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发光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纳米,促进剂,反应物,敌百虫,链式反应,硫醇。
化学发光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赵波涛[1](2019)在《化学发光法检测支原体肺炎患儿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肺炎患儿,根据感染类型将其分为支原体感染组(60例)、细菌感染组(52例)和病毒感染组(48例),另选同期行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儿童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支原体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PCT、CRP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可作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变化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王新宁,施旭东[2](2019)在《化学发光法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在肺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法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在肺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18年5月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1260例住院患者资料,根据出院诊断分为确诊结核组(303例),临床诊断结核组(440例)和非结核组(517例),根据3组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化学发光法)结果 分析其诊断肺结核病的价值。另随机收集结核(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周莹[3](2019)在《基于共反应促进剂增强的金属纳米簇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生命分析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方法中信号探针的生物兼容性和化学性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材料这一新型ECL信号探针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具备了ECL性质,还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化学催化性质、大的比表面积、强的导电能力与优秀的生物兼容性等特性。这突破了传统ECL发光试剂的局限性,为ECL分析方法在生物医药、临床检测和环境评估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其中,金属纳米簇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小纳米探针,与其他ECL纳米材料相比,具有生物相容性优异,化学性质稳定,易于标记等优点。然而,发展基于金属纳米簇的超灵敏生物传感仍面临以下两点挑战:(1)如何突破尺寸超小且粒径均一的金属纳米簇不易制备且合成步骤复杂的局限,寻找一种简单、快速、高产率的金属纳米簇制备方法;(2)如何跨越金属纳米簇的发光效率低于联吡啶钌、鲁米诺等传统发光试剂的障碍,设计一种高效、简便的催化途径促进其ECL发光效率。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提高金属纳米簇的ECL发光效率出发,通过高可控的电沉积金属纳米簇制备方法及高效的共反应促进剂催化途径,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基于金属纳米簇的ECL信号探针,再结合多种生物相关辅助放大策略,构建ECL生物传感平台实现了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为金属纳米簇在生物传感和成像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基于银纳米簇/二氧化钛复合纳米材料作为高效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探针构建二茂铁驱动的信号转移生物分析研究共反应促进剂的引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来提高发光试剂的发光效率,但这类新型的ECL促进途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工作首次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二氧化钛纳米花(TiO_2 NFs)作为共反应促进剂。由于TiO_2 NFs的带隙相关催化性,其不仅能够富集内源性共反应试剂溶解氧,增加溶解氧在复合材料表面的局部浓度,还可以加速溶解氧的还原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质的羟基自由基(OH~·),以促进银纳米簇(Ag NCs)的ECL发光。基于TiO_2 NFs-Ag NC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高效的ECL信号探针,进一步结合猝灭探针二茂铁和免疫反应驱动的DNA纳米机器,成功地构建了“on-off-on”信号转换模式的ECL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阿兹海默症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的超灵敏检测。