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老年心理 做好老年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晋聪聪[1](2021)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发现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临床管理实践中现存的患方衰弱认知不足与管理依从性低下、医护方缺乏标准规范化衰弱管理流程等问题为着眼点,整合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潜在差异化诉求,旨在基于循证构建适用于我国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人群疾病特征和文化背景的衰弱管理方案,以期为改善临床衰弱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取便利抽样法,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68名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实施问卷调查,以了解其衰弱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患者15名,照护者11名,医生5名,护士10名,管理人员2名)实施半结构访谈,以探索不同利益相关者立场差异和个性化利益诉求,为本研究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3.系统化检索国内外循证数据库后汇总现有衰弱管理证据,整合前期现状调查和复合型利益相关者需求导向分析结果,形成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初步框架,再通过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专家论证后形成最终方案。同时,围绕利益相关者视角,采用多元形式进行成果临床转化。4.通过类试验研究对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进行初步应用。于2020年5月-2020年9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科选取符合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等分为对照组31例、干预组31例。对照组采取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课题组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采用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患者衰弱管理依从性量表)及6分钟步行试验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6周、干预后12周这3个不同时段的简易体能指标、生活质量、衰弱管理依从性、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268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达41.0%,衰弱总分平均为(4.95±1.96)分,且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的多维度特征显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合并慢性病类数是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日常活动能力、营养状况则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2.半结构访谈结果复合型利益相关者访谈资料主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方提炼出3项主题:衰弱管理参与意愿较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足。医护及管理方提炼出4项主题:医护人员有较强衰弱管理参与意愿;缺乏标准的衰弱管理体系指导;自身专项知识储备不足;多学科团队协作障碍。3.方案构建与临床转化结果本研究整合前期成果基础上,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包括衰弱早期识别、衰弱管理干预、衰弱认知培训、衰弱出院计划四大模块,共62项条目。将方案成果临床转化,分别针对患者及照护者形成衰弱管理实践信息手册与衰弱科普微视频,针对临床医护人员制定衰弱全周期管理服务流程图。4.实证应用结果(1)本研究纳入患者62例,失访6例,失访率为9.7%。最终对照组患者30例,干预组患者2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平衡测试指标、坐站测试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2周,干预组患者简易体能状况指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12周,干预组6分钟步行距离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体力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生活质量总分等4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2周,干预组患者上述4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在衰弱认知、衰弱筛查、运动锻炼、饮食营养管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衰弱管理依从性总得分(21.50±1.86)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6.47±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周试验组患者在衰弱管理依从性各维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有待提高对衰弱早期筛查的重视。2.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利益攸关方的差异化诉求尚未合理解决,亟需管理者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关切以寻求最大利益均衡化。3.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经临床转化与初步应用证实其对改善患者衰弱整体状态具有积极意义,临床适用性较好,可作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临床管理实践的科学工具进一步推广应用。
朱娜[2](2021)在《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为例》文中指出老年退役军人服务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国家日渐强大,党和政府对于退役军人的优抚安置非常重视。国家出台了相关的优抚政策,对退役军人进行优待。传统的老年退役军人服务提供方式单一,而老年退役军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服务尤为重要。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工作参与到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为原来传统的工作模式增加活力。将一部分行政工作之外的工作交给社工机构完成,在减轻政府部门工作量之外,也创新了工作模式,提供更好的服务。当前社会服务普遍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社会工作能够针对老年退役军人这类人群的不同特点,分析需求,制定计划,解决困难。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已经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社会对老年退役军人的关注度也很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社工参与到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为传统工作模式的创新提供可能。本文以老年退役军人为服务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以及无结构访谈法对“优抚之家”整个服务项目的实务过程进行梳理,通过选取服务活动中的几个典型案例,分析出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实务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本篇文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文章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在传统老年退役军人服务单一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服务中是必然趋势。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笔者对整个社工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从每个服务计划入手,着重分析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结合思考并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项目的实施与运行,社会工作者基本完成了项目目标,老年退役军人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社会参与提高,人际交往的圈子扩大,提升自我价值感,获得社会的尊重。