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建构论文

孙志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建构论文

社会建设研究

[摘 要]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社会工作是一个以重实践为特色的专业,培养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实务人才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取向之一。因而,对于本科生培养而言,系统化、标准化的实习体系应该成为本专业培养方案的一部分。但综观目前状况,专业社会工作实习体系尚不成熟。本研究在某省部分高校做了相关调研,探讨了本土的专业社会工作实习体系问题,以迎合我国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并对实习理念与理论体系、实习教学体系、实习的评估体系等做了相应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本土社会工作

一、引言

党中央召开的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在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时代背景下召开的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对加快构建我国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紧迫、更艰巨的要求。其中,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陈宝生部长特别提出了“要强化学生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问题。事实上,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实践或实习体系为前提。本研究以高校社会工作本科实习为例,探讨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实践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政府相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以及社区都非常关注社会工作实践,许多单位都主动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合作共建社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科研与服务基地。在开展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建立实习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目前缺乏此类相关研究和实践操作模型。从理论研究上来看,综观国内各高校的相关研究,很多都聚焦在探索系统且符合本土实情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上,官方也在推动相关研讨,但由于全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系统的实习模式并不成熟,也不存在可以“推而广之”的专业实习体系。近年,随着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增加以及社会工作对实践要求的提高,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重课堂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式、实践体系建设等问题日益凸显。贾晓明曾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她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包括五部分:独特的价值取向、系统的课程设置、完善的督导制度、特色的专项实习、有效的实习基地网络。[1]”这一体系对现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了启示。近期,笔者通过对某省部分高校进行实际调研,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

二、 研究发现

本研究采用调查和实地研究方法,坚持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资料收集过程中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及文献法;资料分析主要运用的是统计分析法、比较法等。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某省部分高校的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参加实习的学生,共发放40份问卷,回收39份,回收率98%。

(一)实习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职业认同感不高

调查的39人分布的实习单位共有30家,其中企业11家、社区7家(其中一家是某高校校外实习基地)、事业单位6家、政府机关4家、社会工作机构2家。

研究调查了黑瞎子岛地区典型植被群落的土壤养分状况,根据地形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差异布设49个样点,在每个样点周围进行5次重复采样(0-20 cm),采取4分法混合组成待测土样。土壤待测分析指标共8个,其中pH值用1:2.5土液比水提,酸度计测定;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全N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全P用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全K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碱解氮用扩散吸收法;速效P用NaHCO3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用中性醋酸钠提取—火焰光度法测定[6]。

1.你最想去的实习单位。在对39人的调查中,对“你最想去的实习单位”的回答结果是:2名学生未填答;18名学生选择了去企业,占总数的48.6%;7名学生选择了去社会工作机构,占总数的18.9%;6名学生选择了去事业单位,占总数的16.2%;5名学生选择了去政府机关,占总数的13.5%;1名学生选择了“其他”(未注明)。从调查来看,选择去企业的最多。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到,多数实习生认为实习单位就应该是未来的就业单位或是与未来就业单位类似的单位。近年来,某省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不断涌现,但学生们渴望去社会工作机构实习仅限于“课程实习”“毕业实习”,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职业的人数很少。

浮选油的沸点是180~220 ℃,水的露点75 ℃,要冷凝油和水必须控制转鼓表面温度在40 ℃以下,也就是说在转鼓内通入常温冷水或冷空气,将水和油同时冷凝下来,并且同时流入同一个接液桶,油从上面的溢流管流出,水从下面的虹吸管控制液面线的高度虹吸出,这样油和水就分别得以回收,浮选油可以返回使用。

1.实习资源的盘点与评估。实习前有必要盘点相关资源,包括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政策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需盘点资源的类别,如,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政府资源和民间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等;盘点资源的分布,包括资源发挥作用的边界;盘点资源的社会供需等情况。资源的盘点最终要聚焦并且要向深入开展,以便为调动和整合资源提供准备。资源盘点之后要开展资源评估工作,包括资源对实习的意义和价值、资源的强弱情况、资源与本专业实习的相关度情况、资源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力情况、资源的可调动性等。如,一个以全市“最美社工”为主任的、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社会工作者并长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正在千方百计寻找高校合作的千米典型示范社区,这种资源相对而言是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理想资源。

