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的障碍与激励机制

酒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的障碍与激励机制

一、饭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阻碍与激励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丁冬[1](2020)在《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稻米又称作“水稻”,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同时也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稻米的安全稳定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且已成为影响吉林省市场稳定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市场看,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对稻米的消费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政策看,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宏观配套支撑政策密集出台,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稻米加工转化升级、开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新路径创造了新的机遇;从技术看,现代农业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稻米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空间、商业模式、营销渠道,为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看,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动稻米安全生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挖掘微观市场主体的最大潜力。这些都为稻米全产业链的路径优化指引了新方向。稻米全产业链是在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由其上游、中游、下游组成的,连接稻米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一种商业模式,打造由田间到餐桌的所有稻米生产主体、收储主体、加工物流主体以及消费主体等有机链接起来的完整功能系统。一条完整、领域多元、安全监控有效的稻米全产业链,能够促进生产主体产出更加优质的稻米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全链效益。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与气候,为稻米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因而,吉林省是中国主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产出的稻米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属于中高档层次。但是,随着消费结构以及市场的复杂变化,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消费主体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价值需求,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路径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而,现有稻米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创新与优化。目前,吉林省稻米的生产经营逐渐进入品质化时代,越来越重视优质稻米产业标准化发展。但是,由于稻米市场环境的多变以及国际贸易新局势等,使得稻米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都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面临着稻米全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潜在风险水平较高、新型经营主体大局意识不强;产业链中游稻米加工产能过剩、研发能力不足、物流基础建设不到位;产业链下游稻米产品同质化严重、吉林品牌建设管理混乱、融资渠道不够多样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只有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上游、中游、下游及环节间衔接的协同转型升级,提升链条成员实现协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从全产业链增值的角度寻求出路,基于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提出路径优化策略,并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促进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得以顺利优化。由此,作者在研究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过程中,从消费主体的需求出发,以实现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整体增值为主线,以吉林省实际省情农情为导向,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产业链运行模式,主张“整体价值增值”的管理思路,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延伸与优化。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路径优化需顺应吉林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时代新形势,通过增值价值的重新分配,强化链条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局部产业链目标利益与整体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近期目标利益与长远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使稻米全产业链上原有主体的比较收益均获得提升。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控制等因素,使处在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基于目标协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的优化。作者依据产业价值链理论、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模块化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目标协同理论等,综合分析国内外粮食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界定了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与管理目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稻米全产业链进行定位。此外,作者通过系统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现状及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全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流通环节、下游渠道拓展环节为价值载体,提出六大增值模块——衍生产品增值模块、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范围经济增值模块、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和环节衔接增值模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框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提出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剖析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防控状况,构建衡量全产业链增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价值模型与“三维”钻石模型。最后,从“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产业集群+品牌增值”、“标准化流程+新动能”、“全链风险预警+监控”等角度提出增值路径优化策略,并结合顶层设计、激励机制分配、管理路径创新、“双链融合”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促进优化路径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刘辉[2](2020)在《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文中指出创新,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最为耀眼的“事业”。但是,数十年的举国奋斗,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中兴事件”让国人刻骨铭心。中国的创新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比市场重要、创新比技术重要,基础性、原创性创新(厚度与深度)比应用性、模仿式创新(标度与热度)重要,开放式、协同性的跨界创新比封闭式、排他性的创新重要。基于这样的视角,论文以跨界创新为研究选题,开展研究。论文以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等为引导,以重大社会需求牵引,紧密结合我国创新实践的现实,力图通过对跨界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基础性、革命性、原创性的跨界创新的研究,构建跨界创新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提升我国创新绩效和创新竞争力。第一,论文本文基于价值是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基石和核心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创新、战略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创新机理。同时,论文还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三条创新路径,揭示了这三条创新路径的动态演变。论文研究揭示:互联网、共创共享价值、跨界创新构成了新时代价值创造的三大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价值共创共享是互化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基本内核,基于互联网的,以共创共享价值生态为基本形态的跨界创新则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价值创造的创新路径。第二,深入研究和揭示了“界”、“跨界”、“跨界创新”的本义和内涵,深入辨析了跨界创新与相关的创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结,阐述了“跨界”并非“无界”。跨界实质上是一个跨越“旧界”(或者破除“旧界”),建立“新界”的过程,跨界创新绝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包括科学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共同体”,从而构建了以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为三大支撑的跨界创新理论基础。第三,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各个环节,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构成了一条创新链(创新网络)。论文深入刻画跨界创新链,揭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建立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价值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演化与分析,揭示三大推论和三大命题。命题之一揭示:创新能力、投入水平与努力程度、价值共创共享、协同效应,对于跨界协同创新价值链的构建和有效运作,既共同支撑,又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有序、高效开展跨界创新,构建中国新时代创新性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四,基于现实,针对我国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密切结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创新的实践,并通过我国创新的现实实践修正、验证和支撑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是本文的一个基本遵循。论文从历史的跨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创新,针对产学研分割体制以及狭隘的创新意识所导致并加剧了的我国创新链的断裂与封闭,论文提出从创新链供应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和“四点聚力发力,消除断点,强固创新链”的“断裂弥合”之策,并以“空间技术”、生态基纤维材料、中国高铁技术、中国核电技术等四个案例对理论研究和“断裂弥合”之策加以支撑,实现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的结合、融合,同时,这4个跨界创新案例,也为有效解决中国创新链的源头活水不足、中间多断链、观念视野、领域专业、资源环境与体制模式等“断裂”或“阻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探讨新时代中国创新路径提供现实示范。论文认为,在跨界创新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坚实跨界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开展基于模型驱动的跨界创新理论研究,深化和结构化基于案例推演的创新实践研究等。