第三部分,阐述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服务过程的问题以及成因,具体问题包括:一是社工开展老年退役军人服务过程行政色彩较严重,二是社工开展老年退役军人服务支持力度不够;三是社工机构服务整体运作能力不足;四是社工开展老年退役军人服务的评估与监管不力。而关于问题形成的原因则包括政府与社工机构地位不平等、各方资源投入不足、社工行业及社工自身存在不足、老年退役军人社工服务评估过程不规范。第四部分,笔者根据前文分析的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退役军人过程的问题以及相关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是政府要鼓励引导社工机构发展;二是加大老年退役军人社工服务的支持力度;三是社工机构要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四是社会工作者要增强自身专业性;五是注重老年退役军人社工服务评估过程的专业性。相关建议的提出,以期为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姚祺雯[3](2021)在《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泰勒原理为框架,以民政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版)》为内容核心,构建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以期开发更规范、更具人文关怀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国内外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需求,以民政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织包括56项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讲授法、示教法、情景模拟及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共计130学时;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考核法等。其中目标中单列一项“学员能够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内化到职业活动中”,课程内容及组织和评价均将从文献总结归纳而来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应用策略贯穿其中。(2019版)》为内容核心,依据泰勒原理四要素——课程目标、内容、内容的组织及评价,初步构建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然后通过Delphi法,对15名养老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立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0和0.867,均>0.70;第2轮咨询条目的变异系数在0.000~0.234之间,均小于0.25;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分别为0.123、0.048(P<0.01),专家函询意见协调性较好,研究结果较为可信。最终形成的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其培训目标包含素养、知识、技能领域的4项目标,共16项具体培训规格,其中素养目标包含6项,知识包含5项,技能包含5项;内容包含5个模块共21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包括56项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讲授法、示教法、情景模拟及视频播放等教学方式,共计130学时;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运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考核法等。其中目标中单列一项“学员能够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内化到职业活动中”,课程内容及组织和评价均将从文献总结归纳而来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应用策略贯穿其中。结论:本研究在系统文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版)》为内容核心,以泰勒原理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要素为框架,构建了融合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将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融入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在培训中体现以人为中心照护的人格、了解老年人、培养关系、自主权和选择以及舒适护理的内涵,完善了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岳燕[4](2021)在《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和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命题。城市老年人不但有物质养老保障的诉求,还有精神文化的渴求,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团队学习作为一种老年人自我教育与学习、自主组织与管理、灵活弹性的老年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教育机构的这一困境。老年学习团队的核心人物——“带领人”不仅是老年学习者一员,更担负着组建与管理团队、帮教团员等重要使命。为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理解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是如何构建角色认同的,其角色认同的特征是什么,进而探究优秀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成为”团队领袖历程中的角色认同机制,探究其在退休后角色再造中所体现的人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从中升华的退休精神,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斯特赖克(Stryker)的角色认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象征符号及与之相关的意义诠释。角色认同显着性(Identity Salience)也是Stryker的关注焦点。本文以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为视野,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所甄选的六位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个案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从身份承诺、他人支持、内外奖赏、角色投入四个维度叙事带领人建构“老年教育者”角色认同显着性的图景,再结合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分析框架即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个层面跨个例诠释不同带领人角色认同的特征,形塑老年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组织活动者、团队管理者、志愿服务者、智慧长者等多重角色身份,形成带领人自我标定内在化即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角色认同的一致,回应了带领人通过角色认同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执行过程。由此进一步揭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与本质。基于个案叙事和跨个案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和特征。主要概括为个体角色认知、“工作”角色情感、角色行为与互动三个层面。带领人从中形成了共通的角色认同特征:即协调团队成员,注重情感交汇;乐于奉献,具有志愿精神;上情下达,成为沟通桥梁;技艺见长,成长为老年教育者;处事见强,形成智慧积淀;各异的角色认同风格:强技艺专业特色型、强兴趣共同爱好型、强运营重视制度安排型三种。形成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主要表现为带领人价值观社会化构建社会认同,带领人组建团队学习活动强化社区(机构)认同,带领人终身学习促动自我角色认同三方面。带领人角色社会化体现为(PSPCLM)角色集合,它是带领人构建社会认同的依据;带领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化表现为其自身与个体、团队、团队管理方、指导教师、赞助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多元互动体,它是带领人强化社区(机构)认同的依据;带领人作为团队发展的“粘合剂”,争取外援的“主心骨”是其促动自我角色认同的依据。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者的互动整合。其中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彰显人的全面发展、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对老年教育的启示: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在带领人实现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过程中则酝酿、沉淀、生成了智慧,它外显于为人处事、对待得失的超然态度,内修于涵泳道德,润泽文明的内心平静。由此重新诠释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和退休精神的内涵。本研究拓展了角色认同理论跨学科应用的场域,展示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退休精神,对老年教育的理论内涵有了进一步探究,提出了培育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建议。
