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盐化论文_张渊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盐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化石,卡拉,稀土元素,组合,胚胎,埃迪。

磷酸盐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渊[1](2019)在《陕南镇巴埃迪卡拉系磷酸盐化“胚胎状”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是后生动物起源与海洋环境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基础动物门类在该时期开始崛起,海洋生态系统逐渐从以菌藻类为主向以后生动物为主演化。虽然埃迪卡拉纪古生物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难题与疑惑:许多埃迪卡拉纪生物化石的分类归属难以确定,尤其是那些之前被解释为后生动物的化石,争议尤其激烈。不同于寒武纪后生动物疑难化石其分类归属的争议主要在于应归属哪个门或纲,许多埃迪卡拉纪化石的分类归属的争议在于动物与非动物之间。这种现象在埃迪卡拉纪化石研究中非常普遍。因此,埃迪卡拉纪生物化石的发掘与研究,不仅能为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证据,同时对全面认识埃迪卡拉纪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的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陕西南部镇巴地区的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底部产有磷酸盐化叁维立体保存的“瓮安”型微体化石组合,在此命名为镇巴微体化石组合,是扬子板块内部又一处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素材。球形类化石是构成镇巴微体化石组合的主体。除此之外,该组合中还保存了丰富的管柱状化石和多细胞藻类化石。本文对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该化石组合的时代。从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发现球形类化石3属4种,分别为Megasphaera inornata、M.ornata、Spiralicellula bulbifera与Bacatisphaera cf.Baokangensis。通过生物地层对比研究,笔者保守地将镇巴微体化石组合的时代限定在埃迪卡拉纪,不早于瓮安生物群,可能属于埃迪卡拉纪晚期灯影期,也有可能与瓮安生物群同期。与此同时,本文重点研究了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胚胎状”疑难化石,对其生物分类位置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镇巴“胚胎状”化石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分裂模式,从中可复原出4种完整的生命周期,分别对应原生生物中4种不同类型的生殖方式,包括“均等二分裂生殖”、“不均等二分裂生殖”、“连续复分裂生殖”与“同时复分裂生殖”。这4种生命周期基本能够涵盖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所有“胚胎状”化石类型。据此推测镇巴“胚胎状”化石中可能包含不同类群的原生生物。虽然“胚胎状”化石与许多后生动物门类的卵裂期胚胎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然而原生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也可形成胚胎状结构。另外,化石组合中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后生动物后囊胚期形态的化石标本,无法建立完整的动物发育序列。因此,目前的化石证据不足以支撑后生动物胚胎假说。虽然多细胞藻类在合子(或配子)发育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也能够形成与“胚胎状”化石形态类似的结构,然而多细胞藻类的合子(或配子)无论在体型大小还是细胞分裂模式都与“胚胎状”化石间存在显着差异。因此,目前的化石证据不支持多细胞藻类假说。原生生物的解释相比较于后生动物胚胎假说与多细胞藻类假说更符合现有化石证据。后生动物胚胎假说只有在化石记录中找到确切“胚层分化”的证据才能够得以验证;而原生生物的解释在今后埃迪卡拉纪“胚胎状”化石的研究中值得高度关注。2,“胚胎状”化石M.ornata显微结构的研究显示,膜壳外表面的纹饰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化:通过纹饰边界的持续生长,多边形纹饰单元被不断分割成更小的单元,最终形成瘤状纹饰。