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树林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树林,土壤,傅立叶,湿地,重金属,细菌,放线菌。
红树林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罗松英,陈东平,陈碧珊,全晓文,柯思茵[1](2019)在《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湛江湾南海堤典型红树林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快速批量鉴定土壤中矿物成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土壤颗粒形貌特征并获得化学成分组成信息;同时采集附近光滩土壤样品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红树林湿地土壤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主要由高岭石、石英、白云母、埃洛石、地开石和蛇纹石等组成;与光滩土壤相比,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类型多样,而光滩土壤矿物相对单一,主要为石英和高岭石;红树林湿地土壤颗粒以片状聚合体为主,主要元素组成为C、O、S、Al、Si、Mg、Fe等,常见含有Cu、Zn、Mo等重金属元素。同时发现红树林湿地土壤颗粒含有较丰富的硫化物;而光滩土壤未发现上述特征,表明红树林湿地处于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土壤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Fe、S等,比一般潮滩更易于富集硫化物或重金属。(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开玲,李飞腾,马瑞,王钰,徐颖[2](2019)在《香港米埔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抗植物致病菌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与农业杀菌剂应用所产生的相关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关注,研发用于植物病害管理的环境友好型生物杀菌剂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已采集的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老鼠簕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鉴定得到113株细菌。对这些细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浸膏进行体外抗植物病原菌(细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Pst)DC3000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Pec);真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 HLJ65,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P131,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Ch16和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cf1)活性筛选发现,26%的菌株在浓度为50μg/mL对多种农业上重要的植物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其中,部分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浸膏在具有抑制茶树炭疽病菌和稻瘟病菌生长的同时,还能够显着抑制水果和水稻中炭疽病和稻瘟病的发展。此外,10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菌株,在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浸膏的活性浓度25μg/mL下,对小球藻的正常生长表现出低毒甚至无毒特性。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来自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植物根际微生物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药"开发潜力,并为低毒高效的天然产物农业抗菌剂的研发提供菌株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孙茜茜,易小平,廖文彬,代正福[3](2019)在《热带红树林土壤性质与红树林物种组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是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低能海岸潮间带的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红树林物种组成和结构会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地域的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的pH值、盐度、容重、有机质和养分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红树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研究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组成的关系,对于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吴霜,刘聪,杨立芳,龙寒,禤金彩[4](2019)在《3株红树林土壤来源菲降解菌的鉴定及其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液体发酵浑浊程度判断,共分离出能利用菲作为碳源生长的菌种共9株,其中3株具有较强生长活性和降解活力,通过菌体菌落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菌株UMBR 0019、UMBR 0020和UMBR 0197分别为Micromonospora palomenae NEAU-CX1T(相似性为99.64%)、Rhodococcus ruber DSM 43338T(相似性为100%)和Novosphingobium mathurense SM117T(相似性为99.24%)。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菲为唯一碳源的海水培养基中, 30℃,180 r/min培养条件下,UMBR 0019,UMBR 0020和UMBR 0197对菲的降解效率分别为48.80%、75%和63.54%,而通过菌株协同作用后能显着提高菲的降解效率,达到99.07%。红树林蕴含丰富的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资源,能够为海洋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提供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赵泽阳,赵志忠,付博,邢瑶丽[5](2018)在《海南岛北部地区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是单位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持续地固定有机碳,对全球碳平衡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深远影响。在海南岛北部东寨港、八门湾、新盈港地区等典型红树林湿地的林内、林缘和光滩开展垂直采样,共采集15个样点,在室内对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探讨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碳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红树林湿地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88~134.00g/kg,平均为25.18(±10.34)g/kg。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八门湾红树林(36.61g/kg±4.46g/kg)>东寨港红树林(25.57g/kg±3.14g/kg)>新盈红树林(13.36g/kg±1.71g/kg);水平分布规律为林内(41.69g/kg±0.71g/kg)>林缘(21.24g/kg±0.43g/kg)>光滩(13.88g/kg±0.32g/kg);垂直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0~20cm土层,为32.11(±3.45)g/kg。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粘粒和粉粒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和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叶景静,郑红芸,吴越,蒋莲秀,陈建宏[6](2018)在《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为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集自茅尾海的红树林土壤样品8份,采用8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并在数据库中搜索比对,分析放线菌抗菌活性的多样性;放线菌液发酵后离心,留取上清液,部分用乙酸乙酯萃取,菌丝经丙酮浸泡萃取。