王秀蓉[5](2020)在《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亳州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抑郁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城乡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挖掘城乡老年人抑郁的诱发因素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为城乡老年人抑郁的社区防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1月~12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亳州市城区的30个社区老年人354名和下辖的17个乡镇老年人348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城市抑郁老年人8名、农村抑郁老年人9名进行半结构访谈;在回顾临床老年抑郁心理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拟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由12名专家组的专家小组会议,修订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城市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49.2%(174人),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53.7%(187人),两组老年人抑郁的现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老年人抑郁程度在不同性别、医保类型、经济来源、月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慢性病、服药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城乡老年人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天服药、收入小于1000元、经济来源于政府补贴和女性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城乡老年人抑郁状况分层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服药情况对城市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社会支持、性别、月收入及服药情况对农村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2.质性研究结果对城乡抑郁老年人的半结构访谈,提炼主题主要包括:①疾病防治;②健康促进;③家庭支持;④社交支持;⑤健康希望;⑥生活信心。3.干预方案构建结果初拟城乡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包括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灌输希望、经济支持4个干预模块,10个干预主题,52个干预内容。专家小组会议共有12名专家参加,专家建议包括:①干预模块将“健康信息”修改为“健康信息支持”;将“灌输希望”修改为“提升希望”。②干预主题将“疾病防治”修改为“常见慢性病防治”;将“促进健康”修改为“健康促进策略”;将“放松训练”修改为“行为放松训练”。结论1.亳州城乡老年人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因此,社区需加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做好防护工作。2.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从健康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提升希望、经济支持四个模块对城乡抑郁老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宫玉石[6](2020)在《我国“医养结合”养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1999年起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与日俱增的养老压力,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从2013年开始明确发展“医养结合”养老,这一新兴养老方式将养老与医疗服务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升老年服务质量。深入研究“医养结合”的多种实践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明确政府职责、理顺相关主体的任务分工等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分类概括了“医养结合”的界定标准和三种主要方式,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医养结合”在发展初期面临的困境与主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有关长期照护医养结合的先进经验,探索推动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对策途径。首先,本文对“医养结合”养老的建设与发展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述,立足于相关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目前我国发展“医养结合”的实践方式和“内嵌”、“合作”、“辐射”三种主要的结合方式,选取典型案例对三种方式进行现状及优劣势的比较分析,剖析了我国“医养结合”在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管理评估、资金资源、多头管理、人员质量等方面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鉴于发达国家较我国提前近30年推广医与养的结合养老,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成熟的医养结合体系,本文选取了其中最为典型的美国PACE模式、日本介护模式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总结成功经验,为我国“医养结合”的建设提供借鉴。最后,本文从公共管理三个参与主体的角度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发展提出建议:一是政府层面,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设立老年工作局、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等;二是“医养结合”机构层面,要促进多元主体协调合作、配备专业可靠的保障设备;三是社会层面,要培养专业人才、拓展筹资渠道、建立老年健康信息共享系统。
潘李云[7](2020)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精神养老问题探究 ——以温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精神养老缺失问题尤为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温州市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高龄化趋势明显,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连续多年被市政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相关部门以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老年文化、教育、体育等工作,老龄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总体上仍然比较薄弱,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大部分的优质养老服务资源集中在鹿城、龙湾、瓯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区,而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城镇,特别是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农村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中一个需要特别保护的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除了满足身体健康层面基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之外,如何进一步加强精神关怀,抓好养老文化建设,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乐享“幸福银龄”,这是今后温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快构建老龄理想社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温州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就农村精神养老缺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破解农村精神养老缺失问题的对策思路,从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吴佳晶[8](2020)在《常州市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世界老龄化加剧的现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也十分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一大难题,社区居家养老随之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家里居住,以家庭为主,在社区里活动,依托丰富的社区资源、社区平台,享受多元服务。