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防止郁金香鳞茎栽后腐烂(论文文献综述)
倪叶丹,田峰秀,王启忠,陈必春,蔡仿,许俊,孙映丰,乔清华[1](2020)在《球根花卉的栽培与应用》文中提出球根花卉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种类,对于营造季相分明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从球根花卉的栽培管理、应用方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论述,以期为球根花卉的推广提供建议。
欧丽霞[2](2018)在《郁金香种球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金香典雅高贵、花朵艳丽,深受人们的喜爱。郁金香种球栽培管理必须经过严密精细的整地、施肥和病虫害等,方可保证栽培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郁金香种球繁殖方法、病虫害防治、切花保鲜延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张雪佳[3](2018)在《郁金香的特性及其盆栽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金香作为世界名花,被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深受人们喜爱。通过对黑龙江省郁金香盆栽技术的研究,介绍了郁金香在本地的生态习性、盆栽品种的选择、种植方法、郁金香的越冬栽培管理、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旨在为今后的郁金香盆栽提供技术理论依据。
张文婧[4](2018)在《观赏贝母在苏州地区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开展了观赏贝母在苏州地区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的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0种观赏贝母的综合价值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苏州地区栽培的观赏贝母品种并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繁殖技术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10种观赏贝母的形态与观赏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和量化分析,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将10个观赏贝母品种划分为4级,分别为:Ⅰ级4个品种为波斯贝母、冠花贝母‘帝国淑女’、冠花贝母‘鲁布拉’和展瓣贝母,在苏州地区露地栽培情况良好,出苗率高,长势强壮,观赏性佳,可推广应用;Ⅱ级2个品种,为冠花贝母品种‘威廉姆’和‘总理’,在苏州地区可正常生长,植株挺拔强健,花色鲜艳,但种球腐烂率达25%以上,建议可少量引种栽培;Ⅲ级2个,为紫花贝母和弯尖贝母,为小花品种,适应性较高,种球腐烂率低,但观赏性不高,可用于盆栽;ⅣV级品种2个,为冠花贝母‘明星’和冠花贝母‘金边奥罗拉’,在苏州地区开花率低,植株弯曲倒伏,种球腐烂率高,不建议推广应用。2.对综合评价较好的观赏贝母进行鳞片扦插试验,采用不同的基质、杀菌剂和不同种部位等处理方法,对波斯贝母、冠花贝母‘帝国淑女’、展瓣贝母3种观赏贝母进行了鳞茎扦插繁殖方法研究,最终筛选出最适合波斯贝母、冠花贝母鳞片扦插组合为:草炭:细砂:珍珠岩3:2:1+50%灭菌成+10%吡虫啉混合稀释800倍+下部鳞片;冠花贝母扦插产生的小籽球不易生根,后期难以移栽成活,因此不建议采用鳞片扦插方法繁殖。3.以3种观赏贝母的鳞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品种的出芽率、增殖率、生根情况及炼苗成活生长情况。试验表明,75%酒精30s+0.1%HgCl2 10min+10%次氯酸钠20min对三种观赏贝母的消毒效果显着,冠花贝母由于鳞茎较大,易产生内生菌,污染率较高。在同样的培养环境中,弯尖贝母、紫花贝母分化率和出苗率高,能够诱导出大量的不定芽,增殖系数达到4.50和3.98,且出芽整齐,生长良好;弯尖贝母、紫花贝母在此培养基中生根率高,能很好的形成小鳞茎且植株生长健壮,后期移栽炼苗成活率高;冠花贝母虽然生根率高,但增殖率低,很难直接诱导出小鳞茎,在培养过程中易产生内生菌和玻璃化现象,因此后期移栽炼苗成活率也很低,生长情况不佳。
吴连峰[5](2017)在《大庆地区郁金香露地越冬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引进9个郁金香品种进行露地越冬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郁金香在大庆地区露地栽培,采取一定的防寒保温技术措施可以安全越冬,并表现出良好的观赏性,但同一园区不同栽培环境,物候期有所不同。
王旭[6](2013)在《绿化带中郁金香的种植及病虫害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郁金香花色艳丽,色彩丰富,春季球根花卉,为绿化带增添了更多春天气息。本文就郁金香的形态特征、生态特性、种植要点及病虫害的认识与防治展开重要论述,以供参考。
