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窑组和许家窑文化层时代的磁地层证据

许家窑组和许家窑文化层时代的磁地层证据

一、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论文文献综述)

石晓润[1](2020)在《大同李汪涧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汪涧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端—大同盆地东北部,行政区划上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李汪涧村;遗址位于李汪涧村西南0.7km处,是一处露天旷野遗址。该遗址首次发现于2016年,调查发现后经过多次的复查,并于2017年6-8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地质剖面的试掘工作。鉴于此次试掘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较为连续的地层堆积,我们在2018年7-10月对该遗址进行正式的发掘。2017年、2018年的考古试掘和发掘共发现4个文化层,获得数量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本文研究的指导思想为“操作链”理论,运用石料产地调查、埋藏学研究、类型学分析、拼合研究、动物考古学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李汪涧遗址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对整篇文章的选题、研究背景进行阐述,从而划定文章的研究内容、目的以及方法,并对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的分类和观测项目进行具体的描述。随后对近几年来在大同盆地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试掘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大同盆地内的旧石器地点和化石点主要集中在桑干河北岸,南岸仅有少量发现;结合水系和行政区划,对本次调查区域划分为四个小的区域:桑干河上游北岸、桑干河中游北岸、桑干河中游南岸、洋河上游。调查所发现的文化遗物所处地层多为河—湖相沉积和马兰黄土层,且集中分布于桑干河及其支流两岸的Ⅱ、Ⅲ级阶地;新发现的地点均属于露天旷野遗址。第二,通过地层学、类型学、数理统计学、拼合研究、埋藏学等研究分析方法,对李汪涧遗址的地层、年代、埋藏学特征和石制品原料、构成、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和研究结果显示,李汪涧遗址中的石料大都为就地取材,多采自遗址附近的河滩砾石或距遗址西北约20km以内的山地基岩出露地区。遗址中石制品种类包括石核、石片、废品、碎屑、工具和未加工者六大类;工具中未发现一类工具,仅发现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端刮器,工具组合中刮削器占据绝对优势,刮削器中包括数量较少的凹缺器,其余器型发现较少,未发现石球。李汪涧遗址中的剥片和加工技术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砸击法辅之且较为少见,未发现软锤加工、间接或压制法;剥片技术仍以简单的石核剥片技术为主,但也有预制技术的应用。工具的毛坯以锤击石片、残片为主,块状毛坯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加工方向以正向为主,就基础面和工作面来讲,由平的基础面向凸的工作面加工为主;刃缘数量以单个为主;修疤以中小型居多,多呈连续性单层分布;加工长度和刃缘长度的比值,显示出古人类对单个刃缘的开发较为深入;工具的加工、修整较为简单,无定性,权宜工具较多,且倾向对单个刃缘的开发利用,对简单的加工技术运用熟练,但遗址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潜在刃缘,未进行开发利用。第三,李汪涧遗址中发现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化石,初步鉴定的种属有狼属、牛属、马科、犀科,其中尤以马牙化石发现较多;马、牛两种动物属于中型偏大的动物,为当时古人类提供较好的肉食资源。李汪涧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化石保存部位以肢骨为主,肢骨长骨化石大都小于1/4,未发现带有两端关节部位的骨骼;骨骼化石大都为长骨破碎而成,其形态以尖状和舌状为主,反映出古人类可能进行过敲骨吸髓的行为。结合遗址中的碎骨、牙齿及骨制品、石制品等信息分析,李汪涧遗址中的古人类有一定的狩猎和处理食物的能力。此外,李汪涧遗址中存在部分人工打制的骨制品和具有使用痕迹的骨骼化石,说明古人类对骨骼化石的利用。第四,通过与泥河湾盆地内和北方地区相近时间段内相关遗址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李汪涧遗址是以石片石器为主的石制品工业类型,属于北方地区典型的小石器工业传统。李汪涧遗址与泥河湾盆地内的石制品工业具有高度一致性,属于一脉相承,遗址中发现的初级预制技术体现出技术的进步性。李汪涧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研究大同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文化面貌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对大同盆地内的地质地理、地表岩性、地层堆积、地貌演变背景、环境背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李汪涧遗址的光释光测年结果还未全部给出,部分样本的测年数据显示遗址的下文化层年代早于距今5万年,上文化层的年代不晚于距今3万年;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5万年(校正后);李汪涧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其文化面貌是在继承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化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成,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将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的人类活动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刘彭[2](2020)在《大同火山活动和许家窑遗址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文中认为大同-阳原盆地存在火山活动和古人类活动遗迹。大同火山和许家窑遗址的年代问题尚未揭示清楚。虽然已有不同学者对大同火山和许家窑遗址的年代问题做了很多研究,但由于大家对地层认识有差异、采样位置各不同、测年方法也各有不同,得出了差别较大的结果,因而存在较多争议。大同火山活动和许家窑遗址的年代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大同-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时期发育有黄土-古土壤沉积层、湖相层和火山层,此区域地层复杂,应在分析地层基础上采集测年材料测年。本文采用估计地层年龄后,再在分析地层的基础上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将地层估计年龄与光释光测年结果对比,最终得出有依据的大同火山和许家窑遗址的年代结果。经过野外实地踏勘和室内实验法分析,大同火山群中的金山火山熔岩层位于L1黄土层之下,S1古土壤层之中,估计火山喷发年代在10万年到14万年之间;黑山火山熔岩层与金山火山熔岩层层位近似一致,但黑山火山熔岩层更趋向于位于L1黄土层上部,因此年龄可能较金山火山更加年轻;册田水库-于家寨火山上方少见黄土层,或为不完整的残存,但熔岩层下方仍为黄土层,特征符合L1黄土层;陈庄地层为河流相水平沙层和古湖相层,该处位于古湖中心,预估计年代老于其他地方的年代。大同火山地区的光释光样品测年结果为:大同火山中的金山火山年代为距今80.0±1.37ka和128.8±1.12ka;黑山火山为距今69.6±9.3ka;册田水库-于家寨火山年代为97.0±10.5ka;陈庄地层中记录的火山喷发时间为132.1±1.53ka。因此,比对地层预估年龄和光释光测年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大同地区虽然存在多个火山,但大同火山整体上是统一活动的,有着相同的活跃周期;该研究捕捉了两个大同火山的活跃期,距今较近的一个活跃期在距今6.9-9.7万年之间,另一个火山活跃期在12.9-13.2万年之间。在许家窑遗址野外实地勘察发现,从整个地层剖面看,下方为湖相层,与以往的认识不同,文化层不位于湖相层之中,也不与湖相层直接相接,文化层位于湖相层之上的淡黄色黏土层,该浅黄色黏土层与下方湖相层中间有一在区域内连续的河流相的质地均一颗粒极细的面沙层,该层表示该地区经历过一段时间由大湖转为河流的过程,后出露地表,黄土状土气下沉积。在文化层之上为有水平层理分选较好的细沙层,细沙层之上为洪积相砾石层,细沙层和洪积相层这两层经观察和测定,磁化率较高,含较细的火山磁性矿物。结合下层面沙光释光年代为117.9±5.2ka[1],最后一期火山喷发69.6±9.3ka,据此得出,许家窑遗址的年代在10万年左右。

