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丛根病论文-赵丽梅,闫斌杰,何新春,李锟,王育红

抗丛根病论文-赵丽梅,闫斌杰,何新春,李锟,王育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丛根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甜菜新品种,引种,杂交种,抗丛根病

抗丛根病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梅,闫斌杰,何新春,李锟,王育红[1](2018)在《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HYB-74引种试验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YB-74是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张掖市金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从瑞士先正达公司引进的标准偏丰产型二倍体单胚杂交种,具有抗丛根病、耐根腐病的特点。2009—2012年在甘肃省甜菜产区进行了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在2011—2012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块根产量111304.4 kg/hm~2,含糖率16.9%;比对照Beta218增产23.5%,含糖率提高1.0度;比对照张甜201增产22.7%,含糖率提高1.1度;增产、增糖效果显着。适宜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同类型甜菜产区种植。(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8年04期)

闫斌杰,何新春,赵丽梅,李锟,王育红[2](2018)在《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ZT-6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ZT-6是以006ms-83为母本、以抗4为父本,经杂交选育成的标准偏高糖二倍体多粒型雄性不育甜菜新品种。该品种高抗丛根病、根腐病,兼抗褐斑病、黄化毒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在2012—2013年国家甜菜产业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区域生产试验中,ZT-6平均块根产量6747.8kg/667m2,比对照Beta218增产17.7%;平均含糖率15.8%,比对照提高0.8个百分点。适宜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丛根病病区推广应用,在盐碱地、新开垦地以及风沙严重区域种植,增产、增糖潜力更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8年03期)

菊花[3](2015)在《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与抗丛根病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 BNYVV)引起的一种全球性范围土传病害,对甜菜制糖业和生产造成了巨大危害。本试验在盆栽(病土和非病土处理)和水培(BNYVV病毒胁迫处理)下,采用RT-PCR方法和比较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甜菜抗、感病品种HB-1.N122、 I-1、HX-5叶片及块根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脂氧合酶(LOX)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变化与抗丛根病性之间的关系。从甜菜防御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和防御反应酶类活性方面对甜菜抗丛根病性生化生理机制进行揭示,为甜菜抗丛根病生理及分子育种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中采用RT-PCR方法对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进行检测,获得了较好的RT-PCR扩增条带,目标片段大小为324bp。2.优化了甜菜坏死黄脉病毒检测的RT-PCR技术体系:PCR体系中引物浓度为0.4uMol/L, dNTPs浓度为0.1mMol/L、Taq酶量为0.2U/uL、Mg2+的浓度为1.5mMol/L。PCR扩增采用叁步法,退火温度为55℃,时间为30秒;变性温度达到95℃,时间为20秒;延伸温度为72℃,时间为30秒,45个循环。3.盆栽条件下,取供试品种不同时期的叶片和块根进行检测,在病土处理下,检测的各个酶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测定结果均不同程度高于非病土处理,且这些酶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与甜菜各品种抗丛根病性呈正相关关系,达到显着差异(P<0.05):结果显示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含有较高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脂氧合酶(LOX)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各防御酶系基因表达量与其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一致。表明病原物侵染甜菜后诱导体内产生抗丛根病基因的表达和相关防御酶系活力的升高。4.水培条件下,供试品种受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诱导后与盆栽(病土处理)相比,甜菜块根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脂氧合酶(LOX)基因上调表达,酶活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未受BNYVV病毒诱导之前,不同供试品种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微弱,在受病毒诱导35d开始有不同的诱导表达水平,基因受诱导表达强度为抗病品种明显高且早于感病品种。推测这些防御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与甜菜抗丛根病的抗性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余晓丛[4](2012)在《甜菜抗丛根病胞内钙信号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是除热带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食糖来源。在甜菜生产过程中受到诸多病害的危害,其中甜菜丛根病是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甜菜丛根病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的一种甜菜病毒病害,该病对甜菜生产危害极大,发生后块根减产40%-60%,含糖下降4-9度,严重地块甚至绝产,已成为制约甜菜生产及制糖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甜菜抗丛根病性已成为甜菜生产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甜菜抗丛根病生理机制,对加速甜菜抗病育种、扩大甜菜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采用钙离子荧光探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及同位素标记技术,以侵染丛根病病源甜菜叶片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病源侵染后信号转导途径中第二信使—胞内钙离子浓度与分布及依赖于钙离子的蛋白激酶活性变化,揭示胞内钙离子及蛋白激酶在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为丰富和完善甜菜抗丛根病细胞信号转导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建立了检测甜菜细胞内钙离子的技术体系。应用钙离子荧光探针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甜菜叶片为材料,低温4"C下装载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20μmol·L-1)120min,将材料置于室温25℃放置120min,将钙离子探针Fluo-3/AM置入甜菜叶片细胞内,且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有荧光猝灭现象。为研究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侵入甜菜叶片细胞后胞内Ca2+变化提供技术支撑。2.甜菜坏死黄脉病毒浸染甜菜叶片后,抗丛根病品种胞质Ca2+浓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得到胞质Ca2+快速增高的特征曲线,而感病品种胞质Ca2+浓度基本未发生变化。病毒侵染甜菜叶片引起的胞内Ca2+水平增高主要来源于细胞间隙的钙离子。表明Ca2+作为甜菜-丛根病病原物互作过程中的第二信使是激活甜菜抗丛根病所必经途径。3.茉莉酸、水杨酸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外源JA、SA处理可以诱导甜菜叶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侵染甜菜叶片细胞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相一致,初步表明JA、SA是病毒侵染甜菜后胞内钙信号的上游信号分子。4.从外源底物、ATP浓度、反应时间、金属离子浓度等方面筛选测定甜菜叶片细胞内蛋白激酶活性的最佳条件,建立了体外检测甜菜叶片胞内蛋白激酶活性的体系:外源底物为Histon-Ⅲ,其浓度为0.5mg/mL, ATP浓度为50μmol/L,Mg2+浓度为5mmol/L,启动反应10min。通过在体系中不加Ca2+、加Ca2+、加Ca2+和CaM、加Ca2+和TFP进行蛋白激酶活性对比试验,初步鉴定出受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侵染甜菜叶片后钙信号响应的蛋白激酶为CDPKs。(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10-01)

