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氮论文-刘世成,秦瑞香,肖瑞,张春雪,王单

铜与氮论文-刘世成,秦瑞香,肖瑞,张春雪,王单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与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旋蒸法,Cu,ZSM-5,SCR,脱硝

铜与氮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成,秦瑞香,肖瑞,张春雪,王单[1](2019)在《铜基ZSM-5分子筛催化氮氧化物的NH_3-SCR反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旋蒸法制备系列CuZSM-5催化剂,测试比较以不同前驱体和不同的铜负载量、离子交换时间制备的催化剂的SCR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铜为前驱体、铜负载量为3%、离子交换时间为24 h制备的催化剂具有相对最佳的SCR性能,在225~425℃的温度区间内,NOx转化率在90%以上。不同交换时间制备的催化剂对ZSM-5分子筛内部结构的影响不明显。在离子交换时间为24 h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具有相对更为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唐晓宁,邵姣婧[2](2019)在《掺氮石墨烯-铜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合成掺氮石墨烯(N/GN),通过超声辅助等体积浸渍法制备掺氮石墨烯-铜基催化剂(Cu-N/GN)。通过XRD、SEM、TEM、N2吸附脱附、XPS和XAES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形貌及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并考察Cu-N/GN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中铜颗粒尺寸较小、均匀分布于N/GN片层上,且铜含量较低(3.6%);Cu-N/GN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催化效果良好,乙炔转化率为68%,氯乙烯选择性为99%。(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邱奕斌,陈倩倩,叶凡,蔡兴民,张东平[3](2019)在《氮流量对掺氮氧化亚铜薄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亚铜在光伏及光催化等领域有潜在应用,掺氮能增加其空穴浓度从而提高电导率,但氮在氧化亚铜的状态仍未被深入研究.在溅射压强等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逐步增加氮气流量,制备了一系列纯相的氮掺杂的氧化亚铜,并用X射线衍射、台阶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霍尔效应及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对所得样品进行分析.霍尔效应测试结果表明,氮掺杂能使氧化亚铜薄膜空穴浓度提高1个数量级.禁带宽度随氮气流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氮在氧化亚铜中以β-N(氮原子)、α-N2(分子态氮,—N■N—)及γ-N2(分子态氮,N≡N)3种形式存在,随着氮流量的增加,β-N的结合能的峰强不断增强,而α-N2的结合能的峰强不断减弱.氮流量为2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sccm)时所得样品的电阻率最小.(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文莹,董涛生,王天昀,杜正银[4](2019)在《铜粉催化叁氮唑与芳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氮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杂环化合物,也是很多农药、医药和有机合成中间体的合成砌块.许多含有1,2,3-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消炎、抗癌等生物活性.以市售铜粉作为催化剂,以芳硼酸作为芳基化试剂,研究了1 H-1,2,3-叁氮唑与芳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结果表明,1 H-1,2,3-叁氮唑发生了N-芳基化反应,生成了N1-芳基和N2-芳基叁氮唑的异构化产物,总收率最高87%,二者的比例约为(2-5):1.当取代的1 H-1,2,3-苯并叁氮唑作为反应底物时,N1-芳基化产物又出现了两种不易分离的位置异构体.(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梁友乾,王军,高颖,李飞,赵坤[5](2019)在《新型捕收剂二丁基二硫代丙烯酸甲酯硫氮酯的合成及选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二正丁胺、二硫化碳、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采用不饱和烃加成一步法合成出了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丙烯酸甲酯硫氮酯,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出的最佳的工艺条件为:n(C8H19N):n(CS2):n(C4H6O2)=1.1:1.1:1,温度为35℃左右,时间60min条件下合成产率为94.22%,回收率为93%以上的二丁基二硫代丙烯酸甲酯硫氮酯产品。将其应用于某铜矿作为捕收起泡剂,与现场药剂相比较,铜精矿铜品位提高1.19%,回收率提高2.66%。(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3期)

