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具身性与整体的人*
——解析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 李莉莉
内容提要 在由笛卡尔的二元论所引导的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中,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被区别开来,人被分解为心灵与身体,并以分裂的方式加以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不仅导致认识论困境、心-身问题困境,也使认识的起源问题成谜。从狄尔泰、詹姆斯、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中,可以洞察到一种现代哲学思潮,它在批判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同时,通过重新解读身体的观念,不仅消解了主-客对立与心-身对立,也消解了作为实体的意识观念,不仅提供了关于认识起源问题的回答,也着力重塑了心智的具身性和人的整体性。
关键词 现代哲学 具身性思潮 心智具身性 整体的人
近代以来,在笛卡尔二元论的影响下,人被以分裂的方式加以理解,思想家们和研究者们要么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感兴趣,要么从客观主义的视角将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实际上,在这种分裂的世界观中,心灵成为与身体无关的、抽象的、超越性的心灵;身体成为与心灵无关的人为概念化的身体。在流行的普遍观念中,身体就是那个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身体,而不是那个与“我”共存的、“我”体验着的、无需寻找而直接使用的身体。而后者正是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所提出的“现象的身体”概念。实际上,梅洛-庞蒂通过阐述身体的现象维度,旨在提供一种存在论的视角,在这一视角中,人不再是对立的、矛盾的心灵和身体之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存在。梅洛-庞蒂的这种对人的理解方式代表了现代哲学中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超越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以威廉·詹姆斯的“纯粹经验”、狄尔泰的“生命存在”以及海德格尔的“人之此在”观念表现出来,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成了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一、具身性思潮的起点:对主-客二元对立的超越
通常,最直接的最素朴的观念是将主观世界看成是我们内在的思想世界,而将那个我们直观到的外部世界视为脱离于我们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笛卡尔在近代初期对这种素朴实在论进行了认识论的批判:那个所谓的客观世界一点也没有超出我们的经验世界。尽管笛卡尔最终承认存在两个相互平行的世界,即精神的和物质的世界,使其既是客观主义的创立者也是主观主义的创立者①,但是,由于笛卡尔将全部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在自身存在的基础上,又“承认‘清晰’和‘判然’(两样全是主观的)是真理的判断标准”②,因而从根本而言,笛卡尔是主观主义的。自笛卡尔之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成为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分流的标志。一方面,自然科学努力排除任何主观的因素,而追求全部现象背后的物理定律,世界成为依照某种理性存在的恒常之物,脱离人的主观经验的客观存在。随着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这种客观主义日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出自笛卡尔的一切哲学都偏向于把世界看成是唯有从我们对于精神的所知、通过推理才可以认识的东西,如此,所谓客观的世界不过是主观经验世界的一部分。
主-客对立的观念在近代的认识论批判中经历了一种内涵的转变,由主观经验世界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对立演变为意识机能与经验内容的对立,而其中的转变更为根本地发生在对所谓 “客体”的理解上。“客体”由意指外在的物理世界演变为意指意识经验的内容。这种经验主义的立场中,意识作为一个不同于物质的实体存在的观念被抛弃了。但是在很多思想家看来,意识仍然作为事件的见证者而存在,并认为意识是具有一种内在结构的东西,这种内在结构在本质上仍是二元的,它像油彩一样具有溶剂和颜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截然分开。而在詹姆斯看来,精神实体的观念需要被彻底地抛弃,并用纯粹经验来取代之,以排除一切形式的二元论③。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因就是力图超越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詹姆斯用“纯粹经验”来消解这种对立。在詹姆斯看来,经验具有一种模棱两可性,“‘内’和‘外’并不是经验一来到我们这里就自带的两个特征……”④同样,“一个未分化的经验在一种语境中,扮演着一个知者的角色,在另一种不同的语境中却扮演着一个被知的东西,一个客观的‘内容’。……而且,因为它能够在两处同时表现,完全可以将它说成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⑤。
