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评价和筛选论文_李海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评价和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药物,评价,地平,细胞,丁烯,模型,病毒。

药物评价和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霞[1](2019)在《抗蓖麻毒素药物的筛选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蓖麻毒素(ricin)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一种植物糖蛋白,属于RIPs家族,由两条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多糖肽链RTA与RTB构成。Ricin具有毒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易获取等特点,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安全。Ricin可以快速抑制蛋白质合成,在数小时内即可造成细胞和组织损伤,却无明显的中毒症状,而目前缺乏特异性对抗药物,因此其中毒救治非常困难。目前,对于ricin中毒患者临床上多采用催吐、透析等对症支持疗法,但对大剂量中毒或未及时送医患者疗效不佳。研究目的:Ricin抗毒药物筛选及抗毒活性评价。研究内容:⑴在细胞及动物水平筛选和评价单克隆抗体、Rivax疫苗等大分子抗ricin药物的抗毒效果;⑵在细胞及动物水平筛选和评价小分子抗ricin药物的抗毒效果,并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评价抗ricin药物的抗毒效果。研究方法:⑴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抗体亚类以及抗体与ricin结合特点,无细胞系蛋白合成抑制实验评价抗体对ricin抑制蛋白合成作用的影响,通过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评价抗体的抗毒活性;⑵采用动物实验评价Rivax配伍铝佐剂和多糖佐剂免疫小鼠后对高剂量ricin中毒的抗毒效果;⑶CCK-8法评价小分子抑制剂与ricin处理后MDCK细胞的存活率,对小分子抑制剂的抗毒活性进行体外评价;研究小分子抑制剂和ricin处理后的小鼠存活率,对小分子抑制剂抗毒活性进行体内评价。研究结果:⑴成功制备了五株单克隆抗体(13-4,13-2-4,8-1-1-8,AB6与S11)。除13-4外,其他单克隆抗体均通过识别ricin不同表位与其结合,其中8-1-1-8与13-2-4识别RTB链,S11识别RTA;无细胞系蛋白合成实验表明单克隆抗体S11可抑制ricin诱导的蛋白合成抑制作用;细胞实验显示单克隆抗体AB6与S11可有效对抗ricin细胞毒性,EC_(50)分别为26.79 ng×mL~(-1)与11.19 ng×mL~(-1);动物实验显示AB6与S11可以对抗2倍致死剂量ricin毒性。⑵铝佐剂与茯苓多糖佐剂PCP-I配伍Rivax免疫小鼠可对抗9倍致死剂量ricin,小鼠存活率分别为90.91%与50%;淫羊藿多糖佐剂G1a配伍Rivax免疫小鼠可对抗3倍致死剂量ricin,小鼠存活率为77.78%。⑶细胞实验结果表明,28个小分子抑制剂中,re705c与re706c在同时给药或预防给药时均可对抗ricin细胞毒性;re705c、re706c与ricin同时给药时,EC_(50)值分别为0.67±0.14μmol×L~(-1)与0.39±0.08μmol×L~(-1);预防给药时,EC_(50)值分别为17.53±1.37 nmol×L~(-1)与0.44±0.08μmol×L~(-1);动物实验表明,中毒前0.5 h给予50 mg×Kg~(-1)的re705c可延长小鼠存活时间。AB6或S11与re705c联合用药可对抗2.5倍致死剂量ricin毒性,AB6或S11单独用药时,小鼠存活率分别为30%和60%;联用re705c后,小鼠存活率分别为90%与100%。结论:⑴单克隆抗体AB6与S11可对抗致死剂量的ricin中毒,可作为抗ricin候选药物进行下一步研究。⑵铝佐剂与PCP-I多糖佐剂配伍Rivax免疫小鼠可对抗9倍致死剂量的ricin中毒,可作为Rivax抗原的候选疫苗佐剂使用。⑶Re705c可提高中毒细胞的存活率,延长中毒小鼠存活时间,与单克隆抗体AB6联合用药可提高单克隆抗体的抗毒效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1)

