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论文

王歆: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以及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社会成员的认同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尤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体系下,兵团人的社会认同关系到兵团未来发展和战略安全。不同的生命历程折射出兵团的社会历史变迁,代际兵团人由此也有了一个从认同、继承到迷失的变化过程:从第一代人对兵团各项事务高度认同以及体现在行动上的无私奉献,到第二代人对兵团体制及社会发展有了理性地批判并采取各种策略适应变迁,再到第三代及第四代人对兵团组织概念上的认知模糊淡化以及表现在意愿和行为上的逐渐疏离。这种危机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纠结和激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比较所引起的不平衡心态。

[关键词]生命历程;代际;兵团人;社会认同

一、问题提出

在新疆行政区划内部有一个在行政等级上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级,享有和其他省市、自治区同等地位的特殊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接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的双重领导。尽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国民中少为人知,但它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兵团创建、发展、撤销、恢复到改革开放后经历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大变革、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变迁,使人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疆兵团成立65周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征程,其内部成员也经历几近三、四代的代际继替,他们时刻坚守屯垦戍边的职责,“屯垦”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着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新疆的社会进步与民族团结;“戍边”一方面守卫国家边防,另一方面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

正因为金兰重地,一定也是日军拼死夺取的战略要地,所以,第三战区长官部的意图是,死守金兰,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有效滞敌,同时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大量消耗敌人的粮食弹药,为衢州保卫战赢得重要时间和空间……

考察不同代际兵团人的生命轨迹,解读不同代际兵团人对兵团的认知和评价,是认识、了解兵团人以及兵团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所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和变化,更能透视历史和社会,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才能引领未来。

二、兵团认同代际变迁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框架

(一)兵团认同代际变迁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变化。生命历程理论对于仍处于加速结构变迁的中国,二者可以相互契合,需要将研究问题与社会变迁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脱离社会变迁,我们很难做出完美的解答,尤其是以社会学角度考察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从代际视角出发,把生命历程理论引入到对兵团认同的研究中来,对于深入探讨兵团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还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任何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价值,其目的并不是形成理论本身,而是在分析产生理论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探寻社会事实的客观规律所在。对现实的认识和分析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工具。但在现有的研究中,还尚未发现充分的理论专门研究和解释变化发展中的兵团问题。本文希望可以借助于生命历程理论这一学术工具,将社会学前沿理论与草根精神结合起来,来洞察兵团社会和兵团成员,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观照兵团在代际之间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并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二,现实意义。兵团在新疆乃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屯垦戍边的职能。屯垦戍边是国家赋予兵团的职责,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兵团戍边的重点转移到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破坏活动的任务上,要对三股势力做斗争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兵团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一种良性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得身处其中的兵团成员愿意为之效力。兵团从建成之初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创造了引人注目的辉煌,到改革开放之际经济发展缓慢、人才资源外流等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兵团的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兵团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对自身内部的运行情况、自身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内部成员对本组织的认知和评价都要有所了解和认识。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认知、评价和诠释,乃是个人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和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

(二)生命历程理论框架在兵团认同代际变迁研究中适用性

所谓人生历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人类生活中文化和社会变化影响的年龄阶层角色和生活事件序列。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生命历程理论试图找到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试图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从以上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生历程理论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社会规定的性质,也就是说,生活进程事件和角色是由社会构建的,它实际上强调了习惯性力量的作用;另一个是“年龄层级”的性质,也就是说,同一事件是否发生在关键时期,对人类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实际上是很强的。关键是个人的生物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结合,这也是其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方面。

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集中在个体生命、结构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生命中一系列受社会变迁影响的生命事件的序列和转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个体后期生活的影响。这项研究的先驱是托马斯、兹纳涅茨基和埃尔德。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它倾向于弥合个体与结构之间的鸿沟,试图整合微观和宏观因素,跨越不同层次的个体和社会研究,发现超越个体生命的社会力量,塑造个体,并在这些力量下调整和建设个体。