才正[3](2019)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食物供应资源需求更加多样化,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消费升级趋势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使得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的动荡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静态竞争演变成为动态竞争,态势逐渐由企业之间转向供应链之间,供应链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动态地感知机会、把握机会、重构资源,形成一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将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供应链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农业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农业企业在消费升级环境下,因供应链能力丧失而竞争乏力的问题。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结合理论得出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模型,再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进行了识别和建构,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提升的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和确立,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提出培育机制和提升路径,具有积极意义在于构建了新的战略分析工具和理论应用的扩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消费升级环境构成的界定,逐层解析并建构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特征模型。(2)以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企业绩效的综合提升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供应链动态能力同质性和异质性,构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3)通过获取多家核心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表现数据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进行识别和建构,并加以验证。(4)选取浙江、山东、辽宁省等(国省市级政府评价模式)样本企业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验证和确立。以证明有效于提升农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得以确立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实际意义。(5)通过对已确立的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路径与实际功效,分析并得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本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消费升级的动态特征体现为复杂性、不确定性、敏捷性和新颖性,分布在农业企业竞争基础、供应链价值网络、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农产品和服务层面。(2)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包括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和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表现为一系列独特的组织流程。(3)“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农业企业绩效”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升级环境对于农业企业绩效具有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检验了二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现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体现在在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具体上,供应链动态能力各维度都对农业企业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4)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生成途径也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匹配机制、组织机制、学习机制和动力机制四方面。其中,通过农业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养,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技术核心知识的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驱动和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与农业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开发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以及测量表,通过深入具体的管理情境,通过企业实际数据的收集来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知识,对于传统的供应链静态管理研究而言有所拓展,使文章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基于消费升级外部环境特征和嵌入视角,以此来验证供应链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长期驱动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机制和发展途径。(3)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核心农业集团或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和特点,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建设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助于补充以往研究多是关于农业供应链的静态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方面,而对以核心企业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研究方面稍显不足的局面。

王晓敏[4](2017)在《展览服务资源分类、整合及质量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服务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在宏观经济层面,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微观经济层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增加服务环节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服务的研究出现了服务主导逻辑这一新的视角,它对服务产品的内涵重新进行了定义,即资源可以被划分为操作性资源(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和对象性资源(如自然资源等),提出服务的本质就是不同主体间发挥自身的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优势为对方创造价值,并将服务视为一个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最终模糊了传统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之间的界限,提出所有的经济都是服务经济。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在服务营销及管理领域激发一场大规模的讨论,学者认为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新的营销观点,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商业视角。之后,学者也围绕服务主导逻辑的内容进行了系列研究,对它的核心观点和概念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服务主导逻辑仍处于发展阶段,学者认为它缺乏实践基础,对一些关键概念和基础假设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如服务主导逻辑提出操作性资源可以划分为知识和技能,所有的社会和经济主体都是资源整合者,但在具体的服务产品中知识和技能如何体现,服务企业如何整合自身及外部合作者资源等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本文研究展览企业的服务管理,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分类的观点,从三个方面对展览服务进行研究:(1)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在展览服务产品中如何体现,重点分析展览服务“知识”与“技能”这两类操作性资源的区别或表现形式,同时研究操作性资源和对象性资源在服务改进过程中的变化规律;(2)企业如何整合内部及合作者的资源,完成服务产品的提供;(3)操作性资源及对象性资源的划分对顾客展览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本文试图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两类资源的划分及顾客是服务价值创造者的观点,构建一个新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展览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考虑到展览企业在向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身份有差异,表现为:参展商是付费参展,他们所支付的参展费用是展览企业的直接经济来源,反映了展览企业的竞争力;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专业观众属于展览企业所掌握的资源,被案例企业视为向参展商出售的“商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展览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服务(在未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本文“展览服务”一般指代展览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服务)。