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更适合我国国情,更符合老人的养老诉求。通过对常州市新北区典型社区的在服务对象进行走访调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电话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而发现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取得了一些成效:政策体系机制建设比较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显着增强、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比较显着、服务能力水平显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政府职能混淆、错位,监管落实不够到位,公共资金供给不足,配套设施存在差距,服务种类不够丰富,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家庭养老参与不足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是权责定位不明确;二是评估机制不健全;三是融资渠道不畅通;四是发展过快、投入不足;五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六是服务人员专业性欠缺;七是家庭养老观念偏差。针对问题及原因,借鉴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的有益经验,优化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包括:一是优化政府职能,明确权责内容;二是加强监督管理,推进科学评估;三是畅通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建设;五是着手老人需求,提供多层次服务;六是充实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七是强化家庭责任,提高养老意识等。
周一琛[9](2020)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达高峰且还在逐年上升,城市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也愈加良好,对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其中就包括对文化体育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公共文化与体育权益提供的对应公共产品。老年群体因其生理或心理的一定特殊性,对于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需求也与其他群体有一定差别,而当前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命题,旨在基于当前养老模式下,促进对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优化改进,使之对老年群体更加友好。这也是践行积极老龄化行动、科学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形成敬老孝老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将当前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需求特点分析等内容作为适老化的逻辑基础;进行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和适老要素,适老化机制包括管理体制、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随后通过这一理论框架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存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等问题;最后借鉴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相关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六、强化相关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高楚楚[10](2020)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老龄化不断加重,相对城镇而言,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镇更加严峻。自2006年我国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想的十余年内,我国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渗透到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论文以积极老龄化为研究视角,以山西省垣曲县为研究个例,一方面为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提供新的视角,丰富现有的养老保障理论;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农村养老问题是对老龄化趋势的回应,并针对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困境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对策建议。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分别对山西省及垣曲县农村养老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二、对山西省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际调查和访谈,具体描述了老人在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保障三个方面的情况,总结出当地老年人存在的消极养老观、参与热情与周遭环境不匹配及宣传工作浮于表面等问题。三、对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交互分析,从个人思想意识和经济状况、家庭子女的孝道观念的削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及公共政策的支持力下降等方面探讨当地养老问题。四、借鉴德国和日本两国在发展农村养老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五、解决山西省垣曲县的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包括从提高老人和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村老人的身心健康;从政府和社会提供平台,家庭和老人提供支持加强社会参与;从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两方面来促进养老保障。论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农村养老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和积极老龄化思想的各项宣传没有落到实处等因素影响,对此老人个人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家庭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支持,社会一方面要加强积极老龄化各项政策及观点的普及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养老设施和环境的改造,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研究老年心理 做好老年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老年心理 做好老年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操作性定义 |
3 理论依据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利益相关者衰弱管理参与意愿及感知障碍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 |