这种现象与原生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形态发生”现象具有可比性,而在后生动物胚胎发育中并没有这种现象。因此,膜壳纹饰生长变化的发现进一步支持埃迪卡拉纪“胚胎状”化石的原生生物解释。同时,结合前人对于陡山沱组大膜壳疑源类的研究报道,可以推测埃迪卡拉纪大膜壳疑源类中可能存在不同机制的“形态发生”现象,而这种现象很可能暗示着埃迪卡拉纪疑源类的形态多样性可能大于真实的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王琪[2](2017)在《西乡生物群磷酸盐化特异埋藏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生物群在探索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西乡生物群赋存于陕南西乡境内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中,是一个特异保存的微骨骼化石群。化石组合面貌可与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骨骼化石对比,时代归属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含有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各门类化石,所发现的许多珍贵化石材料丰富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容,是早期生命演化与起源研究的精彩窗口。本文通过野外踏勘、样品采集、和大量的标本处理,对西乡生物群中的软舌螺、似软舌螺、阿纳巴管、环神经动物、四方塔形壳和棘盔类这六个主要化石类型进行了重点研究,对这几类化石的研究现状、西乡生物群中出现的化石种属及其重点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成果有:1.软舌螺化石及内部结构研究经过初步研究统计,西乡生物群中的软舌螺数量庞大,可占生物群化石总量的60%~70%,且均属直管螺纲、圆管螺目,主要为Circotheca Sysoiev,1958,也有少量的Pseudovalitheca Qian,1989,认为其属于中国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同时通过对大量岩石薄片进行统计,重点研究了软舌螺化石的多种内部结构,将软舌螺的内部结构划分成几大类,总结认为其中单层壳以及多层壳的同心管状软舌螺壳体为原生结构,占总数的70%;而多层壳的偏心管则为水流搬运所致的次生结构,占总数的30%。推测多层壳壁结构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出现的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2.阿纳巴管及其对称性演化研究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 Missarzhevsky,1969,Aculeochrea tripartitus Missarzhevsky,1969与Anabarites isiticus Missarzhevsky,1974叁属,其中A.isiticus化石壳体表面的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同时在西乡生物群产出的大量叁辐射对称阿纳巴管中,一些特殊的A.trisulcatus化石呈现出了从叁辐射对称演化后期阶段到六辐射对称演化阶段之间的过渡,与叁辐射对称演化后期阶段、六辐射对称演化阶段(以Anabarites sexalox为代表)形成一个演化序列,显示出在由叁射向六射演化的过程中,新的叁条二级纵槽并不是同时形成,而是逐渐依序形成。由于生物对称性在进化上所具有的保守性,据此推测,在生物由六辐射对称向十二辐射对称、进而向二十四辐射对称等更多倍数辐射对称的演化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是每二增加一条二级的纵槽,从而逐渐依序进行演化。3.Quadrapyrgites胚胎化石新发现及其对个体发育序列的完善前人对四方塔形壳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生长模式等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并初步建立起了其个体发育序列,然而一些重要的生长阶段,主要是幼体期之前的卵裂期胚胎、四分卵裂期及预孵化期的完整化石由于阶段存在时间短、难以保存,仍很缺乏,最近在西乡生物群中发现了一枚新的四方塔形壳胚胎化石标本,应处于预孵化晚期。化石标本表面光滑无饰,已有四方塔形壳的原型,化石口部雏形初现、底部的四方锥状体也已明显分化。此胚胎化石保存完好,特征清晰,且处于重要的个体发育阶段,将为四方塔形壳个体发育序列增加重要的新材料。同时,将此胚胎化石与其姊妹类群punctatus中的两种进行了比较,此化石由于其光滑而无星状棘突、强烈褶皱或纵纹的外表,12个花瓣的口部和四辐射对称的典型锥体而与punctatus相区别。(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06)