詹姆斯并非是对笛卡尔二元论思维方式进行批判的第一人,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尼采和叔本华的影响下从学科关系的视角论证了传统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的问题。狄尔泰认为,笛卡尔将当时已获得优势的自然概念发展为一种庞大的机械主义,这种机械主义认为自然这一整体内的运动量是恒定的。而笛卡尔同时又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即一个单独的灵魂可以从外面在这一物质体系中产生运动。这种自相矛盾使他不得不通过上帝观念来维持二者的相互作用,这“最清晰地表明了自然的新形而上学与传统精神实体的形而上学的不可相容性”⑥。狄尔泰分析了二元论思维方式的逻辑,即,当笛卡尔以普遍的怀疑确立起自我存在的前提后,这一“生动的自我经验在充足理由原则的基础上应用于外部经验时,实体的概念就产生了”,而所谓“精神实体”不过是转回了作为实体概念起源的生动的经验⑦。因此,二元论思维方式导致了近代以来两种立场之间的尖锐争论和冲突:一种是认为自然从属于意识的先验立场,一种是将人类精神归属于自然环境的客观经验立场。狄尔泰通过将生动的自我经验或精神生活放置于生命存在之中,从而消除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对立,即“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精神物理学生命单位的组成部分,这种生命单位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得到显示的形式”⑧。同时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混杂的和重叠的。因为“外在世界包含人类事实和精神意义”,而“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科学要在两方面把自然科学当作基础:第一,心理单位本身只有在生物学的帮助下才能进行研究;第二,自然是其有意识活动的中介和范围”⑨。
实际上,不论是詹姆斯还是狄尔泰,以及梅洛-庞蒂,他们通过批判传统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所要表达出的是同一个声音,即,没有绝对的主观,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可感觉的实在和我们对于这种实在所有的感觉,就在感觉产生的时候,两者是绝对同一的”⑩。 “世界就是我们知觉的世界”⑪,“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也就是我们自身所有的”⑫。
二、具身性思潮的核心:心灵与身体在“存在”中的统一
传统哲学的二元论使人们要么关注人的内在世界,既包括超验的理性也包括感官经验,要么在自然科学视域中关注生理学意义的身体,而具身性思想将关注点转向了人的整体存在,并将这种整体存在放置于世界中来探讨,从而将心灵与身体统一起来。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同样对笛卡尔主-客对立的二元论进行了批判,但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悬置了客观存在,最终进入主体我的纯粹思维领域寻求一切现象的源头,在本质上仍是笛卡尔式的立场。新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施密茨(Hermann Schmitz)“批评胡塞尔、萨特的现象学解决主客、心身关系的方式,仍属于传统生理学主义—还原主义的思维范式,没有脱离开笛卡尔先验我思的基础。并认为海德格尔离开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转向此在现象学,力图从存在论层面上解决传统心身二元论问题,比起胡塞尔来是一种突破……”⑬。 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来表示像我们这样的存在者,即“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⑭。同时海德格尔又指出,这种“此在”是一种在世的存在(Inder-welt-sein),我们总是属于世界。虽然海德格尔从此在的主体性出发最终又回到了主体的形而上学,但其存在论思想影响了梅洛-庞蒂,在梅洛-庞蒂那里这种存在论立场表现为他对身体的关注上,他赋予身体以一种突出的地位,即身体是我们在世存在的方式。
