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击壤集论文_邹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伊川击壤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伊川,天象,安时处顺,意识,汉语,士人,辞书。

伊川击壤集论文文献综述

邹阳[1](2019)在《书目所见《伊川击壤集》版本会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所载《伊川击壤集》不是宋刊本,而是元刊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认为《四库全书》本《伊川击壤集》的底本是《正统道藏》本;杨绍和《楹书隅录》认为是汲古阁本,或误,实际上是元刊本。明清以来,《伊川击壤集》版本众多,但主要的版本系统有二十卷本系统、八卷本系统、十卷本系统,还有诸多选本。(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汪惠仁[2](2018)在《书邵雍《伊川击壤集》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海燕》期刊2018年03期)

袁辉[3](2015)在《北宋理学诗在朝鲜时代流传与接受——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中心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的着名论断,多年来已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同,由是可见宋代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演进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中作为代表性的理学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文道关系论则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性命题。理学家以为作文害道,大多将诗歌创作视为末技小道不予重(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5年10期)

刘绍军,陆庆祥[4](2015)在《《伊川击壤集》休闲意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理学家邵雍通过《伊川击壤集》表达自己孜孜以求的自由与休闲之理想。他以高妙的诗句捕捉"此时",以梦幻的花月网罗"此景",以醉人的美酒羁留"此心",同时用无所不容的理性拓展人类感知与思维的视界,成功地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烦冗的现实化为传奇,让倦怠的心灵得以复苏,最终通过诗歌找到了理性的归宿,达成了身心的闲适。(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杨佳佳[5](2011)在《《伊川击壤集》词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川击壤集》是宋代理学诗派创始人邵雍的一部诗集。论文结合《汉语大词典》封《击壤集》的祠汇进行了专书研究,从而整理总结出《击壤集》中词汇的一些情况及特点,其中既有古代汉捂词汇演变过程中的全局性特点,如:《击壤集》词汇的历史继承性即概述了自先秦时期至宋代的词在《击壤集》中的用例;也有《击壤集》词汇的独特性,如《击壤集》中存在不少同素逆序词和迭音词;另外还有《击壤集》词汇的创新性,如《击壤集》中出现的一些未被《大祠典》收缘的新祠、新义等。此外,《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一部汉语语词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由于其祠目浩繁,书证所涉及的文献非常广泛,所以我们在使用《大词典》的遇程中难免发现祠目漏收、释羲不确、义项不全、书证偏晚等问题。为了封辞书的编纂修订尽一点绵薄之力,论文以《伊川击壤集》的词汇研究为视角,探用专书研究的方法从有利于辞书编纂的角度集中探讨了《大词典》的疏漏与不足,补充《大词典》漏收条目18例,失收义项8例,明确义项3例,提前书证35例,明确书证年代2例等,并且对《大词典》吸收《击壤集》用语为首引例证和相词例证的祠语造行了描述。论文有以下四部份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击壤集》的研究价值、作者、《击壤集》的版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描述《击壤集》的祠汇概貌。第一节考证《击壤集》中出现的新祠新羲。第二节从春秋戟国峙期、雨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代五个时间段考察《擎壤集》中词彚的历史继承性。第叁节整理《擎壤集》所收词的特点,同素逆序词和迭音词。第叁章从《击壤集》中的祠彚入手,考察《大词典》出现的疏失。第一节考察《大词典》中出现的词语或义项是以《击壤集》中的诗句为引例的说明《大词典》对《击壤集》的吸收和采纳。第二、叁、四、五、六、七节,分别考察了《大词典》中出现的诸如漏收词目、义项缺失、义项不确、书证偏晚、书证年代不确、书证未溯源流、时代跨度过大等方面的缺失,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做一点贡献。第四章结论,总结《击壤集》词汇的创新性、继承性和所收词的特点;总结《大词典》出现疏失的种类和数目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杜文曦,王利民[6](2011)在《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的历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邵雍吸收佛教"成、住、坏、空"的劫数说,以《易经》"盈虚消长"、"穷通变化"的思想为核心,从先天象数的概念系统中推演出他的"元会运世"说。邵雍研究历史,不仅注意从历史智慧中总结经世之术,而且善于从历史智慧中汲取人生处世的经验。他的《伊川击壤集》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历史意识和人生态度。(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1年02期)

