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温循环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

高低温循环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

一、高低温循环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畅[1](2021)在《钒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学和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价态丰富,结构种类繁多,钒氧化物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智能节能和能量存储等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二氧化钒(VO2(M))作为无机热致变色材料的代表,具有可逆的金属-绝缘体相变特性,相变前后光学、电学等物理性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红外伪装、热致变色智能窗和激光防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关于VO2(M)本身性能改善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报道,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已成为推进VO2(M)薄膜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的代表,羟基氧化钒(VOOH)和五氧化二钒(V2O5)具有丰富的价态和特殊的层状结构,在超级电容器等能量储存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如何获得高性能电极材料是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以智能窗和超级电容器应用为目标牵引,研究了钒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热致变色和电化学性能。设计了一种温和的低温热分解法。以非晶钒氧化物为钒源,制备出粒径均匀和分散性良好的乙二醇氧钒(VEG)纳米棒;以VEG纳米棒为前驱体,通过热分解反应成功地制备出VO2(M)纳米颗粒。发现热分解气氛和温度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尺寸、相变温度和热致变色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与ITO构成复合薄膜可以显着改善VO2(M)纳米颗粒在相变前后可见光透过率存在差异的问题;VO2(M)/ITO复合薄膜的最佳热致变色性能为:可见光透过率(Tlum)为48%、红外调控幅度(ΔTIR)为25%和太阳光调控幅度(ΔTsol)为11%。在外加电场作用下,VO2(M)/ITO复合薄膜具有可编程的红外开关功能。利用非晶钒氧化物作为钒源,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制备出VOOH纳米片,通过进一步的真空退火处理制备出VO2(M)纳米片薄膜。发现退火温度和真空度对VO2(M)纳米片薄膜的结构和热致变色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二维结构VO2(M)纳米片可以克服薄膜相变前后可见光透过率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而改善VO2(M)纳米片薄膜的热致变色性能,最佳的Tlum、ΔTIR和ΔTsol分别为47%、24.7%和 11%。以商用V2O5粉体作为钒源,成功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的VOOH纳米片。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由于VOOH纳米片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扩散阻力,在1mol/L的高氯酸锂/碳酸丙烯酯(LiC104/PC)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容性能显着增强,最高比电容(323 F/g)是VOOH纳米颗粒和文献中报道的VOOH空心球的3倍多,且在2000次循环后的电容保持率仍然可以达到70%,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以VOOH纳米片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空气中退火处理,成功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混合价态多孔V2O5纳米片(比表面积为56.9 m2/g)。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退火温度对多孔V2O5纳米片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发现低的V5+/V4+价态比有利于提高多孔V2O5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最高比电容可以达到549 F/g。

张博[2](2021)在《不同气候环境下土遗址防风化技术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长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土遗址发育不同程度的风化病害,其中降雨是土遗址侵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降雨侵蚀受到雨强、降雨时长、遗址表面坡度、遗址土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防风化措施环境适应性差异较大。近年来,土遗址防风化技术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遗址风化病害机理不清、加固材料失效机制不明,材料环境适应性研究尚未深入,严重制约着土遗址表面防风化技术的进一步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本文基于土遗址风化技术现状、文献梳理、环境数据分析、加固机理和失效机制研究,借助多场耦合实验室通过室内大型模拟试验,对PS、牺牲层以及软覆盖的环境适应性进行评价,提出不同措施的适用性范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土遗址赋存土壤环境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调查,查明了土遗址土壤环境分布特征,结合温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指标将土遗址气候环境划分为极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并明确了划分区的温度和降雨的边界条件。(2)土遗址风化的室内实验研究表明,降雨对土遗址的风化影响最大,遗址体黏粒含量越高,抗雨蚀能力越强。在不受其他因素介入时,温度对土遗址的风化影响有限,在高低温交替循环实验中,土体体积膨胀率不足1‰,土体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硬度、波速等均未有较大变化。干湿交替试验发现较为明显,不同土体的膨胀收缩率在1.7-7.0%之间,并且其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前两次干湿循环过程中。(3)不同坡度土遗址模型在不同雨强侵蚀作用下结果表明,45°是降雨侵蚀临界坡度,0-45°坡面侵蚀随坡度增大而增大,45-90°坡面侵蚀随坡度增大而减小,相同降雨量条件坡度越小,产流发生时间越短,且坡脚区域侵蚀最严重。其它条件相同时,降雨强度越大,产流时间、流速稳定时间、产沙量以及产沙粒径稳定时间越短。产流初期产沙沙径主要为黏粒和粉粒,随着产沙量稳定后,黏粒和粉粒逐渐减小,沙砾增多,直至接近原始粒径组成;坡度越小,初期黏粒和粉粒的含量越高,坡度越大,产沙粒径越快接近原始粒径组成。坡面风化程度与降雨渗透深度和坡度密切,相同降雨量下,坡度越小,渗透深度越深,风化厚度越深。(4)化学加固材料对浅表层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加固材料的粘聚效应不仅提高了土体的强度,限制了黏土矿物的活性,从而抑制了加固层膨胀和收缩能力。水对土体膨胀收缩的作用远远大于温度,干湿循环引起的加固层层界面差异性收缩是化学加固层失效的主要原因。通过降雨模拟实验表明,PS在极旱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当遗址坡度大于75°时,能够在干旱区适用,当遗址在室内保存或者不受水作用时具有更好适用性。(5)含有植物纤维牺牲层具有强度高、延展性好等特点,同时植物纤维能够提高抗雨蚀能力,对比未加固遗址能够提高60%以上抗雨蚀能力,并且与本体层界面具有较好的兼容性。通过降雨模拟实验表明,在50mm/h降雨强度下具有较好的耐久性,且受坡度的影响相对较小。考虑到尺寸效应,将降雨强度缩小50%作为安全储备,以25mm/h降雨强度为边界条件时,牺牲层能够在极旱区、干旱区以及半干旱区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在较小坡度使用。(6)软覆盖在降雨时能够延长初始产流时间、大幅降低坡面流速及产沙量,在强降雨地区具有非常好的抗雨蚀能力,其性能与植被密度有关。软覆盖的耐久性取决于所选植被的环境适应性,通过NDVI指数确定软覆盖能够在NDVI大于0.65(夏季)的地区使用,包括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其中潮湿地区NDVI全年大于0.65,而半湿润地区NDVI在冬季降至0.3,夏季能够恢复至0.65以上。由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干旱区以及极旱区土遗址风化层厚度较薄,此时适用于加固深度较浅的化学加固方式。