祁正航[6](2019)在《过渡金属镍与铜催化的碳—碳、碳—氮成键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d过渡金属,如镍、铜等,由于其廉价易得,有关其催化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受到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近些年,3d过渡金属在催化碳-碳、碳-杂成键反应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显示出了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与应用价值。镍、铜等3d过渡金属在催化反应中,也表现出与钯、铑等传统贵金属相异的实验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计算,研究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机理,力图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研究重要反应中间体与过渡态的几何构型、电荷分布、金属价态变化等,进而为新的催化剂与反应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论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系统地研究了镍/光氧化还原催化的碳-氮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和铜-氢催化的二氧化碳还原转化的反应机理,揭示了光催化剂对活性零价镍催化剂的生成与其在催化反应中价态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铜-氢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经多次催化循环,最终被原为硅醚化合物的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镍/光氧化还原催化的碳-氮交叉偶联反应的理论研究对于镍/光氧化还原催化碳-氮交叉偶联反应,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光催化剂以单电子转移(SET)的形式调节镍催化剂的氧化态,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零价镍活性催化剂通过类芳香亲核取代(SNAr)的离子对机理活化芳基溴代物,启动该碳-氮交叉偶联反应。光催化剂*[Ir(Ⅲ)]+以SET的形式将镍(Ⅱ)络合物中间体氧化为镍(Ⅲ)络合物,从而促进随后的脱质子与碳-氮还原消除过程。作为对比,我们也考虑了一价镍对芳基溴代物的活化,但是由于相对较高的氧化加成能垒与热力学不稳定的氧化加成中间体,一价镍作为活性催化剂催化反应的路径受到抑制。此外,我们的计算也表明,镍(Ⅱ)盐被含α-氢的胺还原为零价镍活性催化剂是通过光氧化还原催化的氢原子转移(HAT)机理完成的。叁重态光催化剂*[Ir(Ⅲ)]+首先以SET的形式将DABCO氧化为自由基阳离子DABCO·+,随后DABCO·+从吡咯烷分子上攫取一个α-氢原子,生成α-氨基自由基。在α-氨基自由基加成至镍(Ⅱ)络合物生成镍(Ⅲ)络合物之后,DABCO对其脱质子生成η2-亚胺配位的镍(Ⅰ)络合物。最后,光催化剂[Ir(Ⅱ)]与镍(Ⅰ)络合物之间的SET过程可生成镍(0)催化活性物种,并完成光催化剂的循环。此外,我们也考虑能量转移的机理。由于能级的不匹配,光催化剂与镍(Ⅱ)络合物中间体之间的叁重态-叁重态能量转移过程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镍催化反应体系中,光催化剂*[Ir(Ⅲ)]+的引入可以改变过渡金属的氧化态,从而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二、铜-氢催化的二氧化碳还原转化的理论研究对于铜-氢催化的二氧化碳还原转化的反应,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没有烯烃底物参与反应时,二氧化碳可插入铜-氢催化剂的Cu-H键之间,生成含甲酸根配体的铜(Ⅰ)络合物。催化量的羧酸根物种可以活化硅烷试剂,促进其转移一个负氢离子至催化剂的铜原子上,实现铜-氢催化剂的再生。当苯乙烯参与反应时,其插入铜-氢催化剂的Cu-H键之间会产生了一个手性碳中心,其手性结构将保持至最终生成手性醇产物。二氧化碳以四元环过渡态插入至Cu-C键之间,为整个反应的决速步。经催化量羧酸根物种活化的硅烷试剂转移一个负氢离子至催化剂的铜原子上,实现铜-氢催化剂的再生。生成的羧酸硅酯中间体经铜-氢催化剂催化,被羧酸根活化的硅烷还原为醛中间体。醛中间体可再次经催化还原为硅醚,即为最终手性醇产物的前体。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初始底物苯乙烯与二氧化碳出发,至生成硅醚产物,铜-氢催化剂在此期间经历了叁次催化循环,第一次将苯乙烯与二氧化碳转化为羧酸硅酯中间体,第二次将羧酸硅酯中间体转化为醛中间体,第叁次将醛中间体转化为硅醚产物。决定整个反应对映选择性与区域选择性的基元反应为烯烃插入铜-氢催化剂的Cu-H键之间的反应过程。我们也通过计算研究了甲酸硅酯与苯乙烯竞争与铜-氢催化剂的插入反应过程。由于甲酸硅酯插入铜-氢催化剂的Cu-H键之间的能垒较苯乙烯低,因此,当体系中用甲酸硅酯代替二氧化碳时,会抑制苯乙烯插入催化剂的Cu-H键之间,从而导致实验上无最终手性醇产物的生成。此外,我们也研究了 1,3-二烯作底物时,与二氧化碳发生碳-碳成键的机理过程。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二氧化碳可与烯丙基铜(Ⅰ)络合物经六元环过渡态,发生碳-碳成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6-20)

