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离子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离子束,黑稻,株型,叶面积
氮离子束论文文献综述
黄雅琴,李尽哲,叶兆伟,黄群策[1](2017)在《氮离子束对黑稻光合性状的诱变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氮离子束对黑稻光合性状的诱变效应,以不同剂量梯度的氮离子束对信阳特种黑稻进行辐照,观察并分析其对黑稻的茎蘖动态和光合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离子束的注入抑制了茎蘖数的增加,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和产量,随着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表现出剂量效应;离子束辐照后,黑稻的株型指标发生了变化,叶绿素含量随着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表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还出现了叶绿素突变体。研究证明:氮离子束对黑稻的光合性状具有显着的诱变效应,在黑稻诱变选育方面,氮离子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阔阔,王钰,万田,庄晓晓[2](2016)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氮离子束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洛伐他汀产量,以红曲霉M14为出发菌株进行N+束诱变。诱变剂量分别为:78×1013、130×1013、182×1013、234×1013N+/cm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诱变菌株发酵产物中洛伐他汀的含量,筛选正突变菌株。结果显示,诱变剂量为130×1013N+/cm2时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正突变率。最优诱变菌株M50-2洛伐他汀产量4.42 mg/g,相对于出发菌株提高70%。对其进行12次传代培养,发现产洛伐他汀的能力下降了2.3%,表现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该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4期)
李畅,王钰,梁昌柱,董先茹,凡启超[3](2015)在《金福菇氮离子束诱变及诱变菌株性状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福菇出发菌株采用氮离子束进行诱变,通过低温筛选出5个菌株,测定诱变后各菌株的出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和总糖、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以及降血脂成分洛伐他汀含量,筛选出营养和保健价值较高的优质突变菌株。结果表明,金福菇诱变菌株JF-004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到76.64%,其每栽培袋平均产量为(191.60±1.80)g。诱变菌株JF-004的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5.26%和9.26%,具有适中的总糖含量和较低粗脂肪含量,符合低脂肪、高纤维的膳食结构;同时JF-004的洛伐他汀含量在所有菌株中也达到最高,子实体中含量为(10.180±0.123)μg·g-1,是一株营养和保健价值较高的优质诱变菌株。(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林玉,黄群策,张书艮,赵帅鹏[4](2013)在《低能氮离子束与UV-B增强对水稻光合及蒸腾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索缓解增强UV-B辐射对植物光合系统损伤效应的方法,该文研究了在3种不同剂量低能氮离子束的作用下,增强UV-B辐射对水稻光合作用日变化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16.46kJ/m2·d)降低了水稻孕穗前期叶片的净光合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的含量,而提高了水分利用率(WUE)、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与b(Chla/Chlb)的值。与单独增强UV-B辐射处理相比,剂量为3.0×1017N+/cm2的低能氮离子束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显着的提高了Pn、Tr、Gs、Ci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等指标。因此,剂量为3.0×1017N+/cm2的低能氮离子束处理可能缓解了增强UV-B辐射对水稻造成的损伤。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索离子束生物技术和多种诱变源对水稻生理特性的综合效应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5期)
任杰成,许瑛[5](2013)在《氮离子束诱变创制冬小麦新种质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课题组从2008年开始,分别针对当前小麦生产中推广的长6878、晋麦68号、吕旱1608共3个品种,采用不同剂量低能氮离子束辐射其干种子,经过3~4代连续选择,使明显的突变性状基本保持,获得矮秆与各种突变类型。试验重点研究长6878诱变处理后的变异情况,并确定了利用氮离子处理冬小麦的最适注入剂量为6×1016N+/cm2,最适注入速率为10 mA×28 kV。(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季良,王仙,彭琳,聂石辉[6](2013)在《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对大豆产量性状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3种剂量的N离子束注入(4×1016,6×1016和8×1016N+·cm-2)和3种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100,150和200 Gy)处理4份大豆干种子,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其M6代产量性状和品质进行研究,比较2种处理方法对大豆产量性状及品质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新大豆3号4×1016N+·cm-2离子束注入处理单株荚数显着增加,6×1016N+·cm-2离子束注入处理产量极显着增加;合99-756 8×1016N+·cm-2离子束注入处理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显着减少,6×1016N+·cm-2离子束注入处理百粒重显着减少,100 Gy60Co-γ射线辐射处理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100,150和200 Gy60Co-γ射线辐射使脂肪含量显著提高;新大豆8号4×1016和8×1016N+·cm-2离子束注入、100和200 Gy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单株粒重显著减少,4×1016和6×1016N+·cm-2离子束注入及200 Gy60Co-γ射线辐射处理产量极显著或显著增加;N离子束注入和60Co-γ辐射对石大豆2号产量、各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因此,诱变育种目标应根据材料的敏感性、诱变方法和剂量综合确定。