任江波,何高文,姚会强,邓希光,朱克超[3](2017)在《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REY)是一组有效示踪物质源区和地质过程的元素,本研究利用X荧光光谱法(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ICP-MS)分析了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和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主要元素和稀土元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比了磷酸盐化及未磷酸盐化富钴结壳的稀土特征。结果显示:磷(P)含量低的结壳具有相对低的稀土总量(∑REY),北美页岩标准化后显示铈(Ce)正异常和钇(Y)负异常;磷酸盐化后的结壳具有相对高的∑REY,并表现出Ce正异常和显着Y正异常。磷酸盐化结壳中应存在"富稀土磷酸盐"组分,特别是对Y具有重要贡献。将磷酸盐化结壳视为磷酸盐组分和结壳组分的混合,模拟结果显示富稀土磷酸盐组分具有海山磷块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但是其∑REY达到普通磷块岩的10倍或以上。考虑到海洋中富钙沉积物丰富,大量PO_4~(3-)不同程度地交代碳酸盐等钙质物质,容易形成贫稀土磷酸盐。而伴随结壳缓慢的成矿过程,部分磷酸盐的形成未受到碳酸盐的影响,容易形成富稀土磷酸盐。(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7年02期)

陈雅丽,储雪蕾,张兴亮,翟明国[4](2015)在《早寒武世小壳化石阿纳巴管(Anabarites)的次生磷酸盐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Biomineralization may have an extremely long evolutionary history since the Paleoarchean,while the widespread biomineralization among metazoan lineages started at the earliest Cambrian.However,the primary mineralogy of Anabarites shell remains controversial.(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叶琴,童金南,安志辉,田力,赵小明[5](2015)在《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存于华南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中的磷酸盐化化石被认为与后生动物起源、真核生物演化有重要联系。位于鄂西黄陵隆起北缘的樟村坪地区,是华南最重要的工业磷矿产地之一,主要磷矿层属于埃迪卡拉纪地层,却鲜有磷块岩化石报道。此次研究利用钻孔样品的大量连续切片,在陡山沱组磷矿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精美的微体化石,化石组合包括可能的动物胚胎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大型具刺疑源类Appendisphaerasp.,Cymatiosphaeroides kullingii,Dicrospinasphaera sp.,Ericiasphaera magna,Weissiella sp.;多细胞藻类Wengania globosa,W.exquisite,Sarcinophycus papilloformis,Thallophyca sp.,以及球状丝状蓝藻化石Archaeophycus yunnanensis,Cyanonema majus,Salome nunavutensis,Obruchevella minor,Siphonophycus kestron,S.typicum,S.robustum,S.septatum。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丰富了该区磷酸盐化化石资料,同时该化石组合面貌与黔中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瓮安生物群"以及峡东陡山沱组典型硅化生物群都具有相似性,化石层位的探讨也为华南不同沉积相区陡山沱组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蒋晓东,关瑶,路蓉菲,刘亚婷,周莉[6](2014)在《磷酸盐化对太平洋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富钴结壳是生长在海山之上的壳状沉积物,富含Fe、Mn、Co、Pt、稀土等有用金属且储量极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从发现至今,一直是各国探查和研究的战略资源。随着研究程度的增进,富钴结壳老壳层所经历的大洋磷酸盐化事件引起关注。简要的说,磷酸盐化是指:储存在最小含氧带内的溶解态磷,(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4年S1期)

王伟[7](2014)在《磷酸盐化胚胎化石实验埋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和早寒武世大规模成磷事件在全球形成了分布广泛的磷块岩,其中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和早寒武世梅树村期保存了大量的胚胎化石。这些胚胎化石由于磷酸盐化作用,保存了精美细微的结构,为我们解释早期动物发育模式和起源演化提供了很多珍贵信息,也使得验证发育生物学及进化胚胎学的相关假说成为可能。然而目前,我们对磷酸盐化保存的胚胎化石其形成机理尚不得知,胚胎在磷酸盐交代前的保存潜力也不明确,胚胎在不同的分裂阶段能够被保存为化石的概率也有待研究。本次研究将对以上几点做实验埋藏学探索,试图找到答案。目前,所发现的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磷酸盐胚胎化石标本中,胚胎分裂处于囊胚期后的标本还没有发现,这一现象的解释结论主要有叁种:1.当时的胚胎由于比较低等,在囊胚期前就已经到达卵裂的终点;2.该地质历史时期的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无原肠胚阶段,可以由实胚直接发育为成体;3.分裂程度高的胚胎以及幼虫,由于某些因素,如自身化学成分、埋藏的环境等,不容易被保存下来。上述前两条观点有待今后更多的化石证据来验证,本次实验则通过模拟富磷沉积环境,对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保存潜力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实验来验证第叁条观点的准确性。实验采用的条件是可以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实现的,并且是在地质历史中可能广泛存在的,通过实验模拟胚胎磷酸盐化过程,还原磷酸盐化发生环境,推测磷酸盐化可能发生的时间,为研究胚胎磷酸盐化作用机制做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4-06-30)