王法岗,李锋[3](2020)在《“ 许家窑人”埋藏地层与时代探讨》文中认为"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仍需验证,目前光释光年龄为198±15 kaBP,26Al/10Be埋藏年代为240±50 kaBP。

张鹏[4](2019)在《许家窑遗址区域沉积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人类起源和演化历史一直是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许家窑遗址是华北地区古人类遗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旧石器及古人类演变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家窑遗址包括73113地点和74093地点,遗址自发掘之日起,关于遗址文化层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文化层埋藏位置的问题,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对遗址进行测年以及对文化层所处的位置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所得遗址年代从六七万年到四五十万年不等,可谓分歧巨大。对于文化层埋藏位置,有学者认为其埋藏于泥河湾层,即湖相沉积中,也有学者认为其属于河流堆积物。可见遗址区域的地层堆积十分复杂,我们要想得到准确的年代判定,前提是要厘清地层的堆积演化顺序,厘清遗址文化层位于区域沉积演变历史的哪一阶段。经野外实地考察遗址剖面发现,文化层所处的位置位于湖相沉积层中,具体应位于湖相层顶部,侵蚀面的下方,厚约2.7m。侵蚀面以上,是经流水搬运的夹砂和夹细砾的黄土层。就遗址剖面而言,堆积序列自下而上依次是湖相层-侵蚀面-受水流搬运的黄土层。侵蚀面之上,遗址剖面的堆积环境由湖泊转为流水堆积。黄土中的砾石磨圆度较差,磨蚀面的方向与倾角也十分杂乱,这与经流水长期侵蚀和搬运的河床砾石有明显的区别,追其岩性组成与梨益沟上游山体砾石堆积物岩性相当,我们分析其形成于山前洪积扇上的洪积物,由来源于山谷的山洪水流和季节性流水从近源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而形成。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区域整体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从而对遗址文化层埋藏位置有更为准确的定位。野外实地考察发现,遗址剖面的下部灰绿色湖相层与中上部的黄绿色湖相沉积层为区域两套标志层,沿着梨益沟从下游至上游可追溯,我们分别对梨益沟上游、中游和遗址剖面进行了采样,共四处剖面进行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磁化率对湖相沉积的指示意义十分明显,而粒度分布图对湖相沉积物和河流堆积物的区别与指示意义更为突出。现列举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磁化率曲线图数值显示,许家窑剖面1在深7.6-13.1m处、许家窑剖面2在深3-15.6m处、许家窑剖面3在深1.3-28.3m处均堆积了厚的湖相沉积层,其中许家窑剖面1深5.5m和6.2m处的磁化率峰值代表了两层火山碎屑层,许家窑剖面3深13.8m和27.8m处的磁化率峰值代表了两次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碎屑层。(2)对剖面各层位单个样品的粒度分布图发现,许家窑剖面1、2、3处的粒度分布图单峰较为明显,表现出了良好的湖相沉积特征。其中许家窑剖面2深6m处、许家窑剖面3深11m处的湖相沉积层中均夹有一薄层砾石,我们分析是由于当时山洪带来的山前冲积物冲进湖里所致。(3)湖相层之上的粒度分布图双峰(多峰)较为明显,指示了典型的河流沉积的特征,意味着剖面沉积环境在侵蚀面之上发生了改变,均接受了来自沟谷上游的山前洪积物堆积。(4)遗址剖面的湖相层中的灰绿色湖相层和黄绿色湖相层为区域两套标志层,可从梨益沟下游追溯至上游,黄绿色标志层上方均出现侵蚀面,之上环境发生改变,接受洪积物堆积。因此我们判断许家窑遗址文化层形成于古湖濒临消亡、山前洪积物堆积,这二种环境交变之时。

