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小麦,物质,甘薯,叶面积,荚果,春小麦。
产量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曾凡江,田长彦[1](2019)在《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3个处理:插秧、撒播和条播,对其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测定,就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插秧水稻的产量(10390 kg/hm~2)要高于撒播(7790.7 kg/hm~2)和条播(9105.2 kg/hm~2),撒播、条播和插秧的收获指数分别为56.5、54.7、53.9,而插秧水稻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明显高于撒播和条播,更高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使插秧水稻形成了更大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特别是后者较撒播和条播分别高39.0%和26.9%,其与水稻产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95)。3种栽培模式相比,条播水稻的效益成本比最高,达到了2.52。总之,与直播(撒播、条播)相比,插秧水稻获得高产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更大的穗粒数,但考虑到成本投入,在实际生产中,条播水稻的收益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林松明,孟维伟,南镇武,徐杰,李林[2](2019)在《不同种植模式花生冠层微环境差异及其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植模式是影响花生冠层内透光率、光照度、温度、湿度等微环境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分别在2015年度和2016年度田间试验中设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宽幅间作2个处理,监测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结荚期以后冠层透光率、光照度、冠层温、湿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玉米花生宽幅间作花生显着降低了花生冠层的光照度、花生冠层顶部和冠层中部的透光率、冠层上午9点至11点的平均温度:但提高了其冠层平均湿度。(2)间作有增加花生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不同种植模式综合分析可得出,花生单株饱果数和荚果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百果重、百仁重与单株饱果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百果重与百仁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出仁率呈显着正相关;百仁重和出仁率显着正相关。(3)本试验条件下,结荚期冠层环境温度、冠层光照度及饱果期冠层环境温度、冠层光照度均与花生荚果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冠层环境湿度则与荚果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结荚期达到极显着水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为结荚期冠层光照度、结荚期冠层环湿、饱果期冠层环湿。通径分析得出,光照度除了直接影响产量外还有很大部分效应是通过影响冠层环境湿度进而影响花生荚果产量,说明间作条件下协调好光照度和冠层湿度的关系可提高光照度对产量的正面影响效应。(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董秀春,卢家文,黄玲,徐成忠,杨洪宾[3](2019)在《鲁西南不同小麦品种的抗倒性与产量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8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调查、对比各品种田间自然倒伏情况及产量,筛选出抗倒性较高的品种,提出2种较快捷的减产率评价方法,明确小麦灌浆后期倒伏亦可导致减产10%以上。同时,研究了参试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推荐了适合鲁西南地区肥力中上的水浇地块种植的小麦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11期)
樊飞龙,赵广才,王德梅,常旭虹,王艳杰[4](2019)在《小麦立体匀播机与其他机具之间小麦产量差异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立体匀播技术可以使小麦种子均匀分布在土壤中的立体空间内,出苗后无行无垄,分布均匀,使小麦能够单株独立的占有地上部分的光热与地下部分的营养成分,达到小麦单株充分发育的目的,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的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使农业生产更加省时、省力。各种小麦播种机的研制,使种植小麦变得节本、高效。不同播种方式所需要的播种机也不完全一致。小麦立体匀播技术则由小麦立体匀播机完成播种。该机器集施肥、旋耕、播种、第1次镇压、覆土、第2次镇压于一体,6道工序一次作业完成。本试验通过多种机型同步比较,以期为小麦立体匀播高效生产研究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研究于2015-2016年在陕西省永寿县试验点进行,选用小麦立体匀播机、河北圣和撒播机、豪丰旋耕施肥播种机、河南豪丰免耕播种机、洛阳免耕施肥沟播、太仓灭茬旋耕播种机等机型同步播种,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生产实际统一实施。供试品种为中麦175,每公顷播种量为180kg。于收获前调查田间每公顷穗数,收获后统一测产。【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立体匀播机播种的小麦每公顷穗数为690万,比全部机型平均每公顷穗数增加115.5万,增幅为20.1%;比最低的每公顷穗数提高198万,增幅为40.2%。立体匀播机播种小麦每公顷产量最高,为7522.5kg/hm-2,相较于其他几种机型播种的小麦平均增产693kg/hm-2,增幅约10.1%;比最低产量提高1378.5kg/hm-2,增幅22.3%。立体匀播机多道工序一次作业完成,相比其他机型增加了覆土与两次镇压。覆土,使小麦种子均匀分布于同一土层,能够独立享有相对均衡的生长环境和养分。播种后第一次镇压,能够压实土壤,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减少了土壤水分损失,相对提高了土壤含水量,有利于种子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覆土之后的第二次镇压,进一步压实土壤,主要防止冬季寒风飕根,减轻冻害,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结论】在陕西省永寿县实验点相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小麦立体匀播机相比豪丰旋耕施肥播种机、河南豪丰免耕播种机利于小麦出苗,保证苗全苗匀。