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天麻、藤茶、红茶为主要原料,研究天麻浸提液、藤茶浸提液、红茶浸提液、白砂糖和柠檬酸添加量对天麻藤茶红茶复合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天麻藤茶红茶复合饮料工艺,并对其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天麻浸提液添加量12%,藤茶浸提液添加量45%,红茶浸提液添加量5%,白砂糖添加量6%,柠檬酸添加量0.06%。该条件下复合饮料总黄酮(0.127±0.0083) mg/g,总酚(0.131±0.0079) mg/g,可溶性糖(23.709±0.295) mg/g,还原力(3.524±0.031) mg/m L,羟基自由基清除率32.1%±1.86%,DPPH自由基清除率89.4%±2.07%,表明该复合饮料抗氧化能力良好。本试验制得复合饮料口感好、色泽均匀、呈淡黄色,具有天麻藤茶红茶复合饮料独特的香气。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李刚凤,杨娟,朱苗,康明,冯春,张玉兴
关键词: 天麻,藤茶,红茶,复合饮料,响应面法,抗氧化活性
来源: 食品工业科技 2019年18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基金: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项目资助(黔教合KY字[2015]346),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黔教合KY字[2018]339),贵州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项目(2016SJDCZX001)
分类号: TS272.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9.18.023
页码: 139-146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1148K
下载量: 727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整形模式对藤茶产量的影响[J]. 农家参谋 2019(02)
- [2].藤茶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4)
- [3].藤茶生产技术规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5)
- [4].叫茶不是“茶”之藤茶[J]. 生命世界 2019(08)
- [5].我国藤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态势分析——基于专利视角[J]. 图书情报导刊 2019(08)
- [6].湖北来凤 一片藤茶铺就山区产业兴旺路[J]. 农村工作通讯 2018(08)
- [7].藤茶多酚分离纯化及其对口腔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研究[J]. 日用化学工业 2016(07)
- [8].一杯藤茶 喝出未来——金祈集团发展纪实[J]. 食品安全导刊 2016(20)
- [9].来凤藤茶:野藤串起大产业[J]. 农产品市场 2020(09)
- [10].来凤藤茶腾飞在望[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14)
- [11].长寿藤茶:植物界“黄酮之王” 人体“血管清道夫”[J]. 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 2016(09)
- [12].连接母爱的手工藤茶[J]. 中国保健营养 2008(05)
- [13].初探藤茶的文献研究[J]. 贵州农机化 2018(03)
- [14].根施硒肥对藤茶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15].7年缔造藤茶行业领导者——金祈集团发展建设成就综述[J]. 食品安全导刊 2017(Z2)
- [16].搭乘“资本”东风 2016年全速发展——凤雅藤茶隆重挂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J]. 食品安全导刊 2016(26)
- [17].万亩藤茶富茶农[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22)
- [18].武陵藤茶育苗技术规程[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4)
- [19].武陵藤茶种植技术规程[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01)
- [20].春季养生喝藤茶[J]. 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 2011(04)
- [21].藤茶防腐抑菌作用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 2019(04)
- [22].原辅料对藤茶碎末制备颗粒茶的影响[J]. 林业科技通讯 2019(07)
- [23].藤茶中黄酮类成分的功效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8(01)
- [24].藤茶杀青工艺优化[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13)
- [25].藤茶富硒增产栽培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3)
- [26].藤茶不同部位制茶后功能性成分的含量比较[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7(11)
- [27].藤茶提取液的制备与浓缩工艺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20)
- [28].做优质产品 创魅力品牌——金祈藤茶致力于全民健康事业[J]. 食品安全导刊 2016(32)
- [29].藤茶复方体内外抗肿瘤实验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05)
- [30].恩施州藤茶基地土壤质量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