佟琳[2](2019)在《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筛选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大量养生保健的知识与方法,一些养生保健方法沿用至今,如太极拳、五禽戏、穴位贴敷等,这些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古籍的特殊性,导致一些与中医养生相关的古籍至今尚未被发掘与利用,使得一些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被束之高阁。对古籍内濒临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进行挖掘与整理、科学评价,进而使中医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与技术能够得到有序的抢救与发掘、保护与传承,将有助于丰富当今中医“治未病”体系。1研究目的建立濒于失传中医非药物养生方法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与筛选养生保健方法,有序保护与传承古籍内养生保健方法,为挖掘整理古籍中非药物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提供示范。2研究方法与内容(1)养生类古籍文献资源的分析与收书原则制定基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养生之属文献,从成书年代、版本年代与类型、养生之属二级类目分布、孤本状况、收载于丛书与道藏等中的养生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考订与不同版本之间相互关系、流传过程、篇卷分合等,探寻中医养生古籍及其中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发展源流与演变,为书目选取与非药物养生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2)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抽取在中医学范畴内明确界定“非药物养生方法”与“濒于失传”的概念及内涵,在此基础上制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抽取标准与原则。遵循抽取原则,从178种养生类医籍中进行非药物养生方法相关信息的抽取。抽取信息字段包括:非药物养生方法名称、出处、原文论述、适用人群、适用疾病、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概括所抽取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共性特征。(3)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梳理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共性特点,为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文献理论基础与依据。在确立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估指标模型。通过文献查询、课题组内讨论、结合专家访谈等形式初步拟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一级评价指标与二级评价指标,通过叁轮咨询确立包括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评估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使其切实可应用于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与技术的筛选与评估中。(4)古籍中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筛选与示范运用建立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对前期工作中抽取的频次较高且有具体名称记载的非药物养生方法进行专家问卷征询,筛选出排名前十位的非药物养生方法,并从方法源流、理论基础、具体操作等方面对其进行示范研究。(5)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发展对策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为新时代背景下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研究与利用对策提供有力支撑。3研究结果(1)《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551种中医养生之属文献,着作年为1911年以前(含1911年)的文献404种,其中汉代3种、叁国时期1种、东晋时期2种、南北朝时期1种、唐代23种、宋代16种、元代20种、明代155种、清代183种;版本年1911年以前(含1911年)的古代文献338种(明代156种、清代182种),版本年1912至1949年155种(民国155种),年代不详47种;版本类型主要为刻本312种、石印本19种、铅印本133种、油印本1种、稿本7种、抄本99种;二级类目包括养生通论类309种、导引气功类157种、炼丹类85种;其中孤本224种,占全部总量的40.65%;其中95种被收载于丛书之中,有109种被收载于《道藏》《道藏举要》《道藏精华录》《道藏辑要》中。(2)在中医学范畴内界定“非药物养生方法”与“濒于失传”概念,制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的抽取标准与原则。从178种纳入的古籍中,共计抽取符合“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抽取原则”条目895条,记载于91种古籍中,记载最多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古籍是《养生导引法》《遵生八笺》《护生宝镜》《中外卫生要旨》《老老恒言》。整理具有方法名称排名前30位的非药物养生方法,其中前五位的养生方法名称分别为:调息法、存想、服气、延年九转法、真人起居法。(3)通过采用文献调研、项目组内讨论以及专家咨询等方式,遵循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构建了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框架,通过两轮德尔菲问卷咨询,依照本研究所拟定的指标筛选标准,建立了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包括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科学性(0.1799)、安全性(0.4048)、有效性(0.3246)、可及性(0.0907);二级指标15个,分别为:中医理论支撑(0.0821)、其他科学理论支撑(0.0163)、现代科学理论支撑(0.0371)、文献记载支撑(0.0424)、预期安全性程度(0.1422)、古籍文献记载(0.1249)、现代文献报道(0.1377)、预期有效性程度(0.0971)、古籍文献记载(0.1028)、现代文献记载(0.1247)、实用性(0.0295)、经济性(0.0123)、易接受性(0.0172)、易操作性(0.0165)、易推广性(0.0152)。(4)运用本文建立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对前期工作中抽取的频次较高且有具体名称记载的30种养生保健方法,进行专家问卷征询,评分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延年九转法(93.67)、擦面美颜诀(91.23)、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89.90)、赤松子导引法(83.47)、真人起居法(80.60)、分行外功诀(77.93)、老子按摩法(75.73)、调息法(68.93)、诸仙导引图(68.40)、天竺按摩法(68.07),并选择延年九转法、擦面美颜诀、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法叁种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从方法源流、理论基础、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研究。(5)新时代背景下,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研究与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可概括如下:①优势: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大都具有“简、便、效、廉”特色,一些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劣势:古籍承载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一些古籍己成为孤本,亦或一些方法秘而不传,历史年代感厚重,其中文字句意古奥难解,对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理论缺少创新,实践经验更是匮乏,缺乏科学评价体系,方法有待于有序整理挖掘;③机遇:大健康时代背景下,非药物养生方法迎随当前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观念,国家政策的出台确立了养生保健在一定范围内优先发展地位,对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保护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④挑战:当前大众养生保健素养水平较低,时代背景变迁对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挖掘研究与推广明显不足,缺乏挖掘研究与传播的特殊人才。新时代背景下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研究与利用的对策:①发挥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的特色功能优势,迎合时代背景,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②挖掘方法的文化内蕴,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③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创新创编,求新发展;④实现古籍内非药物养生方法多维度的抢救、整理、挖掘与实践;⑤提升人群中医养生保健素养;⑥加强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培养;⑦对古籍内非药物养生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⑧加强科学研究力量,对其进行专业医疗宣传与推广。4结论(1)遵循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特点,构建了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评价体系,包括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4个一级指标;中医理论支撑、其他科学理论支撑、现代科学理论支撑、文献记载支撑、预期安全性、古籍文献记载、现代文献报道、预期有效性、古籍文献记载、现代文献记载、实用性、经济性、易接受性、易操作性、易推广性15个二级指标。其中,预期安全性、现代文献报道与古代文献记载是评价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3个关键性因素。(2)筛选评价了 30种非药物养生方法,研究所筛选的延年九转法、擦面美颜诀、二十四节气坐功导引法等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预期安全性与有效性程度高,具有较好的科学理论基础支撑,经济实用操作简便,证实了构建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古籍中蕴含的非药物养生方法经过科学评价后应加强推广应用,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全民健康中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9-05-30)

