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纪,社会文明进入了发展与转折的时期。本文浅析了新时期中的民族宗教主义的形成过程,新时期下宗教民族主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宗教不仅是作为民族凝结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促进民族间互相认同的重要标识。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凝聚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相适应,可以从宗教民族主义来着手,为社会主义民族治理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宗教;新时期;民族主义
宗教以其自身特殊的情感认同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使宗教的群体认同感比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更为强烈和牢固。宗教认同在民族聚集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了聚合民族认同感、牢固民族共同体的纽带。正是要通过分析这种宗教民族主义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各个民族,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宗教的定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国家,大多数民族拥有自己信仰的宗教,中国公民拥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是人类探索生命意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想载体,贯穿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古今中外的文化史籍中都有可考证的宗教信仰历史。不同历史阶段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尽相同的。宗教一词在韦式《英语词典》中有两个主要含义:一为“禁锢”之意;另一个源于拉丁词 religio,意为约束。在中国,有学者认为信仰是上帝赐予人间与天堂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平凡的人世间,被群众当作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可通过这种力量达到某些不可预测的效果。在新时代中,宗教被定义成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现象,也可以被视作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战乱、迁徙等原因内心没有寄托的人民群体,在祈祷上天或者神灵的力量过程中,所逐渐被定义的一种精神寄托形式。
二、宗教民族主义
(一)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宗教在民族的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上文提及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普遍经验,无论中外古今文化都可以寻得痕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宗教在民族群体的形成过程中是具有重要的地位的,宗教也促进着不同民族之间彼此的认同与交流。简单地说,每个宗教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宗教性也蕴藏在每一个民族中。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得知每个民族在形成之初,都有着自己群体的信仰。例如,四大文明古国都据考证都存在着宗教历史印迹,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在中国,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的华夏人民,在对生活不断的摸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祭天、祭祖、祭社稷为中心的古代宗庙制度。由此可见,不论是民族起源形成之初,还是在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精神融合的活动中宗教信仰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教对于人群聚居、思想统一也具有着重要的含义。从广义上看,民族与宗教看似是没有关联的两个范畴,但是两者是相互包含,紧密结合的。宗教文化可以被视作是早期民族文化的主流。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结构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但是不可不提的一个层面便是精神信仰,精神信仰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奋斗方向,所以对于多数的民族群众来说,宗教信仰是神圣崇高的存在,是一种不容被亵渎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由于宗教信仰也可用来区分不同的民族,所以宗教也可被视作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之一,就如同大多数的民族拥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器具、婚姻财产制度、饮食习惯以及服装首饰等等。对民族学颇有研究的学者泰勒这样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由于人类的同心性和一致性,人类具有特别有利于系统地研究文化的本性,民族的一致性正是被这种无形的力量所激励着聚集起来,信奉共同的宗教,宗教促成大家遵循共同生活法则,使用共同的语言,形成共通的习惯,发展形成不同民族的文明历史。”有数据表明,在多民族聚居的中国,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几个民族信仰同一个宗教,按照这种特性,便可以根据宗教信仰来对一些民族进行区分。
三、新时期的多元化宗教民族主义
目前,世界的宗教发展趋势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走向。自20世纪末开始,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带来了知识爆炸,现代社会朝着市场化、竞争化的方向演变,变革速度飞快,这使得社会群众背负着越来越重的生活工作压力,社会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也逐渐变得复杂。社会群众的精神世界与信息化的时代进行磨合后,需要更高的精神帮助来获得新的心理感知。所以,新时期下宗教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是复杂性与未知性。中国应该正确认识多元化的民族宗教发展现状,从各方面入手,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宗教发展环境。