分别取发酵液水相、酯相、菌丝浸提液3类样品;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对4株活性菌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检测。结果从8份红树林根际土壤标本中共分离到88株放线菌,分属于6个目8个科9个属,优势菌属为小单孢菌属和链霉菌属;桐花树根际土壤样品和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的菌株较多;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率低于98.65%的放线菌共6株;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14株放线菌中,有7株具良好抗菌活性,阳性率为50.00%,其中4株分别对粪肠球菌或表皮球菌有一定抑制效果。初步鉴定B44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aurantiogriseua NBRC12842,相似率为99.43%;B534为小双孢菌属Micromonospora bryophytorumNEAU-TX2-2,相似率为99.86%;B593和B276为壤霉菌属Agromyces aurantiacusYIM21741,相似率分别为98.29%和98.32%,其相似率低于98.65%可能为潜在新物种。结论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型物种和新抗生素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陈碧珊,苏文华,罗松英,莫莹,刘潮明[7](2018)在《雷州半岛红树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雷州半岛红树林土壤11种重金属(As、Cd、Co、Cr、Cu、Hg、Mn、Ni、Pb、V、Zn)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Hg、As、Cu、Zn等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个别采样区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As、Cd、Co、Cr、Cu、Hg、Mn、Ni和Zn等9种元素含量平均值超过环境背景值。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土壤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Hg元素为强污染,Cd元素为中等污染,其他元素为轻微污染。从空间分布看,南山和观海长廊采样区重金属污染为强污染,企水镇采样区为轻微污染,其他采样区为中等污染。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土壤自然特性和人为排放密切相关,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工业较发达、人类活动较强等区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较强。(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沙聪,王木兰,姜玥璐,林光辉[8](2018)在《红树林土壤pH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固碳、储碳能力,在防治污染、净化水体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面积锐减、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等巨大考验.红树林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养分含量及盐度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红树林的生长状况和生态功能.红树林土壤中pH和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了两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外,也同样受其他理化条件的影响.红树林土壤pH只有维持在合理范围,才能维持和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发挥其强大的固碳功能.红树林土壤通常多是酸性硫酸盐土,硫含量较高,土壤pH与全硫含量一般呈负相关关系.红树的数量、种类、密度、分布以及种群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的硫含量,而土壤的氧化状态、硫含量及硫化物的种类和分布又是决定土壤pH的重要因素,同时pH也影响土壤中硫化物的赋存状态.红树林土壤中有机物的摄入和分解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其中有机碳的含量和种类通过影响土壤细菌的种群结构、生长、生理过程,进而影响土壤pH;同时,土壤pH的平衡又影响着红树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和种类.高含盐的红树林土壤的pH与盐度之间,一般呈正相关关系;然而盐度到底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了pH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探索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pH为切入点,综述了红树林湿地土壤pH和其他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包括pH与硫含量、有机碳、盐度、溶解氧以及N、P含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红树林土壤pH产生的影响.最后,尝试通过上述内容,推理出土壤pH和其他理化性质对具体的气候变化现象和人类活动(如海平面上升、红树林重建等)可能做出的响应.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对于发挥红树林储碳能力、修复和重建红树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26期)
罗松英,王嘉琦,周敏,叶嘉雯,柯思茵[9](2018)在《湛江东海岛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污染物汇集于河口与海湾区,使得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也日趋严重。为探究东海岛红树林湿地表层(0~15 cm)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于2017年6月沿东海岛海岸线典型红树林分布区布设了7个站位(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依次为YC、SYC、JJC、XWC、TMHHK、DCMT和DTSD)进行采样,测定样品中As、Cd、Cr、Cu、Hg、Ni、Pb、Zn 8种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进行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其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1)东海岛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平均值均超过雷州半岛土壤环境背景值,但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限值。(2)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东海岛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各重金属元素总体上到达中等污染程度。(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东海岛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上属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中Hg潜在生态风险参数最高,平均值为105.524,属于强潜在生态风险,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均属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4)从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看,东海岛红树林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差异较明显,其中XWC站位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351.690,为强潜在生态风险(主要来自Hg、Cd和As污染),YC、TMHHK、DCMT和DTSD 4个站位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SYC和JJC表现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岛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中As、Cr、Cu、Ni、Pb和Zn这6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强相关性,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推测其来源主要与水产养殖排污及农业面源污染有关;而Cd和Hg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推测其来源分别与船舶污染和生活排污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马克[10](2018)在《米埔红树林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林是一种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型的生态系统,为微生物提供了十分多样的栖息环境,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微生物新物种的发现,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提取等等。