3.自主实习人数多能说明什么。从调查来看:自主实习生,即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不是跟随学校的实习基地实习的,所占比例较大,占实习总人数的74.4%。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在30家实习单位中,自主实习的单位分布于11家企业、6家事业单位、4家政府机关、3家社区、两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26家单位。在自主实习生当中,企业共容纳实习生13人,占实习生总数的33.3%;社区共容纳实习生13人,占实习生总数的33.3%;事业单位共容纳实习生6人,占实习生总数的15.4%;政府机关共容纳实习生4人,占实习生总数的10.3%;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容纳实习生3人,占实习生总数的7.7%。从总体上来看,自主实习学生比例较高,而且选择在社会工作机构实习的人数较少,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与他们的就业意愿相关,学生们绝大多数不想做社工,认为“在与自己未来就业没有多大关系的社会工作相关单位实习是在浪费时间”。事实上,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工作专业、职业认同感不高是本科社会工作人才大量流失到社会工作职业外的原因之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储量一在高校,二在社区。学生不选择社会工作机构或社区进行实习的同时会失去很多体验社会工作价值观及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机会,很难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感,在就业选择时不会轻易选择社会工作职业。当然,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和方法在任何一类就业单位都可以得到运用和发挥,只是学生们就业的初心就没有给社会工作预留足够的空间。对社会工作职业认同感低还会影响到下一届学生的实习选择和就业选择。

(二)实习理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1.现有实习“重管理轻理念”。通过分析现有的实习规范和过程我们发现:各校方和实习基地双方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任务的完成,对实习是什么、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实习中的情绪管理、价值提升等方面的沟通不多。具体表现在几方面:第一,学校方面比较重视定时启动实习、实习过程中比较重视安全管理和学生出勤考评、实习结束阶段比较关注实习生是否顺利归校。第二,实习单位比较重视对实习生的任务分配和出勤管理。第三,在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对实习的价值和意义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认为实习就是“打杂”,因而职业感和专业感不强;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单位与专业不对口或认为实习单位也不是自己未来的就业单位所以无须认真对待,不违反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纪律就行。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实习的“理念”有关,缺少对实习本身的认识和理解,缺少校方、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生之间对实习目的和意义的充分交流。

资源是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重要元素,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链接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内容饱满的,融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体系。肖萍曾探讨了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她首先分析的就是社会工作实习资源问题,并提出了几种资源整合形式:实习课程资源与机构资源的整合;政府、机构与学校资源的整合等[2]。综观现有实习模式和实习经验我们认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需求的满足和实习的总体效果。我们不妨通过盘点资源、评估资源、调动与整合资源、管理和维系资源去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3.实习各方相互期待过高。在对实习单位负责人、校外指导教师、校内各级负责人、校内指导教师及学生开展的访谈中发现,实习各方相互期待过高。学生要求在实习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实务活动,对于与专业不相干的“杂事”他们不想做;作为实习单位,他们非常希望学生能协助单位随时做“各种事情”。

(三)缺乏有效的实习督导

通过调研发现:现有实习整体设计中“督导”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实习教学体系的建构。专业实习其实是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实习与课堂教学课程门类设置、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时间设置、课程实践设置、实习内容以及时间应是相互衔接和紧密联系的。从学生实习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体系还存在着不足,主要是教学体系设置中的实习环节还相对薄弱,在实习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实习生初入实习单位时表现出的对“实习”的陌生感,而且,部分实习生在面对专业理论应用时第一时间感觉到的是无从下手、想到的是找指导老师帮忙去设计,而不是摆出经历过训练的样子。另外,实习生在管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上存在困境。通过这些问题反观我们的教学体系发现,教学体系中有“实习环节”,但缺乏“实习教育”,缺乏系统的实习设置,缺少课堂内外的实习体验和训练。因而,在教学体系建构中首先应该考虑在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社会工作实习”课程。这门课程包括如何看待实习、如何选择实习单位、如何制定实习计划、如何定位并扮演好自己的实习生角色、实习过程中如何运用理论与技巧、如何利用督导资源并正确处理与督导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实习应具备的伦理观念及行为、如何撰写实习报告、如何将实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等内容。这一课程的设置能大大减少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此外,可建立与课程相对应的实习基地。日常课程实践不能仅限课堂模拟,可到相关单位中开展,并与之建立与课程相对应的实习基地,如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时可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儿童青少年服务站、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以便学生慢慢熟悉社会工作实务,也可为未来集中实习和就业做心理上的、理论上的、业务上的、实习计划等方面的准备,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最后,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Gitterman A.Miller.I(1977)曾经提出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整合模式。该模式提出了社会工作教学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教学的任务以及教学方式。他认为社会工作教学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表现在:不仅要拥有实务技巧,还要有教学能力。的确,实习指导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相应减少或避免上述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然,实习指导教师还需要多一份责任感。

