历年逐月净初级生产力1公里栅格数据。数据存储为.tif格式,文件大小为28.2 GB。(本文来源于《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1期)
王晓利,侯西勇[5](2019)在《中国沿海省区极端气温栅格数据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发达,同时,该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1961–2014年中国156个地面气象站点日尺度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采用RClimDex模型计算了中国沿海省区(包括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台湾、南海诸岛和海域的数据暂缺)极端气温指数数据。极端气温指数包括16项内容:冷昼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霜冻日数(FD0)、冰冻日数(ID0)、夏季日数(SU25)、热夜日数(TR20)、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TXx)、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TNx)、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TXn)、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TNn)、暖持续日数(WSDI)、冷持续日数(CSDI)、生长季长度(GSL)以及气温日较差(DTR)。根据这些指数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研发出中国沿海省区1961–2014年极端气温栅格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中国沿海省区16个极端气温1961–2014年多年平均值的栅格数据;(2)中国沿海省区16个极端气温1961–2014年间年际倾向率的栅格数据。该数据集的空间分辨率为8.934 km,数据集存储为.tif格式,32组文件,数据量为12.5 MB(压缩为1个文件,2.15 MB)。该数据集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学报》2017年第37卷第21期。(本文来源于《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1期)
信睿,艾廷华[6](2019)在《Gosper曲线支持的正六边形栅格数据游程编码及高效压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Gosper曲线引入正六边形栅格,建立了一种新型游程编码形式,基于此进行栅格数据的无损及有损压缩编码。首先,建立Gosper曲线与正六边形栅格数据的双向对应关系,为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提供引导支持。其次,确定每个栅格单元的Gosper编码值,通过将目标区域单元的编码集合进行游程编码实现数据的无损压缩。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损压缩借助Gosper曲线良好的空间聚合性进行区域临近融合,摒除细节信息:在一定阈值约束下,遵循Gosper曲线走向,改变部分栅格单元的归属以减少编码对象数目,重新进行游程编码完成编码量的精简。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在实现压缩编码的基础上,对多分辨率、不同融合阈值条件下的数据压缩进行探究,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以凸显其优势。(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魏艳婷,张玉霞,李道全[7](2018)在《基于二分法的多移动sink栅格数据收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减少网络延迟,提出一种基于二分法的多移动sink栅格数据收集协议(GCP-DMM)。将网络划分为许多面积相等的网格区域,在每个区域簇头根据Dijkstra算法生成最短径树,其祖先节点成为区头将消息发送给就近sink节点。同时网络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多个移动sink以恒定速度在面积交汇轨迹移动来收集兴趣事件,并根据网络节点存活率选择移动轨迹。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采用GCPDMM协议,确实能够延长网络寿命,减少网络延迟,提高数据收集效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夏照华,郭浩,李瑞平,冯阳,苏慧敏[8](2018)在《基于栅格数据的降雨侵蚀力计算工具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但计算时收集和处理降雨数据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此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运用ENVI遥感软件,开发了降雨侵蚀力计算工具。降雨侵蚀力计算工具以时间序列的栅格降雨量数据集或栅格降雨强度数据集为输入数据,能人机交互选择要采用的计算模型,并根据输入的栅格数据集的类型来判断是否满足所选计算模型的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提示用户先进行数据处理;对满足要求的,可实现对月、年时间尺度的降雨侵蚀力数据的计算与整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08期)