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在50 fg/mL到500 ng/mL,检测限为32 fg/mL。本工作中巧妙地利用共反应促进剂打破了金属纳米簇ECL发光效率低的局限,为金属纳米簇在超灵敏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2.以原位电沉积法制备的银纳米簇为信号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中药的抗癌药效评估水热法金属纳米簇的制备过程复杂、产率低,使得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研究首次以原位电沉积法制备的银纳米簇(Ag NCs)为ECL信号探针,S_2O_8~(2-)为共反应试剂,Fe_3O_4-CeO_2纳米复合物为共反应促进剂的叁元ECL体系构建免疫传感器,用于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的超灵敏检测。而CCND1的表达量与MCF-7人类乳腺癌细胞的增长和迁移有密切关联,本研究进一步利用Fe_3O_4-CeO_2-PtNPs纳米复合物和捕获抗体(anti-CCND1)组建的探针捕获中药苦参刺激后的癌细胞中CCND1蛋白,构建了双抗夹心型免疫传感器,实现了CCND1蛋白的定量检测,通过对比苦参刺激前后的蛋白表达情况来评估苦参对癌症的治疗效果。该策略对CCND1的检测范围为50fg/mL到50 ng/mL,检测限为28 fg/mL。该工作构建了一个新颖、便捷、高效的药效评估平台,对祖国医药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意义。3.基于金纳米簇的叁元电致化学发光纳米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癌症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目前已报道的金属纳米簇的发光效率低于传统的发光试剂,因此各方研究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高效、简便的催化方式促进其发光。本研究以化学键交联的方式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合成的金纳米簇(Au NCs)为发光物质,叁-(3-氨基乙基)胺(TAEA)为共反应试剂,钯纳米粒子修饰的氧化铜纳米材料(Pd@CuO)为共反应促进剂的叁元一体Au NCs-TAEA-Pd@CuO纳米材料。将叁元纳米材料结合上癌胚抗体作为捕获探针,再通过免疫夹心的模式将癌胚抗原(CEA)固载在电沉积铂修饰的传感界面上构建免疫传感器。由于分子内共反应试剂和分子内共反应促进剂的双重催化,该传感器对CEA的检测范围为100 fg/mL到100 ng/mL,检测限低至16 fg/mL。综上所述,该工作展示了叁元ECL纳米材料对超灵敏度生物传感及生物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为多重自催化ECL纳米材料的设计奠定了研究基础及实践基础。4.基于DNA纳米起重机调节铜纳米簇的可控生长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RNA检测的研究如何降低金属纳米簇团聚而引起的自猝灭现象,对于其ECL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结合功能化操纵器和尺寸固定基底的类起重机DNA纳米机器来调节铜纳米簇(Cu NCs)的发光效率,以获得高效的ECL响应,进一步Cu NCs为信号探针构建生物传感器实现microRNA-155的灵敏检测。具体构建过程如下:通过结合邻位触及DNA自组装操纵器和尺寸固定的四面体DNA纳米基底(TDN)组建DNA纳米起重机。当少量的目标物(miRNA-155)存在时,分离的DNA组件被组装,纳米起重机开始运作,使得富含AT碱基的DNA双链(dsDNA)在TDN的顶部聚合生长。随着铜离子络合在富含AT碱基的dsDNA上,每个dsDNA模板化的Cu NCs探针可以被原位电生成在单个的TDN顶端。因此,Cu NCs的粒径大小由dsDNA的AT碱基数调节,而探针之间的侧面距离被TDN的尺寸调节,这两个关键因素都将显着地影响Cu NCs的发光效率。Cu NCs通过双向调节获得了显着的ECL响应,同时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对miRNA-155的检测限低至36 amol/L。本研究巧妙地利用DNA纳米技术来详细探讨了金属纳米簇的ECL发光机理,发掘了以金属纳米簇为基础构建的生物标记、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以及靶向肿瘤治疗平台的应用潜力。5.基于金纳米簇的协同阴、阳极电致化学发光构建简易型生物传感器用于双目标物的单界面、同时检测的研究ECL作为一种可控、灵敏的分析方法为疾病标志物的高通量灵敏检测提供了可行性平台。由于双ECL信号物质之间会产生交叉反应,使得基于双ECL信号物质构建的双目标物检测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原理性误差。本工作采用了Au NCs作为单一的ECL信号物质,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共反应促进剂ECL催化路径,同时激发Au NCs的双极ECL发光。为了达到双组分灵敏检测的要求,二氧化钛纳米片(TiO_2 NSs)为阴极共反应促进剂催化共反应试剂溶解氧的还原从而促进Au NCs在-1.5到0.0 V产生阴极ECL响应,同时氧化亚铜@铜纳米粒子(Cu_2O@Cu NPs)为阳极共反应促进剂加速共反应试剂N,N-二甲基乙二胺(DEDA)的氧化从而促进Au NCs在0.0到1.2 V产生阳极ECL响应。因此,阴极ECL探针(Au NCs-TiO_2 NSs/O_2)和阳极ECL探针(Au NCs-Cu_2O@Cu NPs-DEDA)之间有约为2.7 V的显着峰值电位差,为单界面上实现电压分辨双目标物检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由Au NCs阴阳极的显着ECL响应同时实现癌胚抗原(CEA)和黏蛋白1(MUC1)的灵敏、准确检测,其检测限分别为0.43 pg/mL及5.8 fg/mL。本研究巧妙地利用金属纳米簇的双极ECL响应的特性解决了ECL双组分同时检测的难题,为贵金属纳米簇在高灵敏、高通量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2)