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定性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扎根理论。为了收集扎根理论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本文研究人员以实习生的身份从2014年4月到2016年12月,分三次深入案例企业调研,通过部门访谈或旁听公司会议的方式,获取了案例企业内部及外部合作者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录音材料,并整理成文字。同时,本文获取了案例企业展览策划、宣传及管理等方面的文本资料,如案例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参展手册》等,这些资料可以反映案例企业展览服务的内容、方式及采取的管理措施等。此外,本文在展览现场拍摄了618张照片,以对文本资料进行补充等。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参展商的服务参与情况及其对展览服务质量的评价等。本文在展览现场收集了1030份有效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通过对案例企业展览服务资源分类、内部及外部资源整合过程,以及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等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运用扎根理论等对《参展手册》等进行分析,同时对展览现场的照片进行人工译码,以补充服务提供(service delivery)所需要的资源等;本文发现展览服务所需要的资源中,对象性资源表现为服务提供所使用的设施、设备或物品等,操作性资源中的技能表现为服务人员对具体工具的使用或运用,“知识”这一概念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呈弥散分布状态,任何有关服务提供的细节都可与知识建立联系。最终,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提出的知识决定服务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以及通过对高频词汇分类,发现展览服务产品并不是一个不可再分的整体,它是由更低一层的服务项目构成,提出服务提供者所掌握的展览服务包括哪些服务项目,以及这些服务项目之间的关系等属于“知识”(属于操作性资源),本文将其定义为“服务结构”知识,认为它们对服务企业及其产品竞争力的塑造有重要影响。此外,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操作性、对象性资源及服务项目等概念,提出了一个服务产品结构模型,深化了对服务产品结构的认识。对于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的变化规律,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参展手册》等进行分析,发现案例企业提供展览服务的过程中,在时间、空间和行为等方面对参展商设置了约束条件,影响参展商的体验。之后,案例企业开发或引进了新服务设施(对象性资源)来降低约束条件的影响,该过程中案例企业将“服务编码”于新的设施,参展商通过服务参与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服务译码”,降低了对服务提供者“活动”或“行动”(操作性资源)的依赖程度,顾客在时间、空间及行为等方面受到的约束减弱。本文最终归纳了案例企业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变化的规律,即“价值依附、顾客参与”。第二,本文通过对部门访谈及总结讨论会录音文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案例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整合过程。对于内部资源整合,发现案例企业根据具体的服务项目,成立了不同的部门;而部门在完成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属于操作性资源),此时部门成为容纳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如相应的服务设备等)的“容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通过部门协作实现。本文研究发现,虽然部门的成立有利于操作性资源的形成和发展,但部门分工也导致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出现困境,如各部门关注自身目标,出现卸责等现象,影响展览服务的提供。利用扎根理论对案例企业部门协作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本文归纳出了“权力渗透、责任传递、利益分配”这一核心范畴,发现:权力、利益和责任对部门协作具有重要影响,在权力界定清楚、利益和责任分配合理的情况下,资源掌握在哪个部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服务项目的负责部门具有调动其他部门资源的权力,从而实现共同为顾客提供服务。服务主导逻辑视角下企业与外部合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临时性、短暂性等特征。本文中案例企业与媒体机构、投资或采购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依托外部合作者开展展会宣传、专业观众组织等工作,此时外部合作者在具体业务方面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属于一种操作性资源,是服务企业资源整合的对象,而外部单位或机构(即外部合作者)是容纳该资源的“容器”。对案例企业与部分外部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它属于一种“松散型”合作,具有服务主导逻辑描述的临时性、短暂性等特征;对案例企业资源整合措施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它采取了“利益统一,价值创新”的资源整合方法,其特点是:在确保企业与外部合作者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利用外部合作者资源用途多样性的特征,将其置于展览活动这一具体的情境中,让外部合作者的资源发挥新的、更大的价值,最终使外部合作者、案例企业及顾客的利益最大化。第三.本文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两类资源划分的观点,提出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是顾客服务质量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而它们“携带”的服务价值是顾客评价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案例企业向参展商提供的服务为例,对案例企业操作性、对象性资源及参展商获得的核心利益进行了分析,将它们归为展览服务质量评价的3个主要维度。此外,基于服务主导逻辑提出的顾客参与行为影响服务价值创造的观点,本文提出可以将参展商的服务参与行为视为影响其服务质量评价的前置变量,最终构建了一个新的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此外,现有研究表明展览现场空间因素是影响展商(也称“参展商”,下同)服务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展览服务对象性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操作性资源在展览空间上如何得到反映等,通过构建展览空间区位指标,分析了区位等空间因素对参展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感知结果的影响等。本文对于推动服务主导逻辑、服务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理论的发展有较好的启示意义,表现为:“服务结构”知识的提出补充和完善了服务主导逻辑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的划分,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对服务产品结构的认识;本文所归纳的服务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整合理论弥补了服务主导逻辑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推动服务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基于操作性和对象性资源划分所形成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可以实现将不同行业服务产品质量评价的内容置于同一模型下进行比较,有利于推动服务质量评价及顾客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发展等。

曹叔亮[5](2017)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组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组织载体,传统的高职教育组织载体主要是单一组织形式的高职学院及相关机构,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作为一种复合教育组织形式,是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是高职教育开展合作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而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单一组织形式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复合组织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组织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类:集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行业性的高职教育集团为代表,集群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地理集中的高职教育园区为代表,联盟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功能性的高职教育联盟为代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是高职教育合作创新的必要前提;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最佳结合。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践案例—理论建构—实践路径”的研究思路,以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结合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典型实践案例,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现状,厘清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阐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探索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集中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界定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简述研究中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主要从理论上界定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内涵特征、主要类型及其功能与影响,并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演化周期、影响因素、主要形式及其优势与意义。