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观论文_张文初,张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诗史,素朴,朝鲜人,源流,镜像,宋代。

诗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初,张倩[1](2019)在《“诗是经验”——论里尔克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尔克明确指出:诗不是情感;"诗是经验"。里尔克的言说意味着告别传统浪漫主义诗学观和他自己早年诗歌创作的方式。但在这种"告别"中,它又仍然保留了浪漫主义的作者本体论观念。里尔克对超主体心性的"经验"的推崇,与传统再现论有类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它不属于"再现"。"经验"的超对象性、超实体性、超概念性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范畴上领会;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激赏也正因此而发。(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本朝[2](2019)在《镜像、寄托与诗史传统:吴宓与吴梅村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宓从不讳言自己对中外诗人和思想者的亲近和追慕,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就是其人生体验、文学欣赏及诗歌创作重要的参照对象。他们的生存处境、诗论主张和诗歌创作都有深通之处,性情切近,感受相通,观念相似。吴宓将吴梅村作为人生经验和诗歌创作的镜像世界,激活经验,发现自我,确立悲郁感伤者的身份认同,由此形成起于性情,通向诗史,个人化和历史化并重的创作特点。(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毛宣国[3](2019)在《《毛诗》经学阐释与唐代“比兴”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比兴"诗学观的演进,与《毛诗》经学阐释有着密切关系。以孔颖达为代表的《毛诗》经学以"六义"之学、"风雅比兴"之旨论诗,将"比兴"之说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联,提出"风雅之诗,缘政而作""诗述民志,乐歌民志"一系列命题,对唐代"比兴"诗学观的形成产生了精神实质上的影响。《毛诗》经学以"比兴"论诗,不仅进行经学意义上的还原,而且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审美批评成果,它突出地表现在"兴"义的阐发和对"兴"的情感感发功能重视上。"兴必取象"命题的提出和对诗歌声律的重视,也是《毛诗》经学阐释对"比兴"诗学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前者实现了诗之比兴与易象之间的沟通,促成了"兴象"审美范畴的形成,后者扭转了声义分离、专注于"比兴"义理说诗的倾向,推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清楚梳理以孔颖达为代表的《毛诗》经学的"比兴"之说与唐代"比兴"诗学观的关系,对于把握唐代"比兴"诗学的精神内涵以及整个唐代诗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雷雨曦[4](2019)在《从《复堂日记》浅谈谭献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谭献作为晚清知名学者,在词学上的成就颇为人称道,然其在诗学上亦有着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倡导摒弃门户、博采众长、清雅精深。这叁点从《复堂日记》的相关记录中便可窥得一二。(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5期)

王春翔[5](2019)在《从《诗品》流派体系的建构看钟嵘诗学观的“尚中”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钟嵘以作者抒发怨情的手段是委婉的还是直露的,作为划分"诗经"派与"楚辞"派的首要标准。以委婉程度的深浅为标准又将"诗经"派诗人分为"小雅"派和"国风"派。其中,"国风"派诗人又具体分为"哀而不伤"和"风骨高峻"两类。"楚辞"派诗人则以情感上的直露和语言上的直白为标准,分为"凄怨"和"鄙直"两类。这种分类标准体现了钟嵘诗学观的"尚中"原则:推崇情感上既不寡淡又不过分哀伤、技巧上既不朴拙又不过分趋新的诗歌。钟嵘试图通过建构以"尚中"原则为评价标准的诗歌流派体系来扭转齐梁诗风日益俗化、宫体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媛[6](2019)在《论话剧《屈原》以诗为教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郭沫若的《屈原》是一部以诗教为核心的话剧,《楚辞》里着名的诗篇在剧中多有体现。该剧通过塑造屈原、婵娟等一系列诗意形象,极力倡导纯真、素朴的诗风。它以楚文化为中心,以服务大众为目标,主张诗歌向老百姓学习,深深体现了尚俗的诗学观。同时,该剧对于诗歌的教化作用也作了充分肯定。(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4期)

高鹏越[7](2019)在《从论诗诗看林希逸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希逸作为南宋后期诗人,没有专门研究诗学的着作,因此其诗论历来没有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他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诗诗中。林希逸的论诗诗主要涉及诗学的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诗法论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诗学特色:强调诗歌创作要兼顾情理,体现中和之美;注重文学修养的积累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感悟;重视诗歌的遣词造句,力求创新,崇尚自然清雅的诗歌意境。(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靓[8](2019)在《论宋人“含蓄不露”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论诗,以"露"为一大病忌,其中讨探最多和避忌最严的是"意露"之病,主要指诗歌造迹作意过于明显而有失委婉蕴藉之旨,而"刺"意显露又是被视为最严重的一种,因为在宋人看来,这不仅关乎诗歌的表意方式,而且关乎诗教乃至诗人的身家性命。而在对"意露"之病的批评中,以深远委曲与含不尽之意为追求的"含蓄不露"的诗美概念亦得以确立。(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苏玉明[9](2019)在《论现代诗人朱湘的文学观与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朱湘的文学观、诗学观与他的诗歌创作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美学精神上是一致的。他的文学观、诗学观打着时代的鲜明印记,又是本土性、民族性的自觉醒悟。(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圣岩[10](2019)在《解读朝鲜诗人柳得恭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诗人柳得恭(1748—1807),字惠风,号泠斋,18世纪朝鲜北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同朴齐家、李德懋、李书九合称“汉学四家”。其诗歌选本《中州十一家诗选》专门收录清朝文人的诗作,旨在将中国古典诗歌传入朝鲜,由此促成了东方文化交流的盛会。撰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24)

诗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吴宓从不讳言自己对中外诗人和思想者的亲近和追慕,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就是其人生体验、文学欣赏及诗歌创作重要的参照对象。他们的生存处境、诗论主张和诗歌创作都有深通之处,性情切近,感受相通,观念相似。吴宓将吴梅村作为人生经验和诗歌创作的镜像世界,激活经验,发现自我,确立悲郁感伤者的身份认同,由此形成起于性情,通向诗史,个人化和历史化并重的创作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初,张倩.“诗是经验”——论里尔克的诗学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本朝.镜像、寄托与诗史传统:吴宓与吴梅村的诗学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毛宣国.《毛诗》经学阐释与唐代“比兴”诗学观[J].中国文学研究.2019

[4].雷雨曦.从《复堂日记》浅谈谭献的诗学观[J].戏剧之家.2019

[5].王春翔.从《诗品》流派体系的建构看钟嵘诗学观的“尚中”原则[J].许昌学院学报.2019

[6].李媛.论话剧《屈原》以诗为教的诗学观[J].西部学刊.2019

[7].高鹏越.从论诗诗看林希逸的诗学观[J].新乡学院学报.2019

[8].刘靓.论宋人“含蓄不露”的诗学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苏玉明.论现代诗人朱湘的文学观与诗学观[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王圣岩.解读朝鲜诗人柳得恭的诗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1)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0)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6)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9)

标签:;  ;  ;  ;  ;  ;  ;  

诗学观论文_张文初,张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