胡晓宁[3](2019)在《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抗流感病毒药物筛选及其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由流感引发的病毒性肺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因为流感病毒具有极高的变异性,很容易造成季节性甚至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已经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有以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为代表的M2通道阻滞剂和以奥司他韦、扎那米韦为代表的NA抑制剂,因为药物潜在的毒副作用及耐受性的产生,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毒副作用小且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系列丁烯内酯类化合物筛选,找到毒副作用小且抗病毒活性高的化合物,并进行活性评价及潜在抗病毒机制探索。首先,我们通过MTT和CPE相结合的方法,对91个丁烯内酯类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测定化合物对MDCK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CC_(50),然后用100TCID_(50)检测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并测定了化合物的半数有效剂量EC_(50),计算治疗指数SI。通过与利巴韦林的CC_(50)、EC_(50)及SI值比较,筛选出细胞毒性小,抗病毒活性高,治疗指数大,抗病毒潜力优于利巴韦林的化合物。其次,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评价及抗病毒机制初步探索。分别在感染病毒前、感染病毒时和感染病毒后加入化合物,测定化合物抗病毒作用的阶段;在加入化合物48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对病毒感染后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NA抑制剂筛选试剂盒,检测化合物对病毒NA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验证化合物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小鼠感染模型,对化合物进行体内活性评价并进一步探究化合物的抗病毒作用机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病毒组、利巴韦林组、奥司他韦组及化合物高、中、低剂量组;滴鼻感染病毒2 h后灌胃给药,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五天。每天观察、检测并记录小鼠的体温、体重及症状变化情况;分别在感染病毒后第1、3、5天收集血样及肺组织,用ELISA和qRT-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在感染病毒后第5天取肺组织的同时称量肺重,计算肺指数和肺指数抑制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病毒NP蛋白的表达;qRT-PCR检测病毒载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91个丁烯内酯类化合物中,化合物Ⅴf的细胞毒性小,抗病毒活性高,治疗指数大,抗病毒潜力优于利巴韦林和其他化合物;通过叁种不同的加药方式,发现Ⅴf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直接阻断作用不明显,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的后期,可以抑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凋亡,降低NA的活性,减少子代病毒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动物感染模型中,Ⅴf可以明显改善病毒感染引起小鼠厌食、呼吸加重、行动迟缓的症状,减少病毒感染后体重的降低,使小鼠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指数升高,减轻肺组织出血和炎性病变,减少肺组织中病毒NP和M蛋白的表达,降低肺组织中的病毒载量;通过提高血浆中IgG抗体水平,减少TLR3、RIG-I和IRF3的水平,上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IL-13的表达,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6和IL-8的表达,减少iNOS引起NO过量产生等途径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减轻肺部炎性反应,保护肺损伤。因此,Ⅴf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杜爽[4](2019)在《基于难溶药物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表征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药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为基础的常见固态复合物包括盐、共晶和共无定形。药物共晶(Cocrystal)是API与共晶前体(Cocrystal former,CCF)以氢键或其他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新的晶态物质,而共无定形态(Co-amorphous phase,CAP)是API与共无定形前体(Co-amorphous former,CAF)以氢键或其他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新的无定形态物质。两者均可在不改变API药理作用的同时,改善API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等理化性质。共晶和共无定形的超分子体系对API不良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以及相比于研发一个全新化合物的低成本和低风险使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阿折地平(Azelnidipine,AZE)和双苯氟嗪(Dipfluzine,DF)分别为二氢吡啶类和哌嗪类钙离子拮抗剂,二者在治疗高血压,降低头痛、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方面均表现突出。但二者都属于难溶药物,而溶解度低将直接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故筛选出能提高二者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新的固态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目的:1.以多晶型(α和β-晶型)的AZE为API,制备无定形态AZE以及AZE与CAF形成的CAP复合物,探讨各无定形态(AZE纯相无定形和AZE-CAF异质共无定形态)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差异、向晶态转化的热力学以及热分解动力学差异;2.