第三章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本章选取C市高职教育园区作为典型案例,主要介绍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及其形成与发展概况,详细描述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影响以及若干具体实践案例,最后对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予以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论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本章主要从不同主体范围、组织方式、构建形式与目的指向等方面分析总结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并从动力机制、分工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第五章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从内部合作、内部竞争、对外合作、对外竞争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盛振江[6](2015)在《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为了增强科技服务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动能,为国家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在价值融合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科技服务企业的顾客价值创新问题,衔接顾客需求与企业创新,将顾客的价值需求转化为员工的价值创新,以实现科技服务企业价值链与创新链的高度融合,成就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本文从精益服务的视角对科技服务企业的顾客价值创新进行了探索,探讨了科技服务企业如何面对价值融合的市场环境,即依靠顾客价值创新克服“管理陷阱”,实现精益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等类型。其中,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发现研究空白并获取研究的理论依据,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检验研究模型的应用,通过对深度访谈的内容分析以进行量表开发与测试。在量化分析中,一是采用ANP方法和SD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二是采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问卷调研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对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是对科技服务企业适应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而进行的战略思考,其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妥善利用营销理论、创新理论和服务管理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实现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基于对科技服务企业顾客价值创新的扎根分析,构建了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丰富了价值创新理论;第二,基于研究模型提炼出顾客价值创新维度和精益服务评价维度,开发了由8个维度24个问项构成的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测评量表;第三,分析了研究模型在管理实践领域的适用性及应用,提出了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实现途径。本文从全新视角探讨了科技服务企业提升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改革创新问题。论文以科技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科技服务企业如何依靠顾客价值创新提供精益服务,提升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论文将企业价值与顾客价值融合,将企业价值链与企业创新链融合,使理论更加契合实践,是对现有服务营销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曹世武[7](2013)在《基于动态能力的饭店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资源管理实质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产生,关键在于实现企业资源整合的效率和效果,也在于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目前资源整合、动态能力在饭店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既有文献中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因此,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系统地研究饭店资源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以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系统思维观、价值链和模块化为基础,梳理了饭店资源整合的理论体系,提出饭店资源整合的路径框架。本文将资源整合划分为稳定调整、丰富细化和开拓创造三个维度,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感知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整合重置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将组织绩效划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维度,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市场动荡、竞争强度和技术波动三个维度,以探讨环境不确定性对资源整合、动态能力的驱动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饭店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整体模型,提出9个主要变量关系的研究假设及125个研究子假设。本文以国内的饭店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共获得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352份有效样本,采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共134个研究假设中50个假设得到了数据较好的验证,有84个假设(全部为子假设)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虽然得到数据支持的研究假设数量并不理想,但9个主要变量关系的研究假设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或部分支持。研究发现资源整合、动态能力各子维度对组织绩效影响关系是不相同的,开拓创造直接影响非财务绩效,组织学习能力直接影响非财务绩效,组织柔性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实证结果支持环境不确定性的驱动和调节双重作用,技术波动对资源整合的驱动作用和调节作用显着,技术波动、市场动荡对动态能力产生驱动作用和调节作用。实证结果也证明了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开拓创造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柔性能力在开拓创造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柔性能力在开拓创造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作用。本文尝试将环境、资源和能力整合进一个框架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了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从实践层面,使饭店经营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资源整合、动态能力,能更积极地的认识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促进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

蒋敏[8](2013)在《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余年,成都星级酒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12年底,成都共有星级酒店109家,其中一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9家、三星级酒店47家,其数量约占成都星级酒店的62%。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型酒店快速扩张,成都低星级(一、二、三星级)酒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构建与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增加顾客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已成为成都低星级酒店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对酒店而言,服务质量关系着酒店的生存与发展,而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成都低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在顾客价值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创新进行研究。以顾客为中心,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既是酒店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都低星级酒店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对顾客价值理论进行梳理,阐述了顾客价值理论、顾客价值理论模型及顾客价值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对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成都花园饭店和滨江饭店为例,进行比较研究。第三,本文在顾客价值理论指导下,结合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现状,从服务产品价值创新、服务价值创新、服务人员价值创新、形象价值创新等方面探讨成都低星级酒店如何增加顾客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低星级酒店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侯海玉[9](2011)在《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饭店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顾客消费知识的日趋丰富和购买理念的不断成熟,顾客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单纯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低成本和差异化已经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为顾客创造超越竞争对手的顾客价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在简要回顾了有关顾客价值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指出顾客价值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本质,并对饭店企业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五个层面阐述了饭店企业在贯彻实施顾客价值战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王玲玲[10](2011)在《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展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产品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只有相关企业的相互合作与支持才能给旅游者提供完全的产品和服务,即决定了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存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竞争已超越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抗,上升为会展企业所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较量。