梅洛-庞蒂用现象的身体概念从总体上表达了这样一个立场,即人不是分裂的精神和肉体的机械混合体,人的任何一种属性、机能或特质都是一个整体存在的表达。不论是身体组织、身体的性欲还是语言,都是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表现。梅洛-庞蒂论述到,“心理-生理事件无法在笛卡尔式的生理学模式下来设想,也不能被设想为一种自在的过程和我思过程的并置。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不是一种两个相互外在的语词——精神与物质——之间通过臆断的裁定进行的融合。这种统一是在每时每刻存在的运动中实现的”⑮。我不用寻找我的身体就可以运用我的身体,我不用考虑我的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我只要直接地、自发地移动我的身体就可以到达我的意向目的。“我”与我的身体不是分离性的而是一体的。梅洛-庞蒂在其后期的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中提出“肉身”(the flesh)的概念,这是将心灵与身体统一起来的更为鲜明的表达。一方面“肉身”与传统作为物质的“身体”(the body)概念相区别,表示充满生命力的血肉之躯;另一方面,梅洛-庞蒂通过采用“肉身”(the flesh)概念来取代早先“具身性”(embodiment)一词的用处,因为“具身的”(embodied)含有心灵嵌于身体之义,虽然心灵与身体已经难分难解地彼此缠绕于一处,但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肉身概念则完全将心灵和身体合而为一。
⑭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页。
意识作为一个实体,或心灵、自我作为创造对象的绝对精神,其确定性在具身性思维方式中受到了质疑。可以说,从笛卡尔开始,“我”作为一个精神存在或一个意识被很多人所接受,对精神实体的确信同我们对外部物体存在的确信一样是一种直觉的结果。古老的实在论以对外物的直觉为根本,在认识论问题及世界的统一性上陷入矛盾。超验论的唯心主义以对“自我”的直觉为根本,而迷失在主观世界的虚境中。前一种直觉已经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中得到了批判。但后一种直觉却几乎是一切近代哲学在逻辑上陷入自相矛盾的来源。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对这两种直觉都予以批判,特别是后一种直觉。在《“意识”存在吗?》一文中,詹姆斯引用了当时一位哲学家的观点作为这种直觉的表达:“我们称之为意识经验之内容的东西都与一个以‘自我’为名的中心有着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只有通过这种关系,内容才得以在主观上被给予,或者出现”㉗。作为对这种观念的反对意见,詹姆斯提出,意识是不存在的,“那些死抱住意识不放的人,他们抱住的不过是一个回响,不过是正在消失的‘灵魂’遗留在哲学的空气中的微弱的嘘声而已”㉘。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结合遗传算法和直接搜索算法优化丹栀逍遥散的提取工艺 ……………… 苏本正等(24):3364
三、具身性思潮的结果:意识作为一个实体的消解
注释:
当然,从思想发生的顺序来看,现象学中的存在主义,以及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观点的影响㉓。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同样针对传统哲学中对物质和精神的割裂,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人的整体的生命,而这种生命的突出特征就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所对待的那个抽象的精神实在,而是人的一种生活的或生命的存在方式。狄尔泰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将呈现给意识的事实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被分离地给予的对象。与此相反,他倡导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于人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对象最初是从内部关涉地(from within)被给予的,是真实的且是一种生命之流㉔。狄尔泰认为体验是研究这种内在精神生活之链的唯一方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现象学以及具身性思想的源头。正如梅洛-庞蒂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所表达的,“世界因为包含有生命,已不再是被各个彼此并列的部分充满的东西,而是在行为发生的地方的自身‘塌陷’”㉕。而“行为所发生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被碎片化分解的东西,而是一个涌动生命能量的整体存在。