李罡[5](2018)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文中认为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拥有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物,蕴藏着距今200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史前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近200余处。自上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科研背景和工作基础。泥河湾盆地成为挑战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重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东方人类的故乡”,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在国际学界占据显要位置。本文主要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兼顾其相关学科,对近百年泥河湾盆地科研历程分五阶段进行阶段研究评述,是初步构建泥河湾考古研究史的初步尝试。泥河湾盆地的科考活动最初始于1921年,直至1948年召开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才将泥河湾层地质时代定为早更新世,这一阶段的科考活动主要集中在对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研究方面。早期地质学者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发育面积广大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层”得以建名及被初步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得以确立,并引起国际学术界对泥河湾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泥河湾层蕴藏远古人类遗迹的早期猜想并引发相关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成为泥河湾盆地研究活动的主力。“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迎来新的发展,同属于泥河湾层发育区的山西大同盆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遗址。泥河湾盆地成为寻找更古老人类遗存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在对火山及新构造运动方面也有相关研究。1965年,在阳原盆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泥河湾盆地进入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发展时期。19721974年,发现、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群。19731977年发掘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将早期北京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1978年,发现距今约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在国内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此后大规模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显着成就。新的考古发掘技术开始被尝试和推广,碳-14年代测定法、铀系法、古地磁年代测定手段等开始应用于对考古遗址的分析及研究。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和遗址数量的不断扩充,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发展序列,丰富了旧石器文化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完善。泥河湾盆地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地区。同时,在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泥河湾层的划分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1990年开始,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进入辉煌时期。一系列发现及科研成果,促成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启动,飞梁、东谷坨遗址发掘得以实施,新的发掘技术得到推广,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石制品拼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遗址的埋藏环境、人类行为学研究受到重视;更古老的文化遗存被发现,人类的活动历史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古地磁测年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相关领域也有新的进展。2012年,作为国内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之一的泥河湾专题博物馆建成使用。泥河湾盆地科研工作持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果,为考古学界及中央、地方政府所认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得以立项。2013年项目启动,围绕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等开展发掘、调查工作,多学科、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注入到泥河湾的学科发展中,使多角度认识和解决泥河湾盆地考古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也使一些学术分歧和模糊认识获得以新角度和新思维进行探讨和确认的条件。项目开展后,对泥河湾盆地地质、地貌及古环境、旧石器考古及古人类学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多学科、多学术机构对泥河湾的共同研究,使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学迎来继周口店发掘之后的又一次复兴。

庞其清,牛树银,孙爱群,赵筑帘,张福祥,丛培强[6](2017)在《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泥河湾盆地44条剖面、6个钻孔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发现介形类26属70余种,从老到新可划分ⅠⅤ个组合带,第I组合带分布于上新统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第ⅡⅣ组合带分别见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的下、中、上段;第Ⅴ组合带分布于中更新统虎头梁组和上更新统许家窑组。从马圈沟、小长梁、虎头梁、东坡、雀儿沟、皮裤裆、侯家窑探方(14)剖面岩石地层、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层分布,从东到西的地层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分布特征,这正是泥河湾古湖和盆地发展及环境演化的反应。马圈沟遗址剖面发现有10个文化层。下部MJG-Ⅰb,MJG-Ⅰa,MJG-ⅠⅦ文化层段,含第Ⅱ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早期泥河湾组下段,系滨浅湖相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551.77Ma;半山BSH(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段,含第Ⅲ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中期泥河湾组中段;半山BSH(Ma)文化层为湖滨河流相沉积,为扰动轻微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32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为湖滨岸沉积的原地埋藏,年龄分别为1.36 Ma和1.05 Ma。东坡、雀儿沟、皮裤裆文化层段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中更新世虎头梁组,属河口三角洲相的异地埋藏。侯家窑探方(14)剖面的文化层段也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晚更新世许家窑组湖沼相沉积,铀子系年龄104125 ka,新近研究表明为古河流的牛轭湖相沉积,光释光年龄224161 ka。论文对相关剖面文化层的形成和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泥河湾古湖形成、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成胜泉[7](2016)在《泥河湾研究大事记》文中指出1911年,法国神甫林懋德利用庚子赔款,在如今的河北省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建立起小巧别致的天主教堂。1914年,天津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法国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桑志华神甫来到中国,在直隶献县天主教耶稣会的赞助下,开始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及内蒙古等地进行有关生