而随着降雨量增大,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化层逐渐增厚,此时需减弱风化层的风化速率,牺牲层是较为理想的加固方式。潮湿地区降雨强度及降雨频率均较大,坡面侵蚀是最主要的风化方式,此时软覆盖能够有效提高抗雨蚀能力。以上成果揭示了化学加固、牺牲层和软覆盖的失效机制,通过降雨模拟实验提出了PS材料、牺牲层及软覆盖防风化措施的适用范围,为土遗址防风化保护研究及工程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艺铭[3](2021)在《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丁苯橡胶(SBR)改性沥青自从被发现及使用以来一直以较好的低温性能而着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荷载及频次的不断增加,SBR改性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的不足以及老化后性能劣化严重的问题逐渐在使用中突显出来,影响SBR改性沥青的使用与发展。为提高SBR改性沥青高温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使其应用于夏炎热冬寒冷地区的气候环境,开展SBR改性沥青的进一步综合改性研究。采用物理共混法,在基质沥青中加入丁苯橡胶(SBR)和热塑性酚醛树脂(PF)进行综合改性,制备成树脂橡胶改性沥青(PSBR)。通过物理性能试验,研究两种改性剂的掺配比例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PSBR的制备工艺参数。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结合CAM模型分析PSBR在宽温度域内的流变特征,研究PF对SBR改性沥青抗永久变形能力的影响;通过线性振幅扫描试验(LAS)研究PSBR的耐久性及抗老化能力。利用旋转薄膜烘箱(RTFOT)室内模拟沥青不同程度的老化,对比研究老化作用对沥青物理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荧光显微镜(FM)在微观尺度下研究沥青结合料的热稳定性,探究其行为机理。在此基础上,对PSBR混合料原样及经短期、长期老化后的混合料分别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老化、水侵蚀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Logistic损伤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损伤行为特征。此外,分别对PSBR混合料原样、短期及长期老化后的混合料进行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5/10/15、50/100/150)作用,利用半圆弯拉疲劳试验(SCB)研究老化、温度变化、冻融循环等气候环境因素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研究PSBR混合料的耐候性,考虑环境因素研究PSBR混合料疲劳寿命规律。研究结果表明:PF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SBR改性沥青的物理及流变性能,拓宽使用温度范围,使其适用于更高的交通荷载等级。SBR与PF的掺配比例及制备工艺参数对PSBR的性能影响较大,综合考虑PSBR性能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改性剂的最佳掺配比例为3%PF+4%SBR(S4P3),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剪切温度175℃、剪切时间45min、剪切速率为3500rpm。PSBR不但高低温性能良好,同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SBR在长期老化过程中,羰基及亚砜类化合物生成少且生成速率较低,丁二烯键裂解速率低,化学体系保持稳定性。PSBR、SBR和基质沥青中大分子(LMS)的含量与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及蠕变恢复率(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LMS的含量越高,不可恢复蠕变柔量越小,蠕变恢复率越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越小。PF加入后的SBR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明显改善,与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动稳定度能提高74%、累积变形量可降低25%;冻融损伤发展速度和冻融损伤程度更低,且老化作用对水稳定性的影响更小。建立了考虑老化和冻融作用的PSBR混合料疲劳寿命方程。SCB疲劳试验结果表明PSBR混合料具有更加良好的耐久性,加入PF可以有效减缓老化、冻融及水分侵蚀等气候因素对混合料耐久性产生的影响。与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PSBR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在10℃、15℃、20℃下分别提高了 65.7%、65.2%、75.7%;疲劳寿命损失率更小,且损失率曲线斜率低,具有更加良好的耐候性。综上所述,PSBR及其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及耐候性能,并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性能的稳定,适用于夏炎热冬寒冷地区的沥青路面。研究结果可为耐久性路面的建设提供技术性能优良、耐候性强的新型路面材料。

尚文勇[4](2020)在《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冻融—冲刷性能及融冰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变材料沥青路面,具有自调温功能,延缓高(低)温度变化对路面的影响,主动的融冰雪能力,良好的时效性为公路管理部门养护、处理冰雪灾害问题提供良好实施环境;相变材料沥青路面也为降低冬季特殊路段(山区长大纵坡、隧道出入口、桥梁路面、高速闸道)的交通事故率提供了帮助,但现今对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受冻融-冲刷性能、融冰性能的评价方法,及定量评价的指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论文通过对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冲刷性能及融冰雪性能试验,以更确切的评价方法提升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明确了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的融雪适用范围。首先,进行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通过路用性能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相变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影响较小,对水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能有一定提升,但对动稳定度有不利影响,应严格控制DTC的过量掺入。其次,通过冻融-冲刷试验对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劈裂强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冲刷性能的技术要求。试验结果表明:相变材料掺入能延缓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下降,4次冻融-冲刷循环下的空隙率损失率较为贴切反应了相变材料沥青路面受到充分的冻融-冲刷损伤作用;推荐空隙率损失率标准建议值≤25%。最后,通过融冰、融雪性能试验,提出了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融冰性能的评价方法及技术要求,明确了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的融雪适用范围。试验结果表明: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可处理掉47%~93%的路表薄冰;提出平均融雪速率反应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的融冰能力,推荐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的平均融冰速率应≥0.181g/min;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能较好地完成小雪降雪量下的融雪任务,一定程度上延缓中雪、大雪降雪量下,路面被积雪覆盖的时间,相比未掺DTC的沥青路面,有较好地时效性;推荐DTC的掺量范围为0.4%~0.5%。研究了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工艺,确定了质量控制要点;实体工程充分验证了调温效果和融冰雪能力;相变材料沥青路面每公里费用增加12%~20%的投资,相变材料的使用更为经济和环保且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罗蕾[5](2020)在《可焊性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富锌漆自问世以来经过发展与优化,现已成为防腐漆市场主体。然而绝大部分产品都不能满足带漆焊接的需求。因此,本文将对影响可焊性富锌漆性能的主要因素,如漆的稳定性,颜填料和粘结剂等的研究,研发一种附着力好,防腐性能性能优异,且具有可焊性的锌含量超过90%的富锌漆。以球状和片状锌粉为防腐原料,以PVB和KH-550为粘结剂,制备出稳定的,具有可焊性的碳钢防腐富锌底漆。