以DF为API,筛选基于DF的新的固态复合物,包括盐、共晶、盐共晶或共无定形,改善其溶解度、溶出速率等体外理化性质;通过HPLC法对DF及其典型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评价,探讨不同类型的复合物,如共晶、共无定形、盐、盐共晶,在药动学方面的差异性。方法:1.以α-AZE和β-AZE为API,通过加热熔融猝冷法分别制得无定形态α-AP(α-amorphous phase)和β-AP(β-amorphous phase)。α-AZE与哌嗪以1:2比例采用无水乙醇辅助研磨法制备复合物,得α-AZE-PEZ CAP;应用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温度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Temperature modulated DSC,TM-DSC)、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手段对制备的叁种无定形态进行固态表征;结合热力学公式推导计算,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及溶解度法对各无定形态进行热分解动力学和转化热力学分析。2.以DF为API,采用溶剂辅助研磨法和溶剂蒸发法,基于不同种类CCF进行DF的复合物的筛选;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温度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Temperature-modulated DSC,TM-DSC)、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单晶X-射线衍射(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SCXRD)手段进行固态表征;采用摇瓶法对DF及其共晶或共无定形进行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测定;采用桨法对DF及其共晶或共无定形在pH=4.5醋酸钠缓冲溶液中的溶出速率测定。DF的浓度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方法测定。3.采用HPLC法测定DF及其典型复合物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进行评价。结果:1.基于AZE的α-AP、β-AP两种无定形及α-AZE-PEZ CAP共无定形均出现单一T_g,且高于室温,故其在加速条件下均稳定存在。将β-AP与β-Cry的FT-IR光谱进行对比分析,其N-H峰宽化并出现大幅度移动,C=O由原来的双峰合并为单峰;对比α-AP、CAP与α-Cry的FT-IR光谱,无定形态物相均出现相同程度的N-H峰宽化和移动,C=O由原来的双峰合并为单峰。在不同温度下的0.01 mol·L~(-1) HCl介质中,溶解度大小表现为:α-AP>CAP>α-Cry>β-Cry>β-AP。在室温下α-AP和CAP向β-Cry的转化均自发进行,β-AP向β-Cry的转化为非自发。β-AP的热力学稳定性高于α-AP和CAP。2.以DF为API,采用溶剂辅助研磨法和溶剂蒸发法,结合PXRD、DSC、TM-DSC、FT-IR、SCXRD结果分析,共确定筛选出5种晶态复合物和3种共无定形态复合物。5种晶态复合物中,确定DF-FA、DF-MA、DF-DL-MA、DF-PA复合物为盐,DF-4HB属于盐共晶;3种无定形态复合物中,确定DF-TA是无定形态的盐,DF-Sac是基于氢键弱作用力的超分子,DF-2HB中既有成盐基团、又有氢键作用,属于混合无定形态。复合物的平衡溶解度均明显高于DF原料药。除DF-Sac、DF-2HB外,其余复合物溶出速率均明显加快(P<0.05)。3.药动学实验显示,DF、DF-FA、DF-4HB、DF-Sac和DF-2HB中DF的C_(max)分别为0.26、0.55、0.50、0.35和0.42μg·mL~(-1),AUC_(0-t)分别为3.33、3.55、4.34、4.01和4.33μg·h·mL~(-1),与DF相比均有提升,且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总体趋势是“盐”的固态形式趋向于引起较高的C_(max)。结论:1.以AZE为API的多种无定形态制备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多晶态出发制备的无定形态在理化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如溶解度、溶出速率和热力学稳定性。与CAF形成共无定形CAP后,相比于稳定的单体无定形态,其热力学稳定性提高,表明API与CAF之间的氢键作用有利于稳定无定形物相。2.DF是用于筛选不同类型复合物的最佳模型API。以DF为API筛选出多种形态的复合物,包括盐、共无定形、共晶、盐共晶。这些复合物都不同程度的改善了DF的生物利用度。更为重要的是,在DF不同形态的复合物中,API完全离子化的盐趋向于引起较高的体内C_(max)。本研究基于同一个API筛选不同的固态复合物并对其体内、体外性质进行评价,为基于不同目标研发不同API的固态形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贺,陈薛,谭邓旭,师长宏[5](2018)在《基于肿瘤个体化治疗药物筛选的异种移植模型评价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在遗传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与患者的原发肿瘤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药物临床反应一致性高,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PDX模型开展肿瘤靶向药物筛选可有效指导临床用药。本文针对用于化疗药物筛选的PDX模型评价策略进行综述,总结了建模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提出组织形态学、测序分析、特异性标志物和STR检测四种模型溯源性评价方法,综合衡量药物毒性作用、肿瘤体积变化趋势和TGD数学模型结果进行疗效评价,为PDX模型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的应用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罗劲,高建青[6](2018)在《多细胞叁维肿瘤球模型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筛选和制剂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由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血管、免疫细胞和胞外基质等多成分所组成的复杂体系。近年来多细胞肿瘤球作为体外叁维肿瘤模型的应用日益增多,相比较体外细胞二维培养模型,它能够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微环境,该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肿瘤生物学研究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多细胞肿瘤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药物筛选和制剂评价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8年04期)