对于第二代,面对兵团在新的发展时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他们有着较多的批判和不满,他们普遍体验到挫折感和被剥夺感,面对着个人无法逆转的社会发展和难以预知的变数,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的观念和行动适应这一发展和变化,这也是一种顺时应势式的理性抉择。适应实际上是个体选择重新配置资源的方式。二代人面对危机时,在个体能力不足,难以改变现状,适应危机的常见方式便是生活期待的转移。他们将改善自己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将自己未完成的生命历程置于子代的身上。这种转移现象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群体现象。

关于实行集体水利工程及其相关水土资源“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思考……………………………………………………… 柳长顺(2.21)

第二代兵团人是指第一代兵团人的子代,这代人大约出生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不平稳的时期,出生和成长在这一年代的人们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经济转轨、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以及新世纪的多元嬗变。他们经历了复杂的历史事件,遭遇了更多的曲折,有着明显的剥夺感和危机感。

采取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个人主动性。所有的自我都是由社会过程组成的,或者是以社会过程为依据组成的。他们是个人对这个社会过程的反映。同时,个人可以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主动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结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人们总是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人生进程。他们在社会中所做的选择不仅受情境定义的影响,而且受个人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第三,相互关联的生活。“相互联系的生活”原则是指互动的社会生活,它是人们一生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不仅表现在横向的人际网络和人际关系资源中,而且表现在纵向的历史文化传承中。

第四,生命的及时性。生命的暂时性是指生命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社会时间。它也指个体之间生活过程的协调发展。这一原则有三个含义:第一,时间性是用年龄层次的概念来组织一个人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和事件的一种方式;同时,它也是以适当的方式安排一个人生活中各种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过程和历史地位。及时性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认为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它代表了一种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生活历程和发展轨迹相结合的观点,表达了对相关生活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该原理也可以作为评价人与环境匹配程度的标准。

第二代的成长、受教育、就业等经历都同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事件明显不同于其他代。他们命运坎坷:童年正值成长,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少年正值学习,却又罢课下乡;青年正值恋爱,却遇到感情压抑最为严重的年代;结婚要房时,还需论资排辈,只能等待;当要提干时,干部却要年轻化;子女要上学时,学校实行并轨收费;时至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时,又碰上企业破产裁员……许多照顾和补偿,都是到第一代人止,许多竞争优势又为下一代人所占有。第二代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曲折、坎坷,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生命阶段出现了迥异于常态的紊乱和错位现象,这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对自身生命状态体验的失衡与混乱,对社会制度体系的埋怨。

三、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的兵团认同解读[1]

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代际差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不同代际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每一代人都是带着社会变迁的印记进入生活轨迹,其背后都是社会变迁的宏观图景。生命历程理论就是将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不断细化进而渗透到个人,由此,宏观的社会就和微观的个人沟通和联结起来了。

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后消融区发生液化性坏死并导致颈部皮肤红肿破溃的现象,虽然临床少见但并不罕见,其确切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液化与吸收失衡”假说的提出为探索其潜在机制提供了线索。采用超声引导下扩开皮下窦道助其自然引流,避免外科手术切开引流造成的二次损伤和颈部切口瘢痕形成,符合患者选择微创消融治疗的初衷。本研究提供的 4 种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消融区液化性坏死的预防措施有一定效果,但尚不能杜绝消融区液化性坏死的发生。

历史和社会的变迁给经历过的每一代人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同的出生列队人群由于其在经历、角色、生命周期等特殊阶段的差异而呈现出显著的代际特征。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每一代人所经历的社会生存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这造就了每一代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言,它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社会特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迁,生活在其中的老、中、青三代人因其迥异的历史和社会情境,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下面就借以生命历程理论中的四个核心原理分别对不同代际兵团人的社会认同进行解读。