张渊[8](2014)在《扬子板块北缘陕南镇巴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了大量硅化或磷酸盐化微体化石。其中瓮安生物群更是以化石丰富、保存精美而享誉世界;因包含有可能的“动物胚胎”化石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近期,我们在中国陕西省南部镇巴县的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顶部含磷碎屑岩中发现了以磷酸盐化方式保存的叁维立体形态的球形和管柱状微体化石,在形态结构上可与瓮安生物群中的某些相似分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初步研究表明,球形化石的直径变化于145um-1180um之间,其中95%的标本,其直径都在200um-700um区间内,主要由简单球型和分裂球型两类组成。球体化石由层数不一,厚度不同的膜壳包裹;多数膜壳表面光滑,少数具不规则纹饰或密布的小孔。这些微球体化石在形态上与瓮安生物群中的大球藻属(Megasphaera)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比,但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球体大小、球体膜壳层数与厚度、球体内部结构和不同类型球体所占比例等方面。而管柱状化石形态多变,以圆柱状居多,同时包含方棱柱状、叁角柱状、扁柱状等。这些管柱状微体化石,或无膜壳包裹,或有1-2层管壁结构。虽然这些管柱状微体化石中的某些个体在外部形态特征上与瓮安生物群中的Sinocylocyclicus guizhouensis、Quadratitubus orbigoniatus和Crassitubus costatus相似,但内部结构却有着显着的差异。从总体面貌上看,这些管柱状微体化石的形态复杂程度和多样化程度略高于瓮安生物群中的管柱状化石。从产出层位来看,陕南的化石位于陡山沱组顶部,而瓮安生物群产于陡山沱组中上部。从化石组合面貌来看,陕南的微体化石组合中缺乏大型具刺疑源类化石。据此推测本文所研究的微体化石组合很可能晚于瓮安生物群,代表大型具刺疑源类绝灭之后的微体生物群落。另外,陕南的微体化石产于含磷碎屑岩,而瓮安生物群产于磷质碳酸盐岩。说明以硅质、粘土质为主的含磷碎屑岩也可以保存磷酸盐化软躯体微体化石。因此,含磷碎屑岩的化石保存潜力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发现,一些化石的形态结构保存细致入微,说明富含硅质粘土质的碎屑磷块岩有着不可估量的高精度保存生物软躯体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软躯体化石库。(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4-06-30)

刘云焕,李勇,邵铁全,胡厚攀,白佳[9](2014)在《陕南寒武系底部磷酸盐化保存的寒武松藻属化石新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了产于我国陕西西乡寒武系底部磷矿层中的藻类化石,在标本中发现多种藻枝保存类型和可能的"固着器"等特征;由于藻体微小、藻管中空等特征而将其归入蓝菌类寒武松藻属;可为早寒武世早期的藻类繁盛提供了新的小生境和新的食物来源、加速了后生动物的进化。(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剑,华洪[10](2014)在《微体球状化石磷酸盐化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及早寒武世磷酸盐化球形微体化石的生物属性及个体大小所体现的种属特征一直存在争议,现代人工模拟磷酸盐化动物卵实验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实证.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埋藏条件,发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鱼卵可以在不同环境中保存,而且在不同环境下,这些鱼卵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大小保存趋势以及巨大的形态差异,因而仅仅根据上述特征无法将其判定为同一物种.实验结果期望能为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鉴别提供参考,并为其成因探讨提供更多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4年Z1期)