陈苗[9](2018)在《轻量级地理空间栅格数据管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遥感卫星获取的海量栅格地图数据正逐步累积,如何对这些海量栅格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与管理是当前WebGIS产品实现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公司或者科研院所多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或者基于数据库的空间扩展引擎来存储与管理海量栅格数据,然而面对野外科考、防灾减灾部门的移动应急平台、移动终端地图浏览等使用场景,这两种方式会带来搭建环境复杂、运维困难、数据迁移不便捷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单机环境下交互性强、高性能且轻量级的地理空间栅格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客户端、服务器端和数据存储叁部分,采用MBTiles标准,使用SQLite数据库作为栅格瓦片数据的底层存储媒介,完成了栅格数据瓦片管理、元数据管理、瓦片金字塔挂载、导入和导出、瓦片金字塔回收站和空间查询功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轻量级存储的需求,在分析传统单机条件下使用独立文件和普通数据库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开源MBTiles标准将地图瓦片存储和访问做到标准化和高效化。(2)就切片系统所对应的两种栅格数据存储方式,即数据库形式和金字塔目录形式,分别编写转换程序,使其按照MBTiles标准进行存储。针对栅格瓦片集合中广泛存在的相似瓦片问题,采用MD5摘要算法去重,以避免多余的磁盘开销。(3)采用AngularJS技术编写本平台的客户端程序,并结合OpenLayers作为浏览器端的瓦片访问及展示框架,分别采用客户端缓存和服务器端缓存的形式,来加快瓦片数据及瓦片金字塔元数据的访问速度,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4)系统开发被划分为用户模块、金字塔管理模块、瓦片获取模块、元数据管理模块、缓存模块、检查挂载、地图浏览和空间查询模块。其中,在空间查询模块中,本文设计出改进的四叉树索引结构,最终提高了空间点查询和矩形范围查询的效率,减少了构建四叉树的空间开销。(5)对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利用性能评测工具Apache Benchmark进行了关于瓦片读写的性能测试。在空间查询性能测试中,对比分析了采用JDBC SQL查询方式与采用四叉树索引方式进行空间点查询和矩形范围查询的效率。基于以上的研究、设计与实现,并通过在本地实验室环境的测试和阿里云上的在线测试,平台实现的功能得到了验证。轻量级地理空间栅格数据管理系统已经被应用于真实的科研项目中,实践表明其能为野外科考团队、应急移动平台、移动终端地图浏览等使用场景带来GIS服务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谭诗腾[10](2018)在《基于斑块形态的类别栅格数据聚合尺度效应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尺度是人类观察现实中地理对象和现象的窗口,地理空间实体、事件和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表现出的差异称之为尺度效应,它在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均有体现。地理科学中“自然法则”的提出定义了人们通过尺度窗口观察“现实”的通用法则,揭示并建模地理空间对象的尺度效应是理解空间对象多尺度表达的基础,也是寻找最优表达尺度和优化尺度转换方法的关键。目前,传统尺度效应分析方法单从多尺度数据来量化指标尺度效应,或是从不同尺度转换结果描述尺度效应,该方式仅停留在尺度效应的揭示和描述,未考虑景观本身特征对多尺度数据表达的影响,进而难以阐明复杂地表环境中尺度效应背后的相关因素。因此,本研究针对土地覆盖数据聚合尺度效应问题,提出了从斑块级、类别级和场景级叁个层次建立尺度效应模型的思路,并基于斑块几何形态对斑块在众数聚合尺度上推中的演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发展了基于斑块形态的面积聚合尺度效应模型构建方法,以期从机理上描述斑块尺度效应,并根据此模型预测景观类别面积尺度行为。首先,对现有类别栅格数据尺度上推方法及效应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系统的分析,指出现有尺度效应分析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尺度效应建模的可行性和初步思路。尺度上推方法是实现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推结果评价共同点是利用指标量化不同尺度下信息损失量,得出一系列一般尺度转换规律。这种景观指标分析方法对尺度效应的分析仍然是“一景一议”,不具有普适性。景观生态学中定义了叁个层次的景观指标,即斑块级、类别级和场景级,土地覆盖数据聚合尺度效应也存在于这叁个层次上,但我们发现类别和场景级的尺度效应可以通过斑块及其空间关系合成,因此建立类别栅格数据的斑块级聚合尺度效应模型是分析现象与过程尺度行为的有效途径。