顾客已不再是产品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市场竞争的最终决定力量。过分关注竞争对手的原有供应链已经不适合现今会展旅游发展的需要,顾客价值的创造和交付能力成为供应链生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顾客价值创新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因此本文认为在对原有的服务供应链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顾客价值创新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此理论基础上,运用统计数据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杭州市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为例,分别基于供应商和顾客价值的角度对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探讨了顾客价值创新模式,并结合会展现场及电子邮件访谈内容,总结了可能影响供应商顾客价值创新的因素、影响顾客价值感知的因素以及会展旅游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驱动因素,最后进行实证研究的问卷题项即由上述因素提炼转化而来。其次,构建既定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型,分析基于顾客价值创新进行供应链优化的必要性,并建立了优化后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进行实证分析,共发放问卷300份,取得有效问卷244份,所获数据利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经统计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能力成熟度模型CMM,通过问卷调查测量杭州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成熟度,得出现今杭州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已经达到定义级,并在向管理级这一目标迈进,但离优化级的程度还有一段距离。2.会展旅游服务供应商意愿为顾客创造价值与实际为顾客创造价值程度显着相关,但实际程度低于意愿程度,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跟顾客密切相关的方面做的不足,如不能够与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充分地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不会对顾客的投诉做出迅速反馈等。3.根据Parasuraman, Zeitheml& Berry的SERVQUAL评价模型框架,建立了会展旅游服务顾客价值衡量量表,得出感知的杭州会展旅游服务价值水平与其期望的服务价值水平,有显着差异。供应链应该针对以上差距尤其是差距比较大的项目进行改善。在满意度测量方面,参展商对会展旅游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满意度不高。4.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模型基本适用于杭州会展旅游的发展需要,但要稍作修改,构建出适合杭州会展旅游发展的服务供应链模型,并提出其可以按以下流程运作:把握会展顾客需求,探索新的价值空间;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沟通顾客需求信息;测量会展顾客满意度,对顾客意见迅速做出反馈;预测顾客价值变化,进行新一轮的供应链合作。

二、饭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阻碍与激励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饭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阻碍与激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与全产业链
        2.1.2 粮食产业链与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界定
        2.1.3 新型稻米绿色产业链的概念
        2.1.4 价值链的内涵
        2.1.5 产业链增值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2 系统工程分析理论
        2.2.3 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
        2.2.4 模块化理论
        2.2.5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
        2.2.6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与问题
    3.1 当前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与格局
    3.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发展的现有模式
        3.2.1 链条式发展模式
        3.2.2 链族式发展模式
        3.2.3 链网式发展模式
    3.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
        3.3.1 吉林省稻米生产与仓储环节现状
        3.3.2 吉林省稻米加工流通环节现状
        3.3.3 吉林省稻米营销管理环节现状
    3.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运行的现存问题
        3.4.1 产业链上游存在的问题
        3.4.2 产业链中游存在的问题
        3.4.3 产业链下游存在的问题
        3.4.4 环节衔接存在的问题
    3.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不足的原因剖析
        3.5.1 内因分析
        3.5.2 外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与机理分析
    4.1 稻米全产业链核心主体的价值需求分析
        4.1.1 生产经营主体
        4.1.2 加工物流服务主体
        4.1.3 消费主体
        4.1.4 监督管理主体
    4.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模块化构成与系统分析
        4.2.1 衍生产品增值模块
        4.2.2 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
        4.2.3 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
        4.2.4 范围经济增值模块
        4.2.5 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
        4.2.6 环节衔接增值模块
        4.2.7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
    4.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
        4.3.1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过程
        4.3.2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基于Logistic模型
    4.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机理分析
        4.4.1 主要环节增值角度——基础
        4.4.2 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约束
        4.4.3 新型动力强化角度——动力
        4.4.4 目标协同增值角度——保障
        4.4.5 综合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5.1 当前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环境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1.5 增值环境综合分析
    5.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影响因素的分类
    5.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5.3.1 增值影响关系分析
        5.3.2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5.4 关键影响因素指标辨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5.4.1 成本因素
        5.4.2 价值因素
        5.4.3 稳定因素
        5.4.4 风险因素
        5.4.5 创新服务因素
        5.4.6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6.2 增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6.3.1 层次分析法(AHP)
        6.3.2 价值分析法
        6.3.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6.4 基于AHP的权重确定
        6.4.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6.4.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6.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6.5.1 确定增值能力因素集与评语集
        6.5.2 构建二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ijR
        6.5.3 多级模糊运算
    6.6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与策略
    7.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
        7.1.1 增值路径优化的价值模型——数理
        7.1.2 增值路径优化的“三维”钻石模型——定性
    7.2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思路框架
    7.3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策略
        7.3.1 “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路径
        7.3.2 “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路径
        7.3.3 “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路径
        7.3.4 “产业集群+品牌增值”路径
        7.3.5 “标准化流程+新动能”路径
        7.3.6 “全链风险预警+监控”路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保障措施
    8.1 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布局优化,加强管控与监督
        8.1.1 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8.1.2 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8.1.3 加强稻米核心环节的监控,促进“亲、清”政商服务
    8.2 完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各主体间利益关系
        8.2.1 建立链型分配激励机制
        8.2.2 明晰全产业链的成本分担责任
    8.3 创新稻米全产业链管理路径,促进稻米产品的多样化属性
        8.3.1 形成稻米全产业链自治式溯源与管理创新路径
        8.3.2 发掘稻米的多样化属性促进稻米衍生产品增值
        8.3.3 合理利用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规律
    8.4 打造“双链融合”工程,促进新型人才培育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附件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评语集调查问卷