第一节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初稿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第二节 德尔菲专家咨询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初步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衰弱风险管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的创新点 |
(四)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二、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介绍及执行 |
(一)项目简介 |
1.机构简介 |
2.项目概要 |
(二)老年退役军人的基本情况及需求分析 |
1.老年退役军人的基本情况 |
2.老年退役军人的需求分析 |
3.项目服务设计 |
(三)项目准备和宣传工作 |
1.前期调查与准备 |
2.宣传工作 |
(四)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及计划 |
1.总目标 |
2.具体目标 |
3.项目服务计划 |
(五)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执行 |
1.“关爱到家”走访慰问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
2.“助力优抚·社工同行”个案辅导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
3.“我和祖国共成长”小组活动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
4.“老有所乐·宝刀未老”社区活动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
5.“聚爱优抚·关爱传递”资源链接服务计划实务过程分析 |
(六)项目评估 |
1.方案评估 |
2.过程评估 |
3.结果评估 |
(七)项目总结 |
三、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 |
1.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行政色彩较严重 |
2.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支持力度不够 |
3.社工机构整体服务运作能力欠缺 |
4.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与监管不力 |
(二)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问题的成因 |
1.政府与社工机构地位不平等 |
2.各方资源投入不足 |
3.社工行业及社工自身存在不足 |
4.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评估过程不规范 |
四、解决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问题的对策 |
(一)政府要鼓励引导社工机构发展 |
1.促进政府职能转型 |
2.加强社工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
(二)加大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支持力度 |
1.扩大资金来源 |
2.多方协作提供服务 |
(三)社工机构要提升自身能力建设 |
1.落实员工激励制度 |
2.完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 |
3.机构提高链接资源能力 |
4.打造项目品牌 |
5.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
(四)社会工作者要增强自身专业性 |
1.提升社工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
2.加大机构督导力度 |
3.服务介入过程注重技巧的运用 |
(五)注重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评估过程的专业性 |
1.立足项目需求开展服务 |
2.注重评估方式专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化养老逐渐成为养老必然趋势 |
1.1.2 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亟待改善 |
1.1.3 国家政策对养老护理员培训的支持 |
1.1.4 养老护理员培训现状 |
1.2 研究现状 |
1.2.1 泰勒原理 |
1.2.2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目标 |
1.2.3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内容 |
1.2.4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内容的组织 |
1.2.5 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评价 |
1.2.6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定义 |
1.2.7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 |
1.2.8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培训中的应用 |
1.2.9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19 版)》 |
1.2.10 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初步构建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2.1 总结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养老护理员照护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过程 |
2.1.3 研究结果 |
2.2 总结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需求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过程 |
2.2.3 研究结果 |
2.3 初步构建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过程 |
2.3.3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完善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3.1 研究方法 |
3.2 专家函询过程 |
3.2.1 设计函询问卷 |
3.2.2 遴选专家条件 |
3.2.3 专家函询数据处理 |
3.3 专家函询结果 |
3.3.1 专家一般资料 |
3.3.2 专家积极程度 |
3.3.3 专家权威程度 |
3.3.4 专家协调程度 |
3.3.5 专家函询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
4.2 培训课程的内容分析 |
4.2.1 培训目标 |
4.2.2 培训内容 |
4.2.3 培训内容的组织 |
4.2.4 培训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
5.2.1 本研究创新点 |
5.2.2 本研究局限性 |
5.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照护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进展 |
1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概述 |
1.1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概念 |
1.2 以人为中心照护的内涵 |
2 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在养老护理员照护能力培训中的应用 |
2.1 生活照护能力培训 |
2.2 沟通能力培训 |
2.3 痴呆症精神行为症状管理能力培训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第一轮函询问卷 |
附录二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第二轮函询问卷 |
附录三 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的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 |
致谢 |
本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现实背景:我国已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 |
二、个人感情:老年阶段是必经的人生历程 |
三、工作实践:老年群体是主要的服务对象 |
四、专业使命: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角色认同研究的基础 |
二、角色认同研究的三种取向 |
三、角色认同应用的相关研究 |
四、基于文献综述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老年学习团队 |
二、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 |
三、角色认同 |
四、社会认同 |
五、退休精神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多元化视角的角色认同研究 |
一、结构功能论与角色认同 |