张胜海,夏忠丽,郭卫松,邹茜茜,李佳佳[4](2019)在《通过Gabriel反应合成经典化学发光试剂鲁米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硝基邻苯二甲酸为起始原料,先通过"一锅煮"的方法,连续实现酐交换、开环和闭环3步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N-甲基-3-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在40%水合肼溶液中,该中间体在100℃条件下发生Gabriel反应生成环酰肼,同时,中间体苯环上的硝基在自制催化剂Fe OOH作用下被水合肼还原为氨基。两个反应同步完成,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周期、反应温度较低、合成方法及操作简单、成本低、收率高、污染小,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在优化条件下,以83. 4%的总产率得到了超过现有技术标准的目标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04期)
杨波,范顺利,秦歌,朱桂芬[5](2018)在《环境样品中敌百虫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及反应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敌百虫在碱性介质中能够增敏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产生的化学发光性能,建立了一种测定敌百虫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实际环境水样和蔬菜样品中残留的敌百虫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加标回收率在86.4%~94.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03%~1.83%;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7)~5×10~(-3) g/L,检测限为1.13×10~(-7) g/L.(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赵亚青[6](2018)在《基于金纳米粒子的无酶扩增反应结合化学发光检测microRNA》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s(mi RNAs)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参与生物体内的基因调控,还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产生密切相关。因此,探索发展准确的检测miRNA的方法备受关注。本论文研究内容中,我们将催化发夹DNA组装(CHA)和杂交链式反应(HCR)两种恒温无酶扩增技术和化学发光检测相结合,建立了检测miRNA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结合金纳米粒子(AuNPs)的CHA与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一种检测miRNA的新方法。首先,我们设计了巯基(-SH)修饰的P1和生物素(biotin)修饰的P2(bio-P2)两种发夹DNA探针。然后,将探针P1修饰在AuNPs表面。当目标miRNA存在时,其与探针P1的部分序列互补杂交,将P1发夹结构打开,形成P1-miRNA中间体。该中间体可引发bio-P2发夹结构展开,形成P1-P2双链DNA。同时,目标miRNA被顶替下来。随后,miRNA又可与AuNPs表面其余的P1探针作用,进而与P2探针形成P1-P2双链,如此循环,发生CHA反应。实现了bio-P2探针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富集。再通过链霉亲和素(STV)与biotin的特异性作用,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STV(STV-HRP)结合在AuNPs表面,经过离心分离,利用HRP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反应,实现了miRNA的检测。方法中,miRNA的线性范围为5 pM-100pM,检出限为1.7 pM。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可为基于CHA反应的miRNA检测提供一种新策略。二、将HCR和化学发光检测相结合,以AuNPs为载体,发展了灵敏检测miRNA的新方法。实验设计了叁种发夹探针:H1,H2,H3。其中,发夹探针H1以-SH修饰,H2以botin修饰。探针H1通过Au-S键结合到AuNPs表面。当反应体系中含有目标miRNA时,其可与发夹探针H1作用,使其结构打开,并释放出HCR的引发序列。随后,该引发序列引发探针H2和H3之间发生一系列的HCR。再基于STV和biotin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将STV-HRP结合到HCR产物上,应用HRP-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通过检测化学发光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对miRNA的检测。方法可对浓度范围在5 pM-100 pM之间的let-7a进行灵敏检测,检出限为0.13 pM。该方法为miRNA的分析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周杨[7](2018)在《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新型共反应物及其分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发光分析是基于某些化学反应产生的光发射现象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化学发光分析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药物分析、临床检验、环境检测等领域。