朱朋波,柳丽,孙桂乐,赵统利,邵小斌,刘兴满,汤雪燕,孙明伟[7](2012)在《温室“切花郁金香+白菜+鸡”高效轮作种养模式技术规程》文中研究指明在多年温室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与生产示范基础上,总结出连云港地区"切花郁金香+白菜+鸡"轮作种养模式各个生长环节的生产技术规程: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品种的选择与处理,种养前的准备,种养时间与密度的选择,生长发育期的温度、光照、湿度控制,水肥协调及病虫害预防、采收分级与包装等。
朱海燕[8](2012)在《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省隆回县食用百合——“龙牙百合”上发生了一种严重病害——鳞茎腐烂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在田间生长后期鳞茎出现褐变、腐烂,导致植株枯死,严重影响百合产量。为此,特开展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本实验从发病鳞茎上分离出8株真菌和6株细菌,将分离菌株全部接种于健康百合鳞茎后,只有白色真菌菌落HNLH07能使鳞茎症状再现,而其他菌株接种皆不能引起腐烂症状。对接种后产生的病斑再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与原分离菌株HNLH07形态一致的菌株,证实HNLH07为隆回百合腐烂的致病菌。菌株HNLH07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用真菌核糖体DNA (rDNA)-ITS通用引物做PCR,产物经测序后在NCBI网站做BLAST分析(登录号No.JQ316463),其rDNA-ITS的PCR产物碱基序列与尖孢镰刀菌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将菌株HNLH07接种于郁金香和唐菖蒲种球后基本不发病,而作为对照的百合鳞片严重腐烂。根据以上结果并结合其致病性,鉴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百合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ilii)。2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菌株HNLH07生物学特性所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4-1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5,产孢最适pH值为6;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1℃,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产孢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1-3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4℃;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交替光照处理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在供试的碳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均以果糖最好;在供试氮源中,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为天冬氨酸,而最有利于产孢的为硝酸钾。3药剂对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毒力测定抑菌试验结果显示,12.5%烯哗醇WP、10%苯醚甲环唑WG、腈菌·福美双WP、5%己唑醇ME、3%中生菌素WP抑制病菌菌丝生长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的重要创新点在于,明确了龙牙百合枯萎病实际上由鳞茎腐烂引起并确诊了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百合专化型。
刘冬云[9](2011)在《野生山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丹(Lilium pumilum DC.)别名细叶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其花色鲜艳、姿形秀丽,适应性强,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百合育种和品质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山丹种质资源,开展其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研究其居群在不同地理位置、生境、气候条件等生态因子下的遗传变异,了解山丹的抗逆特性,对于野生山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百合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山丹野生种质为材料,在居群水平上从形态学、孢粉学、染色体核型、分子标记、抗逆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山丹在百合杂交育种中的利用,对于野生山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百合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引种种植观测,25个山丹居群的物候期及形态性状表现出居群间的差异大于居群内的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花蕾毛的有无、叶宽、株高、花色等性状。