香港米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E114.05°,N22.49°)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其中蕴藏着大量宝贵的生物资源。本实验对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土壤进行采样,利用稀释平板法对其中的微生物分离纯化,再通过16S rRNA对纯化菌种进行测序鉴定,得到共36个属117株菌,包括3株新种细菌和1株有明显抑菌圈的菌株,并在后续实验中对其中一株新菌XY-L28~T进行了新菌鉴定的研究工作和对抑菌菌株XY-K2做了植物促生潜力的研究。以四种植物致病真菌HLJ(Alternaria sp.),C-30(Rhizoctonia solani),玉米小斑(Ustilaginoidea oryzae)和玉米大斑(Exserohilumturcicum LeonardetSuggs)作为活性筛选模型,对117株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活性研究,共筛到4株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抗真菌生物活性的活性菌株。以上证明了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新颖性和化学多样性。对Bacillus属的菌株XY-L28~T进行了菌落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的菌种鉴定有关研究。XY-L28~T为一株革兰氏阳性、杆状、轻微嗜热的细菌。从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分离得到。16S rRNA序列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与其最相似的标准菌为Bacillus asahii MA001~T,相似度为96.73%。适合的生长条件为NaCl含量0–5%(w/v)(最适0.5%),pH值6.5–9.0(最适为pH7.5)和温度20–45°C(最适37°C)。主要脂肪酸为iso-C_(15:0),anteiso-C_(15:0)和C_(16:1)ω7c alcohol。主要呼吸醌为甲基萘醌-7(MK-7)。主要极性脂为磷脂,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双磷脂酰甘油和一种无法鉴定的脂类。DNA中G+C的含量为37.4 mol%。根据其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鉴定结果,可以确定该菌为Bacillus属的一个新种细菌,命名为Bacillus acanthi sp.nov.。其标准菌的实验室编号为XY-L28~T,在德国菌种保藏中心和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保藏编号分别为DSM 104296~T和MCCC 1K03287~T。从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有明显抑菌圈的菌株,16S rRNA鉴定为bacillus属,命名为XY-K2 bacillus sp.。发现XY-K2菌体对HLJ(Alternaria solani)有较强活性,故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生物活性追踪实验发现其活性物质为水溶性非蛋白大极性物质。对其进行广谱抑菌研究,XY-K2对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亦有较强活性,继续用XY-K2对稻瘟菌进行离体实验,揭示该菌通过促使稻瘟菌孢子提前产生附着胞的抗菌抑制机理,同时对XY-K2进行了植物促生菌相关特性的实验,证明了菌XY-K2可以作为一种水稻植物促生菌并且可能作为新型天然农药的原料。(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红树林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们对与农业杀菌剂应用所产生的相关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关注,研发用于植物病害管理的环境友好型生物杀菌剂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已采集的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老鼠簕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鉴定得到113株细菌。对这些细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浸膏进行体外抗植物病原菌(细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Pst)DC3000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Pec);真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 HLJ65,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P131,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Ch16和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cf1)活性筛选发现,26%的菌株在浓度为50μg/mL对多种农业上重要的植物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其中,部分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浸膏在具有抑制茶树炭疽病菌和稻瘟病菌生长的同时,还能够显着抑制水果和水稻中炭疽病和稻瘟病的发展。此外,10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菌株,在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浸膏的活性浓度25μg/mL下,对小球藻的正常生长表现出低毒甚至无毒特性。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来自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植物根际微生物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药"开发潜力,并为低毒高效的天然产物农业抗菌剂的研发提供菌株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树林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罗松英,陈东平,陈碧珊,全晓文,柯思茵.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的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19
[2].王开玲,李飞腾,马瑞,王钰,徐颖.香港米埔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抗植物致病菌活性成分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孙茜茜,易小平,廖文彬,代正福.热带红树林土壤性质与红树林物种组成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9
[4].吴霜,刘聪,杨立芳,龙寒,禤金彩.3株红树林土壤来源菲降解菌的鉴定及其降解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5].赵泽阳,赵志忠,付博,邢瑶丽.海南岛北部地区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J].广东农业科学.2018
[6].叶景静,郑红芸,吴越,蒋莲秀,陈建宏.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
[7].陈碧珊,苏文华,罗松英,莫莹,刘潮明.雷州半岛红树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8
[8].沙聪,王木兰,姜玥璐,林光辉.红树林土壤pH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J].科学通报.2018
[9].罗松英,王嘉琦,周敏,叶嘉雯,柯思茵.湛江东海岛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8
[10].马克.米埔红树林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