本论文对近五年来化学发光分析的新进展和新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其中包括化学发光共反应物、新材料增强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以及化学发光与智能手机。在本研究工作中,详细研究了荧光素及其衍生物、抗坏血酸等作为鲁米诺反应体系的共反应物的化学发光行为,建立了测定钴离子和抗坏血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方法在实际样品分析中的可行性。第一部分,鲁米诺和荧光素及其衍生物在碱性介质中可以直接发生反应并产生化学发光信号。该反应体系在碳酸盐缓冲溶液中有最大的化学发光强度,向鲁米诺-二溴荧光素体系中加入0.2 μmol/L钴离子溶液后,该反应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增强了约23倍。鲁米诺一二溴荧光素体系表现出对钻离子较高的高灵敏度和较高的选择性。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钻离子浓度在5~1000.0nmol/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8nmol/L钻离子。对浓度为0.2μmol/L钻离子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2%。该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已应用于蓝色硅胶样品中钴离子含量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该反应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在425 nm和535 nm处有两个最大发射峰,其中,425 nm处为鲁米诺的典型发射峰,535 nn处为二溴荧光素的最大发射峰。在碱性溶液中,荧光素及其衍生物发生自氧化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和单线态氧。在钴离子的催化下,鲁米诺被活性氧自由基氧化为激发态的3-氨基邻苯二甲酸离子并发射出波长为425 nm的光。激发态的3-氨基邻苯二甲酸离子和单线态氧将能量转移到二溴荧光素分子,形成激发态的二溴荧光素分子并发射出波长为535 nm的光。第二部分,在碱性介质中,抗坏血酸与鲁米诺反应产生化学发光信号,在钴离子存在时,该反应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被显着增强。根据此反应现象,建立了测定抗坏血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该方法对抗坏血酸有良好的响应,线性范围为1~1000.0ng/mL,检测限为0.97ng/mL抗坏血酸。对浓度为0.5μg/mL抗坏血酸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3%。同时,考察多种金属离子、氨基酸、蛋白质和生物小分子对测定的干扰情况,均未观察到对化学发光强度的明显干扰。该方法具有简单、灵敏、快速等特点,已应用于检测饮料样品中的抗坏血酸含量。此外,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在碱性介质中,抗坏血酸被溶解氧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鲁米诺与脱氢抗坏血酸反应,形成激发态的3-氨基邻苯二甲酸离子并发射出波长为425 nm的光。本论文证明了荧光素及其衍生物、抗坏血酸可以作为鲁米诺反应体系的共反应物。据此建立了鲁米诺-二溴荧光素-钴离子化学发光体系和鲁米诺-钴离子-抗坏血酸化学发光体系,实现了对钴离子和抗坏血酸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同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韩亭亭[8](2018)在《共反应剂键合型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QDs)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荧光纳米材料,具备与传统的发光材料如叁联吡啶钌(Ru(bpy)_3~(2+))相似的光致发光性能,且同时具备良好的光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免疫传感、生物成像等诸多领域。然而,QDs的制备及应用特别是ECL应用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QDs的ECL效率远不如传统的ECL发光体,这将限制了QDs在ECL方面的应用;(2)目前具有ECL性质的QDs大部分为有毒重金属镉系,则发展一种绿色高效的策略来制备低毒性和良好ECL性能的新型QDs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叁种方法合成新型的自电致化学发光体纳米材料,并研究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性质,从而提高QDs的ECL发光效率及消除溶液中多余的共反应剂,为其应用于生物免疫领域创造可能性。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叁个部分,概括如下:1、采用配体交换法成功地合成了新颖CdTe-DEAET NCs。该材料的制备主要以已制得CdTe-MPA NCs为模板,将共反应剂2-二乙氨基乙硫醇(DEAET)配体交换到CdTe-MPA NCs上而成的,接着对其变化前后的材料进行光学和电化学性质的研究,并探究其ECL机理。结果发现,配体交换之后CdTe-DEAET NCs的UV-vis和PL均发生了蓝移,粒径大小也减小了,可能由于NCs在胺溶液中分解了;同时,CdTe-DEAET NCs本身具有自ECL性质(self-ECL),能够产生强的ECL发射。