张志勇[7](2006)在《安时处顺 知命乐道——读《伊川击壤集》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邵雍是宋代理学诗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诗歌于率意而为、自得其乐的创作中无不体现出:安时处顺、知命乐道的思想特色。(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王利民[8](2004)在《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的风月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月情怀”是指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意识和诗化的生活作风 ,从其中包含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言 ,它又是与道合一的生命体验。欢乐之情是邵雍风月情怀的精神性内核和情感主导趋向。具体说来 ,邵雍的欢乐之情有叁个层面的内涵 ,即他在《伊川击壤集序》中所说的“自乐”、“乐时”与“(乐 )万物之自得”。“自乐”即隐居生活中的安闲之乐 ,它与“乐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乐 )万物之自得”是一种本体之乐 ,它既是审美情感 ,又是情感的超越。(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王利民[9](2003)在《《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邵雍《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具有知识型架构,不仅关涉象数的推演,而且也有易学义理的申言。其中既包含对邵雍易图体系、“元会运世”说的诠释,也涉及《周易》卦象意义的阐发,非常常由卦象意义引发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邵雍的心性之咏显示了参透天人的恢宏心宇,观物之吟则表述了观物心得,充满了辩证思维特色。他以卦象入诗使诗歌的哲理意义得到深化,同时使玩易成为融哲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精神享受。(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03年03期)

王利民,徐艳[10](2003)在《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的人生志趣》一文中研究指出邵雍的《伊川击壤集》清晰地记载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中可以看出他人生志趣的变化过程及其心理动因。早年的邵雍曾应礼部贡举 ,走的是读书应试求功名的道路。后因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健康状况的限制以及受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邵雍转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在由“立功”向“立言”的转折过程中 ,邵雍下了一番勘破富贵、铢视轩冕的修养功夫。在北宋的党争氛围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和功名富贵伴生的风险 ,对现实政治采取了冷眼旁观、袖手不为的姿态。邵雍崇经术而抑政事 ,大力提高名教事业的地位 ,其实质是要把理学思想体系建立为一种话语权力的知识型构。邵雍的学术旨趣是纳外王于内圣之中 ,其人生最高理想是名教事业 ,所以他虽身处官僚体制之外 ,却有着体制内士大夫垂训百姓的精英意识和导师心态。他在诗歌创作中内化了其学术精神和政治品格 ,实现了学术主体、政治主体与文学主体的内在融合(本文来源于《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伊川击壤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川击壤集论文参考文献

[1].邹阳.书目所见《伊川击壤集》版本会证[J].文化学刊.2019

[2].汪惠仁.书邵雍《伊川击壤集》序[J].海燕.2018

[3].袁辉.北宋理学诗在朝鲜时代流传与接受——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中心的探讨[J].文艺评论.2015

[4].刘绍军,陆庆祥.《伊川击壤集》休闲意识探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5].杨佳佳.《伊川击壤集》词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杜文曦,王利民.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的历史意识[J].求索.2011

[7].张志勇.安时处顺知命乐道——读《伊川击壤集》有感[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8].王利民.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的风月情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9].王利民.《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J].周易研究.2003

[10].王利民,徐艳.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的人生志趣[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论文知识图

黑釉兔毫撇口茶盏沈曾植《书册》17-19页(1)画与诗歌-明·徐渭《葡萄图》轴曾点气象的余韵[明]李在归去来兮图

标签:;  ;  ;  ;  ;  ;  ;  

伊川击壤集论文_邹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