李曼玥[8](2016)在《侯家窑遗址地层、年代与形成环境》文中研究指明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是华北地区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974年该遗址发现以来,出土了大量极具特色的石器、人类化石以及哺乳动物化石,使其成为国内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侯家窑人在泥河湾盆地生存了多长时间?侯家窑人在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如何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当时的环境对侯家窑人的生存状况、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对探索东方人类起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和扩散,完善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侯家窑遗址剖面(74093号地点,2007年2012年发掘,剖面总厚度15.0 m)11个光释光测年样品、294个孢粉样品、323个磁化率样品和323个粒度样品的综合分析,探讨了侯家窑遗址地层成因、形成时代及古环境演化序列,同时基于东亚表土孢粉数据库,采用现代类比法(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简称MAT)定量重建了侯家窑遗址形成时期的古温度和古降水,利用生物群区划法(BIOME方法)重建了研究区植被演化历史,还原了侯家窑人生存、繁衍的环境背景。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和认识:(1)野外考察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侯家窑遗址文化层底部主要由粉砂质粘土、黑色泥炭层和灰色砂泥质透镜体等组成,指示滞水还原环境沉积;结合古河流发育与分布证据,推测侯家窑遗址文化层可能是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的牛轭湖沉积。(2)人类学和古生物证据显示,侯家窑人具有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性质,属于北京人向尼安德特人的过渡类型,其石器文化属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是北京人文化向峙峪文化过渡的重要环节;出土的动物化石组合和孢粉学证据指示侯家窑上文化层处于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过渡时期。光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侯家窑文化层形成于距今24万年13万年,其中下文化层形成于24.0万年19.0万年之间,对应于MIS 7阶段;上文化层形成于19.0万年13.0万年,对应于MIS 6阶段;文化层之上至表土层(洪积层)形成于13.0万年8.0万年,对应于MIS 5阶段。(3)侯家窑遗址周围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冷暖交替变化过程:底部的泥河湾层对应气候极为寒冷,研究区年均温、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维持在2℃、16℃和-14℃左右;年降水量在400 mm600 mm左右;遗址周围广泛发育云杉林。下文化层形成时期(距今24.019.0万年),研究区气候相对温和偏干,年均温、最热月和最冷月均温均明显上升,分别达到4℃6℃、19℃22℃、-14℃-10℃;年降水量变化基本维持在400500 mm左右;植被景观为稀树灌丛草原。上文化层(19.0万年13.0万年),降水量明显增多;年均温和最冷月均温分别下降至2℃和-16℃,与24万年之前下伏的泥河湾层气候状况相近,最热月均温降幅相对较小,指示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洪积层(距今13.0万年8.0万年),研究区表现出增温趋势;该阶段早期降水量在400mm左右,后期降水量逐渐增多,指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植被景观为偏暖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利用BIOME方法重建的植被类型结果与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类型相似,可相互验证。(4)研究区气候变化与北半球中低纬度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研究区气候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5)良好的地貌条件、丰富的动物资源和石器原料是侯家窑文化在寒冷期(MIS 6)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