研究了球/片状锌粉值,溶剂选择、流变助剂和粘结剂添加量等对漆性能影响,并对涂层进行了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附着力和显微形貌等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当球状和片状锌粉比例为9:1,助剂YB-201A,PVB,6900-20X,有机膨润土和KH-550添加量分别为1%、1%、3%、0.5%、5%,溶剂为异丙醇,正丁醇,乙二醇乙醚,二甲苯共同使用时,漆的防沉降和附着力性能达到最优。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涂层在耐盐雾、高低温循环等方面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为考核富锌漆在车体的实际应用,逐一减少防腐涂层数以进行优化,通过对涂装组合进行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及显微形貌等表征,表明了原四层涂装组合(富锌漆-环氧金属漆-重防腐漆-水性阻尼浆)可优化为三层:富锌漆-环氧金属漆-水性阻尼浆的涂装组合。在上述富锌漆配方基础上,研究了石墨烯(G)添加量与两种磷铁粉(FP,CFP)取代量对富锌漆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显微形貌、极化曲线等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0.8%时所获得的涂层耐蚀、耐高低温性最好,复合磷铁粉(CFP)取代量为9.4%时,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涂层的耐盐雾、高低温循环等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将0.8%G富锌漆与9.4%CFP富锌漆应用于优化后的涂装组合,进行了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等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漆都适用于该涂装组合。对比分析了四种不同配方富锌漆的可焊性,从熔核直径和力学性能两个方面去分析,结果表明四种配方都能满足可焊性的需求,其中,0.8%G-富锌漆配方的焊接性能最好。

张立[6](2020)在《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寒冷地区建筑领域的蓬勃发展,普通道路的标准化升级以及城市基础建设的更新换代产生了大量废弃混凝土,这些废弃混凝土主要用于新建公路的铺装、地基的填充,很少再次使用到混凝土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因此,深入研究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可行性,将成为推动寒冷地区建筑行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再生混凝土的抗压性能以及抗冻性能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了影响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依据声发射技术分析方法,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受压过程中的裂纹演化过程、损伤破坏阶段、损伤状态以及破坏模式。通过混凝土快速冻融循环试验,测试并分析冻融再生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及相对动弹性模量,并且利用声发射技术,研究了声发射源激发产生的波速、能量的衰减,评估了再生混凝土内外部结构的损伤程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受骨料级配及掺杂玄武岩纤维影响较大,声发射b值和声发射能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将再生混凝土受压破坏分为材料初始损伤、材料损伤的稳定发展、材料损伤破坏三个阶段。聚类分析中,基体开裂为主要损伤状态,峰值频率有效识别了纤维开裂与界面脱黏的界限,当纤维全再生/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混凝土中受压荷载等级分别为60%,90%,40%时,开始出现纤维开裂损伤。拉伸破坏为混凝土最主要破坏模式,当纤维全再生/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中受压荷载等级分别为6595%,90%100%,95%100%时,混凝土中拉伸破坏活性增加。声发射振铃计数、能量以及事件点数目随荷载等级的变化趋势有效反映了混凝土的声发射活性和裂纹的发展速率。历史指标HI与严重程度Sr以及累计信号强度有效识别出不同混凝土主要损伤严重程度。历经300次冻融循环后,所有配合比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均低于5%,相对动弹性模量均大于60%,其中天然混凝土J-1与再生混凝土J-2、J-7抗冻性较好。混凝土声发射对穿波速始终大于表面波速,表面波速标准差始终大于对穿波速标准差,表面能量衰减程度始终大于对穿能量衰减程度,依据混凝土声发射波速与能量变化规律,有效判别出冻融混凝土内外部的损伤破坏程度。

张正灵[7](2020)在《严寒地区建筑外墙真石漆耐久性及劣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以单一的涂料作为外墙装饰材料,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各种各样的新型建筑材料逐渐被应用在建筑装饰中,其中常用的几种装饰材料有石材、玻璃幕墙、面砖、铝塑板等。然而在这几种材料的实际应用中常会面临多种问题,如耐沾污性不好、施工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等,大大制约了这些装饰材料的使用。因此,建筑外墙真石漆作为一种新型外墙装饰材料,因其特有的优势迅速受到人们欢迎。真石漆的装饰效果酷似大理石、花岗岩,兼具防火、防水、耐酸碱、耐污染、环保、粘接力强等特点,已在我国得到广泛使用。但我国严寒地区气候条件特殊,多种复杂气候因素作用下外墙涂料的耐久性面临巨大挑战,在实际使用中仍出现建筑外墙真石漆的变色、起鼓甚至脱落等现象。因此,分析严寒地区气候因素对建筑外墙真石漆长期服役行为的影响规律及劣化机理十分必要。本文以严寒地区气候因素为主线,分析冻融循环、酸雨侵蚀、盐侵蚀、老化等多种气候条件对不同乳液种类的建筑外墙真石漆耐久性的影响规律,通过红外光谱、接触角、扫描电镜等方法表征多种气候因素作用下建筑外墙真石漆乳液涂膜的变化情况,研究耐久性的劣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本文用到的三种乳液真石漆,硅丙真石漆耐久性最好,其次是纯丙真石漆,苯丙真石漆耐久性最差;严寒地区多种气候条件对建筑外墙真石漆耐久性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冻融循环、氯化钙侵蚀、酸雨侵蚀、氯化钠侵蚀、人工气候老化、湿热老化、水的作用;建筑外墙真石漆受严寒地区多种气候因素影响下,耐久性的劣化主要是各气候因素对建筑外墙真石漆的乳液涂膜造成破坏,使真石漆砂砾之间、真石漆与基材间粘结力降低,进而真石漆耐久性降低。其中冻融循环对真石漆耐久性的破坏包括水的溶胀、冻胀等多个物理因素;酸雨侵蚀、氯化钙侵蚀、氯化钠侵蚀对真石漆耐久性的影响主要是化学性腐蚀及水的物理作用使耐久性降低;湿热老化及人工气候老化对真石漆的耐久性影响主要是化学作用,且真石漆的耐久性可以分先升高后降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涂膜在热作用下的进一步交联,此时真石漆的拉伸粘结强度有所升高;第二阶段是老化作用下真石漆成膜物质化学键断裂、降解,其耐久性严重降低。化学键断裂、降解,导致真石漆失去保护和粘结力,其耐久性严重降低。

李恒[8](2019)在《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孔结构动态变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北寒区,冬季长达5个月左右,该地区大多数混凝土建筑物都遭受自然低温环境影响,混凝土各项性能(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是工程材料中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因此,研究低温环境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以更准确的推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和服役寿命。本论文结合实际低温环境,利用自制低温压力装置进行天然浮石、天然浮石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低温下(0℃、-5℃、-10℃、-15℃、-20℃)天然浮石及天然浮石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进行孔结构动态变化研究。本论文关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1)将天然浮石进行低温下的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试验,进一步结合低温下天然浮石孔隙度、孔隙孔径分布图及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将不同低温下天然浮石宏观力学性能变化与孔结构变化进行关联分析。(2)进行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试验,分析混凝土力学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通过对低温下两种混凝土孔隙度、孔隙孔径分布图的分析,探讨不同低温下混凝土内部的结冰情况及孔结构变化情况。