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髁状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下颌,干细胞,骨髓,蛋白,磷酸酶,功能,螺钉。
髁状突论文文献综述
谭汉提,韦堡升,黎明武,卢迪,罗翔[1](2019)在《3D打印技术在髁状突骨折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教学价值。方法选取口腔全科专业规培医生及五年制口腔医学本科实习生共5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临床教学。实验组结合3D打印髁状突骨折模型进行临床教学;授课结束后,从理论和技能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用调查问卷评估学习效果。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各方面评价均高于对照组,临床技能考核实验组学员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理论考核成绩没有区别。结论 3D技术对髁突骨折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临床教学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27期)
韦堡升,谭海涛,卢迪,黎明武,罗翔[2](2019)在《数字化结合3D打印技术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数字化技术结合3D打印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临床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病例,将其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骨折叁维建模,复位骨折块并制作复位导板。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骨折及复位导板模型,在骨折模型上进行钛板预塑形。将复位导板应用于临床髁状突骨折内固定手术,术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复位导板能准确对位骨折块,钛板的植入位置与复位骨折块高度贴合,术后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数字化3D打印技术应用到髁状突骨折中能有效提高内固定手术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丽华[3](2019)在《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髁状突骨折术后下颌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髁状突骨折术后患者下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髁状突骨折患者82例,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1例,观察组应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训练治疗,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能够使髁状突骨折术后患者的下颌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1期)
胡娟,姚志涛,王珊,胡阿特·哈德尔,买买提吐逊·吐尔地[4](2019)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髁状突囊内骨折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国内外学者均认为髁状突囊内骨折后形成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成骨的过程。评估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为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提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学证据。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6只健康山羊双侧关节随机分为4组,8只山羊为左侧A型髁突囊内骨折组(A组)+右侧B型髁突囊内骨折组(B组),另外8只为左侧C型髁突囊内骨折组(C组)+右侧对照组(D组),分别在术后1,2,3,6个月各时间点A、B组处死2只,C、D组处死2只,即每个时间点共处死4只,分离、提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根据是否进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分为诱导组和非诱导组,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培养7,10 d时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诱导培养1周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与结论:与非诱导组比较,4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明显升高(P<0.05);B组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较A、C、D组明显升高(P<0.05)。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且B型髁突囊内骨折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明显高于A型、C型髁突囊内骨折。(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9期)
倪洁丽,吴雯,孟丽,方梦如,李琥[5](2019)在《成年骨性Ⅱ类正畸患者气道叁维结构和髁状突矢状向位置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成年骨性Ⅱ类患者气道叁维结构和髁状突相对于关节窝的矢状向位置,探讨下颌后缩程度与气道及颞下颌关节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年骨性Ⅱ类患者73例,行CBCT检查,利用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进行叁维重建,测量头影测量常用数据,气道相关数据(包括上气道上平面和下平面矢状向距离、横截面积、上气道叁维体积、最小横截面积、气道上折角、气道下折角、气道折角),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矢状向位置前、中、后间隙并得出线性比率LLR、RLR。采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观测下颌后缩程度对上气道体积、截面积、矢状径和折角等的影响。结果:成年男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下颌后缩组相比于下颌正常组,气道下折角Ai、气道折角A、左侧关节后间隙LDp、左侧关节线性比LLR、右侧关节后间隙有统计学差异。女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下颌后缩组相比于下颌正常组,上气道上折角As、上气道下折角Ai有统计学差异。成年男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ANB角与上气道下折角Ai、上气道折角A有相关性,与左侧髁状突线性比率LLR有负相关性。成年女性骨性Ⅱ类正畸患者ANB角与气道上折角As呈负相关性,与气道下折角Ai有相关性。结论:成年骨性Ⅱ类正畸患者下颌后缩与气道折角、髁状突矢状向位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口腔生物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占国,张倩[6](2019)在《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状突骨折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应用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突骨折的方法。方法颌后入路切口对中低位髁突骨折行复位固定术,切口在耳垂下0.5 cm处,向下延长3~3.5 cm,然后用接骨板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骨折部位固定愈合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面神经功能恢复,咬合功能良好,无发病率产生。结论经颌后入路切口治疗髁突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腮腺体的创伤,而且达到了髁突骨折内坚固复位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光伟,顾万发,李伟绪,张临雪,陈淑芹[7](2019)在《尚岗杨遗址出土人骨髁状突与下颌骨演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尚岗杨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南部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的土岗上,是郑州市区目前保存较为完好且面积较大的仰韶文化中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场所。201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在环壕内西北方位墓葬区清理仰韶文化时期墓葬36座,东北方位生活区清理仰韶文化时期墓葬3座,灰坑133处,房基5处,瓮棺葬2个,灶2个。(本文来源于《黄河.黄土.黄种人》期刊2019年10期)