李凡,陈晓阳,杨国雨,张斌,李晨阳[7](2019)在《饲粮铜添加水平对3~4月龄生长獭兔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毛皮质量及氮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添加水平对3~4月龄生长獭兔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毛皮质量及氮代谢的影响。选用16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3月龄獭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60、120 mg/kg铜(以五水硫酸铜形式)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9 d。结果显示:在初始体重(IBW)无显着差异(P>0.05)的前提下,饲粮铜添加水平对獭兔的平均日增重(ADG)有显着影响(P <0.05),对平均日采食量(ADFI)有极显着影响(P<0.01)。添加60 mg/kg铜组的ADG显着高于未添加铜组和添加120 mg/kg铜组(P<0.05);添加60和120 mg/kg铜组的ADFI极显着高于未添加铜组和添加30 mg/kg铜组(P<0.01)。饲粮铜添加水平对獭兔血清总蛋白含量有显着影响(P <0.05),对白蛋白含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添加30 mg/kg铜组最高。饲粮铜添加水平对獭兔的皮张重量、皮张面积、皮张厚度和被毛长度均无显着影响(P>0.05)。饲粮铜添加水平对食入氮(IN)、尿氮(UN)和氮生物学效价(NBV)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铜添加水平为30 mg/kg时,尿氮最低,氮生物学效价最高。综合本试验测定的各项指标得出,3~4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铜添加水平为30 mg/kg(饲粮中铜含量的实测值为39.1 mg/kg)。(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冰冰,赵丰,许胜先,何海峰[8](2019)在《绿色磷光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发光性能优良的新型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仿配合物,以咪唑、苯并咪唑、2-溴-5-氟-6-甲基吡啶和溴化苄为初始原料,反应生成氮杂环卡宾配体(Ph-Im-flumePy)PF_6和(Ph-BenIm-mePy)PF_6,随后卡宾配体与Cu粉及配体双(2-二苯基膦)苯醚(POP)反应,制备出2个四配位类型的氮杂环卡宾铜仿配合物[Cu(Ph-Im-flumePy)(POP)]PF_6(P1)和[Cu(Ph-BenIm-flumePy)(POP)]PF_6(P2)。通过核磁、质谱技术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以及发光寿命等光学特性。结果表明,配合物P1和P2的最低吸收峰分别位于325和335 nm处。粉末状态下,配合物P1在514 nm处有较强的绿光发射,量子发光效率为82.6%,激发态寿命为56μs;而配合物P2的波长在516 nm处,量子发光效率为49.2%,激发态寿命为50.6μs。在PMMA(10%,w/w)膜片中,配合物P1的发射波长蓝移至505 nm处,激发态寿命为40.7μs,量子发光效率为38.0%;而配合物P2的发射波长位于508 nm处,激发态寿命为61μs,量子发光效率为44.2%。(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倩[9](2019)在《铜锰铈叁元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脱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当中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居高不下,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伴随着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污染性气体,它的存在会危害生态环境以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特别是以氨为还原剂将氮氧化物处理为无害的氮气和水是最理想的处理技术,实施这一技术关键在于设计出高效耐用的多相催化剂。目前已广泛使用的催化剂是V_2O_5-WO_3(MoO_3)/TiO_2,V_2O_5具有生物毒性,且该催化剂反应温度范围较窄,耐水抗硫性能有限,针对这些缺点,开发设计低害无毒、氮氧化物脱除效率高、抗硫抗水性能优异、经济耐用的脱硝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面向这一需求,本论文提出了通过氧化还原置换反应将Ce、Mn蚀刻嵌入Cu_2O表面,而后再经过高温处理以获取表面由高度分散的Ce、Mn元素复合的一类新型Cu基催化剂的新体系,以用于氨选择性还原氮氧化物反应。以OES-ICP、XRD、TEM、SEM、XPS、H_2-TPR、NH_3-TPD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催化剂组组成、结构、表面组分性态,并由实验室模拟脱硝装置对催化剂在无水无硫及水、硫毒物存在条件下的脱硝性能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对比,还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尝试探究了催化剂催化脱硝反应的机理。具体研究和结果如下:(1)首先完善了将Ce氧化还原嵌入Cu_2O表面构建Cu基脱硝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研究工作。通过调变Ce的嵌入量获得了一种组成优化、Ce可均匀分散并紧密复合于Cu基体表面的二元金属氧化物表面复合催化剂,相对于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的传统样品,Ce的表面嵌入可显着提高表面Cu(I)物种的分布,提升催化界面的氧化还原性能,由此可在反应空速为100000 h~(-1)、SO_2存在、反应温度区间为280℃-320℃等接近实际应用条件下对NO实现转化率达90%,选择性95%高效脱除。(2)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引入Mn即将Ce、Mn共同嵌入Cu_2O表面获得了表面为高度分散的CeMnCu复合氧化物催化界面的叁元铜基催化剂,结果表明由Ce、Mn的共同嵌入,即便经过高温处理,催化剂表面Cu物种仍维持以Cu(I)物种为主要组成的分布状态,相对于以Cu(II)物种为主要表面组成的传统催化剂及二元催化剂,可在更宽温度范围显示出更优的耐水抗硫性能及对NO的高效脱除性能,且催化循环性能稳定。(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2)