(一)一定时空中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旧有的状态逐渐消失,这将导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和自我个体意识的不断觉醒。21世纪是一个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时代,处于这一时代的人们不再去思索“人为什么活着”的带有目的性意味的形而上的问题,而是要很现实地获得“人怎样活得更好”的带有工具性意味的形而下的答案。这是新时代青年的价值思维转向,即从原来追求理念到强调实用性。成长于这一时期的兵团青少年,目前基本上还身处于家庭和学校的单一轨迹之中,他们还没有完全投身于复杂的社会,其社会化的程度也还没有真正成熟。对于他们来说,吃穿住都不用他们操心,父母会竭尽所能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加之现在的应试教育,使他们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争取考上好的大学,然后有好的工作和生活,至于其他,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心和关注了。因此,对于兵团的一些事情,他们认识是模糊和淡化的,当然其对兵团各方面的评价也是感性的、不确定的。他们对兵团没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产生不了深厚的情感,仅仅在与其他地方的感观比较中,就轻而易举地“抛弃”了兵团,而更加向往发达的地方和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一,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个经历了巨大变化的社会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他们面前呈现的社会景观是不同的,因此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机会和个人所受到的社会约束也是不同的。个体生命嵌入其历史时间和特定区域,并由此形成历史时空。

点加团队采用“团队——小组”的二元育人模式,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将团队分割为数个独立的科研小组。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由传统的科研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科研项目的选择,科研工作的开展及进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对科研有一个直观、丰富的理性认知。该模式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的自主运行。让学生以第一身份去亲历科研活动,对培养具有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以下将从科研团队和科研小组两方面进行介绍:

对于第二代而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好是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也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开始自己新的工作和生活的大好时期。而正当他们想在一个新的时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之时,此刻的兵团却因为种种因素,各项社会、经济事业都在走下坡路,甚至曾经一度在政治上也没能得到中央的肯定被中央取消。对于经历过此事的二代兵团人,在对兵团这样一个政治意味极强的组织的思考,便增加了一分理性。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确立起来,国家和社会、政治和经济,这些开始出现分离,社会成员逐渐得到解放。人们不再盲目地依附和趋同,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判断理性地分析社会。如果说改革前的中国社会被称为总体性社会,那么改革后的社会,差异与分化就是最为突显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兵团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已经从曾经的辉煌和领先地位慢慢落到了队伍的后列,并且,在兵团这个大组织的内部也开始出现差异和分化;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组织在新的发展时期步履艰难和不适应性。相对于老一代人,第二代兵团人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自主性和思辨性,人们对兵团的认知和评价有了更多的理性和辩证的思考。

第一代兵团人是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兵团的创建而从全国各地来疆进行屯垦戍边的知识青年、转业军人、转移劳动力及其家属等。解放初期,新中国的成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憧憬和追求,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人们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号召之下,广泛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运动当中。人们几乎不分男女老幼,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统统投入到改变一穷二白的苦难现状、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事业的大军当中,其间没有性别、学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的差距。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新生的兵团正是他们发挥满腔的政治热情与劳动干劲的平台。加之此时的兵团带有比较鲜明的军队性质,兵团成员就像是垒墙的砖块,组织制度就如同“水泥”,成员被严格的组织制度垒在一起、结结实实地夯在一起。同时,以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单一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使得整个社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革命主义和精神至上的价值体系为特征而高度整合在一起。这一代人对兵团的认可程度很强,在历史变迁中如同获得了一种不可消弭的精神“胎记”,并表现出厚重、稳定、精进、强健的同一性。

(二)个人能动性

第一代人对兵团的评价是正向的、积极的和高度认同的,因此,表现在行动上,他们一切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并普遍地把追求兵团整体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能够很好地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任务——屯垦戍边。

为了阐明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埃尔德总结了生命历程研究范式中的四个核心原则。

第三代人逐渐指向自身利益,随着城乡差距与疆内外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的经历,一些人选择了离开兵团,“孔雀东南飞”,选择适宜自己的地方,朝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项资源更加优越的大城市去发展自己的未来。