詹姆斯所驳斥的这种意识被视为是主观的构成物,或者是经验所由以镶嵌于其上的基底。对此,詹姆斯反证道,世界,不外乎知觉的世界和我思的世界,它们都是由一种可以被称为 “纯粹经验”的素材所构成的。纯粹经验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它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谈论或涉及。当它“是平实无华的未经限定的现实性或存在”时,它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这”。传统哲学中对思想与事物的区分在这里显得不那么合乎逻辑了,詹姆斯说,我们不能说一个现时的尺子具有广延性,而一把想到的尺子则没有。因为“每一个有广延的物体的适当心理图画都必须具有物体本身的全部广延。”物理的或知觉的世界与所思的世界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广延,“而在于在两个世界里都存在的各种广延的各种关系”㉙>。因此,区别于物体的意识实体是虚构的,真正实在的是具体的思想,而思想和事物都是用同一种东西做成的,即纯粹经验。意识并不是经验所由以镶嵌于其上的基底,“没有什么基底……经验本身,一般来说,可以从它的边缘上生长起来”㉚>。当然,对意识作为实体发挥作用的否定并不意味着意识果真不存在,“谁要是把意识这一概念从他的第一本原表里抹掉,谁就仍然必须设法以某种方式使这种职能得以行使”㉛。意识并非作为一个超越性的东西来实施其认识作用,它只是“我们的生动活泼的生命的一个职能,又为什么一定要认为它是一种时间以外的静止的关系呢?”㉜
同詹姆斯一样,梅洛-庞蒂也对传统意识观念持有一种批判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包括胡塞尔在内的一切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改造上。梅洛-庞蒂说,现象学主张“回到事物本身”,“这种回归绝对不同于唯心论者(idealist)之回到意识”,唯心论者“借助‘我不可能将任何东西领悟为存在着的,除非我首先在领悟活动中将自己经验为存在着的’,而将主体或意识分离出来”,同时这种纯理性的分析 (noetic analysis)“将世界的基础建立在主体的综合活动上。……相信能够回头追溯先前构成性行为所遵循的道路,然后在‘内在的人’中抵达一种总是被等同于内部自我的构成力”,而实际上,“真理并非仅仅‘寓于’‘内在的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什么内在的人……我的存在永远不应该被削减为我对存在的光秃秃的觉知,而是应该再加入别人可能拥有的对它的觉知”㉝。这样一来,具身性思潮通过消解意识的实体性,从而超越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鸿沟。
四、具身性思潮与认识的起源问题
传统哲学中作为一个实体的意识概念消解的同时,由这个意识所承载的认知主体的职能也就不复存在了,或者可以说认知过程并不像传统哲学所理解的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之分,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论述过了。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认识呢?詹姆斯说,如果我们将构成世界或一切事物的原始材料叫做“‘纯粹经验’,那么我们就不难把认知作用解释成为纯粹经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的一端变成知识的主体或担负者——知者,另一端变成所知的客体”㉞。即,认识职能的承担者不再是经验世界中那个纯粹的自我或意识实体,而可能是任何一段经验。在知觉性经验中,“知者和所知是同一件经验”,它在这一个结构里是知者,而在另一个结构里是被知。詹姆斯用关于房屋的经验来加以说明。他说,房间-经验处于两个进程的交叉点上,沿着不同的路径进入了两个结构中,一个是主体的个人传记,一个是房屋的历史。而认识的发生就是“某些外来的现象”以及“连结的特殊体验”加诸于原初的影像之上,从而形成一种连续和不断确证的过程,即构成了一种认识空间。这样那个原初的影像才会“被叫做知道实在的知者”㉟。“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这样的一些过渡被感觉到,那么第一个经验就认知最末一个经验”㊱。因此,传统哲学中理性主义或超验论者所提出的“‘一个’东西如何能认知‘另外’一个东西这整个问题,在‘另外性’本身是一个假象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就根本不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了”㊲。
废弃混凝土-水泥土强度特性及固化机理研究………………………… 栗霞,沈兴刚,杜俊,杨叶秀,李丽蓉(3-8)
1.4 观察及评价指标 采用CU和RT-3DE分别对患者右心功能进行评估检查,观察比较右心功能指标,包括RAA、RVDd、ΔIVC、RVESV、RVEDV、RVEF等。RVEF=RVESV/RVEDV;ΔIVC=(下腔静脉呼气末内径-下腔静脉吸气末内径)/下腔静脉呼气末内径×100%[3-5]。