王法岗[9](2016)在《侯家窑遗址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侯家窑遗址指许家窑文化遗址的74093地点,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该遗址发现于1974年,当年、1976、1977、1979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出土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上万件、动物化石一批,是目前许家窑文化遗址的主要发掘地点和主要的材料来源。该地点发现以后与1973年发现的73113地点合并,统称为“许家窑遗址”,目前,学术界多误认为74093地点即为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境内,引来归属权、管理权的争议。侯家窑遗址研究深入,是我国北方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之但争议问题颇多,特别是年代问题,分歧很大,绝对年代数值自不到两万年至四五十万年之间,各个阶段都有,严重影响对该遗址的正确认识。近些年,有些学者又开始关注其埋藏地层的性质,认为文化遗物并非埋藏于最初认识的泥河湾层中,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侯家窑遗址的古人类化石材料已做过详细的研究,取得了很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发现数量最多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多未经过详细的研究,由于年代久远、丢失等原因,我们对其文化面貌的认识有限,仅有很少的资料发表,缺乏全面的认识。2007-201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该遗址开展了新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获得了一批新的材料,对以往的某些观点有了新的认识,为解决该遗址的争议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以这批资料为基础,结合以往发表的资料及各种研究结果,探讨以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新的证据对相关问题作出分析,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该遗址的面貌。将74093地点等同于许家窑遗址,并将之归属山西的误解,是造成该遗址名称混乱、管辖权不明,并引发相关争论及冲突的根源。根据实地调查,许家窑文化遗址包含的两个地点相距较远,有2300多米,74093地点位于河北阳原的侯家窑村,根据考古遗址命名的一般原则,建议将74093地点命名为侯家窑遗址,根据考古遗址属地管辖的原则明确其归属于河北省。这一命名方式遵循了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命名的传统和方式,符合最新颁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也不与原有的“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的命名发生冲突,更有利于明确遗址的归属,便于遗址的管理、保护,也有利于调和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新的考古调查发现侯家窑遗址周围泥河湾层被后期河流侵蚀改造较为严重,在冲沟断壁观察泥河湾层被侵蚀成凹槽状,又被后期的河流相堆积物填充,侯家窑遗址即位于其中的一个凹槽中。考古发掘在文化层以下4米处找到泥河湾层与河流阶地堆积的接触面,文化遗物出自侵蚀面之上,并非以往认定的泥河湾层,而是泥河湾层被侵蚀后再次堆积的梨益沟的第三级阶地。这一认识为古地磁测年方法测定该遗址时代非常古老的结果找到源头,古地磁测年无法衡量沉积间断的时间,其结果也就无法正确反映该遗址的时代。同时,由侯家窑遗址的文化遗物出自泥河湾层,且时代为晚更新世,从而将泥河湾层沉积的时间延续至晚更新世的许家窑组,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亦无法由侯家窑遗址的时代来证明泥河湾层延续至晚更新世,其目的不能达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因而建议取消“许家窑组”这一岩石地层单元。侯家窑遗址石制品的一般特点为:原料就地取材;采用硬锤直接剥片,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占有重要地位;以小型石品为主体,占绝对多数;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废片、断块等;石器毛坯以石片为主,以正向加工为主,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少量的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等;石球作为一种特殊器型,占有较高的比例。石器工业可以总结为石球技术特别发达的小石器工业,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器为主的主工业类型,石球技术发达,可能与该遗址特殊的狩猎活动有密切关系。该遗址的石器工业与泥河湾盆地自始至终发展的小石器工业是一致的,是小石器工业在泥河湾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石制品的一般特点与东谷坨、板井子、新庙庄、西白马营等遗址具有较多的相似性。鉴于东谷坨遗址时代古老,其石器加工技术的精致程度已经超出了其时代的概念,不具有普遍的时代意义,因而侯家窑遗址与板井子遗址、新庙庄遗址、西白马营遗址等的相似性更高一些,在加工的精致程度上稍逊上述遗址一筹,可能时代要更早一些。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以来的主要遗址比较,侯家窑遗址在剥片方法、石制品组合、石器类型、石器加工技术等方面与周口店第十五地点存在较多的相似性,与丁村第100地点存在较大的区别,与峙峪遗址虽存在较多的相似性,但在石器类型的丰富程度、加工的精致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侯家窑遗址的哺乳动物化石除人化石外,还包括24种,具体包括:翁氏麝鼩(相似种)、鼹鼠、翁氏野兔(相似种)、西藏鼠兔(相似种)、方氏鼢鼠、布氏毛足鼠、沙鼠(未定种)、褐鼠、诺氏古菱齿象(相似种)、狼、虎(相似种)、普氏野马、野驴、披毛犀、猪(未定种)、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马鹿、裴氏扭角羊、许家窑扭角羊、普氏羚羊、鹅喉羚、羚羊(未定种)、原始牛。该动物群的种属多为晚更新世的常见种类,仅少量中更新世的残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猿人遗址中出现的代表种——裴氏扭角羊,另有葛氏斑鹿、步氏毛足鼠等,代表一种稀树草原环境,为草原、灌木、森林的相交混的植被景观。该动物群的时代明显晚于周口店第一地点B组的时代,介于大荔人化石地点动物群与丁村第100地点的动物群之间。该遗址发现的许家窑人化石具有中国古人类化石普遍的典型特征:顶骨与枕骨之间存在较普遍的“印加骨”(人字骨)现象,门齿呈铲形等,表明许家窑人在我国连续的人类进化线上。化石特征既有与北京猿人相似的原始性特征,又有与现代人相似的进步性特征,在可观察描述形状、测量数据的统计上,与北京猿人特征更接近的原始性特征37项,占51.4%,与现代人或者尼安德特人进步性特征17项,占23.6%,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或者尼安德特人中间阶段的特征18项,占25%。许家窑人化石处于直立人与现代人的中间阶段,在特征上原始性更多一些,离直立人更近一些,离现代人更远一些,与大荔人化石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在直立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较早阶段,与丁村人化石相比,两者虽存在定的相似性,但许家窑人的原始性要更多一些。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侯家窑遗址古人类生存时期呈现以松和云杉等喜冷湿的植物为主的森林景观,代表寒冷而湿润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约2-4℃,处于冰期。该区域该时期虽处于气候寒冷的环境,但相对较高的降水量,给古人类生存带来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条件。排除古地磁测年结果对该遗址时代偏老的干扰,结合泥河湾盆地东端、中部、西端现存泥河湾层顶部的年代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中晚期,大约距今三四十万年前,而现存泥河湾层顶部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着20多万年的沉积间断的结果,侯家窑遗址埋藏于现存泥河湾层顶部的上覆地层中,其时代也应该在这个范围。结合该遗址已有的年代数据,并根据石制品、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比较,该遗址的时代为距今大约17万年前后,该时期处于大理冰期阶段,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第6阶段(MIS6)的早期。