叶长、花药长、花朵直径、果实纵径等性状与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物候期、株高、花型、花色的多样性在育种中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扫描电镜观察山丹花粉粒形态为单花粉粒,极面观椭圆体,具单萌发沟,且居群间花粉性状的变异大于居群内的变异。2.核型分析表明,25个居群间染色体核型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各居群山丹均为二倍体种,染色体基数为x=12,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大多数为2n=2x=24,但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并不完一致,除2n=2x=24外,还存在着附加1-3条额外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细胞。山丹染色体类型有st, sm, t, m, T。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在1.73~5.90之间,多数在2-4之间;不对称系数介于75.6%-89.6%之间;核型类型有3B、4B、3A、4A、3C、4C,其中以3B类型最多,占56%。表明不同山丹居群在染色体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3.SSR分析表明,12对EST-SSR引物在25个居群种内多念位点百分率达93.5%。不同居群内的多态性带数比例变幅在78.55%~91.92%之间,平均值为82.36%,表明野生山丹居群在分子水平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与对山丹形态、花粉、核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一致。综合各居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香浓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得出的结论为,25个山丹居群中白石山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邢台的最低。4.抗逆研究表明:不同山丹居群抗尖孢镰刀菌的能力不同,25个山丹居群抗尖孢镰刀菌的能力以唐山、甘肃居群抗性最强,以宁夏、辽宁居群最弱。山丹能够忍耐.30。C的低温;山丹在37℃高温下生长良好,并能够忍耐短时间(<72h)的40。C高温。山丹在含盐量≤0.3%的土壤中能够正常生长,在高于0.3%的土壤中则会受到伤害。山丹适合在30%-60%的遮荫度下生长。5.山丹花粉适宜的萌发培养基为5%蔗糖+10%硼酸,.20。C下贮减120天时山丹花粉仍有50.5%萌发率。杂交授粉研究表明,山丹ב西伯利亚’有较高的亲和性。延迟授粉、切割花柱、施用萘乙酸(NAA)等方法对山丹与‘西伯利亚’、‘白天堂’、‘精粹’等的杂交座果率有一定提高。综合分析认为,山丹在中国北方各省分布广泛,具有从形态、花粉、核型到DNA分子水平的多层和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我国百合育种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且其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病、抗寒及抗热性,在百合杂交育种中具有特殊意义。
曹建春[10](2011)在《郁金香在长江三角洲引种栽培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郁金香是世界着名的球根花卉,其原产地不在我国江南,主要就其促成栽培和利用高山冷凉气候条件开展种球复壮进行初步探讨。实践证明:郁金香可以在长江三角洲栽培和生产。
二、如何防止郁金香鳞茎栽后腐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防止郁金香鳞茎栽后腐烂(论文提纲范文)
(1)球根花卉的栽培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管理 |
1.1 温度 |
1.2 水分 |
1.3 养分 |
1.4 光照 |
1.5 催芽处理 |
1.6 栽植方法 |
1.6.1 花盆选择 |
1.6.2 栽植前步骤 |
1.6.3 土壤选择与覆土深度 |
1.7 花后管理 |
2 球根花卉的应用 |
2.1 鲜切花中的应用 |
2.2 盆栽花卉中的应用 |
2.3 陆地生态景观中的应用 |
2.4 水湿生生态景观中的应用 |
2.5 其他经济价值 |
3 我国球根花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3.1 本土植物开发力度不够 |
3.2 对进口花卉依赖性过强 |
3.3 加大新优花卉的推广力度 |
3.4 提高球根花卉的综合利用价值 |
(2)郁金香种球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郁金香种球繁殖方法 |
1.1 整地 |
1.2 栽种 |
1.3 浇水 |
1.4 施肥 |
2 郁金香病虫害防治 |
2.1 病害 |
2.2 虫害 |
3 郁金香花期控制措施 |
3.1 水培郁金香 |
3.2 切花 |
3.3 延长切花花期的方法 |
3.3.1 冷藏保鲜。 |
3.3.2 干藏。 |
3.3.3 湿藏。 |
3.3.4 化学保险法。 |
3.3.5 切花保鲜剂。 |
(3)郁金香的特性及其盆栽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郁金香的生物学特征 |
