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中,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已有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表明,绘画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1]。绘画者通过绘画过程,将内心的情感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心理学家通过该画面来对人类自身进行了解和分析,这个过程被称之为绘画心理学分析,也称之为绘画投射测验技术。其中,JohnBuck于1948年发明的房树人测验(Tree-House-Person),又称屋树人测验或THP,就是一重要的绘画心理学分析方式。
关键词:绘画心理学分析;绘画疗法;房树人测试
一、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房树人测验(Tree-House-Person),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Buck的“画树测验”。JohnBuck于1948年发明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而动态屋、树、人分析学则由RobertC.Burn在1970年发明,受测者会在同一张纸上画屋、树及人。这三者有互动作用,例如从屋及人的位置与距离都可看出受测者与家庭的关系,所以这两种分析学多数会结合使用。
六十年代,日本引进了HTP测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学者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分三次描绘三张图形对被测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尤其不适于那些精力不足、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的精神病患者。于是将房子、树、人三项合画于一张纸之中,不仅可大大减轻被测者的负担,扩大测验对象,提高成功率,而且能简捷有效地探测被测者的人格特征。这就是统合型HTP测验—SyntheticHouse-Tree-PersonTechnique。“房树人测验”不仅是一种人格测验,而且是一种智力测验。它可以动态的掌握病人病情的演变,并且能促发病人的创造力,甚至通过绘画,起到治疗作用。通过多次绘画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以后逐步形成了心理治疗中的绘画疗法[2]。
二、测试过程
在实践组内,我们每人拿到三张A4白纸,2B铅笔和一桶水彩笔;首先被要求在第一张纸上画人,完成后在背面填写姓名年龄等一般信息;然后被要求在第二张纸上画树,完成后在背面填写姓名年龄等一般信息;最后,我们被要求在第三张纸上同时呈现房树人三个形象,完成后在背面填写姓名年龄等一般信息。
在测验的过程中,我们个人及老师进行了以下记录:指导语结束后到开始描画的时间、一幅画画完所需时间、画面部分的绘画顺序(如先画房顶、然后画墙壁、再画门、窗等)、过程中作出的某些提问或自言自语的进行解释、描画过程中情绪状态、背面一般信息的书写位置
三、分析方法
按照“人、树、房树人”的绘画顺序,我们从人物像开始对三个形象分别进行了分析。以下以“人(Person)”为例进行分析过程的展现。因为“人”反映的是自我现实像,所以画人时,会自发动用心理防御机制。一般反应时心理上的和躯体上的自我,当然还表现着个体的理想像,印证着自我的人格内容。
分析方面
1、绘画顺序:正常应为:头—面部—躯体—手—脚。顺序混乱往往说明被试者可能存在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图形综合不能;脑器质性障碍等问题。
2、使用画面的大小及位置:过大(>2/3纸)、过小(<1/9纸)或者画在不同的位置也都代表了不同的内心世界,如左侧画、右侧画、上部、下部等。
3、切断:切断又分为下切、下切、左切、右切也可以分别体现绘画者内心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
4、角度:分为侧面人、背面人、正身侧面、全侧人的区别
四、分析结果
我们首先进行小组交叉的现场绘画分析,基于以上所列的总体印象分析角度,以现场同学完成的画作为例进行分析。(该图已征得该同学同意)
该画作者是一名女性,经她的叙述,这是她的自画像。画中人物和作者在性别上是一致的,绘画顺序属正常。布局在画面中间偏左一点,倾斜度小于15度,属正常。画面较大同时是下切(作者解释是因为她觉得脚部不好画所以省略了),在性格上比较强调自我,内心有强烈的冲动性。画中对五官的强调,例如红唇颜色和浓重的眉毛与其当天的妆容一致,和在绘画过程中对头发对反复描画,可以看出其强调的女性特质和对自我形象及细节的注重。相比于其他人都是用铅笔作画,只有该同学选用黑色的水彩笔,而且笔压力较大、笔迹较重,可以看出其自信、果断、有能量的特点。但在线条方面,由于大部分同学(包括该同学)经历过绘画训练,习惯用短线条进行描画,所以线条连续方面不做分析。
总结:基于人像分析和该同学三张画的共同特点,可以分析出她大致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以及当前的心理情绪状况。通过现场小组实践,我们亲自应用HTP测试并分析了其案例结果。此次探究实践注重于绘画心理学分析,我们深切感受到HTP作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HTP了解被测者的基本心理状况,可以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丽《江苏社会科学(2006)》
[2]乐国安.咨询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