二、批判论与角色认同 |
三、符号互动论与角色认同 |
第二节 斯特赖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 |
一、个体与社会 |
二、相关理论统合 |
第三节 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分析框架 |
一、带领人的老年学习团队认同 |
二、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第四节 多个案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个案选定依据 |
二、个案情况概览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四、研究调研实况 |
五、调研资料编码 |
第三章 个案一: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禀赋和爱好滋生终身学习瓷刻的土壤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毕生精研瓷刻技艺 |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建团队传承非遗文化 |
三、内外奖赏——团队成员互助,肯定学习价值 |
第二节 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工作层面 |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社区学校互动 |
第四章 个案二: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学习是福命的根源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心灵舞者的乐园 |
三、他人支持——交口称赞,情感融洽 |
第二节 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自尊与幸福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家庭、社区互动 |
第五章 个案三: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做老年学习的宣传者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学习带动他人学习 |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织运行虚拟网上学习团队 |
三、内外奖赏——内外力驱动团队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机构互动 |
第六章 个案四: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编织退休的学习生活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团员拥戴,担任领头雁 |
三、他人支持——组团得法,调和矛盾 |
第二节 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信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机构互动 |
第七章 个案五: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丹青挥墨述人生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坚持学习书画 |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无私奉献,服务团队 |
三、他人支持——分组学习,书画协调共进步 |
第二节 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尊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社区互动 |
第八章 个案六: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合唱团的起伏全记录 |
一、角色投入——一波三折,坚持学习 |
二、身份承诺——教学齐鸣 |
三、他人支持与内外奖赏——合唱业绩推动团队持续发展 |
第二节 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使命与责任感 |
三、角色互动:与机构互动及意义协商 |
第九章 跨个案分析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知 |
一、带领人学习力分析 |
二、带领人性别分析 |
三、带领人退休前职业分析 |
第二节 带领人“工作”角色情感 |
一、带领人“工作领导力”分析 |
二、带领人领导力管理风格分析 |
三、带领人团队管理力分析 |
第三节 带领人角色互动 |
一、夫妻关系更趋于和睦 |
二、代际关系更趋于互补 |
三、增进社区参与的黏合力 |
四、增加个体对社区的认同度 |
第十章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本质 |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
一、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 |
二、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 |
三、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 |
第二节 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 |
一、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的终身学习 |
二、角色认同彰显人的全面发展 |
三、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 |
第三节 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 |
一、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 |
二、角色认同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 |
三、角色认同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
一、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
二、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共通性特征与各异性特色风格 |
三、形成带领人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 |
四、挖掘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
五、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 |
六、诠释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 |
七、重释退休精神的内涵 |
第二节 实践启示 |
一、政府推动与老年学习团队自我发展相协同 |
二、培育老年学习团队与培训带领人相同步 |
三、知识技能与老年学习者资源化主张相互补 |
四、老年学习团队与全年龄段学习团队相融合 |
第三节 论文突破与反思 |
一、论文突破点 |
二、论文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受访对象的研究事项说明 |
访谈提纲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1部分 城乡老年抑郁状况现状调查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2部分 城乡抑郁老人抑郁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及过程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6 结果 |
7 讨论 |
第3部分 构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小结 |
1 结论 |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我国“医养结合”养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养老方式 |
2.1.2 “医养结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福利多元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3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的主要方式 |
3.1 机构内嵌型 |
3.1.1 机构内嵌型“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内涵 |
3.1.2 机构内嵌型“医养结合”养老的运行现状 |
3.2 合作联动型 |
3.2.1 合作联动型“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内涵 |
3.2.2 合作联动型“医养结合”养老的运行现状 |
3.3 支撑辐射型 |
3.3.1 支撑辐射型“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内涵 |
3.3.2 支撑辐射型“医养结合”养老的运行现状 |
3.4 “医养结合”养老三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
3.4.1 三种“医养结合”方式的特点比较 |
3.4.2 不同“医养结合”方式的应用范围 |
4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管理与评估标准缺失 |
4.1.2 “医养结合”资金缺乏及配套资源不足 |
4.1.3 相关机构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