附件3 全产业链增值指标AHP判断矩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2)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2.1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创新与创新理论的演变研究
        2.1.1 创新理论的诞生
        2.1.2 技术创新的类型
        2.1.3 创新理论的演变
    2.2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2.2.1 创新能力
        2.2.2 创新能力评价
        2.2.3 国际上若干重要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2.3 协同创新与跨界创新
        2.3.1 协同创新
        2.3.2 跨界搜索与跨界创新
    2.4 启示与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创造与跨界创新
    3.1 价值创造的机理与路径
        3.1.1 创新与价值创造机理
        3.1.2 价值创造的一般创新路径
        3.1.3 基于机会与网络的价值创造路径
    3.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3.2.1 “界”与“跨界”
        3.2.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辨析
    3.3 跨界创新的理论支撑
        3.3.1 跨界创新与认同理论
        3.3.2 跨界创新与创新共同体
        3.3.3 跨界创新的三位一体理论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跨界创新链
        4.1.1 跨界创新链的基本刻画
        4.1.2 跨界创新链的推进逻辑
        4.1.3 跨界创新链与创新价值链
    4.2 创新价值分析模型及其推演
        4.2.1 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基本模型
        4.2.3 模型推演
        4.2.4 模型推演结果分析及其主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跨界创新的现实考察与分析
    5.1 我国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5.1.1 新中国创新实践
        5.1.2 中国创新实践与创新期待间的“鸿沟”
        5.1.3 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
    5.2 中国创新链断裂分析
        5.2.1 中国创新链的源头之困:少有“0→1”的突破
        5.2.2 中国创新链的“断链”之困
        5.2.3 我国创新链的阻隔
    5.3 中国跨界创新的案例
        5.3.1 案例一:创建科研特区,实现“0→1”的突破
        5.3.2 案例二:中国纺织业的跨行业的全链跨界创新
        5.3.3 案例三:中国高铁技术的跨界创新
        5.3.4 案例四:中国核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5.3.5 案例的综合分析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研究意义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供应链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2.1.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动态能力
        2.1.2 供应链与动态能力的融合
        2.1.3 供应链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2.2 消费升级研究述评
        2.2.1 消费升级研究现状与动因
        2.2.2 国内外食物消费升级研究
    2.3 农业企业能力研究评述
        2.3.1 农业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2.3.2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2.3.3 供应链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构成及分析视角
        3.1.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界定
        3.1.2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视角
    3.2 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演进
        3.2.1 消费升级环境的演进过程
        3.2.2 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
        3.2.3 新零售诞生与农业企业供应链提升需求
    3.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变革
        3.3.1 政治环境的变革
        3.3.2 经济环境的变革
        3.3.3 社会环境的变革
        3.3.4 技术环境的变革
    3.4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4.1 农业企业竞争基础
        3.4.2 农业企业供应链价值网络
        3.4.3 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
        3.4.4 农产品及服务
        3.4.5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特征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4.1 农产品流通向企业主导供应链模式演进
    4.2 农业供应链重构模式演进
        4.2.1 早期探索(1978-1996)
        4.2.2 初步实践(1996-2008)
        4.2.3 推广试行(2008-2012)
        4.2.4 深化实施(2012-至今)
    4.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识别
        4.3.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4.3.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
    4.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
        4.4.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界定
        4.4.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识别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及测度
    5.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机制的理论框架
        5.1.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5.1.2 农业企业绩效的维度构成
        5.1.3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框架
    5.2 供应链动态能力维度的构成内容
        5.2.1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的维度构成
        5.2.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
        5.2.3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的维度构成
        5.2.4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维度构成
        5.2.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整合
    5.3 供应链动态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5.3.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3.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3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4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5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4 供应链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检验分析
        5.4.1 问卷设计
        5.4.2 抽样和数据收集
        5.4.3 因子分析
        5.4.4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总体测度指标体系
    5.5 基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农业企业绩效提升作用过程
        5.5.1 克服供应链学习惯性与补充知识缺口
        5.5.2 供应链战略模式转换与价值锚定
        5.5.3 供应链优势整合与顾客价值创新
        5.5.4 供应链核心流程改变与要素重构
    5.6 本章小结
6 互动影响模型构建及检验分析
    6.1 关系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
        6.1.1 消费升级下企业外部环境动态性的作用
        6.1.2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6.2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模型初始建模
        6.2.1 分析变量设置
        6.2.2 初始路径依赖与假设关系
    6.3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理论模型的调整与确定
        6.3.1 农业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
        6.3.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6.3.3 初始模型的拟合性分析
        6.3.4 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6.3.5 模型的最终确定
        6.3.6 总体路径系数分析
        6.3.7 拟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及提升路径
    7.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因素模型
        7.1.1 供应链动态能力形成分析
        7.1.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模型
    7.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
        7.2.1 供应链动态能力主体的培育
        7.2.2 供应链的学习机制选择
        7.2.3 匹配机制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
    7.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强化与提升
        7.3.1 互补资源的甄选和获取
        7.3.2 供应链动态能力缺口与重构机制
        7.3.3 供应链组织文化培育
        7.3.4 供应链成员激励制度建设
        7.3.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3.1 夯实理论构念的维度
        8.3.2 深化消费升级的环境前因及其理论基础
        8.3.3 优化研究设计
        8.3.4 扩展研究情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因素变量对应表
附录2 农业企业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测量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展览服务资源分类、整合及质量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回顾
2.1 服务管理理论发展分析