另外,与传统的ECL路径相比较,CdTe-DEAET NCs的ECL发射过程是一种簇内反应过程,有利于提高ECL效率。2、使用DEAET作为包裹剂和共反应剂通过简单的一锅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自电致化学发光(self-ECL)的CdTe QDs(CdTe@DEAET QDs)。在实验中,我们对光学和电化学性质影响的各种实验变量(如Cd-to-Te比值,pH值和DEAET-to-Cd比值)进行了系统地探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dTe QDs显示出优异尺寸依赖的光学性质和self-ECL特性。这些结果证实了这种制备QDs的简单方法可进行大规模生产。3、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共反应剂N,N-二乙基乙二胺(DEDA)共价结合到已制备的CdTe-MPA QDs上,合成了self-ECL性能良好的CdTe-MPA-DEDA QDs,然后对其光学性质、ECL信号及ECL发光机理进行详细地研究。与前两种方法制备的材料相比,该方法制得的材料ECL信号更强,因而在将来的ECL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3-01)
孔亚访,樊爱萍[9](2018)在《金纳米簇增强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簇(Au NCs)具有拟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鲁米诺(Luminol)与H_2O_2反应,产生增强的化学发光信号。不同于其它纳米微粒催化的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反应,Au NCs催化得到的是慢化学发光信号,且其信号能在10min内保持稳定。基于此反应,本文发展了简单、方便的化学发光测定H_2O_2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H_2O_2的检测限为10μmol/L。将此方法应用于葡萄糖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0~1 000μmol/L,检测限为10μmol/L。目前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尿酸和乳酸等均能与相关酶反应生成H_2O_2,本方法也能进一步拓宽至这些生物分子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移瑞瑞[10](2017)在《α-氨基酸的柱前N-甲基化衍生反应及其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甲醛和硼氢化钠为主要衍生试剂,提出了一种对α-氨基酸进行柱前N-甲基化衍生的新方法。在温和的水相反应条件下,α-氨基酸中的伯胺或仲胺基团可经历亲核加成、脱水、化学还原等步骤最终转化为其相应的N,N-二甲基化衍生产物,而此目标衍生物与联吡啶钌试剂反应可产生增强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基于对α-氨基酸N-甲基化衍生反应条件及反应机理的实验研究结论,我们建立了一种利用柱前N-甲基化衍生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技术测定游离α-氨基酸的定量分析新方法。利用自制的交联壳聚糖修饰毛细管为分离毛细管,通过对化学发光强度测定条件和电泳分离条件的实验优化,实现了对几种α-氨基酸的快速分离、检测,并对实际茶样中的茶氨酸进行了定量分析。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文献综述首先,对氨基酸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其实际用途做了简单概述,介绍了现有的氨基酸常规分析方法以及近年来氨基酸分析技术的一些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氨基酸分析法中所用的化学衍生方法,以及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联用技术(CE-ECL)分析氨基酸的最新进展,对一些使用了基于Ru(bpy)_3~(2+)发光体系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不同氨基酸样品的实例文献进行了简单概述。第二章:α-氨基酸的柱前N-甲基化衍生方法研究以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作为模型化合物,用CE-ECL方法为实验技术手段,对α-氨基酸的柱前N-甲基化衍生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根据对四种氨基酸衍生物化学发光强度值的测量结果,对影响衍生反应过程的相关因素,包括衍生试剂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酸度、反应时间、催化剂加入量等进行了条件优化。实验证明:在弱酸性水相溶液中,α-氨基酸的伯胺或仲胺基团均可经历与甲醛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再经过脱水过程生成亚胺中间体,最后用硼氢化钠化学还原最终得到稳定的N,N-二甲基化目标衍生产物,并据此提出了α-氨基酸N-甲基化衍生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同时,在优化的测定条件下,四种α-氨基酸N-甲基化衍生物的电化学发光峰强度值相比其未衍生的α-氨基酸分子增加了大约35-115倍。其线性响应范围对丙氨酸和缬氨酸均为5-250μM、对苯丙氨酸为10-100μM、而对组氨酸为10-500μM;且线性相关系数在0.9965-0.9994之间;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的检测限(S/N=3)分别为2.2,4.3,7.2,9.8μM。由此可见,本文建立的这种柱前衍生CE-ECL法适用于复杂样品中α-氨基酸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测定。