(三)相互联系的生活

历史是一种经过沉淀的叙事过程,作为“过去”阶段的历史,它不仅仅是史料和文献,更重要的是,它为“现在”提供了对比的依据和来源。可以说,随着历史的发生和发展,观念、道德以及与他者共有的相互熟悉感和认同感是在历史之中并由它完成的。事实上,行为主体在历史的冲滤中,在社会交往互动中,不断地获得对于自己和他者的历史和现在的看法,也就是对于过去的来源和现在的位置的确定。

再说许沁,为了偷税,为了多赚利润,竟不择手段去行贿公务人员。私欲就是魔,窝藏在许沁心里,迫使她做出此等肮脏之事。

老一代拥有的最大财富是历史,所以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做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同时,他们也更习惯于对现实问题作纵向分析和透视。当然,改革开放的环境开拓了他们的横向视野,这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成熟性和深度上比年轻人更为审慎、严肃。随着时间、空间以及生活际遇的变化,他们也会面临多重认同的选择冲突或者原有认同的消解、新认同的重构问题。但实际上,虽然各种能被直接觉察到的具体社会现实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主体也会随之自然地、迅速地消解原有认同、形成新的社会认同。人们是有一定的“库存记忆”的,而且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老一辈人身上也发现,在经历了几十年后,他们对兵团的认知和评价仍然基于几十年前令他们最难忘的岁月,他们曾经历过的那些事件往往积淀在意识的最底层,并形成他们最坚固的观点,以一种社会记忆的形式保留下来并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

第二代人,他们习惯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过去,看待当前,他们往往以辩证的思维去评价历史,从横向的比较中发现现实的不足,并归之于历史或现实的失误。

第三代人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从理想的标准或模式出发,着眼于未来,与未来目标不相符合的便给予否定甚至离弃。他们更相信自己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未来。

每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境遇不同,导致每一代人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价值曲线。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出现不同,形成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就代际关系上,老年人更趋向于回忆,中年人想要安稳,而青年人则以奋斗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四)生命的时间性

第一代人的主要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期是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兵团对全体职工(城市职工有单位组织,团场职工有连队组织)连同其家属、小孩都采取全权负责的组织形式,做到衣食温饱,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福利几乎覆盖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即便在当下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他们也已到退休年龄,能够旱涝保收地领到退休工资,可以安稳地度过晚年了。

聚束钻井液配方2#2%BTJ+0.2%TSN+0.3%QYHN+0.5%HFL+0.3%LV-CMC+1.5%HFL-2+0.3%HMP+1.5%HBJ-3+1%HCM+1%HAS+7%LHJ+1%HLB+2%QCX-1+BA;

从以上对生命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介绍可以看出,生命过程的分析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整个生命过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二是研究社会的代际传递。第三,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它要求我们从多个时间维度来研究个体生活,特别是年龄、同龄人、历史环境和年龄变化的影响。总之,必须将社会历史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才能对人的生活进行精细化。

兵团的第三代,计划生育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严格执行。他们的生活本身也变成了升学要缴费、就业没保障、结婚要买房,一切都得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一切全凭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与成长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上代人上学全免费、就业包分配、房子是福利,一切都由国家或集体全盘包干的生存境遇完全不同。这一代人对组织、集体总有一种或多或少的隔膜,对离他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组织的评价也不高,而却对个人主义情有独钟。他们甚至还没有步入社会,已经熟稔了“过来人”的教训:生命如下棋,一步错了,满盘皆输。

四、结语与启示

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角度看,宏观的、结构化的社会历史力量塑造了个体的生命轨迹,也影响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可以选择他们想走的路,但这些选择不是在社会真空中做出的。所有的人生选择都取决于社会机会和历史限制。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主观选择和自觉行动,充分利用当时社会条件所提供的机会,尽量减少历史和社会环境对个人自主选择行动的限制,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历程,但他们不能摆脱社会环境形成的制约,更不能完全摆脱社会历史的约束条件。总之,个人的生活历程并非完全由个人随意选择,而是受其生活的特定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具体的人生历程是宏观社会历史条件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是相互制约、不可或缺的。