1.1 郁金香的形态特征。 |
1.2 郁金香的生态习性。 |
2 郁金香盆栽技术 |
2.1 品种选择。 |
2.2 用盆。 |
2.3 盆土。 |
2.4 种植方法和密度。 |
3 栽培管理 |
4 郁金香的病虫害防治 |
4.1 青霉病。 |
4.2 根腐病。 |
4.3 幼芽褐斑病。 |
4.4 灰霉病。 |
4.5 镰孢菌。 |
4.6 软腐病。 |
(4)观赏贝母在苏州地区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贝母属植物资源概况 |
1.1 贝母属植物的起源及地理分布 |
1.2 贝母属植物的分类 |
2 观赏贝母的综合价值评价 |
2.1 引种栽培技术 |
2.2 综合评价及筛选 |
3 观赏贝母繁殖方法研究及进展 |
3.1 鳞片扦插 |
3.2 组织培养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观赏贝母在苏州地区适应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及栽培措施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物候期观察 |
2.2 花部形态观测 |
2.3 茎叶形态观测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HP法对观赏贝母品种的综合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鳞片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工具与试剂 |
2 试验设计 |
2.1 用不同配方基质处理观赏贝母鳞片扦插 |
2.2 用不同杀菌剂处理观赏贝母鳞片扦插 |
2.3 不同部位鳞片扦插效果的比较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组合处理对波斯贝母鳞片扦插效果的影响 |
3.2 不同组合处理对冠花贝母鳞片扦插效果的影响 |
3.3 不同组合处理对展瓣贝母鳞片扦插效果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种观赏贝母组培快繁技术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植体的诱导与分化 |
2.2 继代增殖与生根培养 |
2.3 组培苗的移栽 |
3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致谢 |
发表的相关论文 |
(5)大庆地区郁金香露地越冬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品种与栽培管理 |
1.1 引进品种 |
1.2 栽植方法 |
1.2.1 栽植时期 |
1.2.2 栽植区域选择及栽植准备 |
1.2.3 栽植方法 |
1.3 栽后管理 |
1.3.1 出苗前管理 |
1.3.2 出苗后管理 |
1.3.3 花后管理 |
2 收球及贮藏 |
3 结果与分析 |
(6)绿化带中郁金香的种植及病虫害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
2 生态特性 |
3 郁金香种植管理要点 |
3.1 浇水 |
3.2 施肥 |
3.3 光照 |
3.4 花期管理 |
3.5 郁金香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
3.5.1 郁金香疫病。 |
3.5.2 郁金香基腐病。 |
(7)温室“切花郁金香+白菜+鸡”高效轮作种养模式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3.1 鲜切花、切花、品种、种球、病虫害 |
3.2 白菜 |
3.3 鸡群 |
3.4 鸡场废弃物 |
4 产地环境条件 |
4.1 土壤条件 |
4.2 灌溉水条件 |
4.3 温室条件 |
4.4 肥料、农药使用原则和要求 |
5 种养管理措施 |
5.1 切花郁金香促成栽培技术规程 |
5.1.1 种球 |
5.1.1.1 种球、品种选择 |
5.1.1.2 种球的规格 |
5.1.1.3 种球的检测方法及判定原则 |
5.1.1.4 种球的贮藏、运输 |
5.1.2 种前准备 |
5.1.2.1 茬口与整地施肥 |
5.1.2.2 种前浇水、覆膜、遮阴 |
5.1.2.3 种球处理 |
5.1.3 种植时间、方法和密度 |
5.1.4 种植后栽培管理 |
5.1.4.1 畦面覆盖 |
5.1.4.2 水肥管理 |
5.1.4.3 温度管理 |
5.1.4.4 空气湿度 |
5.1.4.5 光照 |
5.1.5 病虫害防治 |
5.1.5.1 盲芽 |
5.1.5.2 猝倒 |
5.1.5.3 郁金香疫病 |
5.1.5.4 郁金香碎色花瓣病 |
5.1.5.5 郁金香青霉性腐烂病 |
5.1.5.6 蛴螬 |
5.1.5.7 蚜虫 |
5.1.6 采收、分级与包装 |
5.1.6.1 采收时间 |
5.1.6.2 采收标准 |
5.1.6.3 分级包装 |
5.2 温室白菜栽培技术规程 |
5.2.1 田块准备 |
5.2.1.1 施肥 |
5.2.1.2 整地作畦 |
5.2.2 品种选择及种子质量 |
5.2.3 播期安排 |
5.2.4 播种 |
5.2.4.1 播种方式 |
5.2.4.2 用种量 |
5.2.5 生长技术管理 |
5.2.5.1 苗期管理 |
5.2.5.1.1 浇水 |
5.2.5.1.2 覆盖 |
5.2.5.2 虫害防治 |
5.2.5.2.1 清洁田园 |
5.2.5.2.2 药剂防治 |
5.2.6 采收适期 |
5.2.7 收获及后续管理 |
5.3 温室鸡夏季养殖技术规程 |
5.3.1 前期准备 |
5.3.1.1 围网安装 |
5.3.1.2 温室整地 |
5.3.1.3 覆盖遮阳网 |
5.3.1.4 温室环境 |
5.3.1.4.1 鸡舍消毒 |
5.3.1.4.2 设备消毒 |
5.3.2 引种 |