Mary,F,PAINE[7](2017)在《系统筛选与评价作为天然产物-药物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沉淀剂的天然产物的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Several patient groups,particularly those with chronic illnesses such as cancer,cardiovascular disease,hepatitis C,and HIV/AIDS,often supplement their pharmacotherapeutic regimens with botanical natural products(NPs),raising concern for adverse NP-drug interactions.Like drug-drug interactions,common mechanisms underlying pharmacokinetic NP-drug interactions include induction and inhibition of 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and transporters,leading toaltered systemic drug concentrations and potentially,suboptimal therapeutic effects.However,unlike for drug-drug interactions,rigorous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the risk of NP-drug interactions are non-existent.Establishing such guidelines for NP-drug interactions poses challenges beyond those for drug-drug interactions because NPs are inherently complex mixtures that vary substantially in phytochemical composition.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created the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Natural Product-Drug Interaction(Na PDI)Research in September,2015.The mission of the Na PDI Center is to provide leadership in the identification,evaluation,and dissemination of potential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harmacokinetic NP-drug interactions.A key deliverable of the Center is a set of Recommended Approaches to guide researchers in the proper conduct of NP-drug interaction studies.These approaches will be based on results generated from a series of Interaction Projects that will examine four methodically selected NPs as precipitants of metabolism-and/or transporter-mediated interactions with clinically relevant object drugs.Three of these NPs-green tea,goldenseal,and cannabinoids-have been advanced to Interaction Projects that include human mechanistic in vitro studies,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and clinical studies.Key data genera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Projects are being entered into a data repository,which will be disseminated to researchers via a public access portal.Collectively,the efforts of the Na PDI Center should lead to improved design of future NP-drug interaction research and ultimately,improved decisions on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clinically relevant interactions.(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董兆鹏[8](2017)在《柯萨奇病毒CV-A6新生乳鼠模型的建立及抗病毒药物筛选和全病毒灭活疫苗有效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为典型代表的小RNA病毒科病毒是引起HFMD的主要病原体。然而近年来,CV-A6在泛太平洋地区和国家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多次引起HFMD的暴发,有些地区其发病率甚至超过EV-71和CV-A16,成为优势流行株。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CV-A6致病机制、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究均进展缓慢。本研究通过不同日龄小鼠、感染方式、感染剂量的充分组合探索构建CV-A6感染小鼠模型的最佳条件,并应用该模型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验证以及CV-A6灭活疫苗有效性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5日龄ICR小鼠经肌肉注射(IM)感染105.5TCID50的CV-A6可建立合适的CV-A6感染模型。小鼠发病后由活动减少、体重下降逐渐发展为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和死亡;病理检查发现感染后期发病小鼠出现全身多脏器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主要包括脑神经元水肿、病毒性肺炎表现、心肌脂肪变性和骨骼肌溶解断裂等;各脏器病毒载量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均表明骨骼肌是病毒在体内繁殖的重要靶器官。另外,对感染模型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监测发现IL-6超高表达与病毒性肺炎及脑组织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另外采取利巴韦林和多种细胞因子体内干预CV-A6感染,发现利巴韦林和IFN-γ可有效提高小鼠存活率,利巴韦林和IFN-γ在12 dpi存活率分别为60%和80%;而IL-6干预组不仅对CV-A6感染无保护作用,反而加速感染小鼠死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注射高滴度的抗CV-A6病毒血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CV-A6感染的作用。5日龄乳鼠预先注射不同滴度的抗CV-A6病毒血清后再经肌肉注射感染CV-A6,发现小鼠存活率与抗CV-A6血清呈剂量依赖关系,即抗血清滴度越高感染鼠存活率越高;而再小鼠感染CV-A6并出现早期症状(后肢无力)时及早注射高滴度的抗体治疗也能够显着缓解发病小鼠的临床症状并、促进小鼠恢复健康并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另外结果表明,母传抗体能够对小鼠提供完全的保护。对母鼠进行多次免疫后所孕育的5日龄乳鼠注射致死剂量的CV-A6,发现所有乳鼠均健康存活,无任何临床表现和死亡。总之,本研究所建立的CV-A6 ICR乳鼠感染模型有助于CV-A6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预防性疫苗的筛选。(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期刊2017-04-01)