与其他播种机相比,立体匀播机有利于提高小麦有效穗数与籽粒产量,实现小麦生产高产高效的目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卢伟鹏,张龙龙,杨建平[5](2019)在《不同布管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及行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用滴灌的方式种植棉花、加工番茄等中耕作物,在生产上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但在密植作物小麦方面虽然在生产中创造了高产,但高产的重演性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于生产,对滴灌小麦需水规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生长、根系发育等方面前人虽然已做了研究,但研究内容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对滴灌小麦田间毛管布置、生长发育规律及增加管行比后小麦的抗旱机理等方面均缺乏深入了解。在现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明确滴灌小麦产量形成机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水平,对于维持新疆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材料与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各个小区灌水量与施肥量一致的情况下,共设置1管4行(TR4)、1管6行(TR6)、1管8行(TR8)叁种处理,其中TR4为对照。分别是两根滴灌带之间种植4行小麦,带间距为60cm;两根滴灌带间种植6行小麦,带间距为90cm;两根滴灌带间种植8行小麦,带间距为120cm。15cm等行距条播,供试品种为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每个处理重复3次。测定分析了不同布管方式下距滴管不同位置行(滴管单侧第1行定为R1,第3行定为R3)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及籽粒产量形成特征。【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不同布管方式下滴灌春小麦不同行间的单茎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R1>R2>R3>R4。新春44号的株高显着高于新春22号的株高,TR4与TR6平均株高显着高于TR8的平均株高。新春44号TR4的产量最高,TR8的产量最低;不同行间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均表现为R1>R2>R3>R4,且产量及产量叁因素行间都呈现极显着的差异,品种间有效穗数呈现显着差异,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都呈现极显着差异。【结论】随着带间距的增加,春小麦的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及产量叁因素都相应的减少,且距离滴灌带越远,行间的各项指标也都在减少。(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马一峰,梁茜,葛均筑,辛德财[6](2019)在《冬小麦济麦22和春小麦津强8号的产量形成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冬小麦和春小麦产量形成差异,2016年10月-2017年6月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春小麦品种津强8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和春小麦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春小麦出苗比冬小麦延长8d,营养生长期缩短77~78d,灌浆期延长1~2d,全生育期缩短143~144d。拔节期和开花期,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无显着差异,但灌浆期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增加6.34%~7.67%,不同生育时期春小麦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无差异。春小麦收获穗数和千粒重比冬小麦分别增加2.35%~5.29%和4.28%~5.13%,但穗粒数比冬小麦少1.4~2.3,春小麦与冬小麦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春小麦可通过增加播量,增加穗数,保持稳定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实现小麦稳产,可为区域变革麦-玉种植制度,实现麦-玉周年双机收子粒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孙哲,田昌庚,陈路路,郝媛媛,徐加利[7](2019)在《不同产量水平鲜食型甘薯品种产量形成及品质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差异,为高产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指导。以2个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泰薯14’和‘烟薯25’为材料,测定2个品种不同生长时期茎叶生长、块根膨大速率、以及收获期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泰薯14’茎粗、蔓长、茎叶鲜重和单株叶面积均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地下部发育早于‘泰薯14’,而‘泰薯14’生长后期地下部发育快于‘烟薯25’,栽苗后80天‘泰薯14’块根单薯重和单株薯重均显着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块根商品薯率高于‘泰薯14’,‘泰薯14’块根产量高于‘烟薯25’,薯干产量低于‘烟薯25’。‘泰薯14’的干物率、淀粉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烟薯25,β-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烟薯25’,食味评分低于‘烟薯25’。茎叶较长的功能期使‘泰薯14’具有更大的高产潜力,而‘烟薯25’的品质及食味优于‘泰薯14’。(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9期)