2.2 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观点及存在的问题
    2.2.1 服务主导逻辑资源分类观点及存在的不足
    2.2.2 服务主导逻辑提出企业是资源整合者
    2.2.3 服务主导逻辑及现有相关理论在内部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
    2.2.4 服务主导逻辑及现有相关理论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
    2.2.5 服务主导逻辑顾客创造服务价值的观点
2.3 服务主导逻辑对展览服务研究的推动作用
    2.3.1 国内外展览服务研究取得的成果
    2.3.2 将服务主导逻辑运用于展览服务的研究 第三章 案例选择及研究设计
3.1 案例选择及简介
3.2 市场调研及资料收集
3.3 资料、数据分析及研究设计 第四章 展览服务资源分类及变化规律
4.1 高频词汇归类揭示展览服务所需资源
4.2 “服务结构”知识是操作性资源中“知识”的一个类型
4.3 服务改进过程中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变化规律分析
    4.3.1 基于高频词汇归类结果进行开放性译码
    4.3.2 服务受限是制约服务提供的中介条件
    4.3.3 突破限制是服务资源变化的方向
    4.3.4 理论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展览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分析
5.1 扎根理论文本资料收集及整理
5.2 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通过部门协作实现
    5.2.1 开放性译码生成三类范畴
    5.2.2 部门成为容纳服务资源的“容器”
    5.2.3 部门间资源整合存在困难
    5.2.4 部门资源整合的措施及结果
5.3 权力、利益和责任是影响部门间资源整合的关键
    5.3.1 “部门分工”和“协调困境”是部门资源整合的两个主范畴
    5.3.2 “权力渗透、责任传递、利益分配”成为核心范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展览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分析
6.1 外部合作者资源整合所涉及范畴分析
    6.1.1 合作网络的建立
    6.1.2 外部资源整合的措施及范畴“顾客参与”
6.2 价值创新是外部资源整合的动力
    6.2.1 “网络渗透”成为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主范畴
    6.2.2 “利益统一,价值创新”是案例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规律
    6.2.3 “利益统一,价值创新”模式下外部资源整合特点分析
6.3 对展览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规律的检验
    6.3.1 利用语义网络分析及情感分析检验扎根理论译码结果
    6.3.2 利用外部资料及案例企业资源整合事件进行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服务主导逻辑资源分类视角下的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
7.1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存在不足
7.2 基于操作性及对象性资源分类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7.2.1 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服务主导逻辑带来的启示
    7.2.2 服务主导逻辑下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7.3 数据整理及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实证、启示意义分析
    7.3.1 数据收集、整理
    7.3.2 实证分析结果
    7.3.3 模型对参展商访谈录音文本资料的解释及其启示意义
7.4 展览现场空间中的操作性、对象性资源
    7.4.1 展览现场是一个“策划”出来的空间
    7.4.2 对象性资源在展览现场空间的分布
    7.4.3 不同类型的小区域反映展览组织者的操作性资源
7.5 区位条件对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感知结果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结论
1 研究结论及意义
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范例
附录2 总结讨论会及参展商访谈录音文本资料情感分析结果
附录3 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 参展商展览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取值情况
附录5 案例企业相关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高职教育
        (二) 网络组织
        (三) 合作创新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基本界定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内涵、要素及特征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主要类型及比较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功能与影响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演化周期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优势与意义
第三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案例选择与案例概况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案例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创新
        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合作创新
        三、信息产业园的合作创新
        四、现代工业中心的合作创新
        五、政校企所合作培养人才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第三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案例评析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评价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一、不同主体范围的合作创新模式
        二、不同组织方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不同构建形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四、不同目的指向的合作创新模式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分工机制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信任机制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
第五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路径与建议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内部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二、促进内部协同竞争,通过创新引领发展
        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合作创新平台
        四、创新驱动对外竞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五、建立合作创新机制,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
        二、完善合作创新的组织结构
        三、健全合作创新的政策制度
        四、探索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五、优化合作创新的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精益服务文献综述
        2.1.1 精益服务理论溯源:精益生产的研究
        2.1.2 精益思想在服务领域:探索与争鸣
        2.1.3 精益服务的工具和方法
        2.1.4 精益服务的影响因素和应对
        2.1.5 评述与思考
    2.2 顾客价值相关文献综述
        2.2.1 顾客价值概念的演绎
        2.2.2 顾客价值维度
        2.2.3 顾客价值的影响因素
        2.2.4 顾客价值研究其他领域
        2.2.5 评述和思考
    2.3 价值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2.3.1 创新战略与环境
        2.3.2 价值创新的内涵
        2.3.3 价值创新与顾客
        2.3.4 价值创新的途径
        2.3.5 评述和思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模型构建
    3.1 价值融合背景下科技服务企业的特征
        3.1.1 价值融合时代的到来
        3.1.2 价值融合中的价值要素
        3.1.3 价值融合背景下科技服务企业的特征
    3.2 基于扎根分析的顾客价值创新维度识别
        3.2.1 研究设计
        3.2.2 资料分析
        3.2.3 维度阐释
    3.3 模型构建
        3.3.1 顾客价值创新对科技服务企业的影响
        3.3.2 研究模型的提出
        3.3.3 模型阐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量表开发与测试
    4.1 量表开发流程与方法
        4.1.1 量表设计思路
        4.1.2 量表开发方法
    4.2 顾客价值创新量表开发
        4.2.1 信息价值创新量表
        4.2.2 体验价值创新量表
        4.2.3 交易价值创新量表
        4.2.4 隐性价值创新量表
    4.3 精益服务量表开发
        4.3.1 SERVQUAL量表的不足
        4.3.2 基于SERVQUAL量表的精益服务评价量表开发
        4.3.3 对精益服务评价量表的解释
        4.3.4 调节变量量表
    4.4 量表有效性评价
        4.4.1 量表内容一致性检验
        4.4.2 量表有效性评价
        4.4.3 假设提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预调研分析
        5.1.1 预调研实施
        5.1.2 预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信度检验
        5.1.4 因子分析
        5.1.5 正式调研问卷的确定
    5.2 正式调研分析
        5.2.1 正式调研的实施
        5.2.2 正式调研样本描述性分析
        5.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2.4 结构模型检验
        5.2.5 研究假设的验定
    5.3 研究结果讨论
        5.3.1 信息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3.2 体验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3.3 交易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3.4 隐性价值创新对精益服务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途径
    6.1 顾客价值创新与服务战略
        6.1.1 顾客价值创新战略的提出
        6.1.2 顾客价值创新与服务战略
    6.2 科技服务企业的顾客价值创新途径
        6.2.1 战略流程设计
        6.2.2 战略资源整合
        6.2.3 战略管理能力
    6.3 案例分析
        6.3.1 案例企业介绍
        6.3.2 案例企业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精益服务战略分析
        6.3.3 案例企业顾客价值创新途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和管理启示
        7.2.1 主要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性