王法岗[10](2015)在《侯家窑遗址2007-2012发掘地层的新认识》文中指出本文回顾了侯家窑遗址名称的由来,报道了侯家窑遗址2007—2012年考古发掘对该遗址地层的新认识,新的考古发掘证实该遗址的文化遗物并非出自以往报道的泥河湾层之中,在此基础上对该遗址的时代、泥河湾古湖结束的时间、泥河湾层的上限以及许家窑组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二、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大同李汪涧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2.1 关于“操作链”的理论阐释
        1.2.2 石制品分类及观测
        1.2.3 动物骨骼观测项目
    1.3 大同盆地考古研究新进展
        1.3.1 各区域内的发现
        1.3.2 发现的意义
第二章 大同盆地地质地貌与环境背景
    2.1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表岩性概况
        2.2.1 地层堆积
        2.2.2 地表岩性
    2.3 地貌演变背景
    2.4 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背景
    2.5 李汪涧遗址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李汪涧遗址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
    3.1 李汪涧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3.1.1 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3.1.2 李汪涧遗址的发掘
    3.2 李汪涧遗址的地层堆积
        3.2.1 地层堆积
        3.2.2 遗物分布与文化层堆积形态
    3.3 李汪涧遗址的年代
第四章 李汪涧遗址的石制品分析
    4.1 李汪涧遗址的石制品构成
        4.1.1 石制品构成
        4.1.2 石制品大小
        4.1.3 按原料统计石制品大小
    4.2 第(12)文化层
        4.2.1 原料
        4.2.2 剥片
        4.2.3 未加工者
        4.2.4 工具
    4.3 第(18)文化层
        4.3.1 原料
        4.3.2 剥片
        4.3.3 未加工者
        4.3.4 工具
    4.4 第○21 文化层
        4.4.1 原料
        4.4.2 剥片
        4.4.3 未加工者
        4.4.4 工具
    4.5 第○22 文化层
        4.5.1 原料
        4.5.2 剥片
        4.5.3 未加工者
        4.5.4 工具
    4.6 李汪涧遗址各文化层石制品工业特征对比
        4.6.1 石料
        4.6.2 类型
        4.6.3 尺寸
        4.6.4 技术特征
    4.7 小结
第五章 石制品工业特征
    5.1 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5.1.1 石料产源和利用模式研究
        5.1.2 李汪涧原料组成特点
        5.1.3 原料产地调查
        5.1.4 原料的获取与搬运
        5.1.5 原料的利用策略
        5.1.6 小结
    5.2 石制品技术分析
        5.2.1 石核剥片技术
        5.2.2 工具技术分析
        5.2.3 小结
第六章 李汪涧遗址的动物遗存
    6.1 种属鉴定
        6.1.1 动物骨骼遗存
        6.1.2 分类描述
    6.2 埋藏学研究
        6.2.1 埋藏条件
        6.2.2 碎骨统计分析
        6.2.3 骨骼表面痕迹分析
    6.3 对比
        6.3.1 与盆地内部的比较
        6.3.2 与其他地区对比
        6.3.3 小结
第七章 李汪涧遗址的埋藏性质和古人类行为
    7.1 李汪涧遗址的埋藏总特征
        7.1.1 野外堆积结构观察
        7.1.2 遗物保存状况
        7.1.3 遗物产状统计分析
        7.1.4 拼合研究
        7.1.5 遗物尺寸构成
        7.1.6 李汪涧遗址的埋藏性质
    7.2 遗址功能
        7.2.1 遗址功能分类
        7.2.2 李汪涧遗址的功能
    7.3 古人类行为推测
        7.3.1 自然环境
        7.3.2 石制品特征与人类行为
        7.3.3 食物资源
        7.3.4 遗址内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群规模
        7.3.5 遗址中古人类行为
第八章 相关遗址的对比研究
    8.1 与盆地内相关遗址的对比
        8.1.1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8.1.2 板井子遗址
        8.1.3 新庙庄遗址
        8.1.4 油房遗址
        8.1.5 峙峪遗址
        8.1.6 杜庄遗址
        8.1.7 小结
    8.2 与中国北方其他遗址的对比
        8.2.1 周口店第15地点
        8.2.2 丁村
        8.2.3 小孤山
        8.2.4 乌兰木伦
        8.2.5 水洞沟
        8.2.6 织机洞
        8.2.7 灵井
        8.2.8 小结
第九章 结语与讨论
    9.1 李汪涧遗址的文化面貌
        9.1.1 石制品工业特征
        9.1.2 动物化石遗存
    9.2 讨论
        9.2.1 大同盆地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
        9.2.2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文化演变
        9.2.3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大同火山活动和许家窑遗址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光释光测年技术及其应用
        1.2.2 火山与气候研究现状
        1.2.3 大同火山年代研究进展
        1.2.4 许家窑遗址年代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2.2.1 大同-阳原盆地地质地貌概况
        2.2.2 许家窑遗址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第3章 区域火山活动及许家窑遗址的沉积记录
    3.1 大同火山沉积记录
        3.1.1 金山剖面概况
        3.1.2 黑山剖面概况
        3.1.3 陈庄剖面概况
        3.1.4 册田水库-于家寨剖面概况
    3.2 许家窑遗址沉积记录
        3.2.1 许家窑遗址剖面概况
        3.2.2 许家窑遗址磁化率分析
        3.2.3 许家窑遗址金属元素分析
        3.2.4 许家窑遗址地层沉积记录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火山物质沉积层光释光定年
    4.1 光释光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4.1.1 光释光样品要求
        4.1.2 本文光释光采样点简介
        4.1.3 本文光释光采样方法
    4.2 光释光测试结果
        4.2.1 大同火山光释光曲线
        4.2.2 大同火山预估年代与光释光结果比较
第5章 年代结果及地层演化
    5.1 大同火山光释光年代结果
    5.2 许家窑遗址地层演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 许家窑人”埋藏地层与时代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许家窑人”生存时代的认识及存在问题
3遗址地貌与地层
    3.1区域地貌
    3.2“许家窑人”化石埋藏层位
4“许家窑人”的生存时代
5结语