与一个实习生的对话让笔者第一次深深感觉到,我们缺乏师生间对实习问题的深刻交流,缺乏对专业实习的“反观”。

答:“实习前,我也不太了解实习,心里没底,我最先想到的是咨询学长,看看他们实习都干什么,后来学姐说实习根本学不到什么,也没有什么用。然后我就对实习不抱有什么希望了。”

应当地政府要求,为当地施工水井一眼。根据分析论证,井位设计在巷道垂直投影范围内。设计井深75m,井径425mm。

(四)对专业实习的“反观”不足

2.对实习生阶段性问题关注度不够。实习中,实习生往往会因无法预见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或挑战而焦虑,他们常会认为自己缺乏理论与实务技巧、缺少社会经验,他们常常害怕实习过程中出错、害怕与同事相处不融洽……这些焦虑是督导应该关注的问题。但我们发现,在实习中,督导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实际上,督导要在实习开展前的准备阶段、实习开始阶段以及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及时发现实习生焦虑出现的原因、阶段性及其特征、特殊情况等,并及时与实习生进行沟通,必要时督导可以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鼓励和支持实习生。

问:“实习前,你对实习有什么认识?”

3.有效的督导机制尚不明晰。反观实习过程,热烈的督导氛围和有效的督导机制并没有被充分呈现出来。理想的实习督导机制离不开“主动”“反思”“回馈”“互动”这几个关键词,是实习生与督导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反思问题的过程中,在督导不断回馈并与实习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相互提升的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有两类条件必不可少:对实习生来说,要主动随时列出问题清单并列出希望从督导那里获得什么;对督导来说,要随时列出实习中将会遇到的问题清单并告知实习生督导将会在沟通中给予回馈。另外,督导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督导关系中的主动与被动、依赖与自主、建议与支持等几组重要的关系,注意保持督导关系的和谐顺畅。缺乏有效的实习督导会直接导致对专业实习的“反观”不足。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培训方面,十分单一,未能够采用多样化的开发方式,存在过度关注员工岗位技能,不重视职业选择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对于员工而言,职业选择是其明确自身职业方向的重要措施,合理开展职业选择有利于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说的情况是否属实?一个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可以忽略?为什么学生会说在实习中学习不到什么?为什么“学习不到什么”的这种状态没有被及时发现?专业实习没有做成效评估吗?有成效评估机制吗?专业实习的成果是如何积累和呈现的?是如何向下一届即将实习的学生去展现和传递的?实习的整体质量是如何保障的?反观实际情况,实践成果向理论成果的提升和转化的确较少,其中,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理论思考更少,实习中许多宝贵的资料和值得反思的问题都没能及时整理、没能及时开展专业研讨,使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一直还都安然地存在着。

三、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框架建构

(一)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有机整体设计

1.实习理念与理论体系的建构。对实习本身的认知度、对实习内容的关注度、实习任务开展的规范度、实习生与同事间的配合度、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实习生自我实现与自我管理等问题都与实习理念相关,对实习理念的忽略会相应带来一系列问题。避免出现这些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实习理念是贯穿于实习全过程的,可以通过实习目标的制定、实习任务的规划、实习生角色的定位、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定位、实习制度规范的建设等重点指标来体现。

对理论的尊重可以避免实习中由于不懂理论而犯下逻辑上、前提上或事实上的错误。实习中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实习生由于没有掌握理论而没有分清社会工作的服务边界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边界,工作中超越了边界,给工作带来了麻烦,影响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以及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论的运用并不等于套用理论或介绍和堆砌理论,而在于在实践中根据实践特点、实践条件和相关要求适时去遵循理论规律与相关方法论,并在实践中适时地去阐释、修正和拓展理论,甚至是创新理论。完善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对于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国内的湖北三新、超星、CALIS(Folio)、西安文渊等也在涉足。

步骤1:从数据集中选择无缺失数据的洪水场次,利用BP神经网络模拟这些洪水场次的径流量,并得到相应的径流量模拟值

1.对“督导”认知不足。“督导”的真义还不只在“督”字上面,“导”的价值更应凸显。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督导偏爱“任务取向”,过于关注实习生实习任务是否按时完成、是否符合要求,对督导“过程”、实习生阶段性问题以及及时回馈和交流重视度不够。