因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复杂特点,构建健康和谐的民族宗教环境这一工作任务,要始终贯穿于目前的阶段和未来的阶段。共产党早在中国革命的建设发展时期,已将处理民族与宗教关系列入了党的基本建设工作内容之中。为了构造健康的民族共同发展的大环境,应从以下几点着力。
如何掌握城市生活的秘诀?答案也许是,不断联。InControl智能驭领 尊享触控信息娱乐系统首次在F-TYPE上兼容Apple CarPlay与百度CarLife功能,我们通过10英寸触控屏轻松地将F-TYPE与智能手机连接,这种自由便捷的互联出行体验足以让我们生出“都市之王”的感觉。
四、坚持构建积极和谐的民族宗教环境
众所周知,烧菜要鲜。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吃的鲜?吃的鲜给我们身体带来了哪些变化?……为了解答这些谜团,太太乐“鲜味之旅”基地于今年新增设了一大普及鲜味科学的科普型场馆—鲜味科学馆;在穿过展示鲜味科研技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太太乐食品安全分析室后映入眼帘的是采用3D建模技术打造的鲜味菌群展示,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各色各样的鲜味菌群。而在全新的全息三维展示柜中,鲜味与胎儿的关系,鲜味与宝宝的关系将一览无余。你想知道每个年龄阶段不同的营养的需求吗?科学馆中的互动投影屏将为你一一解答。除此以外,互动推拉展示器、智能送餐机器人、答题ipad等都是场馆的亮点。
秀容月明像老师似地说个不停,乔瞧望着他,想笑,忍住了,说:“我不知道怎么用脚趾去剔。秀容月明,还是你来吧,我担心又把藕弄断了。”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保证,鼓励民族宗教自身不断学习进步,逐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二点,在社会与宗教的关系层面上,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宗教顺应社会的原则,鼓励引导宗教积极融入社会主义社会,加强完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体系。第三点,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个民族与宗教团体都要始终坚持遵守法律条例,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要积极履行。在处理港澳台宗教与内地宗教关系时,要始终将互相尊重、不互相干涉、不互相隶属的“三互”原则贯穿在交流活动中。第四点,处理信教群体与非信教群体之间的关系时,要首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和睦相处、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并始终践行互不干涉这一基本原则。第五点,在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的关系方面,努力建设不同宗教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鼓励国内外宗教在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展开交往。
五、坚持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正确的道路,在民族宗教的问题上,也要始终坚持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来引导民族群众。共产党工作的重心始终是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上的。2006年7月,胡锦涛曾强调:“使信教群众更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组织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新时期下的宗教工作的实践目标应重点放在凝聚宗教界力量上,将宗教力量凝聚起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始终树立信仰宗教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积极力量的地位,始终坚持团结学习,互帮互助,信教群众信仰自由应当得到充分保障,个人信仰不应被任何个人或者组织所歧视。第二,宗教工作的重点即是群众工作,要将群众路线积极践行下去,工作生活中,都要尽量做到及时关注,问题及时反馈解决。第三,信教群众工作也是宗教工作的一部分,将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有序地进行起来,做到党带领群众改善生活、共同进步这一工作目标。
六、结束语
在当下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我们应当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认识宗教民族主义,正确解决民族和宗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牢牢把握住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时代主题,坚持民族平等的观念,不断加强科学的民族。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在对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学习,推广了各民族的宗教教义,这是推动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互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要将这项工作贯穿下去。
[ 参 考 文 献 ]
[1]王建新.民族宗教学视域中的宗教民族志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1):64-70.
[2]司律.新疆宗教极端主义之辨析——兼论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5):23-28.
[3]华林,成灵慧,王柳.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的云南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研究[J].北京档案,2018(4):13-16.
[4]都永浩,左岫仙.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3):9-14.
[5]陈彩利.民族宗教对地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影响——基于贵州省内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6(4):38-41,45.
*作者简介:曾言(1996-),女,汉族,广西钟山人,本科在读,支部书记,主攻方向:主要是政治、行政、哲学。
中图分类号:B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09-0232-02
标签:宗教论文; 民族论文; 鲜味论文; 群众论文; 民族主义论文; 哲学论文; 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宗教与社会政治论文; 《山西青年》2019年第9期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