(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赵梦鲤,李德军,郭美仙,张艺腾,刘小绮[7](2013)在《氮离子束诱导碳纳米管功能化对其细胞相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尝试区别于传统化学接枝方法,使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表面N离子轰击处理,研究N离子修饰后的碳纳米管表面细胞黏附与生长特点。方法利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技术在化学气相沉(CVD)方法制备的MWCNTs表面轰击氮,并将制备材料与未处理的MWCNTs进行细胞生长与黏附的对照实验,研究其细胞相容性变化。结果在0.5 d、1 d、3 d、5 d、7 d,对碳纳米管组和低能氮离子束轰击的碳纳米管组细胞进行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实验发现,低能氮离子束轰击的多壁碳纳米管在第1到7天之间,生长浓度逐渐增加,大量分裂细胞,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增多。第5天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平缓,进入衰亡期。然而3种低能氮离子束轰击(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十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4-01)
董先茹,叶翔,梁昌柱,李畅,闵笛[8](2013)在《氮离子束诱变蟹味菇菌株的营养价值及油菜秸秆栽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氮离子束诱变蟹味菇菌株,通过测定出菇产量、生物学效率、麦角甾醇含量、糖与蛋白质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筛选出优质突变菌株X-004。X-004菌株的产量、麦角甾醇、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在各诱变菌株中均为最高,产量达139.22g,麦角甾醇在菌盖中含量为4.228mg/g,菌柄中为1.690mg/g,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分别达到35.41%和23.29%。该菌株的最适油菜秸秆栽培配方为:油菜秸秆35%,棉籽壳35%,麸皮13%,蔗糖1%,过磷酸钙1%,玉米粉5%,米糠10%。(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3期)
王军,王瑞,杨晓野,杨莲茹[9](2012)在《低能氮离子束诱变选育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理想的生物防治捕食线虫性真菌菌株,达到利用自然天敌有效控制家畜寄生性线虫病的目的,作者利用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胞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分生孢子,测定分生孢子萌发后菌丝的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及菌株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筛选正突变株。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束具有诱变少孢节丛孢菌的潜能,诱变后的1株少孢节丛孢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呈现出了正突变效果。(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万红贵,王文娟,缪玲玲,张波,汪文进[10](2012)在《氮离子束注入诱变选育胞外多糖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氮离子束注入胞外多糖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来获得胞外多糖高产菌株。氮离子注入过程采用的能量为10 keV,剂量为60×1014–140×1014cm-2。根据其存活率及突变率确定最佳的注入剂量。结果表明:菌株存活率曲线遵循氮离子注入生物效应的"马鞍型曲线",当注入剂量为120×1014cm-2时,获得了最佳的诱变效果。通过筛选和连续5次传代,获得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突变株,其多糖产量达到3.29 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9.20%,且发酵周期缩短了6 h。(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氮离子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洛伐他汀产量,以红曲霉M14为出发菌株进行N+束诱变。诱变剂量分别为:78×1013、130×1013、182×1013、234×1013N+/cm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诱变菌株发酵产物中洛伐他汀的含量,筛选正突变菌株。结果显示,诱变剂量为130×1013N+/cm2时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正突变率。最优诱变菌株M50-2洛伐他汀产量4.42 mg/g,相对于出发菌株提高70%。对其进行12次传代培养,发现产洛伐他汀的能力下降了2.3%,表现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该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离子束论文参考文献
[1].黄雅琴,李尽哲,叶兆伟,黄群策.氮离子束对黑稻光合性状的诱变效应[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
[2].李阔阔,王钰,万田,庄晓晓.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氮离子束诱变育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3].李畅,王钰,梁昌柱,董先茹,凡启超.金福菇氮离子束诱变及诱变菌株性状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
[4].李林玉,黄群策,张书艮,赵帅鹏.低能氮离子束与UV-B增强对水稻光合及蒸腾速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3
[5].任杰成,许瑛.氮离子束诱变创制冬小麦新种质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2013
[6].季良,王仙,彭琳,聂石辉.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对大豆产量性状和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
[7].赵梦鲤,李德军,郭美仙,张艺腾,刘小绮.氮离子束诱导碳纳米管功能化对其细胞相容性影响的研究[C].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叁十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8].董先茹,叶翔,梁昌柱,李畅,闵笛.氮离子束诱变蟹味菇菌株的营养价值及油菜秸秆栽培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
[9].王军,王瑞,杨晓野,杨莲茹.低能氮离子束诱变选育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J].畜牧兽医学报.2012
[10].万红贵,王文娟,缪玲玲,张波,汪文进.氮离子束注入诱变选育胞外多糖高产菌株[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