进而,发展了基于斑块形态的面积聚合尺度效应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基于斑块几何形态对斑块在尺度上推的演变具有决定影响这一观察,建立斑块面积-形态-尺度的景观斑块聚合尺度效应统计模型。建模中假设斑块面积大小的聚合效应与斑块形态正相关,斑块面积作为景观的一个重要变量,选取为模型因变量。依据建模思路给出了数学模型,因为不同斑块类型的尺度效应模型差异明显,因此首先将斑块分为“点”、“线”、“面”类型斑块,然后以斑块形态指标和尺度为自变量,面积比率为因变量建立统计模型,模型中不足的数据点使用内插方法获得。接下来,对模型自变量-斑块形态指标进行分析,优选出适宜的指标作为建模参数。本文对斑块形态指标进行了适用性分析,针对斑块现有指标难以描述斑块相对目标表达尺度的生命周期,提出了支撑半径指标。针对斑块指标存在类型多、信息描述重复等问题,借鉴现有对景观指标降维研究方法,本文设计了斑块级别形态描述指标的降维实验,期望用最少的指标变量刻画最大程度的特征信息。进而,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个样本数据进行了计算,通过大量样本点指标分析,优选出支撑半径和填充度指标作为建模斑块形态变量。最后,验证了模型精度和开展了类别面积预测的应用。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采用本文模型对不同类型斑块的存在性和面积进行对比分析,以聚合后斑块面积相对于斑块原面积比率(斑块面积比率)验证模型的精度,并将模型应用于单类别的面积估计。建模中提出的支撑半径指标能够衡量斑块相对表达尺度的生存周期,而这种生命周期长短可以引发斑块个数、密度等信息的变化,进而本研究分析了支撑半径下的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斑块尺度效应建模能够反映出给斑块面积的尺度演变行为,准确预测斑块的生存周期,该建模思路和方法不仅可以揭示复杂地理现象的多尺度特征规律,而且可以有效揭示地理现象变化背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指标的建模分析。本文提出了类别栅格数据聚合尺度效应建立整体思路,展开了基于斑块形态的类别栅格数据聚合效应建模,并进行了模型的验证和应用。不同类型斑块分别建立的模型反映出该类型斑块的致性的尺度效应规律,如“线”斑块面积的逐步衰减,“面”斑块则是在某一尺度下突然衰减。该模型能够预测斑块的生存周期、合成类别的面积,反映出类别面积波动的内在因素。模型的精度与斑块样本有关,将来可以通过增大斑块样本数量、保证样本在形态因子空间上的完整覆盖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本文用于建立类别栅格数据聚合面尺度演变模型的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用于构建其他指标的尺度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栅格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维护更新项目生产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质检效率,总结出一套栅格数据质量检查方法。借助FME转换平台对数字表面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成果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实现了图幅接边、逻辑关系、空间参考、逻辑一致性等多项内容的批量检查,以期为栅格数据的质量检查提供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栅格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1].刘辰炜,孙耀宗.基于距离信息的高程栅格数据无损压缩算法[J].电子质量.2019
[2].翟彦放,邱月.FME在栅格数据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9
[3].王怀军,潘莹萍,李帅,陈忠升,赵卓怡.基于栅格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陈鹏飞.北纬18°以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逐月净初级生产力1公里栅格数据集(1985-2015)[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19
[5].王晓利,侯西勇.中国沿海省区极端气温栅格数据集[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19
[6].信睿,艾廷华.Gosper曲线支持的正六边形栅格数据游程编码及高效压缩[J].测绘学报.2019
[7].魏艳婷,张玉霞,李道全.基于二分法的多移动sink栅格数据收集协议[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8
[8].夏照华,郭浩,李瑞平,冯阳,苏慧敏.基于栅格数据的降雨侵蚀力计算工具及其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8
[9].陈苗.轻量级地理空间栅格数据管理系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10].谭诗腾.基于斑块形态的类别栅格数据聚合尺度效应模型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