磷酸盐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生物群在探索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西乡生物群赋存于陕南西乡境内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中,是一个特异保存的微骨骼化石群。化石组合面貌可与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骨骼化石对比,时代归属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含有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各门类化石,所发现的许多珍贵化石材料丰富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容,是早期生命演化与起源研究的精彩窗口。本文通过野外踏勘、样品采集、和大量的标本处理,对西乡生物群中的软舌螺、似软舌螺、阿纳巴管、环神经动物、四方塔形壳和棘盔类这六个主要化石类型进行了重点研究,对这几类化石的研究现状、西乡生物群中出现的化石种属及其重点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主要成果有:1.软舌螺化石及内部结构研究经过初步研究统计,西乡生物群中的软舌螺数量庞大,可占生物群化石总量的60%~70%,且均属直管螺纲、圆管螺目,主要为Circotheca Sysoiev,1958,也有少量的Pseudovalitheca Qian,1989,认为其属于中国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同时通过对大量岩石薄片进行统计,重点研究了软舌螺化石的多种内部结构,将软舌螺的内部结构划分成几大类,总结认为其中单层壳以及多层壳的同心管状软舌螺壳体为原生结构,占总数的70%;而多层壳的偏心管则为水流搬运所致的次生结构,占总数的30%。推测多层壳壁结构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出现的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2.阿纳巴管及其对称性演化研究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 Missarzhevsky,1969,Aculeochrea tripartitus Missarzhevsky,1969与Anabarites isiticus Missarzhevsky,1974叁属,其中A.isiticus化石壳体表面的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同时在西乡生物群产出的大量叁辐射对称阿纳巴管中,一些特殊的A.trisulcatus化石呈现出了从叁辐射对称演化后期阶段到六辐射对称演化阶段之间的过渡,与叁辐射对称演化后期阶段、六辐射对称演化阶段(以Anabarites sexalox为代表)形成一个演化序列,显示出在由叁射向六射演化的过程中,新的叁条二级纵槽并不是同时形成,而是逐渐依序形成。由于生物对称性在进化上所具有的保守性,据此推测,在生物由六辐射对称向十二辐射对称、进而向二十四辐射对称等更多倍数辐射对称的演化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是每二增加一条二级的纵槽,从而逐渐依序进行演化。3.Quadrapyrgites胚胎化石新发现及其对个体发育序列的完善前人对四方塔形壳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生长模式等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并初步建立起了其个体发育序列,然而一些重要的生长阶段,主要是幼体期之前的卵裂期胚胎、四分卵裂期及预孵化期的完整化石由于阶段存在时间短、难以保存,仍很缺乏,最近在西乡生物群中发现了一枚新的四方塔形壳胚胎化石标本,应处于预孵化晚期。化石标本表面光滑无饰,已有四方塔形壳的原型,化石口部雏形初现、底部的四方锥状体也已明显分化。此胚胎化石保存完好,特征清晰,且处于重要的个体发育阶段,将为四方塔形壳个体发育序列增加重要的新材料。同时,将此胚胎化石与其姊妹类群punctatus中的两种进行了比较,此化石由于其光滑而无星状棘突、强烈褶皱或纵纹的外表,12个花瓣的口部和四辐射对称的典型锥体而与punctatus相区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盐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渊.陕南镇巴埃迪卡拉系磷酸盐化“胚胎状”化石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王琪.西乡生物群磷酸盐化特异埋藏化石研究[D].长安大学.2017

[3].任江波,何高文,姚会强,邓希光,朱克超.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影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

[4].陈雅丽,储雪蕾,张兴亮,翟明国.早寒武世小壳化石阿纳巴管(Anabarites)的次生磷酸盐化(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5].叶琴,童金南,安志辉,田力,赵小明.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J].古生物学报.2015

[6].蒋晓东,关瑶,路蓉菲,刘亚婷,周莉.磷酸盐化对太平洋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影响[J].矿床地质.2014

[7].王伟.磷酸盐化胚胎化石实验埋藏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

[8].张渊.扬子板块北缘陕南镇巴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研究[D].西北大学.2014

[9].刘云焕,李勇,邵铁全,胡厚攀,白佳.陕南寒武系底部磷酸盐化保存的寒武松藻属化石新知[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4

[10].张剑,华洪.微体球状化石磷酸盐化模拟实验[J].科学通报.2014

论文知识图

磷酸盐水泥原料和反应产物的XRDFig.4...磷酸盐水泥石静胶凝强度发展情况(1...硅酸盐水泥浆与灰罐中残存磷酸盐水泥...一12磷酸盐化壳层和非磷酸盐化一11磷酸盐化壳层和非磷酸盐化一2富钻结壳磷酸盐化示意图(引自...

标签:;  ;  ;  ;  ;  ;  ;  

磷酸盐化论文_张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