白朕卿,张少英,石力伟,陈玉珍,陈旭[5](2012)在《茉莉酸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侵染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为研究体系,在甜菜苗期采用western boltting检测BNYVV在甜菜根部的含量,研究甜菜茉莉酸(jasmonate,JA)合成途径关键酶脂氧合酶(LOX)、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AOS)活性的变化,并采用外源茉莉酸浸种,检测其对病毒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BNYVV的侵染明显诱导了抗病品种LOX与AOS的活性,并且JA浸种处理后,显着抑制了BNYVV对根部的侵染,表明JA的合成与甜菜抗丛根病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陈玉珍[6](2012)在《甜菜抗丛根病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甜菜各种病害的袭击,不仅给甜菜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制约制糖业的发展。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以多粘菌(Polymyxa betae)为传播介体,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 vein virus, BN YVV)引起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国内外主要从病原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及寄主生理生化角度来探讨病毒致病机理和甜菜抗丛根病机理。本研究以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与BNYVV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互作体系中的形态学特征和细胞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方法明确不同互作体系间活性氧(H2O2和02-·)及保护酶系(POD和SOD)产生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标记技术在亚细胞水平上对活性氧(H2O2和O2-·)及保护酶系(POD和SOD)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位,并检测了不同互作体系间木质素组织定位的差异及细胞壁糖蛋白在寄主细胞内积累的规律,以明确活性氧代谢及细胞壁成分在甜菜抗丛根病性中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揭示甜菜抗丛根病信号传导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与BNYVV互作过程中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与病毒互作体系的甜菜块根形态学和超微结构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甜菜叶脉受该病毒侵染后其形态学解剖结构无差异,但超微结构受到影响。形态学水平上,抗、感病品种表现为表皮破坏,皮层薄壁细胞组织产生裂隙,大多细胞都脱落,木质部附近的木薄壁细胞破损,完全丧失了对根部的保护作用。其中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表现被伤害程度更为严重,其皮层薄壁细胞几乎全部脱落,生长速度缓慢,根部发育受阻。而叶脉的形态解剖结构与对照比较,未发现异常变化。另外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有更发达的维管束结构。在亚细胞水平上,BNYVV对感病品种的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整个细胞变形,空虚化,细胞核结构发生紊乱,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明显增多,细胞质中小液泡增多,在液泡膜边缘可见到一些纤细丝状物质的圆形或卵圆形小泡突入液泡中。叶脉细胞叶绿体完全瓦解,出现许多嗜锇颗粒。而抗病品种细胞超微结构破坏较轻,寄主细胞产生一系列显着的结构防卫反应:形成细胞壁沉积物及液泡膜上显示出黑色颗粒状沉积物等。说明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和细胞器病理变化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关。2.利用生理生化方法和电镜细胞化学标记技术研究了甜菜-BNYVV互作过程中H2O2和O2-·产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甜菜抗、感丛根病体系均在侵染早期出现大量H2O2和O2-·,其中抗病体系的H2O2和O2-·产生量明显高于感病体系。H2O2在抗病和感病体系中的分布位置基本相似,多分布在块根、叶脉细胞的液泡膜和质膜上,叶脉细胞间隙也有H2O2的分布,而O2-·在抗病品种块根与叶脉细胞的质膜上定位,感病品种的则在液泡膜上被发现。而且感病体系H202和O2-·沉积量明显弱于抗病体系。H2O2和O2-·产生量和分布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密切联系,不同部位定位的H2O2和O2-·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甜菜对病毒侵染的防御反应。3.采用生化检测及酶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甜菜与BNYVV互作过程中POD和SOD的活性及其在细胞内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前POD主要定位在甜菜块根细胞细胞壁及叶脉细胞线粒体和细胞间隙,当病毒感染后,抗、感病甜菜品种块根皮层细胞的细胞壁、质膜和液泡膜上的POD及叶脉薄壁细胞的细胞壁、质膜、液泡膜、线粒体、细胞间隙上的POD活性均比其对照显着升高,抗、感病甜菜品种在POD分布部位上没有区别,但两者沉积量有所差异,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SOD在未感染病毒的抗、感病甜菜块根皮层薄壁细胞质膜与液泡膜,叶脉厚角组织薄壁细胞质膜及叶脉细胞线粒体、细胞间隙上被发现,病毒侵染后甜菜抗、感病品种块根SOD在细胞内分布位置相同都分布在质膜和液泡膜,但抗病品种以质膜上分布为主,感病品种以液泡膜上分布为主。