        7.3.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7)基于动态能力的饭店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2.1.1 资源整合的概念
        2.1.2 资源整合的过程
        2.1.3 资源整合的模式
        2.1.4 资源整合的方式
        2.1.5 资源整合与绩效关系
        2.1.6 资源整合研究的简要评论
    2.2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2.2.1 动态能力的概念
        2.2.2 动态能力的特征
        2.2.3 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2.2.4 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关系
        2.2.5 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
        2.2.6 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
        2.2.7 动态能力的提升策略
        2.2.8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简要评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饭店的“企业”本质
        3.1.2 饭店的定义
        3.1.3 饭店产品的理解
        3.1.4 饭店资源的概念
        3.1.5 饭店资源的分类
        3.1.6 资源整合的定义
    3.2 理论基础
        3.2.1 资源基础理论(RBT)
        3.2.2 动态能力理论
        3.2.3 系统思维观
        3.2.4 价值链理论
        3.2.5 模块化理论
    3.3 饭店资源整合的路径框架
        3.3.1 资源整合的原则
        3.3.2 资源整合的路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4.1 研究框架
    4.2 研究假设
        4.2.1 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4.2.2 环境不确定性与资源整合、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
        4.2.3 研究假设归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5.1 问卷的设计
        5.1.1 问卷设计流程
        5.1.2 问卷构成
        5.1.3 变量的测量
    5.2 小样本测试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潜在变量测量的有效性分析
        5.2.2 资源整合量表 EFA 分析
        5.2.3 动态能力量表 EFA 分析
        5.2.4 环境不确定性量表 EFA 分析
        5.2.5 组织绩效量表 EFA 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
    6.1 样本确定与数据收集
        6.1.1 调研对象与方法
        6.1.2 样本特征分析
    6.2 实证研究
        6.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6.2.2 方差分析
        6.2.3 相关性分析
        6.2.4 回归分析
        6.2.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2.6 变量关系模型的修正
    6.3 结果讨论
        6.3.1 不同企业特征下资源整合、动态能力的差异讨论
        6.3.2 资源整合与组织绩效关系的讨论
        6.3.3 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的讨论
        6.3.4 环境不确定性与资源整合关系的讨论
        6.3.5 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关系的讨论
        6.3.6 资源整合与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可能创新点和实践启示
        7.2.1 可能的创新点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酒店服务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2 顾客价值理论
    2.1 国内外顾客价值理论研究状况
        2.1.1 国外顾客价值理论研究状况
        2.1.2 国内顾客价值理论研究状况
    2.2 顾客价值理论模型
        2.2.1 Philip Kotler 价值模型
        2.2.2 Jeanke 、Ron、Onno 价值模型
        2.2.3 Woodruff 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2.2.4 Weingand 层次模型
    2.3 顾客价值与企业竞争优势
        2.3.1 产品角度
        2.3.2 运营成本角度
        2.3.3 顾客关系维护角度
3 基于顾客价值的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现状研究
    3.1 成都低星级酒店发展概况
    3.2 实证研究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方法及步骤
        3.2.3 调查结果统计
        3.2.4 统计分析
    3.3 案例分析
        3.3.1 成都花园饭店与滨江饭店概况
        3.3.2 成都花园饭店与滨江饭店服务现状
        3.3.3 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4 基于顾客价值的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创新研究
    4.1 服务创新理论
    4.2 基于顾客价值的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创新策略
        4.2.1 酒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
        4.2.2 酒店服务价值创新
        4.2.3 酒店服务人员价值创新
        4.2.4 酒店形象价值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节 顾客价值及其创新研究综述
        一、顾客价值的定义
        二、顾客价值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顾客价值创新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第二节 旅游服务供应链及其优化研究综述
        一、服务供应链
        二、旅游服务供应链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理论及应用研究
第三章 会展旅游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
    第一节 顾客价值创新的理论阐释
        一、顾客价值创新原理
        二、顾客价值创新战略逻辑基点
        三、顾客价值创新模式
    第二节 影响顾客价值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会展旅游服务供应商顾客价值创造的因素
        二、影响顾客价值感知因素
    第三节 会展旅游服务顾客价值创新驱动因素分析
        一、顾客价值创造特征
        二、顾客价值创新驱动要素
第四章 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
    第一节 既定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分析
        一、会展旅游服务主体分析
        二、会展旅游相关企业在服务供应链上的作用分析
        三、既定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型
    第二节 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动因
        一、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区别
        二、既定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与基于需求的供应链对比分析
        三、基于顾客价值创新进行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的必要性(图4-3)
    第三节 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
        一、顾客价值创新能力研究
        二、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模型
第五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供应商角度的杭州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
        一、供应链服务能力成熟度研究
        二、供应链中供应商顾客价值创新研究
    第二节 基于顾客价值感知角度的杭州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
        一、SERVQUAL评价模型
        二、顾客价值感知问卷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杭州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分析
        一、基于供应商角度的实证分析结论
        二、基于顾客价值感知角度的实证分析结论
        三、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杭州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
第六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创新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会展旅游顾客价值感知及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二:会展旅游服务能力成熟度及顾客价值创新调查表
致谢

四、饭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阻碍与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D]. 丁冬. 吉林大学, 2020(08)
  • [2]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D]. 刘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才正. 浙江大学, 2019(02)
  • [4]展览服务资源分类、整合及质量评价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D]. 王晓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D]. 曹叔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6]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精益服务的顾客价值创新研究[D]. 盛振江. 天津财经大学, 2015(10)
  • [7]基于动态能力的饭店资源整合研究[D]. 曹世武. 华侨大学, 2013(08)
  • [8]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成都低星级酒店服务创新研究[D]. 蒋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6)
  • [9]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饭店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 侯海玉.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10]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优化研究[D]. 王玲玲. 浙江工商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酒店服务产品价值创新的障碍与激励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