同样,梅洛-庞蒂认为反思活动人为地构建了一个“自我”和“世界”,然后在二者之间寻求某种认知的关系,但实际上,“真实的东西必须被描述,而不是被建构或被形成”㊵。全部可被描述的真实,也是我们将“自我”与“世界”分离开来的起点就在我们的知觉中,“我的知觉场永远被颜色、声音以及转瞬即逝的触觉感受所充斥,我无法准确地将它们与我的清楚知觉到的世界背景关联起来,但是它们也是我无论如何都会立即‘放入’世界之中的东西,而从来不会把它们与我的白日梦相混淆”㊶。再者,我们无需判断就能够知道哪些是我们自己的构想,哪些是知觉的现实,“知觉不是一门关于世界的科学,它甚至都不是一个活动(act),一种刻意采取的立场;它是所有活动(acts)从中突显出来并预先假定的背景”㊷。由于“反思并非是从世界中撤退向着作为世界基础的意识统一体前进;它后退以观看像烟花一样绽放的超越性的形式;它松开将我们与世界连结起来的意向性之线,这样才能将之(意向性之线)带入我们的注意之中”㊸。因此,真正的认识的起源就不是那个反思所能达到的“绝对的心灵”,“彻底的反思”必须意识到自己依赖于一种非反思性生活㊹。以此为基础,梅洛-庞蒂构建了他的知觉现象学,把知觉视为一个具身性的过程,并从知觉中寻求认识的起源。
⑥ ⑦ ⑧ ⑨ ⑫ [德]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赵稀方译,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第 8、8、15、18、20 页。
由此,梅洛-庞蒂通过修正胡塞尔现象学的唯心论倾向而将超验论现象学发展为一种存在论现象学。我们看到,梅洛-庞蒂的具身性思想是在深入考察笛卡尔的认识论逻辑和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脱离这一思想史的背景和线索,具身性的意义将不复存在。因此,所谓具身性思潮的主旨和动因必须在广阔的哲学背景中得到理解。一方面,具身性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以近代以来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为前提和基点,意欲融合二元论思维方式中心与身的分离,并从整体的人的视角构建一种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另一方面,通过批判并超越二元论思维方式,具身性思潮消解了二元论思维方式下的意识实体概念,解决了传统认识论的困惑和难题,并对传统哲学遗留下的认识起源问题给出了更具启发性的答案。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了认识论的基础——毋庸置疑的“我”存在,并将“我”等同于一个思维之物、一个理性、一个心灵。然而,受时代精神所限,笛卡尔将理性的起源归于上帝,认为是上帝赋予“我”思想的能力。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表现为超验论的唯心论哲学。唯心论者到绝对的精神主体中寻找认识的起源,并对描述这种精神主体更感兴趣,从而极力否认感官经验作为认识开端的合理性。超验论的唯心主义所设定的绝对主体虽然具有一种合目的的统一性,但却“使世界不可理解地摇摆不定”㉖,它的主观主义色彩特别违反一般的常识。另一方面,倡导认识起源于感官经验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们,却透过感官看到了一个自然的实在,并帮助实在论再次复兴起来。认识作为自然之镜的隐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形成的。詹姆斯正是看到了近代哲学中所隐含的这一认识论困境,才提出了彻底的经验主义思想。
①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6页。
实际上,一种具身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或超验论的批判而否定了认识起源中的人为性。经验主义将认识的起源设定在感觉上,然而在作为部分、元素的感觉如何形成整体的问题上,经验主义常常诉诸于一些人为的联结机制。而理性主义及超验论则借助于一种反思性活动力图在主体之中寻找认识的根源。相反,具身性思维方式期望肃清一切意识的污染,而回到一个未被扰动的本源。这个本源在詹姆斯看来就是纯粹经验,而在梅洛-庞蒂看来就是知觉,在狄尔泰那里则是生命的原初状态。对此,詹姆斯和梅洛-庞蒂都谈到了反思的问题。詹姆斯认为反思具有一种人为分解经验之流的效力,他说“当反思的理智一旦工作起来,它就在流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可理解的东西。它把经验的各个元素和各个部分区分出来,加给它们一些不同的名称,而像这样分割开来的东西,它就很难再把它们弄到一起了”㊳。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回到直接的生活之流,即纯粹经验之中去,因为是它“供给我们后来的反思与其概念性的范畴以材料”㊴。
② Russell B.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NewYork:Simon and Schuster,Inc.1945:493.
③ ④ ⑩ ㉖ ㉗ ㉘ ㉙ ㉚ ㉛ ㉜ ㉞ ㉟ ㊱ ㊳ ㊴ [美 ]詹姆斯 :《 彻 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02、146、28、5、2、20、59、3、51、3、38、39、64、65 页。
⑤ ⑳ ㊲ James W.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M].New York:Longman Green and Co.,1912:10,161,60.