抗病品种SOD活性不仅明显高于其对照,也明显高于病毒侵染后的感病品种。甜菜抗、感病品种POD及SOD细胞内分布的沉积量与生理生化检测的酶活性结果一致,从亚细胞学水平说明高活性的POD及SOD是甜菜抗丛根病性生化标记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4.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及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BNYVV对甜菜细胞壁中木质素和HRGP的影响。结果显示,BNYVV侵染前后在甜菜抗、感病品种的块根与叶脉横切面的所有导管上均有木质素和HRGP的沉积,块根薄壁组织的细胞壁由外向内也逐渐显示出由深至浅的木质素沉积;抗病品种木质素和HRGP的积累量较感病品种和其对照增加更为显着;说明在甜菜与BNYVV互作体系中,HRGP参与木质素的合成,木质素和HRGP在甜菜组织内快速积累是甜菜抗丛根病性的表现之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马靖靖[7](2012)在《转RIPs基因甜菜后代分子检测与抗丛根病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在甜菜生产中受到诸多病害的危害,其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侵染甜菜后产生丛根症状(Rhizomania),并导致田菜产质量大幅下降。在对甜菜病害的防治方法中,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是最有效而根本的途径。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是对病毒、真菌、细菌等都具有抗性的一类可以抑制病原生长增殖的蛋白质。本实验在本课题组已获得转RIPs基因甜菜基础上,采用PCR、RT-PCR方法对第一代和第二代转RIPs基因甜菜进行外源基因整合和转录水平的分子鉴定,以揭示转RIPs基因甜菜的遗传稳定性。将分子鉴定结果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种植在丛根病病圃中,进行体内丛根病病原——坏死黄脉病毒Western blot检测、形态、产质量鉴定以及生理特性的研究,以阐明转RIPs基因甜菜的抗丛根病性,为甜菜抗病分子育种创建新材料。实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PCR技术对转基因甜菜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进行检测,筛选出具有目的基因的植株,初步证明RIPs基因已经整合到甜菜基因组DNA上,转RIPs基因甜菜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利用RT-PCR检测RIPs基因表达量,表明该基因能够在转录水平表达。研究结果为甜菜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材料。2将转RIPs基因甜菜分别种植于无病地与丛根病地上,以野生型甜菜为对照,在形态、产量、品质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病地上,转基因甜菜形态正常,转RIPs基因甜菜平均单株重低于野生型甜菜,平均含糖率高于野生型甜菜;在丛根病地上,野生型甜菜叶片黄化,根发育受阻,根小,表现出感病症状,而转基因甜菜形态无异常,表现出抗病性。转RIPs基因甜菜的平均单株重高于野生型,平均含糖率较野生型的低。3BNYVV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甜菜块根中病毒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甜菜,RIPs基因的转入可抑制BNYVV的繁殖,从而提高了甜菜的抗丛根病性。4对转基因甜菜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氮代谢、防御酶系等生长和抗病相关生理指标的研究发现,在丛根病地上,表现出转RIPs基因甜菜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PAD值、几丁质酶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高于野生型植株的抗病生理特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白朕卿[8](2012)在《JA、ETH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源JA与ETH能响应植物体与病原菌的互作反应,已被人们广泛关注,本试验采用在室内模拟田间栽培条件下,以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甜菜黄脉坏死病毒(BNYVV)侵染后内源JA与ETH的合成水平变化、生长素受体基因TIR1的表达、抗性相关酶系活性及其它们在抗、感丛根病品种间的差异,以探究内源JA、ETH的合成水平、TIR1基因的表达、下游抗病酶系与BNYVV侵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NYVV在甜菜根内的相对含量。苗龄25到40天是BNYVV侵入与积累量较大的时期,该时期可作为检测甜菜内源JA与ETH与抗丛根病性关系的适宜时期。2. BNYVV侵染甜菜后,内源JA合成关键酶LOX与AOS活性、APX与GR活性较未侵染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ETH合成关键酶ACC氧化酶与ACC合成酶活性明显升高,且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AOS、LOX、ACS、 ACO、APX、GR活性的增加量与BNYVV相对含量呈正相关。3.通过外源JA浸种处理,甜菜内源JA合成酶(LOX与AOS)活性有所提高,ETH合成酶(ACO与ACS)活性受到抑制,病情指数下降,抗病酶系APX与GR活性也增加,叶片SPAD值高于对照。4.