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蔬果类发酵腌制食品可以通过微生物主导的亚硝酸盐酶降解和酸降解两种途径降低亚硝酸盐浓度。酸降解的研究较为透彻,广泛应用于发酵食品乳酸菌直投生产中。然而,酸降解不能消除过量农业氮肥施用造成的蔬果内高浓度的硝酸盐。这些硝酸盐进行人体后可被栖息于中性肠道的微生物还原,形成二次亚硝酸盐危害。因此,蔬果发酵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微生物酶降解机制的解析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东北酸菜为对象进行发酵腌制模拟实验,参考氮素的生物化学地球循环途径和特征,通过对东北酸菜固体和发酵液液体理化性质、微生物转化氮素的功能基因丰度和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明确东北酸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酶降解的微生物途径和类群。同时,参考发酵液中酶降解底物的类型设计相应微生物特异性培养基分离具有酶降解功能的微生物菌株。最后进行多菌株的复合直投的初步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亚硝酸盐酶降解途径研究。实验室模拟东北酸菜发酵条件进行了37天的连续动态监测。通过东北酸菜发酵液pH的动态监测将亚硝酸盐降解过程分为以酶降解为主的阶段(1-15天)和以酸降解为主的阶段(17-37天)。采用显色法、离子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氮素化合物(铵盐、亚硝酸盐与硝酸盐)浓度的动态变化。在酶降解阶段,亚硝酸盐浓度先逐渐升高,并在7天达到超过国标的峰值31.29mg/kg,然后下降至0.42 mg/kg。同时,检测到整个发酵过程中铵盐浓度变化较小且浓度远低于同时期的亚硝酸盐浓度,推测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酶降解来源于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基于反硝化功能基因nir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验证了上述结果同时明确了具有nirSC1基因型、nirKC5基因型与nirKC2基因型的微生物类群在东北酸菜酶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效液相法测定反硝化作用底物有机酸结果表明,酸菜发酵前期反硝化微生物类群最可能利用的碳源包括草酸、苹果酸、柠檬酸、富马酸、琥珀酸、丙酸、酒石酸、乳酸8种。(2)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酶降解微生物类群解析。通过构建东北酸菜不同时期发酵液样品的高通量测序文库,对发酵过程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解析。基于细菌OTU的文库稀释曲线、Chao1指数、Shannon指数、群落结构PCoA分析和物种注释等结果均表明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演替过程。在亚硝酸盐酶降解阶段,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的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魏斯氏属(weissella),以及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未知新种细菌最为优势,且这些优势细菌类群相对丰度伴随发酵液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动态变化而改变,是东北酸菜发酵前期亚硝酸盐酶降解阶段关键微生物类群。(3)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酶降解微生物分离和鉴定。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底物,以上述8种有机酸混合作为碳源电子供体,以有氧和无氧为限制条件,培养分离得到发酵液中具有同时降解硝酸盐与亚硝酸盐能力的细菌菌株133株。经过反硝化能力检测确定来自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劳特菌属Raoultella和欧文氏属Kluyver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的肠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的细菌菌株,具有同时降解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能力。另获得2株肠杆菌属和1株金黄杆菌属的新种菌株。(4)双重还原功能菌株的直投发酵应用。从安全性出发选择明串珠菌菌株Leuconostoc citreum FXLB-3S2和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 NXBC-1S2作为同时具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酶降解能力的菌株。辅助分离得到的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XLB-1S1进行单菌直投与复合直投发酵实验。直投结果表明复合发酵可将东北酸菜固体硝酸盐降解率由75%提高至84%,液体中硝酸盐降解率可达48%,且发酵过程中无亚硝酸盐积累。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高凤
导师: 朱琳
关键词: 硝酸盐,亚硝酸盐,酶降解,反硝化微生物,直投发酵
来源: 江苏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江苏大学
分类号: TS255.53;TS201.3
总页数: 84
文件大小: 3412K
下载量: 106
相关论文文献
- [1].可控酶降解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15(07)
- [2].内源植酸酶降解麦麸中植酸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06)
- [3].基于VBNC状态复苏的荧光假单胞杆菌CHZYR63对毒死蜱的酶降解效果[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4].可酶降解的温度及pH敏感水凝胶的制备及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和释放[J]. 应用化学 2008(10)
- [5].一种特异酶降解聚丙烯酰胺的室内研究[J]. 天然气技术 2010(05)
- [6].纤维素酶降解魔芋葡甘聚糖的条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8)
- [7].细菌纤维素/黑索今复合材料的动态酶降解及表征[J]. 含能材料 2009(04)
- [8].纤维素酶降解小麦秸秆最适条件的研究及其动力学分析[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2(02)
- [9].咪唑类离子液体辅助固定化纤维素酶降解小麦秸秆试验[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20)
- [10].超声波空化效应对纤维素酶降解秸秆影响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11].β-葡聚糖酶降解茯苓多糖的效应[J]. 北方园艺 2011(24)
- [12].单宁酶降解五倍子制备没食子酸的工艺优化[J]. 食品与机械 2014(02)
- [13].二醋酸纤维的碱处理与酶降解研究[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9(02)
- [14].不同条件下纤维素酶降解椰衣后产物中糖含量的变化[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8)
- [15].机械预处理对纤维素酶降解的影响[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16].不同取代度纤维素内塑化材料的酶降解性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9(S1)
- [17].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降解艾蒿纤维素工艺的优化[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5)
- [18].酶降解的枸杞多糖免疫增强作用实验研究[J]. 中国药业 2010(24)
- [19].木聚糖酶降解玉米秸秆的工艺研究[J]. 食品科技 2009(06)
- [20].用石英晶体微天平法研究聚乳酸的酶降解过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1].酶降解-时滞型载姜黄素结肠定位胶囊的体外释药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16)
- [22].柞蚕丝素蛋白的体外酶降解研究[J]. 国外丝绸 2008(05)
- [23].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基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中国塑料 2018(12)
- [24].脂肪酶降解几丁质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7)
- [25].铜绿假单胞菌胞内酶粗提液对十溴联苯醚的降解[J]. 环境科学 2013(04)
- [26].花色苷的酶降解[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1(06)
- [27].脂肪酶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08)
- [28].聚丙烯酰胺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 2013(02)
- [29].生物相容性嵌段型聚电解质胶束在水溶液中的酶降解行为[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09)
- [30].有机废弃物降解过程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