牙周手术前,两组患牙的TM均为Ⅱ度或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1,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0.00%和66.66%的患牙TM得到改善(转为Ⅰ度)(Z=3.873,Z=3.464;P<0.05);而术后6个月两组间相比则无明显差异(Z=0.218,P>0.05)(表2)。
氮肥工业的发展在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前提下还要通过创新来调结构促升级,引领经济发展。顾宗勤强调说:“中国氮肥工业要聚焦技术创新这一行业短板和弱项,继续建设国家级研发合作平台,为行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增添动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氮肥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企业在发展中要严格执行三废排放标准,通过标准倒逼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⑪ Merleau-Ponty M.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M].translated by Alden L.Fisher.Beacon Press Boston,1963:3.
Intensification of winter cold events over the past 16 years in the mid-latitudes of Eurasia and their causes
“你真的理解我?我就是想知道……到底谁在掌控我的世界?很多人都认为我疯了,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他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
⑬ 庞学铨:《身体性理论:新现象学解决心身关系的新尝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有人认为具身性思想正是在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著作中被揭示出来的⑯。而实际上,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同样流露出有别于生理学意义的身体观念,“当我们从外观去注视活的生物体时,最惊奇的一件事就是它们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⑰。习惯是身体与心灵交织于其中的交界面,是某种心理倾向包含在身体的态势中,或身体的某种趋向或认同反映在某种心理情绪中。“习惯之所以是身体与心灵的交织体,是因为身体不是机械的身体,而是可塑、可感、活性的身体”⑱。如果说在写作《心理学原理》时詹姆斯还尚未完全脱离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⑲的话,那么随着他的彻底经验主义思想的成熟和系统化,詹姆斯对心灵与身体内涵的理解逐渐趋向于一种具身性的思维方式。在一篇论述活动经验的论文中,詹姆斯说“对某种东西在起作用的任何一种把悟,就是对活动的一种经验”⑳。而“我”这个词所表示的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而只是用来区别活动所发生之处的地点名称,“就我们是‘人’,并且与一个‘环境’对立而且相反而言,我们身体中的运动表现为我们的活动”,“身体所在之处就是‘这里’;身体行动之时就是‘现在’;身体所触的东西就是‘这个’,其他一切东西都是‘那里’、‘那时’、‘那个’”。因此,那个以往被与心灵实体等同起来的“我”不过是表达身体作为被经验世界的中心——观察中心、行为中心、兴趣中心的一个名词,和“这个”、“这里”一样表示一种强调。“自我”不再是“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而是“总是被感觉在场的身体”㉑。“心灵是牢牢固着在身体上的”㉒。通过这种对“自我”概念的重新诠释,詹姆斯先于梅洛-庞蒂表达了“我就是我的身体”这一具身性思想。
实践经验表明,运用以上的方法,对于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检测准确率达90%以上,有效地防范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⑮ ㉝ ㊵ ㊶ ㊷ ㊸ ㊹ Merleau-Ponty 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M].Translated by Colin Smith.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2:88-89,ix-xiii,x,x,x-xi,xiii,ix.
⑯ ⑱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 2011年版,第79、71页。
⑰ ㉑ ㉒ James 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M].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1980:227,400,199.
⑲ 高申春:《詹姆斯心理学的现象学转向及其理论意蕴》,《心理科学》,2011年第4期。
㉓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㉔ Dilthey W.Descriptive psychology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M].Translated by Richard M.Zaner and Kenneth L.Heiges.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1977:27.
其中:Φ和φ分别是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和密度函数,表示现有试验点上的最小响应值,表示Kriging模型对x点仿真响应的后验估计。由式(4)可以看出:在已有试验点上重复进行仿真试验,不能改进目标函数(EI(x)=0);Kriging预测值越小于准则第一项的取值越大,说明EI准则倾向于在Kriging预测值小的局部最优区域选取新试验点;在Kriging预测标准差大的未探索区域,EI准则的第二项取值也大,说明EI准则兼具探索潜在最优区域的能力。
㉕ [法]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杨大春、张尧均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3~205页。
作者李莉莉,科学技术哲学博士,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乌鲁木齐 830017)
*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招标课题(17XJKD0306)成果,并受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心智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资助。
责任编辑 余 越
标签:现代哲学论文; 具身性思潮论文; 心智具身性论文; 整体的人论文;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