3. 评估体系的建构。考察整个实习过程发现,目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实习是否能如期开展、学生是否能拿到实习学分……把学生的“入场”和“在场”的形式本身作为重中之重,而对实习各方的具体需求、实习的整体效果以及影响等问题关注不够,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评估。社会工作评估在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评估体系的建构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应该得到重视。评估有多维度的类别和内容,从实务纵向开展过程来看,社会工作评估大体上包括需求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从潜力挖掘角度来看,可以包括正向评估、负向评估以及发展性评估;从预期和结果角度来看,可以包括风险评估、效果评估、“成本-收益”评估以及影响性评估等。这些类别及相关内容构成了社会工作评估体系的主体。

在社会工作实习评估体系建构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以及社会这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特别注意影响评估的主要因素。如,评估主体的基本情况、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所使用的评估方法、社会政策的影响情况、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状况、各方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情况等。评估是及时且持续的,其中,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实习的整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这两项工作在实习期间以及实习结束后必须及时给予重视,而且要适时面向全体实习生以及下一届即将实习的学生开展座谈会。实习生要介绍实习各环节中的要点及会面对的问题,同时,督导人员要客观给予评价与总结,并且与下一届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社会工作实习体系建构的内容除了理念与理论体系、教学体系以及评估体系的建构外,还应该包括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构、督导体系的建构、管理体系的建构等,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 实习资源的深入发掘与有效链接

2.实习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充分。对39名学生开展了“实习前对实习的认识”的调查,其中2人未作答。在对“实习前对实习的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积极回答中,21.6%的学生认为“实习是把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有助于确立未来职业”;16.2%的学生认为“实习是与有经验的人打交道,能有收获”;18.9%的学生认为实习是“学会如何运用理论”。这些回答表明了这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顺利步入“社会”以及未来的升学深造有着不同的期待,遗憾的是对实习持有积极认知的学生比例不高。在消极的回答中,13.5%的学生认为实习是“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不能有什么收获”;10.8%的学生“咨询了往届学生后,对实习不抱有什么希望”;8.1%的学生认为“实习不重要”;还有2.7%的学生认为“实习会很苦,有些恐惧,不想去实习”。这四类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对“实习”本身、对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端正而清晰的认识。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与学生本人的性格特质、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与学校的“实习教育”、实习制度体系有关系,因为实习前学生们并没有表现出对实习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样子。另外,我们发现其实学生在实习前对实习是充满期待的,有些学生主动咨询了往届学生,目的应该是寻求经验以期做好实习相关准备,但咨询后对实习并没有很大期望,甚至是失望。这说明,之前的实习一直就存在问题,如果实习理念体系不先行,不制定目标,不将实习制度化,那么其负面的影响将是持续性的。

2.学生自主选择社会工作机构实习的目的是什么。调查当中共有3名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回访得知:其中的一名女生是某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有推免读硕士的资格,家长也希望她继续升学,学生本人也想升学并且希望未来能和打算在本地就业的男朋友在一起。另外一位男生是这名女生的男朋友,只是想和女朋友在一起实习而已,并不打算选择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第三位是来自中国西北的一名男生,由于感觉跨专业考研很难,因而准备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他选择了家乡的一个社会工作机构作为实习单位,他说:“最初是想毕业能回老家贡献专业力量”,但实习过程中由于与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在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上有分歧以及“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能力让我很失望”,他最终决定“未来可能不会选择社会工作职业。”

2.实习资源的调动与整合。资源调动与整合的方案影响着实习资源调动与整合的效果。方案的内容包括目标、原则、预期结果、风险、效益、调动的资源清单、资源调动的优先顺序、资源调动的途径和方法、资源分配、资源整合、资源管理、效果评估等。不同的资源其调动与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资源的类别、资源的强弱、资源的专业性、资源的可操作性、资源的相融性以及资源整合后呈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利益分配”与责任风险承担等问题。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调动和整合的大部分资源是社区资源,主要是通过与社区建立实习基地关系来实现资源整合,因为社区是该地区相对比较成熟的社会资源。另外,近年全国上下都在推进“三社联动”,很多高校也一直在借助这类政府推进的项目资源,以“三社联动”+“具体服务领域”的方式来开展多方联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调动与整合。