张如[9](2016)在《抗鸡球虫病的蛋白酶抑制剂药物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鸡球虫主要寄生于鸡肠道细胞内,引起以肠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鸡球虫病,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目前,由于预防鸡球虫病的疫苗大部分是活苗,接种活苗可能出现返祖、散毒现象。所以,药物防治鸡球虫病仍是最主要方式,例如盐霉素、马杜霉素、莫能菌素、海南霉素等。但随着球虫虫株抗药性问题的出现,使得临床防治陷入很大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药物来防治鸡球虫病。近来研究发现蛋白酶抑制剂药物能够抑制原虫侵入细胞。3,4-二氯异香豆素(3,4-dichloroisocoumarin,DCI)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药物,能够抑制球虫子孢子侵入宿主细胞。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克里唑蒂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可以抑制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但DCI、吉非替尼等蛋白酶抑制剂是否具有抗鸡球虫效果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拟通过DC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克里唑蒂尼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试验,筛选出能够有效防治鸡球虫病的药物,并通过临床观察和血液生化学等各项指标对筛选出的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为鸡球虫病防治提供新的候选药物。1、预防鸡球虫病蛋白酶抑制剂药物的筛选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雏鸡380只,按照不同给药剂量分为19组,20只/组,(阳性对照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DCI倍比剂量3个组,吉非替尼倍比剂量4个组,克里唑蒂尼倍比剂量4个组,厄洛替尼倍比剂量5个组)。空白对照组除外,其余组给药7天后,每只试验鸡经口服方式接种1.0×104个E.tenella孢子化卵囊。感染期间观察鸡的精神、食欲状况。接种球虫一周后,每组逐只称重、剖杀计算存活率、增重率、血便记分、相对增重率、盲肠病变记分,收集每组粪便,计算卵囊数量。结果表明:DCI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117.34-161.04;吉非替尼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87.83-110.55;克里唑蒂尼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98.94-132.79;厄洛替尼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68.54-97.49。表明DCI中剂量组预防鸡球虫病效果较好,抗球虫指数为161.04,即0.005mg/只,饮水给药,连用7天。2、治疗鸡球虫病蛋白酶抑制剂药物的筛选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雏鸡380只,按照不同剂量分为19组,20只/组,(阳性对照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DCI倍比剂量3个组,吉非替尼倍比剂量4个组,克里唑蒂尼倍比剂量4个组,厄洛替尼倍比剂量5个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雏鸡接入球虫,每只试验鸡经口服方式接种1.0×104个E.tenella孢子化卵囊,接种球虫后即给药5天。接种球虫一周后,每组逐只称重,剖杀计算存活率、增重率、血便记分、相对增重率、盲肠病变记分等,收集每组粪便,计算卵囊数量。结果表明:DCI组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133.13-178.73;吉非替尼组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110.66-135.96;克里唑蒂尼组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85.51-125.17;厄洛替尼组综合评价其抗球虫指数为89.76-109.47。试验表明DCI中剂量组疗效较好,综合评价抗球虫指数为178.73,即0.005mg/只,饮水给药,连用5天。3、DCI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评价将250只8日龄雏鸡,分成5组,每组50只,按照不同给药剂量分组为空白对照组、1倍剂量组(0.005mg/只)、3倍剂量组(0.015mg/只)、5倍剂量组(0.025mg/只)和10倍剂量组(0.05mg/只)。空白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其余各组连续饮水给药21天。通过临床观察和对实验动物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组织病理学及尸体剖检各项指标进行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CI各剂量组血液学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1倍剂量组用药血液生化学与眼观组织无病理变化,3倍及以上剂量组用药血液生化检测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及胆红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个别鸡只出现肝脏黄染、肠道出血点或出血斑;组织病理学观察,镜下观察肝脏和肠组织切片,3倍剂量组肝脏有轻度的水肿和脂肪变性现象,肠道无病理变化;5倍剂量组脂肪变性严重,肠绒毛断裂;10倍剂量组有炎性细胞造成的网状病变,引起脂肪变性,肠绒毛断裂。安全性试验表明,3倍及以上剂量组对雏鸡有危害,主要对鸡的肝脏和肠道有损伤。结果表明,DCI 0.005mg/只给药临床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杜卓,杨海云,欧冰,吴传斌,陈卓佳[10](2015)在《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碘化油的原料油筛选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载体碘化油采用不同植物油做原料,筛选含碘量高且质量稳定的碘化油。方法碘、赤磷、蒸馏水按一定比例反应8h产生碘化氢气体依次通入叁个串联油瓶进行加成反应,密闭反应24h后精制真空干燥即得碘化油。结果采用5种植物油(亚麻籽油、罂粟籽油、芝麻油、橄榄油和花生油)分别制得一定含碘量的碘化油,其中碘化罂粟籽油(含碘量为40.8%)能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碘化油注射剂的碘含量标准(37.0%~41.0%)。用芝麻油和亚麻籽油可合成出碘含量较高的碘化油,碘含量分别为36.9%和34.6%,但合成后产品颜色逐渐加深并析出游离碘导致质量不稳定。而用花生油和橄榄油合成碘化油的含碘量分别为34.7%和28.2%,其质量较为稳定。结论罂粟籽油用于碘化油的合成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性能。亚麻籽油等合成碘化油的碘含量虽达不到《中国药典》碘化油注射剂的含碘量标准,但符合《中国药典》补碘剂碘化油胶丸的碘含量标准。(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7期)