4.1.4 从业人员供给不足且服务质量低 |
4.2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医养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4.2.2 尚未建立起长效的医养结合筹资机制 |
4.2.3 “医养结合”管理体系尚不成熟 |
4.2.4 缺乏老年医养护理专业人才 |
5 国外典型国家“医养结合”养老的经验及借鉴 |
5.1 国外典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5.1.1 美国PACE养老模式 |
5.1.2 日本介护保险养老模式 |
5.1.3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5.2 国外典型国家“医养结合”养老经验的借鉴 |
5.2.1 多元化主体积极有效参与 |
5.2.2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5.2.3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6 完善我国“医养结合”养老的对策 |
6.1 政府层面 |
6.1.1 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
6.1.2 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 |
6.1.3 健全“医养结合”机构管理规章制度 |
6.1.4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6.1.5 建立质量评估与监督保障体系 |
6.1.6 设立老年工作局 |
6.2 养老机构层面 |
6.2.1 配备专业的配套服务设施 |
6.2.2 促进多元化医养机构服务供给 |
6.3 社会层面 |
6.3.1 培养专业老年护理服务人才 |
6.3.2 构建“医养结合”信息共享平台 |
6.3.3 拓展多样化“医养结合”筹资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精神养老问题探究 ——以温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精神养老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精神养老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精神养老概念 |
2.2 精神养老相关理论 |
2.2.1 老年群体精神诉求的理论依据 |
2.2.2 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基本内容 |
2.2.3 老年群体精神慰藉的主要方法 |
2.3 精神养老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温州市城乡精神养老现状 |
3.1 温州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
3.1.1 温州老年人口基数大 |
3.1.2 温州老年人口高龄空巢趋势明显 |
3.1.3 温州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高 |
3.1.4 温州人口老龄化增速快 |
3.2 温州城乡老龄事业发展情况 |
3.2.1 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
3.2.2 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
3.2.3 老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
3.2.4 老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3.2.5 社会参与渠道日趋多元 |
3.2.6 敬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 |
3.3 温州市城乡精神养老实践 |
3.3.1 推进老年活动中心建设 |
3.3.2 打造涉老组织孵化平台 |
3.3.3 引入老年电大教学平台 |
3.3.4 深化为老志愿服务活动 |
3.3.5 树立老年文化特色品牌 |
3.3.6 组织开展老年文化活动 |
3.3.7 大力弘扬孝老爱亲文化 |
3.4 温州老干部精神养老的积极探索 |
3.4.1 打造“银龄先锋”服务品牌 |
3.4.2 打造“银耀瓯越”服务品牌 |
3.4.3 打造“银尚乐活”服务品牌 |
3.4.4 打造“乐学银龄”服务品牌 |
第四章 温州市农村精神养老的现实需求 |
4.1 农村老龄化和空巢化快速发展 |
4.2 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日益突出 |
4.3 农村老人精神自养能力缺乏 |
4.4 农村家庭精神养老功能退化 |
4.5 农村社区精神养老供给不足 |
4.6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
4.7 精神养老政策保障不够健全 |
第五章 温州市推进农村精神养老的对策建议 |
5.1 提升农村老人精神自养能力 |
5.1.1 树立积极老龄化观念 |
5.1.2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
5.1.3 积极参加群体性活动 |
5.2 强化家庭责任伦理观念 |
5.2.1 树立良好家风 |
5.2.2 关爱子女成长 |
5.2.3 重视婚育大事 |
5.2.4 承担敬老责任 |
5.3 发挥基层组织的纽带作用 |
5.3.1 加快推进村级为老服务设施建设 |
5.3.2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为老服务 |
5.3.3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
5.4 推进老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5.4.1 推进农村老年电大实体化办学 |
5.4.2 推进城乡老年教育对口支援 |
5.4.3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 |
5.4.4 整合涉老组织开展讲师团巡讲 |
5.5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
5.5.1 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
5.5.2 引导民营养老机构加快融入社区 |
5.5.3 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
5.6 加强老年心理关爱服务 |
5.6.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5.6.2 广泛开展社区活动 |
5.6.3 全面提升社会支持 |
5.6.4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
5.7 大力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
5.7.1 加快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建设 |
5.7.2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
5.8 加快推进“安宁疗护”事业发展 |
5.8.1 构建覆盖城乡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
5.8.2 完善“安宁疗护”政策体系 |
5.8.3 广泛普及“安宁疗护”知识与理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常州市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社区居家养老基础理论概述 |
2.1 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其优势 |
2.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演进历程 |
2.3 理论基础 |
3 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的成效与问题 |
3.1 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情况调研 |
3.2 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成效 |
3.3 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的典型做法 |
4.2 国内社区居家养老的典型做法 |
4.3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启示 |
5 改进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
5.1 优化政府职能,明确权责内容 |
5.2 加强监督管理,推进科学评估 |
5.3 畅通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本 |
5.4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设施建设 |
5.5 着手老人需求,提供多层次服务 |
5.6 充实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
5.7 强化家庭责任,提高养老意识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重难点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重难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二、相关理论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相关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逻辑基础 |