刘基沐[8](2019)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总结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优缺点,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入院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区间为7岁至67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主任医师完成手术。根据患者伤后采用的手术固定方式分为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其中钢丝组14例,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16例。术后随访每位患者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详细记录每位患者术前、术后的一般资料,从术后疼痛、开口度、骨折线对位及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1)术后24小时,钢丝组术后有9例(64.3%)出现轻度疼痛,5例(35.7%)出现中度疼痛,未出现重度疼痛;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术后13例(81.2%)出现轻度疼痛,2例(12.5%)出现中度疼痛,1例(6.3%)出现重度疼痛,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的开口度分别为(1.44±0.67)cm、(1.71±0.60)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开口度分别为(3.48±0.25)cm、(3.87±0.36)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开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开口度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钢丝组固定达到解剖复位7例(50%),接近解剖复位7例(50%),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解剖复位14例(87.5%),接近解剖复位2例(12.5%),经秩和检验分析,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在骨折线对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1例出现感染;钢丝组有5例出现关节弹响,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3例出现关节弹响,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2例出现关节压痛;钢丝组有2例出现面瘫,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1例出现面瘫,两组均未出现关节强直和咬合关系紊乱,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在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中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无严重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强直的发生,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开口度得到了显着改善;(2)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张口度的改善优于钢丝固定;(3)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的骨折线对位效果优于钢丝固定。(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期刊2019-05-10)
胡娟[9](2019)在《rhBMP-2体外对不同类型山羊髁状突囊内骨折的髁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体外对山羊不同类型髁状突囊内骨折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后期临床上髁囊内骨折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6只健康山羊双侧关节随机分为4组,8只山羊为左侧A型髁突囊内骨折组(A组)+右侧B型髁突囊内骨折组(B组),另外8只为左侧C型髁突囊内骨折组(C组)+右侧对照组(D组),术后1月、2月、3月、6月分别在各时间点全麻处死4只,分离、提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rhBMP-2诱导,测定第1~7天的增殖状况(MTT法),测定第7天、10天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骨钙素(osteocalcin,OC)含量,培养1周后ALP染色。结果:与非诱导组比较,A、B、C、D组BMSCs使用rhBMP-2诱导剂后,同时间同骨折类型均出现的ALP活性及OC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6月,B组诱导后ALP活性及OC含量较诱导后A组、C组及D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6月,A组、C组及D组ALP活性及OC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山羊髁突BMSCs,在诱导剂rhBMP-2的作用下BMSCs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在诱导剂rhBMP-2的作用下,B型髁突囊内骨折后的髁突BMSCs在术后1、2、3及6月成骨活性明显高于A型、C型髁突囊内骨折组及对照组。(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班强[10](2019)在《不同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术后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我科收治的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术后效果分析,为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统计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科治疗的33例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的患者资料。参考国内外文献及外伤致颜面部肿胀的时间变化和纤维性骨痂形成的机制,结合患者伤后到医院就诊的时机,根据患者受伤和手术时间的间隔分组:第Ⅰ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d(48h)内的患者11例,第Ⅱ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d至14d的患者13例,第Ⅲ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d至30d的患者9例,对患者分别在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邱蔚六关于骨折疗效评价的标准,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张口度、颞下颌关节区有无疼痛与创伤前是否相仿、有无感染及面瘫等,对比叁组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差异,探讨治疗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的手术时机。结果:(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叁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54,P=0.308)。(2)功能恢复情况:叁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344,P=0.003)。进行两两比较:第Ⅰ组与第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第Ⅱ组与第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第Ⅰ组与第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1)本研究对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本研究对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治疗的功能重建效果优于伤后15-30d的效果。(3)本研究对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伤后2d内手术治疗效果与伤后3-14d内手术治疗效果相当。(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期刊2019-03-03)
髁状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分析数字化技术结合3D打印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临床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病例,将其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骨折叁维建模,复位骨折块并制作复位导板。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骨折及复位导板模型,在骨折模型上进行钛板预塑形。将复位导板应用于临床髁状突骨折内固定手术,术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复位导板能准确对位骨折块,钛板的植入位置与复位骨折块高度贴合,术后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数字化3D打印技术应用到髁状突骨折中能有效提高内固定手术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髁状突论文参考文献
[1].谭汉提,韦堡升,黎明武,卢迪,罗翔.3D打印技术在髁状突骨折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2].韦堡升,谭海涛,卢迪,黎明武,罗翔.数字化结合3D打印技术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
[3].张丽华.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髁状突骨折术后下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
[4].胡娟,姚志涛,王珊,胡阿特·哈德尔,买买提吐逊·吐尔地.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髁状突囊内骨折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5].倪洁丽,吴雯,孟丽,方梦如,李琥.成年骨性Ⅱ类正畸患者气道叁维结构和髁状突矢状向位置的关系研究[J].口腔生物医学.2019
[6].张占国,张倩.颌后入路治疗中低位髁状突骨折的体会[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王光伟,顾万发,李伟绪,张临雪,陈淑芹.尚岗杨遗址出土人骨髁状突与下颌骨演化的相关性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9
[8].刘基沐.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
[9].胡娟.rhBMP-2体外对不同类型山羊髁状突囊内骨折的髁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10].班强.不同手术时机对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术后效果分析[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