5.3.2.1 品种 |
5.3.2.2 鸡龄 |
5.3.3 饲养条件 |
5.3.3.1 饮水 |
5.3.3.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
5.3.3.3 兽药使用 |
5.3.3.4 免疫 |
5.3.4 卫生消毒 |
5.3.4.1 消毒剂 |
5.3.4.2 消毒制度 |
5.3.4.2.1 环境消毒 |
5.3.4.2.2 人员消毒 |
5.3.4.2.3 用具消毒 |
5.3.4.2.4 带鸡消毒 |
5.3.5 饲养管理 |
5.3.5.1 饲养员 |
5.3.5.2 饮水 |
5.3.5.3 喂料 |
5.3.5.3.1 饲料营养 |
5.3.5.3.1.1 育龄期 (0~3周龄) |
5.3.5.3.1.2 中鸡期 (4~6周龄) |
5.3.5.3.1.3 育肥期 (6周龄至出栏) |
5.3.5.3.2 喂料次数 |
5.3.5.3.3 喂料方式 |
5.3.5.3.4 加料 |
5.3.5.4 管理 |
5.3.5.4.1 温度和湿度 |
5.3.5.4.2 饲养密度 |
5.3.5.4.3 光照 |
5.3.5.4.4 通风换气 |
5.3.5.4.5 资料 |
(8)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百合概述 |
1.1.1 百合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
1.1.2 百合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
1.2 百合的主要病害 |
1.2.1 百合真菌性病害 |
1.2.2 百合细菌性病害 |
1.2.3 病毒病 |
1.2.4 百合生理性病害 |
1.3 百合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
1.3.1 种球带菌 |
1.3.2 连作 |
1.3.3 种植过密 |
1.3.4 湿害 |
1.3.5 肥害 |
1.4 百合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
1.4.1 农业防治措施 |
1.4.2 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
1.5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研究 |
1.5.1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1.5.2 rDNA-ITS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1.5.3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发展前景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方法 |
2.3.1 百合鳞茎腐烂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2.3.2 生物学实验 |
2.3.3 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症状 |
3.2 病原菌分离和镜检结果 |
3.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3.4 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与亲缘关系分析 |
3.5 生物学特性 |
3.5.1 pH值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5.2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5.3 不同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3.5.4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3.5.5 碳氮源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
3.6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 |
4.2 百合鳞茎腐烂病生物学特性 |
4.3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野生山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利用 |
1.2 野生百合的引种研究 |
1.3 野生百合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1 野生百合形态多样性研究 |
1.3.2 野生百合孢粉学研究 |
1.3.3 野生百合染色体核型研究 |
1.3.4 野生百合分子标记研究 |
1.4 百合抗逆性育种研究 |
1.4.1 抗病性育种 |
1.4.2 抗寒性育种 |
1.4.3 耐热性育种 |
1.4.4 耐低光照育种 |
1.5 野生山丹研究进展 |
1.5.1 山丹的形态及分布研究 |
1.5.2 山丹的繁殖研究 |
1.5.2.1 种子繁殖 |
1.5.2.2 鳞片扦插繁殖 |
1.5.2.3 组织培养研究 |
1.5.3 山丹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野生山丹种质资源的生境研究 |
2.1 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
2.1.1 调查时间、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1.2.1 调查路线与鳞茎采集 |