(3)分析低温下混凝土孔结构变化与力学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已有的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之间的理论模型进行试验数据的验证,从单因素以及多因素方面进行模型分析与验证,找出适合低温下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的理论模型。通过试验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低温下饱水的天然浮石单轴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随温度的降低升高。随着温度降低,天然浮石孔隙度呈减小趋势,非毛细孔和毛细孔体积逐渐减小,凝胶孔体积逐渐增大。(2)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的强度及弹性模量随温度降低呈增长趋势,其增长过程分为缓慢增长阶段、线性发展阶段及稳定阶段,天然浮石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增长率大于普通混凝土。天然浮石混凝土孔隙度大于普通混凝土且低温下减小幅度也大于普通混凝土,随着温度降低混凝土毛细孔体积减小,凝胶孔占比逐渐增大。(3)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的孔隙度、温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较符合对数及幂函数关系;普通混凝土孔隙度、温度与抗压强度关系更符合对数关系及指数关系;低温下两种混凝土温度、孔隙率、平均孔径分布及水泥含量与混凝土抗压强度关系更趋向于指数分布。

张阳[9](2019)在《冻融循环对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电热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混凝土,目前已应用于道路融雪除冰。由于既作为路面材料,又作为发热功能材料,电热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不仅包括力学性能方面,还包括电学、热学性能两方面。本论文以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冻融实验,进行冻融破坏机理及冻融对力学、电学、热学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发现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的冻融疲劳损伤符合低周疲劳损伤理论。并基于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提出了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其中包括由石墨的结构破坏和钢纤维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电阻率增大的导电相材料破坏假说和由复合材料的刚度变化和由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引起的热应力破坏假说。借助电子扫描显微镜对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试块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冻融循环对导电相材料的破坏。(2)研究了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经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质量损失率、动弹模量损失以及抗压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均与冻融次数负相关,且该配合比下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的能力优于素混凝土。(3)通过对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的电学性能研究,表明其电阻率均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电阻率的变化率逐渐降低。相同电压下,在0100次的冻融循环中,其电阻率与冻融循环次数成负相关,在100300次的冻融循环中,其电阻率与冻融循环次数成正相关。(4)由工程实例分析得,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经过不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其电流均呈现三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稳定阶段。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在同一电压下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的电流减小。(5)根据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在相同输入功率下,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的表层温度和内源温度都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表层温度和内源温度的变化均减小,逐渐趋于缓和。(6)电热混凝土在相同功率下,冻融循环次数与总产热量成负相关,与电热混凝土自身吸收的热量成正相关,与热量有效利用率成负线性相关。

杨立[10](2019)在《寒区隧道保温材料吸水特性及冻融循环条件下的保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铺设保温层是防止寒区隧道发生冻害常见的保温措施之一,保温材料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保温层的防冻保温效果。目前,隧道渗漏水现象较常见,雨季洞内空气湿度过大也有可能,但有关寒区隧道保温层的研究未考虑外界水分对保温材料的影响。因此,开展寒区隧道保温材料吸水特性及冻融循环条件下的保温性能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聚酚醛和聚氨酯两种隧道常用的保温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保温材料不同吸水方式下的吸湿、浸水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含水状态下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预测分析。通过CT技术得到了保温材料内部孔隙水分布特征,建立了单面吸水保温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渐冻过程中等效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和微观扫描实验,得到了保温材料保温性能相关指标的演变规律和微孔结构的劣化过程。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开展吸水试验研究保温材料的吸湿、浸水特性,得到了保温材料处于潮湿环境、无压滴渗以及有压浸泡等条件下的吸湿时间曲线,比选出了保温材料的最优等温吸湿模型,获得了保温材料在不利情况下实际使用中的含水状况。(2)为预测分析不同含水状况下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从实验上,利用准稳态法和瞬态平面热源技术,得到了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与含水率、含冰率之间的实际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拟合模型;从理论上,将三相状态下的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结合在一起,并进行理论推算,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工程实际的理论预测模型,达到了预测分析的目的。(3)利用CT扫描技术对单面吸水保温材料进行了三维重建,发现其吸水过程为水分由外逐层向里浸入,进而将保温材料等效为由干燥层、吸水未冻层和吸水冻结层组成的三层复合材料,结合多层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其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了聚酚醛保温材料在渐冻过程中等效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4)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分析了保温材料吸水率、导热系数和压缩强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演变规律,发现其保温性能下降主要是由于吸水率的增大。通过SEM电镜扫描技术,对比分析了保温材料冻融循环前后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过程,证明了保温材料微观闭孔结构受到破坏是其吸水率增大从而造成保温材料保温效果下降的根本原因。并建立了保温板厚度与耐冻次数的关系,给出了保温层厚度修正值。

二、高低温循环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低温循环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钒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学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钒氧化物的分类、晶体结构及性质
        1.2.1 VO_2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1.2.2 V_2O_5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1.2.3 VOOH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1.3 钒氧化物热致变色性能的研究现状