(4)许家窑遗址区域沉积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许家窑遗址的发掘
        1.3.2 许家窑遗址的命名问题
        1.3.3 许家窑遗址的年代问题
        1.3.4 许家窑遗址的地层问题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许家窑遗址区域概况
    2.1 许家崖遗址所在大同-阳原盆地概况
    2.2 大同-阳原盆地地质演化历史概况
        2.2.1 大同-阳原盆地地质构造骨架
        2.2.2 大同-阳原盆地地质演化历史
    2.3 许家窑遗址区域概况
        2.3.1 许家窑遗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3.2 遗址文化层概述
    2.4 区域火山构造地貌
第3章 大同-阳原盆地梨益沟段沉积演化特征
    3.1 许家窑剖面1描述
        3.1.1 许家窑剖面1 磁化率特征分析
    3.2 许家窑剖面2描述
    3.3 许家窑剖面3描述
        3.3.1 许家窑剖面3 磁化率特征分析
    3.4 许家窑遗址剖面描述
        3.4.1 许家窑遗址剖面磁化率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梨益沟剖面沉积粒度分析
    4.1 剖面沉积粒度特征
        4.1.1 粒度成分
        4.1.2 粒级的划分
        4.1.3 河湖相沉积层的粒度特征
    4.2 许家窑遗址剖面剖面沉积特征及文化层沉积演化分析
    4.3 许家窑剖面1沉积粒度特征
    4.4 许家窑剖面2沉积粒度特征
    4.5 许家窑剖面3沉积粒度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许家窑遗址剖面与区域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
    5.1 沉积参数特征指示的区域古环境演化过程
    5.2 许家窑遗址剖面与区域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对泥河湾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四、范例说明
第一章 泥河湾盆地的发现及初步研究(1921~1948)
    第一节 泥河湾的发现
        一、泥河湾教堂的文森特神甫
        二、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
        三、巴尔博命名“泥河湾层”
        四、桑志华的6次泥河湾之旅
    第二节 泥河湾哺乳动物群
        一、身为神甫的科学家——德日进
        二、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的确立及对泥河湾古人类的预测
    第三节 粗糙的手斧
        一、步日耶的发现
        二、关于“手斧”的争论
    第四节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一、泥河湾层的划分
        二、中国的“维拉方层”——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
    第五节 滥觞于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
第二章 北方下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建立和新的认识(1949~1964)
    第一节 标准地层的确立及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一、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
        二、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第二节 泥河湾盆地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一、火山活动的(早期)研究
        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三节 峙峪遗址的发现
    第四节 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及古人类遗存的猜想
第三章 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大发现(1965~198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时期
        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三部曲(1965~1980年)
        二、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的进一步完善(1981~1989年)
        三、对1984~1989年的调查试掘时期的评价
        四、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大量发现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鱼类化石
        三、软体动物化石群的研究
        四、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五、孢粉分析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的新进展
        一、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三、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大同火山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三、泥河湾盆地古地理环境研究
    第六节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及第四纪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承前启后(1990~2011)
    第一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辉煌时期
        一、中美合作的开展及影响
        二、主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
        三、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四、泥河湾盆地的考古工作者
        五、综合研究及理论与方法论的进展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三、孢粉分析
        四、叠层石的发现和研究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研究
        一、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第五节 火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五章 泥河湾发展的新机遇——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方兴未艾(2012~2016)
    第一节 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机构组建的意义
        一、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
        二、其他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对泥河湾的规划、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第二节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一、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启动
        二、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研究内容
        三、目前进度及已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新进展
        一、旧石器考古发掘及调查活动
        二、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进展
        一、哺乳动物化石
        二、地层学方面的进展
        三、新构造火山运动
        四、古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剖面
     (一) 马圈沟剖面
     (二) 小长梁剖面
     (三) 虎头梁剖面
     (四) 雀儿沟剖面
     (五) 皮裤裆剖面
     (六) 侯家窑遗址探方 (1~4号) 剖面
二、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层划分及其对比
     (一) 岩石地层的划分
     (二) 介形类生物地层
     (三) 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的对比
三、文化层的形成与环境演化探讨
四、结论和认识