第一节 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 |
一、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
二、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内容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体系 |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构成 |
第三节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协同体系 |
第四节 适老化建设原则 |
第五节 老龄人口服务需求特点分析 |
一、从老年心理学视角分析 |
二、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分析 |
第四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 |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构成要素 |
一、主体要素 |
二、适老要素 |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机制 |
一、管理体制 |
二、服务供给机制 |
三、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现实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 |
一、适老理念欠缺 |
二、服务供给主体权责不清 |
第二节 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
一、实体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
二、数字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
第三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 |
一、理论准备不足 |
二、资金准备不足 |
三、相关立法不足 |
四、政策准备不足 |
第六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
一、美国 |
二、德国 |
三、日本 |
四、国外经验总结 |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对策建议 |
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 |
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 |
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 |
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 |
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 |
六、增加适老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积极老龄化的研究 |
1.2.2 关于农村养老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积极老龄化 |
2.1.2 农村积极养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积极老龄化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老年人社会化理论 |
第三章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事业发展 |
3.1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山西省农村养老现状 |
3.1.1 山西省农村养老的健康现状 |
3.1.2 山西省农村养老的参与现状 |
3.1.3 山西省农村养老的保障现状 |
3.2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垣曲县农村养老现状 |
3.2.1 垣曲县农村养老健康现状 |
3.2.2 垣曲县农村养老参与现状 |
3.2.3 垣曲县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
3.3 山西省垣曲县农村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
3.3.2 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下降 |
3.3.3 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的实证研究 |
4.1 垣曲县基本情况 |
4.2 调查方案设计 |
4.2.1 调查对象和原则 |
4.2.2 问卷设计和修正 |
4.2.3 调研取样和组织实施 |
4.3 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的现状 |
4.3.1 农村老人的基本情况 |
4.3.2 农村老人的健康现状 |
4.3.3 农村老人的参与现状 |
4.3.4 农村老人的保障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影响因素分析 |
5.1 基本原理 |
5.2 变量度量 |
5.3 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1 与基本特征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2 与健康状况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3 与参与情况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3.4 与保障情况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国外农村养老经验借鉴 |
6.1 国外的经验 |
6.1.1 德国农村养老发展的经验 |
6.1.2 日本农村养老发展的经验 |
6.2 国外农村养老的启示 |
6.2.1 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 |
6.2.2 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和家庭对养老保障辅助功能 |
6.2.3 积极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
6.2.4 注重建设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农村养老对策 |
7.1 促进农村老人“健康”的对策 |
7.1.1 老人学会科学养生 |
7.1.2 家庭学习专业护理知识 |
7.1.3 政府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
7.2 促进农村老人“参与”的对策 |
7.2.1 家庭积极创造活动平台 |
7.2.2 杜会积极创造社会氛围 |
7.2.3 政府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
7.3 促进农村老人“保障”的对策 |
7.3.1 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 |
7.3.2 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7.3.3 促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垣曲县农村积极养老现状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研究老年心理 做好老年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晋聪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老年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桂林L区“优抚之家”社工服务项目为例[D]. 朱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以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构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D]. 姚祺雯. 河北大学, 2021(09)
- [4]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D]. 岳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D]. 王秀蓉. 郑州大学, 2020(02)
- [6]我国“医养结合”养老问题研究[D]. 宫玉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精神养老问题探究 ——以温州市为例[D]. 潘李云.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常州市新北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佳晶.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D]. 周一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 [10]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D]. 高楚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标签:社工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老年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