        1.3.1 智能窗的研究背景
        1.3.2 钒基智能窗的研究现状
    1.4 钒氧化物超级电容器性能的研究现状
        1.4.1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背景
        1.4.2 钒基超级电容器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论文选题背景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VO_2(M)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热致变色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非晶钒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制备
        2.2.3 乙二醇氧钒纳米粉体的制备
        2.2.4 VO_2(M)纳米颗粒的制备
        2.2.5 VO_2(M)纳米颗粒薄膜和VO_2/ITO复合薄膜的制备
    2.3 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乙二醇氧钒和VO_2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2.4.2 VO_2纳米颗粒薄膜的光学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VO_2(M)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热致变色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VOOH纳米片的制备
        3.2.3 VO_2(M)纳米片薄膜的制备
    3.3 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VOOH纳米片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4.2 VO_2(M)纳米片薄膜的制备及其热致变色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OOH纳米片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VOOH纳米粉体的制备
        4.2.3 VOOH纳米片和纳米颗粒电极材料的制备
    4.3 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4.3.1 样品表征手段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VOOH纳米片和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4.4.2 VOOH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价态多孔V_2O_5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VOOH纳米片的制备
        5.2.3 V_2O_5纳米片的制备
        5.2.4 V_2O_5纳米片电极材料的制备
    5.3 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5.3.1 样品表征手段
        5.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混合价态多孔V_2O_5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5.4.2 混合价态多孔V_2O_5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不同气候环境下土遗址防风化技术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遗址风化影响因素
        1.2.2 土遗址防风化保护措施
        1.2.3 降雨对遗址侵蚀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
        1.4.1 关键技术问题
        1.4.2 创新点
第2章 土遗址赋存环境
    2.1 遗址土的粒组特征
    2.2 土遗址分布区降雨特点
        2.2.1 土遗址降雨空间分布特征
        2.2.2 降雨时间分布特征
    2.3 土遗址分布区的环境温度特征
        2.3.1 年平均温度
        2.3.2 积温
        2.3.3 温度日较差
    2.4 气候区域划分
        2.4.1 降雨量划分
        2.4.2 干燥度
        2.4.3 湿润度
    2.5 边界条件划分
    2.6 小结
第3章 土遗址风化影响因素研究
    3.1 土遗址风化因素
    3.2 实验材料
    3.3 温度对土遗址风化的影响
        3.3.1 热膨胀
        3.3.2 高低温老化实验
    3.4 水对土遗址风化的影响
        3.4.1 干湿循环实验
        3.4.2 土体膨胀性
        3.4.3 降水侵蚀
    3.5 小结
第4章 降雨对不同坡度土遗址侵蚀特征
    4.1 实验设计
        4.1.1 模型制作
        4.1.2 降雨工况
    4.2 测试方法及原理
        4.2.1 坡面水力学参数计算
        4.2.2 坡面产流产沙
        4.2.3 坡面风化监测
    4.3 不同坡度降雨侵蚀水动力参数特征分析
    4.4 不同坡度降雨侵蚀产流产沙量特征分析
        4.4.1 不同坡度及不同降雨量下初始产流时间
        4.4.2 不同坡度及不同降雨量下产流量的影响
        4.4.3 不同坡度及不同降雨量产沙的影响
        4.4.4 不同坡度降雨侵蚀泥沙颗粒分布特征与变化过程
        4.4.5 不同坡度及不同降雨量下侵蚀特征
    4.5 不同坡度降雨入渗特征分析
        4.5.1 20mm/h入渗特征
        4.5.2 50mm/h入渗特征
    4.6 不同坡度降雨后风化特征
        4.6.1 表面硬度
        4.6.2 表面纵波波速
    4.7 小结
第5章 不同防风化措施加固机理与失效机制研究
    5.1 化学加固材料
    5.2 物理性能
        5.2.1 透气性
        5.2.2 无侧限抗压强度
        5.2.3 抗拉强度
        5.2.4 表面硬度
        5.2.5 纵波波速
        5.2.6 色度
    5.3 化学材料加固机理
        5.3.1 微观结构
        5.3.2 孔径分布
    5.4 温度对加固材料失效影响
        5.4.1 加固材料热膨胀差异
        5.4.2 高低温老化试验
    5.5 水对加固材料失效影响
        5.5.1 PS加固不同遗址土土-水特征曲线与失水收缩特征
        5.5.2 不同加固材料遇水膨胀收缩应变特征
        5.5.3 加固层失效模拟实验
    5.6 牺牲层加固机理与失效机制
        5.6.1 加固机理
        5.6.2 失效机制
    5.7 软覆盖加固机理与失效机制
        5.7.1 加固机理
        5.7.2 失效机制
    5.8 小结
第6章 不同防风化措施适应性范围界定
    6.1 化学加固
        6.1.1 试验方法
        6.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1.3 PS适用性范围
    6.2 牺牲层
        6.2.1 试验方法
        6.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3 牺牲层适用范围
    6.3 软覆盖
        6.3.1 试验方法
        6.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3 软覆盖适用范围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制备工艺对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沥青
        2.1.2 改性剂
    2.2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PSBR)的制备
    2.3 掺配比例对PSBR性能的影响
        2.3.1 PSBR的物理性能分析
        2.3.2 PSBR的温度敏感性分析
        2.3.3 PSBR的稳定性分析
        2.3.4 PSBR最佳掺配比例的确定
    2.4 PSBR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及耐久性
    3.1 试验方法
    3.2 PSBR主曲线的建立及粘弹特性分析
        3.2.1 频率扫描试验(FS)
        3.2.2 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3.2.3 CAM模型拟合
        3.2.4 主曲线分析
    3.3 温度对PSBR流变性能的影响
        3.3.1 温度扫描试验(TS)
        3.3.2 弯曲流变试验(BBR)
        3.3.3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
    3.4 基于线性振幅扫描的PSBR耐久性分析
        3.4.1 线性振幅扫描试验(LAS)
        3.4.2 PSBR耐久性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
    4.1 试验方法
    4.2 老化时间对PSBR性能的影响