药物评价和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大量养生保健的知识与方法,一些养生保健方法沿用至今,如太极拳、五禽戏、穴位贴敷等,这些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古籍的特殊性,导致一些与中医养生相关的古籍至今尚未被发掘与利用,使得一些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被束之高阁。对古籍内濒临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进行挖掘与整理、科学评价,进而使中医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与技术能够得到有序的抢救与发掘、保护与传承,将有助于丰富当今中医“治未病”体系。1研究目的建立濒于失传中医非药物养生方法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与筛选养生保健方法,有序保护与传承古籍内养生保健方法,为挖掘整理古籍中非药物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提供示范。2研究方法与内容(1)养生类古籍文献资源的分析与收书原则制定基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养生之属文献,从成书年代、版本年代与类型、养生之属二级类目分布、孤本状况、收载于丛书与道藏等中的养生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考订与不同版本之间相互关系、流传过程、篇卷分合等,探寻中医养生古籍及其中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发展源流与演变,为书目选取与非药物养生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2)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抽取在中医学范畴内明确界定“非药物养生方法”与“濒于失传”的概念及内涵,在此基础上制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抽取标准与原则。遵循抽取原则,从178种养生类医籍中进行非药物养生方法相关信息的抽取。抽取信息字段包括:非药物养生方法名称、出处、原文论述、适用人群、适用疾病、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概括所抽取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共性特征。(3)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梳理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共性特点,为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文献理论基础与依据。在确立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估指标模型。通过文献查询、课题组内讨论、结合专家访谈等形式初步拟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一级评价指标与二级评价指标,通过叁轮咨询确立包括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评估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使其切实可应用于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与技术的筛选与评估中。(4)古籍中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筛选与示范运用建立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对前期工作中抽取的频次较高且有具体名称记载的非药物养生方法进行专家问卷征询,筛选出排名前十位的非药物养生方法,并从方法源流、理论基础、具体操作等方面对其进行示范研究。(5)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发展对策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为新时代背景下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研究与利用对策提供有力支撑。3研究结果(1)《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551种中医养生之属文献,着作年为1911年以前(含1911年)的文献404种,其中汉代3种、叁国时期1种、东晋时期2种、南北朝时期1种、唐代23种、宋代16种、元代20种、明代155种、清代183种;版本年1911年以前(含1911年)的古代文献338种(明代156种、清代182种),版本年1912至1949年155种(民国155种),年代不详47种;版本类型主要为刻本312种、石印本19种、铅印本133种、油印本1种、稿本7种、抄本99种;二级类目包括养生通论类309种、导引气功类157种、炼丹类85种;其中孤本224种,占全部总量的40.65%;其中95种被收载于丛书之中,有109种被收载于《道藏》《道藏举要》《道藏精华录》《道藏辑要》中。(2)在中医学范畴内界定“非药物养生方法”与“濒于失传”概念,制定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的抽取标准与原则。从178种纳入的古籍中,共计抽取符合“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抽取原则”条目895条,记载于91种古籍中,记载最多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古籍是《养生导引法》《遵生八笺》《护生宝镜》《中外卫生要旨》《老老恒言》。整理具有方法名称排名前30位的非药物养生方法,其中前五位的养生方法名称分别为:调息法、存想、服气、延年九转法、真人起居法。(3)通过采用文献调研、项目组内讨论以及专家咨询等方式,遵循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构建了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框架,通过两轮德尔菲问卷咨询,依照本研究所拟定的指标筛选标准,建立了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包括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科学性(0.1799)、安全性(0.4048)、有效性(0.3246)、可及性(0.0907);二级指标15个,分别为:中医理论支撑(0.0821)、其他科学理论支撑(0.0163)、现代科学理论支撑(0.0371)、文献记载支撑(0.0424)、预期安全性程度(0.1422)、古籍文献记载(0.1249)、现代文献报道(0.1377)、预期有效性程度(0.0971)、古籍文献记载(0.1028)、现代文献记载(0.1247)、实用性(0.0295)、经济性(0.0123)、易接受性(0.0172)、易操作性(0.0165)、易推广性(0.0152)。(4)运用本文建立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对前期工作中抽取的频次较高且有具体名称记载的30种养生保健方法,进行专家问卷征询,评分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延年九转法(93.67)、擦面美颜诀(91.23)、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89.90)、赤松子导引法(83.47)、真人起居法(80.60)、分行外功诀(77.93)、老子按摩法(75.73)、调息法(68.93)、诸仙导引图(68.40)、天竺按摩法(68.07),并选择延年九转法、擦面美颜诀、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法叁种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从方法源流、理论基础、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研究。(5)新时代背景下,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研究与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可概括如下:①优势: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大都具有“简、便、效、廉”特色,一些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劣势:古籍承载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一些古籍己成为孤本,亦或一些方法秘而不传,历史年代感厚重,其中文字句意古奥难解,对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理论缺少创新,实践经验更是匮乏,缺乏科学评价体系,方法有待于有序整理挖掘;③机遇:大健康时代背景下,非药物养生方法迎随当前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观念,国家政策的出台确立了养生保健在一定范围内优先发展地位,对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保护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④挑战:当前大众养生保健素养水平较低,时代背景变迁对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挖掘研究与推广明显不足,缺乏挖掘研究与传播的特殊人才。新时代背景下古籍内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研究与利用的对策:①发挥非药物养生保健方法的特色功能优势,迎合时代背景,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②挖掘方法的文化内蕴,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③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创新创编,求新发展;④实现古籍内非药物养生方法多维度的抢救、整理、挖掘与实践;⑤提升人群中医养生保健素养;⑥加强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培养;⑦对古籍内非药物养生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⑧加强科学研究力量,对其进行专业医疗宣传与推广。4结论(1)遵循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特点,构建了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评价体系,包括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4个一级指标;中医理论支撑、其他科学理论支撑、现代科学理论支撑、文献记载支撑、预期安全性、古籍文献记载、现代文献报道、预期有效性、古籍文献记载、现代文献记载、实用性、经济性、易接受性、易操作性、易推广性15个二级指标。其中,预期安全性、现代文献报道与古代文献记载是评价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3个关键性因素。(2)筛选评价了 30种非药物养生方法,研究所筛选的延年九转法、擦面美颜诀、二十四节气坐功导引法等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预期安全性与有效性程度高,具有较好的科学理论基础支撑,经济实用操作简便,证实了构建的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古籍中蕴含的非药物养生方法经过科学评价后应加强推广应用,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全民健康中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评价和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霞.抗蓖麻毒素药物的筛选与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9