2.1.2.2 野外山丹居群生境条件的观测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野生山丹居群的分布特点 |
2.2.2 野生山丹居群的生境概况 |
2.3 小结 |
附表 |
3 山丹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引种地概括及种植方式 |
3.1.2.2 不同山丹居群引种物候期、生长动态及形态特征观测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引种山丹居群的生物学特性 |
3.2.1.1 引种地山丹不同居群的物候期 |
3.2.1.2 引种地不同山丹居群的生育期特性 |
3.2.1.3 不同居群山丹生长动态 |
3.2.2 引种地不同山丹居群的表型性状 |
3.2.2.1 引种地不同山丹居群的株高及茎、叶表型性状 |
3.2.2.2 山丹居群花器官的表型性状 |
3.2.2.3 山丹居群的花色 |
3.2.2.4 不同山丹居群果实、种子的表型性状 |
3.2.3 不同居群山丹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3.2.3.1 不同居群内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3.2.3.2 不同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
3.2.4 山丹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2.4.1 引种山丹居群物候期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4.2 引种山丹居群生育期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3.2.4.3 山丹居群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3.2.5 山丹居群主要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3.1 山丹物候期的多样性 |
3.3.2 山丹花蕾毛被的变异 |
3.3.3 株高的多样性 |
3.3.4 山丹花色、花型的多样性 |
4 山丹种质资源花粉形态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花粉电镜观察 |
4.1.2.2 数据获取 |
4.1.2.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山丹花粉形态特征观察 |
4.2.2 花粉粒大小 |
4.2.3 花粉粒外壁纹饰 |
4.2.4 花粉萌发沟 |
4.2.5 山丹花粉性状的变异分析 |
4.2.5.1 山丹居群内花粉性状的变异分析 |
4.2.5.2 山丹居群间花粉性状的变异系数 |
4.2.6 不同居群山丹花粉性状方差分析 |
4.2.7 山丹居群花粉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4.2.8 山丹居群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附图 |
5. 山丹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2.1 材料预处理时间的确定 |
5.1.2.2 材料的固定、解离 |
5.1.2.3 材料染色与制片方法的比较 |
5.1.2.4 镜检拍照 |
5.1.2.5 25个山丹居群的核型观测 |
5.1.2.6 核型分析标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预处理时间对细胞分裂指数和染色体质量的影响 |
5.2.2 不同染色及制片方法对染色体图像效果的影响 |
5.2.3 山丹居群的染色体数 |
5.2.4 山丹居群的核型分析 |
5.3 讨论 |
附图 |
6 山丹种质资源的EST-SSR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1.2.1 主要实验仪器 |
6.1.2.2 主要试剂 |
6.1.2.3 试验药品的配置 |
6.1.2.4 DNA的提取 |
6.1.2.5 琼脂糖电泳法DNA的检测 |
6.1.2.6 DNA模板质量的检测方法 |
6.1.2.7 EST-SSR引物选择 |
6.1.2.8 PCR反应体系 |
6.1.2.9 PCR扩增程序 |
6.1.2.10 聚丙烯酰胺电泳 |
6.1.2.11 银染、漂洗、照相 |
6.1.3 数据统计分析 |
6.1.4 遗传参数的计算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引物多态性 |
6.2.2 野生山丹种级水平EST-SSR变异分析 |
6.2.2.1 野生山丹不同位点间基因频率分析 |
6.2.2.2 野生山丹种级水平多样性分析 |
6.2.2.3 野生山丹基因多样度及遗传结构分析 |
6.2.3 野生山丹不同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
6.2.4 野生山丹居群间遗传一致度及遗传距离 |
6.2.5 野生山丹居群间聚类分析 |
6.3 讨论 |
6.3.1 野生山丹的多样性分析 |
6.3.2 山丹居群的聚类分析 |
7 山丹种质资源的抗逆性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1.2.1 抗病性研究 |
7.1.2.2 抗寒性研究 |
7.1.2.3 抗热性研究 |
7.1.2.4 耐盐性研究 |
7.1.2.5 耐荫性研究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山丹的抗病性分析 |
7.2.1.1 不同居群山丹鳞片抗镰刀菌的表现 |
7.2.1.2 不同居群山丹对基质中镰刀菌的抗性分析 |