        4.2.1 老化时间对PSBR三大指标的影响
        4.2.2 老化时间对PSBR流变性能的影响
    4.3 老化时间对PSBR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
        4.3.1 FTIR结果分析
        4.3.2 GPC结果分析
        4.3.3 FM结果分析
    4.4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
    4.5 微观结构特征与沥青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
    5.1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5.1.1 矿料
        5.1.2 最佳沥青用量
    5.2 PSBR混合料路用性能
        5.2.1 高温稳定性
        5.2.2 低温抗裂性
        5.2.3 水稳定性
    5.3 混合料的老化及水稳定性试验方法
        5.3.1 短期老化(STOA)
        5.3.2 长期老化(LTOA)
        5.3.3 浸水马歇尔试验
        5.3.4 冻融循环试验
    5.4 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5.5 冻融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5.5.1 常规多次冻融循环作用(CFT)
        5.5.2 快速多次冻融循环作用(RFT)
    5.6 冻融循环过程中损伤特性
        5.6.1 Logistic损伤模型
        5.6.2 损伤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气候条件对树脂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1 疲劳试验方法
        6.1.1 试件制备
        6.1.2 试验过程及参数
    6.2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3 冻融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3.1 冻融后试件破坏形式分析
        6.3.2 CFT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3.3 RFT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4 老化作用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4.1 短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4.2 长期老化对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影响
    6.5 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模型的建立
    6.6 混合料耐久性与沥青耐久性的相关性分析
        6.6.1 失效破坏
        6.6.2 疲劳寿命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冻融—冲刷性能及融冰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材料在道路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融冰雪性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沥青
        2.1.2 集料
        2.1.3 相变材料DTC
    2.2 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2.1 矿料级配
        2.2.2 最佳沥青用量
        2.2.3 DTC掺量对马歇尔试验指标的影响
    2.3 路用性能检验
        2.3.1 高温稳定性
        2.3.2 低温抗裂性
        2.3.3 水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冲刷性能研究
    3.1 抗冻融-冲刷性能
        3.1.1 冻融-冲刷机理
        3.1.2 冲刷装置及使用方法
    3.2 冻融-冲刷对空隙率的影响分析
    3.3 冻融-冲刷对劈裂强度影响分析
    3.4 空隙率损失率及标准建议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融冰雪性能试验研究
    4.1 基于热物性的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融冰雪性能分析
    4.2 融冰性能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案
        4.2.2 平均融冰速率的提出
        4.2.3 平均融冰速率标准建议值
    4.3 融雪性能试验研究
        4.3.1 试验方案
        4.3.2 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融雪性能适用范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工程应用及效益分析
    5.1 工程应用
        5.1.1 工程概况
        5.1.2 施工工艺
        5.1.3 施工质量控制
    5.2 试验路效果及效益分析
        5.2.1 试验路融雪效果检测
        5.2.2 经济效益分析
        5.2.3 社会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可焊性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金属腐蚀的危害
        1.1.2 金属腐蚀的防护
    1.2 防腐漆
        1.2.1 防腐漆的种类
        1.2.2 防腐漆的发展
        1.2.3 几种常见的防腐漆
    1.3 富锌漆
        1.3.1 富锌漆的种类
        1.3.2 无机富锌漆与有机富锌漆的区别
        1.3.3 影响富锌漆的因素
        1.3.4 富锌漆的防腐蚀机理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表征
    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富锌漆配制过程
        2.2.2 样板预处理
        2.2.3 涂覆工艺
        2.2.4 固化工艺
    2.3 涂料性能检测方法
        2.3.1 涂料外观检测
        2.3.2 涂膜外观检测
        2.3.3 涂料粘度检测
        2.3.4 涂料干燥时间
        2.3.5 悬浮性检测
        2.3.6 柔韧性检测
        2.3.7 附着力检测
        2.3.8 中性盐雾试验法
        2.3.9 高低温循环
        2.3.10 塔菲尔极化曲线测试
        2.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
第三章 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
    3.1 富锌漆的制备
        3.1.1 分散剂对富锌漆沉降的影响
        3.1.2 球状/片状锌粉比例的影响
        3.1.3 影响富锌漆沉降因素的研究
        3.1.4 PVB和KH-550添加量的影响
        3.1.5 涂层横截面微观形貌
    3.2 富锌漆的性能表征
        3.2.1 盐雾试验
        3.2.2 耐高低温循环交变试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颜填料对富锌漆的影响
    4.1 石墨烯对富锌涂层的性能影响研究
        4.1.1 中性盐雾试验
        4.1.2 耐高低温循环交变试验
        4.1.3 石墨烯-富锌漆配套性的研究
    4.2 磷铁粉替代锌粉的富锌涂层防腐效果研究
        4.2.1 中性盐雾试验
        4.2.2 耐高低温循环交变试验
        4.2.3 磷铁粉-富锌漆配套性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锌漆的可焊性
    5.1 截面试验
    5.2 拉伸试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混凝土骨料特性研究现状
        1.2.2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 试验原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减水剂
        2.1.3 短切玄武岩纤维
        2.1.4 骨料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试件制作与养护
        2.3.1 试件尺寸的确定
        2.3.2 试件的制备与养护
        2.3.3 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2.3.4 混凝土抗压强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声发射技术下纤维再生混凝土受压损伤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声发射技术
        3.2.1 声发射原理
        3.2.2 声发射信号和参数
        3.2.3 声发射参数分析方法