王贺正,董方方,马超,张均,吴金芝[8](2019)在《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不同年代育成和推广的碧码6号、丰产3号、阿勃33、豫麦49、洛旱2号、矮抗58和洛旱11号等7个适宜旱作区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各品种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早期品种的穗粒数较高,但产量较低;近现代品种的有效穗数、千粒质量较高,产量较高。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不同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无明显规律,近现代品种总干物质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降低趋势,但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较多,表明近现代品种主要靠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来实现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唐伟[9](2019)在《页岩气水平井小层钻遇率与产量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是非常规储层开发评价的关键技术指标。为此,选取工程质量相近和生产制度相近的水平井,结合地质沉积、取芯测井资料,储层小层钻遇率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小层钻遇率是影响页岩气产量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分析结果认识,对下一步页岩气开发提产增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陈路路,孙哲,郝媛媛,田昌庚,张焕利[10](2019)在《2种淀粉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品质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高产优质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加快淀粉型甘薯新品系‘泰薯15’的选育推广,以‘济薯25’为对照,对‘泰薯15’的不同发育时期生物学特性变化及产量、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学特性上,2个品种(系)的蔓长及茎粗在栽苗后40~100天基本呈现持续升高趋势,‘泰薯15’茎粗明显大于‘济薯25’;单株茎叶鲜重及单株叶面积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栽苗后80天达到峰值;单株鲜薯重和单薯重在栽苗后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泰薯15’的单株鲜薯重明显大于‘济薯25’;T/R值在栽苗后持续下降,块根膨大速率在栽苗后80~100天达到最大值。在产量及品质性状上,‘泰薯15’鲜薯产量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明显高于‘济薯25’,其鲜薯产量达到38951.40 kg/hm~2,增产幅度为17.76%,可溶性总糖含量为74.07 mg/(g·DW);2个品种(系)间干率及淀粉含量差异较小,‘泰薯15’干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29.37%、756.07 mg/(g·DW),综合表现较好。(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产量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种植模式是影响花生冠层内透光率、光照度、温度、湿度等微环境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分别在2015年度和2016年度田间试验中设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宽幅间作2个处理,监测不同种植模式下花生结荚期以后冠层透光率、光照度、冠层温、湿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玉米花生宽幅间作花生显着降低了花生冠层的光照度、花生冠层顶部和冠层中部的透光率、冠层上午9点至11点的平均温度:但提高了其冠层平均湿度。(2)间作有增加花生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不同种植模式综合分析可得出,花生单株饱果数和荚果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百果重、百仁重与单株饱果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百果重与百仁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出仁率呈显着正相关;百仁重和出仁率显着正相关。(3)本试验条件下,结荚期冠层环境温度、冠层光照度及饱果期冠层环境温度、冠层光照度均与花生荚果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冠层环境湿度则与荚果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结荚期达到极显着水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为结荚期冠层光照度、结荚期冠层环湿、饱果期冠层环湿。通径分析得出,光照度除了直接影响产量外还有很大部分效应是通过影响冠层环境湿度进而影响花生荚果产量,说明间作条件下协调好光照度和冠层湿度的关系可提高光照度对产量的正面影响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买文选,布哈丽且木·阿不力孜,张波,曾凡江,田长彦.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林松明,孟维伟,南镇武,徐杰,李林.不同种植模式花生冠层微环境差异及其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研究[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董秀春,卢家文,黄玲,徐成忠,杨洪宾.鲁西南不同小麦品种的抗倒性与产量差异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19
[4].樊飞龙,赵广才,王德梅,常旭虹,王艳杰.小麦立体匀播机与其他机具之间小麦产量差异的分析[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卢伟鹏,张龙龙,杨建平.不同布管方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株高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及行间差异[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马一峰,梁茜,葛均筑,辛德财.冬小麦济麦22和春小麦津强8号的产量形成差异分析[J].作物杂志.2019
[7].孙哲,田昌庚,陈路路,郝媛媛,徐加利.不同产量水平鲜食型甘薯品种产量形成及品质差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8].王贺正,董方方,马超,张均,吴金芝.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唐伟.页岩气水平井小层钻遇率与产量差异分析[J].云南化工.2019
[10].陈路路,孙哲,郝媛媛,田昌庚,张焕利.2种淀粉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品质差异分析[J].农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