第叁章:用柱前衍生CE-ECL法对五种人体必需α-氨基酸分离、分析条件的优化利用自制的交联壳聚糖修饰毛细管为分离毛细管,采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CE-ECL)对五种人体必需α-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组氨酸)的分离、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中对工作电极电位,毛细管高压,进样时间和高压,运行液浓度和pH,分离添加剂用量等条件对分离效果和电泳峰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特别讨论了叁聚磷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分离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实验证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这五种α-氨基酸可在约5 min内得到基线分离。且衍生产物电泳峰的ECL强度值与其浓度值均在2.0~500μM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2在0.9932~0.9994之间);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的检测限(S/N=3)分别为5.5,4.6,4.8,7.2,9.8μM。本节内容可为建立用CE-ECL法定量测定实际样品中的这几种氨基酸提供实验依据。第四章:用柱前衍生CE-ECL法测定茶叶样品中的茶氨酸含量利用自制的交联壳聚糖修饰毛细管为分离毛细管,采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CE-ECL)对六种常见商品茶叶中茶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实验考察了电极电位,毛细管高压,运行液浓度和pH值,检测池内磷酸盐浓度和pH,分离添加剂量等条件对电泳峰强度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茶氨酸衍生物电泳峰的迁移时间小于5 min,而电泳峰的强度值与其浓度在5.0~200μM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2),检测限为2.8μM。在75μM浓度水平上,用茶氨酸纯品进行衍生反应并平行测定6次,其电泳峰强度和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9%和1.14%。此外,采用标准加入法对六种茶叶中的茶氨酸含量进行了实样测定,结果表明白茶、红茶、龙井茶、绿茶、铁观音茶和普洱茶中茶氨酸的测得值分别为1.53%、0.91%、0.61%、0.37%、0.28%和0.14%(以干茶样的质量比计算)。同时,采用白茶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平均值为105.3%。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适用于不同种类商品茶叶中茶氨酸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化学发光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法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在肺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18年5月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1260例住院患者资料,根据出院诊断分为确诊结核组(303例),临床诊断结核组(440例)和非结核组(517例),根据3组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化学发光法)结果 分析其诊断肺结核病的价值。另随机收集结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发光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赵波涛.化学发光法检测支原体肺炎患儿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2].王新宁,施旭东.化学发光法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在肺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3].周莹.基于共反应促进剂增强的金属纳米簇构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张胜海,夏忠丽,郭卫松,邹茜茜,李佳佳.通过Gabriel反应合成经典化学发光试剂鲁米诺[J].化学试剂.2019
[5].杨波,范顺利,秦歌,朱桂芬.环境样品中敌百虫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及反应机理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赵亚青.基于金纳米粒子的无酶扩增反应结合化学发光检测microRNA[D].河北大学.2018
[7].周杨.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新型共反应物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韩亭亭.共反应剂键合型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行为研究[D].东南大学.2018
[9].孔亚访,樊爱萍.金纳米簇增强的化学发光反应及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18
[10].移瑞瑞.α-氨基酸的柱前N-甲基化衍生反应及其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