7.2.2 山丹的抗寒性分析 |
7.2.2.1 山丹居群过冷却点的测定 |
7.2.2.2 山丹居群过冷却点与地理因子、采集地最低温之间的相关性 |
7.2.2.3 山丹鳞茎低温处理后的盆栽出苗率及鳞片扦插生根率 |
7.2.2.4 山丹鳞茎低温处理后鳞片的细胞膜透性 |
7.2.3 山丹的抗热性分析 |
7.2.3.1 高温胁迫下山丹的形态表现 |
7.2.3.2 高温胁迫对山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7.2.3.3 高温胁迫对山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7.2.4 山丹的耐盐性分析 |
7.2.4.1 耐盐性试验实地种植山丹的生长观测 |
7.2.4.2 NACL盐胁迫下盆栽山丹的受害表现 |
7.2.4.3 NACL盐胁迫下山丹的生长表现 |
7.2.4.4 NACL盐胁迫对山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7.2.5 山丹的耐荫性分析 |
7.2.5.1 遮荫对山丹物候期的影响 |
7.2.5.2 遮荫对山丹生长高度的影响 |
7.2.5.3 遮荫对山丹花色的影响 |
7.2.5.4 遮荫对山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7.2.5.5 遮荫对山丹叶绿素总量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山丹的过冷却点与抗寒性 |
7.3.2 山丹居群的耐热性 |
8 山丹在百合杂交育种中的利用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材料 |
8.1.2 方法 |
8.1.2.1 杂交亲本百合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8.1.2.2 几种百合花粉贮藏研究 |
8.1.2.3 杂交育种研究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杂交亲本百合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8.2.1.1 蔗糖浓度对百合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8.2.1.2 硼酸对百合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8.2.1.3 散粉光照条件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8.2.1.4 花朵开放程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8.2.2 百合花粉的贮藏 |
8.2.2.1 室温下贮藏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8.2.2.2 0℃~4℃低温贮藏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8.2.2.3 -20℃下贮藏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8.2.3 常规授粉结实情况 |
8.2.5 切割花柱授粉结实情况 |
8.2.6 NAA对杂交结实的影响 |
8.2.7 花粉管萌发荧光观察 |
8.2.7.1 山丹自交花粉管萌发荧光观察 |
8.2.7.2 山丹与有斑百合杂交花粉管萌发的荧光观察 |
8.2.7.3 山丹与‘索邦’百合杂交花粉管萌发的荧光观察 |
8.2.7.4 山丹与‘西伯利亚’百合杂交花粉管萌发的荧光观察 |
8.3 讨论 |
8.3.1 花粉萌发与贮藏 |
8.3.2 百合杂交授粉方式探讨 |
8.3.3 山丹在百合育种中的可利用性 |
9 结论及展望 |
9.1 结论 |
9.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如何防止郁金香鳞茎栽后腐烂(论文参考文献)
- [1]球根花卉的栽培与应用[J]. 倪叶丹,田峰秀,王启忠,陈必春,蔡仿,许俊,孙映丰,乔清华. 陕西农业科学, 2020(06)
- [2]郁金香种球栽培技术[J]. 欧丽霞. 乡村科技, 2018(29)
- [3]郁金香的特性及其盆栽管理技术[J]. 张雪佳. 现代农村科技, 2018(07)
- [4]观赏贝母在苏州地区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D]. 张文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大庆地区郁金香露地越冬栽培技术研究[J]. 吴连峰. 中国园艺文摘, 2017(07)
- [6]绿化带中郁金香的种植及病虫害的防治[J]. 王旭. 现代园艺, 2013(12)
- [7]温室“切花郁金香+白菜+鸡”高效轮作种养模式技术规程[J]. 朱朋波,柳丽,孙桂乐,赵统利,邵小斌,刘兴满,汤雪燕,孙明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2)
- [8]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D]. 朱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2)
- [9]野生山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利用研究[D]. 刘冬云.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2)
- [10]郁金香在长江三角洲引种栽培的效果[J]. 曹建春. 农技服务,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