采用RT-PCR检测TIR1基因的表达BNYVV与TIRl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JA浸种可以少量增加TIR1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JA可抑制BNYVV对甜菜根部的侵染,且JA浸种可以是通过提高JA合成关键酶LOX与AOS活性、抑制ACS与ACO的活性,并刺激TIR1的表达量增加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本研究阐明的JA与ETH在甜菜抗丛根病中的作用,为甜菜抗丛根病机制以及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制定调控甜菜抗丛根病新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陈旭[9](2011)在《甜菜内源激素与其抗丛根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源激素参与植物体与病原菌的互作过程,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试验分别在室内盆栽和田间自然栽培两种条件下,以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甜菜黄脉坏死病毒(BNYVV)侵染后内源激素的变化及其在抗、感丛根病品种间的差异,以探究内源五大激素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室内盆栽或是田间自然栽培下,BNYVV侵染甜菜后,抗、感病品种的内源生长素(IAA)、脱落酸(ABA)、乙烯(ETH)的含量较无病土(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的含量有所下降,通过与抗、感病品种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内源IAA的增加量、iPA的相对含量(占无病地%)、GA的相对含量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ABA、ETH的增加量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苗龄35天是BNYVV侵入较大的时期,该时期可作为检测甜菜激素与抗病性关系的关键时期,IAA、iPA可作为甜菜抗丛根病性鉴定和选育的生理指标。本研究从病毒侵染后内源激素的变化阐述了激素在甜菜丛根病中的作用,为甜菜抗病机制以及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陈贵华,张少英,李国龙,张帆[10](2009)在《Ca~(2+)-CaM系统与甜菜抗丛根病生理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信号分子钙在甜菜抗丛根病过程中的作用,用叁种从不同位点阻断Ca2+信号途径的抑制剂,即Ca2+螯合剂EGTA(乙二醇双四乙酸)(5 mmol/L)、Ca2+通道阻遏剂LaCl3(5 mmol/L)和CaM拮抗剂W7(N-氨乙基-5-氯-1-磺胺酰萘)(0.3 mmol/L),分别处理种植于甜菜丛根病叁级病土中的甜菜,测定其抗氧化酶、O2-、H2O2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EGTA(5 mmol/L)、LaCl3(5 mmol/L)和W7(0.3 mmol/L)可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增加O2-的积累和H2O2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说明Ca2+-CaM系统与甜菜抗丛根病性相关。(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抗丛根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ZT-6是以006ms-83为母本、以抗4为父本,经杂交选育成的标准偏高糖二倍体多粒型雄性不育甜菜新品种。该品种高抗丛根病、根腐病,兼抗褐斑病、黄化毒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在2012—2013年国家甜菜产业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区域生产试验中,ZT-6平均块根产量6747.8kg/667m2,比对照Beta218增产17.7%;平均含糖率15.8%,比对照提高0.8个百分点。适宜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丛根病病区推广应用,在盐碱地、新开垦地以及风沙严重区域种植,增产、增糖潜力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丛根病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丽梅,闫斌杰,何新春,李锟,王育红.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HYB-74引种试验及应用研究[J].中国糖料.2018

[2].闫斌杰,何新春,赵丽梅,李锟,王育红.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ZT-6的选育[J].中国糖料.2018

[3].菊花.甜菜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与抗丛根病关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4].余晓丛.甜菜抗丛根病胞内钙信号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5].白朕卿,张少英,石力伟,陈玉珍,陈旭.茉莉酸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J].作物杂志.2012

[6].陈玉珍.甜菜抗丛根病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7].马靖靖.转RIPs基因甜菜后代分子检测与抗丛根病性鉴定[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8].白朕卿.JA、ETH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9].陈旭.甜菜内源激素与其抗丛根病的关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10].陈贵华,张少英,李国龙,张帆.Ca~(2+)-CaM系统与甜菜抗丛根病生理特性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2009

标签:;  ;  ;  ;  

抗丛根病论文-赵丽梅,闫斌杰,何新春,李锟,王育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