(8)侯家窑遗址地层、年代与形成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侯家窑遗址旧石器考古学研究进展
        1.2.1 出土的人类化石
        1.2.2 出土的石制品
        1.2.3 出土的动物化石
    1.3 侯家窑遗址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
        1.4.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课题来源
    1.5 论文工作量和时间安排
2 研究区概况
    2.1 侯家窑遗址地理位置
    2.2 区域水文、地质及地貌
    2.3 气候与植被
3 野外工作和样品采集
    3.1 野外工作
    3.2 剖面描述
    3.3 样品采集
        3.3.1 古环境样品
        3.3.2 光释光年代样品
4 实验方法与数学分析
    4.1 孢粉分析
        4.1.1 孢粉实验处理
        4.1.2 孢粉鉴定统计与数据处理
    4.2 磁化率分析
        4.2.1 磁化率测试
        4.2.2 磁化率数据处理
    4.3 粒度分析
        4.3.1 粒度实验处理与测试
        4.3.2 粒度数据处理
    4.4 光释光测年
        4.4.1 光释光测年样品实验处理
        4.4.2 光释光测年样品测试
    4.5 数学分析
        4.5.1 主成分分析
        4.5.2 古气候定量重建
        4.5.3 古植被重建
5 研究结果
    5.1 孢粉分析
        5.1.1 侯家窑遗址主要孢粉类型
        5.1.2 侯家窑遗址孢粉组合特征
        5.1.3 PCA分析结果
    5.2 磁化率分析
    5.3 粒度分析
        5.3.1 主要粒度参数计算和粒级划分标准
        5.3.2 侯家窑遗址粒度参数变化特征
        5.3.3 侯家窑遗址粒度频率曲线特征
    5.4 古气候定量重建模型
        5.4.1 表土花粉数据库
        5.4.2 表土样点气象数据
        5.4.3 古气候定量重建模型构建
        5.4.4 侯家窑遗址古气候定量重建结果
    5.5 BIOME重建结果
6 讨论
    6.1 侯家窑遗址地层成因
    6.2 侯家窑遗址形成时代
        6.2.1 古生物证据
        6.2.2 绝对年代比较
    6.3 侯家窑遗址古环境
        6.3.1 侯家窑遗址古植被
        6.3.2 侯家窑剖面多指标古气候重建
    6.4 区域记录对比
    6.5 气候变化机制及其对侯家窑文化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侯家窑遗址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侯家窑遗址位置及命名
    一 遗址的地理位置
    二 遗址命名过程
    三 两个地点现状的调查
    四 遗址命名引发的“麻烦”
    五 侯家窑遗址命名的新设想
    六 小结
第二章 研究的历史、意义及存在问题
    一 发掘研究历史
    二 遗址的价值及意义
    三 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年代之争
        2. 地层之争
        3. 问题的分析及认识
第三章 遗址的地貌与地层
    一 以往对遗址地层的认识
    二 对遗址地层的反思与质疑
    三 2007年以来考古工作对遗址地层的认识
        1. 遗址周围区域调查的地质地貌
        2. 考古发掘的地层剖而
        3. 对该遗址地层的认识
    四 有关问题的探讨
        1. 侯家窑遗址不适于古地磁方法测年
        2. 泥河湾层沉积结束时代的讨论
        3. 许家窑组的讨论
    五 小结
第四章 石制品研究
    一 以往出土石制品研究的回顾
        1. 已发表石制品的基本材料
        2. 石器工业(文化传统)的认识
        3. 石器技术的进步性
    二 2007年以来发掘石制品研究
        1. 发掘石制品概况
        2. 上文化层石制品
        3. 下文化层石制品
    三 该遗址的石器工业
        1. 上、下文化层石器的一般特点
        2. 该遗址的石器工业类型
    四 与盆地内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比较
        1. 石器工业比较
        2. 石制品类型的比较
        3. 剥片方式的比较
        4. 锤击石核比较
        5. 刮削器的比较
        6. 总结
    五 与中国北方其它主要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的比较
        1. 与周口店15地点比较
        2. 与丁村遗址比较
        3. 与峙峪遗址的比较
        4. 总结
    六 原始棱柱状石核与漏斗状石核
        1. 原始棱柱状、漏斗状石核的提出及其特点
        2. 泥河湾盆地发现的原始棱柱状、漏斗状石核
        3. 原始棱柱状石核、漏斗状石核与细石核的关系
    七 小结
第五章 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一 以往报道的动物化石
        1. 1974年发现的动物化石
        2. 1976年发现动物化石
        3. 其它
    二 本次发掘发现的动物化石
        1. 化石层
        2. 上文化层
        3. 下文化层
        4. 骨骼表而痕迹
        5. 动物种属
        6. 侯家窑遗址动物群的生态环境
        7. 其它特点
    三 与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动物化石的比较
        1. 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哺乳动物种属比较
        2. 与大荔人地点的化石的比较
        3. 与丁村第100地点动物化石的比较
        4. 与萨拉乌苏动物化石的比较
    四 总结
第六章 侯家窑遗址的人类化石
    一 发现的人类化石概况
    二 化石材料及特点
        1. 发现的人类化石材料
        2. 化石的基本特征
    三 比较及其所处位置
        1. 许家窑人化石体现出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某些共同特征
        2. 许家窑人与直立人、现代人的比较
        3. 许家窑人与与中国北方早期智人阶段化石的比较
    四 小结
第七章 孢粉研究
    一 1979年的孢粉分析结果
    二 2011年孢粉分析结果
    三 孢粉分析结果讨论
    四 小结
第八章 时代研究
    一 以往对侯家窑遗址年代的认识
    二 对以往年代结果的分析
    三 侯家窑遗址地层序列反映的时代
    四 遗址的文化遗物反映的年代
        1. 石制品比较反映的时代
        2. 哺乳动物化石比较反映的时代
        3. 古人类化石比较反映的时代
        4. 总结
    五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侯家窑遗址2007-2012发掘地层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遗址概况
二、本次考古工作背景
三、考古调查
四、遗址地层
五、相关讨论
    1. 侯家窑遗址时代的讨论
    2. 泥河湾层沉积结束时代的讨论
    3. 许家窑组的讨论

四、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同李汪涧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D]. 石晓润. 山西大学, 2020
  • [2]大同火山活动和许家窑遗址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D]. 刘彭.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 许家窑人”埋藏地层与时代探讨[J]. 王法岗,李锋. 人类学学报, 2020(02)
  • [4]许家窑遗址区域沉积演变研究[D]. 张鹏.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D]. 李罡. 河北大学, 2018(12)
  • [6]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J]. 庞其清,牛树银,孙爱群,赵筑帘,张福祥,丛培强.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1)
  • [7]泥河湾研究大事记[J]. 成胜泉.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S1)
  • [8]侯家窑遗址地层、年代与形成环境[D]. 李曼玥.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9]侯家窑遗址综合研究[D]. 王法岗. 河北师范大学, 2016(12)
  • [10]侯家窑遗址2007-2012发掘地层的新认识[J]. 王法岗. 文物春秋, 2015(06)

标签:;  ;  ;  ;  ;  

许家窑组和许家窑文化层时代的磁地层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