对于小说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围绕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提问,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定位人物形象。结合文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对文章细节变化的提问,从而把握文章脉络与事情发展走向,领略小说的剧情发展变化。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疑问,通过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从文章整体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注重把握文中提及的主要线索,善于利用问题指出文章主线发展,推动教学深入。

人们所具有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一方面取决于他们曾经的社会经历,这个经历尤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外在于个体的意志,是社会结构力量造成的,是历史的力量。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就强调:“如果不参照他们在日常生活的环境在其中组织起来的历史结构,就不能理解男女众生们的生活历程,以及他们所成为的形形色色的个人。历史变迁不仅对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意义,而且对人们的品格,即人类的种种限制型和可能性有意义。”“不参照贯穿于个人生活历程的各种制度,就不可能完整理解个人的生活。因为这个生活历程记载了他的角色获得、角色失落与角色调整,并且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记载了他的角色转换。”

不同世代的生活时空及其相关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年人、中青年人在一个时空中共存。一方面,他们面临着相同的社会环境,因为他们共存于同一时空;另一方面,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因为他们曾经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需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具有相同的位置,使“和平共处”既可以存在于同一时间和空间,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潜在的代沟;第二,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代都会经历代际发展的过程。青春,中年到老年,因此,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生活时空中,青年、中年、老年人的需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青年之我”与“中年之我”“青年之我”“中年之我”也会有所不同。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分析与蝙蝠优化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吴云,雷建文,鲍丽山,李春哲//(20):67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剥离卢梭论说中的政治意味,可以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社会之中。换言之,人是无法孤立存在的,他秉承确定的生物特性,成长在既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当中。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就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开始其生命历程。与之相伴的年龄、性别、族群等本原意义上的独特的个体生物属性,在社会交往中得以不断拓展,并被烙上无法剔除的社会生活印记。社会生活因此而涵盖并超越其个体生活。因此,要把个人的生命轨迹置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代际不同的生命历程折射出兵团的社会历史变迁,由此可以看出,兵团经历着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利益矛盾的凸现、经济发展缓慢与地区差距、观念转变与价值失范等问题,几代兵团人由此也有了一个从认同、继承到迷失的变化过程:从第一代人对兵团各项事务高度认同以及体现在行动上的无私奉献,到第二代人对兵团体制及社会发展有了理性地批判并采取各种策略适应变迁,再到第三代人对兵团组织概念上的认知模糊淡化以及表现在意愿和行为上的逐渐疏离。这种危机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纠结和激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比较所引起的不平衡心态。它的弥散和扩展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兵团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形成直接的威胁,同时也体现出兵团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之间的距离。组织成员实际生存状态的呈现和心理状态的宣泄所表现的正是组织制度设计构想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裂隙。

屈哨兵提出了发展好教育的广州路径,分阶段启动卓越校长培养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新一轮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等,使得广州好教育的五重内涵都有了抓手与方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广州好教育”这盘棋也因此下得更精彩、更久远。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兵团人对兵团的认同,提高兵团的凝聚力和发展力,从而有效地完成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成为一个重要和迫切的问题。任何制度只有同社会现实相适应,与目标群体的基本诉求相吻合,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功能,才能使制度与制度的目标群体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在结尾部分提出加强兵团认同的策略问题,希望能够找寻一种接近现实的、合情合理的路径思考,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期望唤起更多的社会关怀来帮助兵团走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1999(6).

Identity,Inheritance and Disorientation: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of the Corps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ourse

Wang Xin Xing Yuhong Zhang Jiarui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297(2019)04-0083-07

[作者简介]王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邢玉红,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张佳瑞,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与政府管理专业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研究”(批准号:cx965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丁艺龙

标签:;  ;  ;  ;  ;  ;  ;  ;  ;  ;  ;  

王歆: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