3.实习资源的管理与维系。制度化的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资源的合理、合法分配和有效使用,并能因此获得资源提供方的信任,从而维系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资源管理的链条包括几个阶段:资源的需求评估、资源的盘点、资源的调动与整合、资源运用的效果评估以及资源的维系。目前,在实习中,对实习资源的管理和维系存在的问题有:非集中实习期间对资源的关注度低、主动与实习基地联系较少;缺乏对实习资源的建档与维护。从整体上来看,实习资源的维系很脆弱。其实,实习资源的管理与维系应与学校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实践、课程调研、实验课都可以调动相关的实习资源,调动资源、管理资源和维系资源是同时进行的。另外,建立与资源提供者间的信任机制是方便管理与有效维系资源的可选途径之一。

针对“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错误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让数千万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三)及时而深刻的专业反思

1.实习生主动思考和科学规划。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实习生不喜欢主动思考问题,分析其原因之一是没有将自己从“学生”角色及时转换到“准社会工作者”角色,更没有主动承担起“准社会工作者”角色。实习生可以从做实习计划、记录实习日志等形式中来实现角色的转换,从而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实习计划是在实习前集中布置给各位实习生的,实习生可以在实习计划中制定实习总目标、阶段目标等内容,实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反思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及目标达成情况,从而获得更深入的、每个实习生自己的“个性化”的专业思考。

2.教师及时引导并做深刻总结。实习前,大部分实习生对实习具体情况是摸不着头脑的,所以实习前教师一定要对实习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引导和指导工作,这项工作在学生日常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当中就可以开展了。另外,实习前可专门召开实习培训会,培训会之前一个月要把实习具体情况介绍、实习计划书和实习手册发给每位实习生填写,培训会上要针对实习计划书和实习手册的每项内容进行讲解,这里包含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明确实习目的、逐渐意识到且要进行角色转换,并要深刻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工作伦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及时发现实习生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习过程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好情况分析记录、解决方案和反思。实习结束阶段,指导教师要针对实习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将成绩和问题综合分析。针对取得的成绩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要点以及规律;对于问题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做好反思工作,为下一期实习开展提供参考。无论是取得的成绩还是经历的问题,最好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与同行、学生共同分享和探讨。

3.师生间及时分享与修正。刘斌志曾介绍了香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其中,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要进行专业反思。[3]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注重学生实习的主体性、重视协同行动、突出实习教育的反思精神。专业反思贯穿于实习过程的各环节,同时师生间一定要及时分享反思并修正问题,尤其要及时与下一届即将进行集中实习的学生一同分享。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习前的准备阶段会考虑咨询上一届实习生相关问题,许多应该完成实习的学生在没有进行专业反思的情况下,或是出于个性化的视角,或是他本人根本没有去实习,却将有偏差的理解口授给了下一届学生,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实习行为的选择,导致了很多学生主动放弃随校“集中实习”,而选择了“自主实习”,“自主实习”的结果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去实习,多数是把“考研”“找工作”当作借口而荒废了实习时间,虽然学校对“自主实习”有相应的规范。

四、余论

综合已有相关研究不难看出,社会工作不论在哪里生根和成长都需要实践及实践体系。史柏年教授曾经在讨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与发展时谈到了建构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模式问题,他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模式的问题。”[4]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结构,这些结构间是相互“联动”的,不论是实习的主体体系、教学体系、服务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督导体系、评估体系还是管理体系,各体系的内部及各体系之间都不是孤立的。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对这些体系给予认真思考,急需将这些体系以本土化的模式搭建起来,从而实现我国本土社会工作实习体系模式的建构。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将学生需要学习到的知识点灌溉给学生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精心设计,因为,问题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为之后的课堂学习进行前期铺垫,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灵活运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情感。

[参 考 文 献]

[1] 贾晓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8-139.

[2] 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J].南京社会科学,2006,(3):103-109.

[3] 刘斌志.香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3):16.

[4] 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与发展”笔谈[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7):85.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4-0075-06

孙志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建构[J].知与行,2019,(4):75-80.

[收稿日期]2019-05-21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2016年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研究”(2016c45);黑龙江大学学科青年学术骨干百人支持计划项目“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研究”

[作者简介]孙志丽(1979-),女,辽宁宽甸县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徐雪野〕

标签:;  ;  ;  ;  ;  ;  ;  ;  ;  ;  ;  ;  ;  ;  ;  ;  

孙志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