        3.2.4 声发射检测混凝土应用现状
    3.3 试件布置及测试方法
        3.3.1 试验仪器
        3.3.2 测点布置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裂纹演化过程分析
        3.4.2 损伤破坏状态分析
        3.4.3 损伤破坏类型分析
        3.4.4 混凝土损伤程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劣化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以及损伤模型
        4.2.1 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
        4.2.2 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
    4.3 实验方案
        4.3.1 试验仪器
        4.3.2 测试过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质量损失率与相对动弹性模量
        4.4.2 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过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7)严寒地区建筑外墙真石漆耐久性及劣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外墙装饰材料
        1.1.1 外墙装饰材料简介
        1.1.2 外墙涂料简介
        1.1.3 外墙涂料发展现状
    1.2 外墙真石漆
        1.2.1 真石漆简介
        1.2.2 真石漆研究现状
    1.3 严寒地区气候条件概况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试件制备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及性能测试
        2.3.1 严寒地区环境因素耦合设计
        2.3.2 实验方法
        2.3.3 性能测试
3 水对真石漆耐久性的影响
    3.1 不同类型外墙涂料透水性研究
    3.2 浸水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3.2.1 浸水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拉伸粘结强度影响
        3.2.2 浸水对不同乳液真石漆色差影响
    3.3 冻融循环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3.3.1 冻融循环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拉伸粘结强度影响
        3.3.2 冻融循环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色差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化学侵蚀对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4.1 酸雨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4.1.1 酸雨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拉伸粘结强度影响
        4.1.2 酸雨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色差影响
        4.1.3 酸雨侵蚀后真石漆耐久性劣化机理分析
    4.2 氯化钙盐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4.2.1 氯化钙盐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拉伸粘结强度影响
        4.2.2 氯化钙盐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色差影响
        4.2.3 氯化钙盐侵蚀后真石漆耐久性劣化机理分析
    4.3 氯化钠盐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4.3.1 氯化钠盐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拉伸粘结强度影响
        4.3.2 氯化钠盐侵蚀对不同乳液种类真石漆色差影响
        4.3.3 氯化钠盐侵蚀后真石漆耐久性劣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苯丙真石漆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
    5.1 冻融循环对苯丙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5.2 浸水及化学侵蚀对苯丙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5.3 湿热老化对苯丙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5.4 人工气候老化对苯丙真石漆耐久性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孔结构动态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低温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温混凝土冻结机理与性能研究现状
        1.2.2 低温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研究进展
        1.2.3 孔结构测试方法的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配合比
    2.2 试验原理介绍
        2.2.1 低温压力试验装置
        2.2.2 低温孔结构测试原理
    2.3 试验方案设计
        2.3.1 低温下天然浮石的力学性能试验
        2.3.2 低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
        2.3.3 孔结构测试试验
第三章 低温下天然浮石力学性能及孔结构动态变化规律
    3.1 低温下天然浮石的宏观性能研究
        3.1.1 低温下天然浮石的力学特征变化
        3.1.2 低温下天然浮石的应力-应变曲线
    3.2 低温下天然浮石孔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3.2.1 温度变化对孔隙度的影响
        3.2.2 降温过程中天然浮石孔结构变化
        3.2.3 降温过程中天然浮石核磁成像变化
        3.2.4 升温过程中天然浮石孔结构变化
        3.2.5 升温过程中天然浮石核磁成像变化
        3.2.6 升降温时天然浮石孔结构的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孔结构动态变化规律
    4.1 低温下混凝土力学性能
        4.1.1 低温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4.1.2 低温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4.2 低温下混凝土孔结构变化分析
        4.2.1 孔隙度分析
        4.2.2 孔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4.2.3 核磁共振T2谱面积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模型分析
    5.1 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孔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
        5.1.1 孔隙度与抗压强度关系
        5.1.2 孔隙度与弹性模量的关系
        5.1.3 核磁共振T2谱面积与抗压强度关系
        5.1.4 核磁共振T2谱面积与弹性模量关系
    5.2 低温下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的模型研究
        5.2.1 单因素影响下孔结构与强度模型
        5.2.2 多因素影响下孔结构与强度模型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冻融循环对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导电混凝土的应用
    1.3 研究现状
        1.3.1 导电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2 混凝土冻融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热混凝土的冻融机理
    2.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2.1.1 静水压假说
        2.1.2 渗透压假说
    2.2 导电混凝土孔隙比的测量
        2.2.1 实验步骤
        2.2.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3 导电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下的微观机理
        2.3.1 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