曹海华,魏东,张斌[10](2019)在《ON736氧氮测定仪测定铜铬合金中氧氮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LECO ON736氧氮测定仪测定铜铬合金中氧、氮含量,讨论了标样选择、分析功率、表面处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考察了试验方法的精密度,采用优化条件分析了不同牌号的铜铬合金,氧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8%~4.2%,氮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3%~5.6%。加入钛合金标准样品进行了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氧和氮的回收率分别为94%~105%和93%~103%。(本文来源于《分析仪器》期刊2019年03期)

铜与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水热法合成掺氮石墨烯(N/GN),通过超声辅助等体积浸渍法制备掺氮石墨烯-铜基催化剂(Cu-N/GN)。通过XRD、SEM、TEM、N2吸附脱附、XPS和XAES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形貌及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并考察Cu-N/GN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中铜颗粒尺寸较小、均匀分布于N/GN片层上,且铜含量较低(3.6%);Cu-N/GN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催化效果良好,乙炔转化率为68%,氯乙烯选择性为9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与氮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世成,秦瑞香,肖瑞,张春雪,王单.铜基ZSM-5分子筛催化氮氧化物的NH_3-SCR反应性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唐晓宁,邵姣婧.掺氮石墨烯-铜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邱奕斌,陈倩倩,叶凡,蔡兴民,张东平.氮流量对掺氮氧化亚铜薄膜性能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4].张文莹,董涛生,王天昀,杜正银.铜粉催化叁氮唑与芳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英文)[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梁友乾,王军,高颖,李飞,赵坤.新型捕收剂二丁基二硫代丙烯酸甲酯硫氮酯的合成及选铜试验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6].祁正航.过渡金属镍与铜催化的碳—碳、碳—氮成键反应的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9

[7].李凡,陈晓阳,杨国雨,张斌,李晨阳.饲粮铜添加水平对3~4月龄生长獭兔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毛皮质量及氮代谢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8].杨冰冰,赵丰,许胜先,何海峰.绿色磷光四配位氮杂环卡宾铜(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19

[9].孙倩.铜锰铈叁元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用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脱除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

[10].曹海华,魏东,张斌.ON736氧氮测定仪测定铜铬合金中氧氮含量[J].分析仪器.2019

标签:;  ;  ;  ;  ;  

铜与氮论文-刘世成,秦瑞香,肖瑞,张春雪,王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