[2].佟琳.濒于失传非药物养生方法的筛选与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3].胡晓宁.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抗流感病毒药物筛选及其活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9

[4].杜爽.基于难溶药物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表征和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9

[5].张贺,陈薛,谭邓旭,师长宏.基于肿瘤个体化治疗药物筛选的异种移植模型评价策略[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8

[6].罗劲,高建青.多细胞叁维肿瘤球模型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筛选和制剂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8

[7].Mary,F,PAINE.系统筛选与评价作为天然产物-药物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沉淀剂的天然产物的方法(英文)[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

[8].董兆鹏.柯萨奇病毒CV-A6新生乳鼠模型的建立及抗病毒药物筛选和全病毒灭活疫苗有效性评价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7

[9].张如.抗鸡球虫病的蛋白酶抑制剂药物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6

[10].杜卓,杨海云,欧冰,吴传斌,陈卓佳.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碘化油的原料油筛选及性能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5

论文知识图

抗菌剂及抗毒素与炭疽杆菌生命过程及致...青蒿琥酯和/或雷帕霉素抗关节炎作用的形...青蒿琥酯和/或雷帕霉素抗关节炎作用的组...组:左股静脉无血栓(100×)疏肝理脾药物或结合心理疗法与腹泻有...种有毒中药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产卵数...

标签:;  ;  ;  ;  ;  ;  ;  

药物评价和筛选论文_李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