        2.3.2 .冻融循环破坏假说
        2.3.3 微观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电砼的制备及冻融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测试设备
        3.1.1 试验原材料
        3.1.2 导电性原材料
        3.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的制备
    3.3 冻融对导电混凝土物理性能的影响
        3.3.1 质量损失
        3.3.2 动弹模量损失
        3.3.3 抗压强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冻融对钢纤维石墨电热砼电学性能的影响
    4.1 冻融对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4.1.1 实验方案及步骤
        4.1.2 不同冻融次数下导电混凝土电阻率随电压的变化规律
        4.1.3 相同电压下电阻率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
    4.2 实际工程
        4.2.1 工程简介
        4.2.2 实际工程控制系统
        4.2.3 实际工程铺设方案
    4.3 实验方案及步骤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实际工程中电流的变化
        4.4.2 两次升温试验的区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冻融对钢纤维石墨导电砼热学性能的影响
    5.1 热学参数
        5.1.1 密度
        5.1.2 比热
        5.1.3 导热系数
    5.2 冻融对热学参数的影响
        5.2.1 密度
        5.2.2 比热
        5.2.3 导热系数
    5.3 基于冻融后的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元模拟的建立
        5.3.2 不同冻融次数下电热混凝土升温效果
        5.3.3 不同冻融次数下电热混凝土传热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情况
致谢

(10)寒区隧道保温材料吸水特性及冻融循环条件下的保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保温材料吸水
        1.1.2 含水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
    1.2 常见保温材料及其应用
        1.2.1 常见的保温材料
        1.2.2 保温性能影响因素
        1.2.3 保温材料在寒区隧道中的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寒区隧道保温材料研究现状
        1.3.2 含水保温材料保温性能的研究现状
        1.3.3 保温材料冻融循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寒区隧道保温材料吸水特性试验研究
    2.1 保温材料吸水试验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过程
        2.1.4 相关指标表征方法
    2.2 保温材料吸湿试验结果分析
        2.2.1 吸湿时间曲线分析
        2.2.2 等温吸湿曲线分析
        2.2.3 等温吸湿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2.3 保温材料浸水试验结果分析
        2.3.1 无压浸水结果分析
        2.3.2 有压浸水结果分析
    2.4 不同吸水方式下保温材料的最大吸水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水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实验与理论研究及预测分析
    3.1 导热系数实验研究
        3.1.1 导热系数测试方法
        3.1.2 常温下导热系数测试方案
        3.1.3 负温下导热系数测试方案
    3.2 常温下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分析
    3.3 负温下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分析
        3.3.1 不同含冰率下的导热系数
        3.3.2 导热系数预测模型建立
    3.4 不同吸水条件下保温材料导热系数预测
    3.5 导热系数理论研究
        3.5.1 常见的导热系数理论模型
        3.5.2 基于三种模型的理论推算
        3.5.3 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3.5.4 理论预测模型改进与验证
    3.6 考虑保温层受潮的厚度修正
        3.6.1 工程实例概况
        3.6.2 洞内湿度现场测试
        3.6.3 保温层厚度修正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渐冻过程中单面吸水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等效推算
    4.1 保温材料内部孔隙水分布特征
        4.1.1 CT扫描
        4.1.2 不同吸水方式下孔隙水分布特点
    4.2 多层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计算方法
    4.3 单面吸水保温材料等效导热系数分析
        4.3.1 等效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建立
        4.3.2 等效导热系数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冻融循环对保温材料保温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5.1 保温材料冻融循环试验方案设计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内容
        5.1.3 试验过程及方法
        5.1.4 指标测试方法
    5.2 保温材料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分析
        5.2.1 冻融循环对保温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5.2.2 冻融循环对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5.2.3 冻融循环对保温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
    5.3 冻融循环下保温材料劣化过程分析
        5.3.1 保温材料微观孔隙结构分析
        5.3.2 劣化过程分析
    5.4 冻融循环下保温层合理厚度确定
        5.4.1 工程实例概况
        5.4.2 保温层失效标准确定
        5.4.3 保温层厚度的建议值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低温循环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钒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学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 徐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2]不同气候环境下土遗址防风化技术适应性研究[D]. 张博. 兰州大学, 2021(09)
  • [3]树脂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耐候性的研究[D]. 李艺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相变材料沥青混合料冻融—冲刷性能及融冰雪性能研究[D]. 尚文勇. 长安大学, 2020(06)
  • [5]可焊性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D]. 罗蕾.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5)
  • [6]寒冷地区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研究[D]. 张立.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严寒地区建筑外墙真石漆耐久性及劣化机理研究[D]. 张正灵.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低温下天然浮石混凝土孔结构动态变化试验研究[D]. 李恒.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9]冻融循环对钢纤维石墨电热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张阳.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寒区隧道保温材料吸水特性及冻融循环条件下的保温性能研究[D]. 杨立.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高低温循环下建筑幕墙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