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分,土壤,黄土高原,系统,入渗,花生,储水量。
土壤水分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谢军红,张仁陟,李玲玲,柴强,罗珠珠[1](2018)在《覆膜方式对一膜两年覆盖旱地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挖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本增效技术,探讨一膜两年覆盖系统土壤水分平衡为目标,通过大田定位试验,量化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条件下,全膜沟垄作(F_1M)、全膜平作(F_2M)、半膜平作(F_3M)和不覆膜平作(F_4M,对照)玉米的产量、经济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结果表明:2年全膜沟垄作、平作的生物产量较对照平均增加32.8%和32.9%,籽粒产量增加60.8%和51.7%,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平均增加59.8%、35.9%和87.6%、64.4%.新覆膜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高产高投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51.0%、41.2%,产投比较对照降低15.1%和16.2%;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节本增效型生产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40.8%和42.2%,产投比增加40.3%和42.2%.在606.5 mm的低降水条件下,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的总耗水量分别达731.3和746.8mm,土壤水分亏缺分别达124.8和140.3 mm,较对照增加22.7%和38.0%.一膜两年覆盖使全膜沟垄作、平作休闲期土壤水耗水量较对照降低了28.6%和30.0%,休闲效率较对照增加178.9%、148.3%.这说明全膜沟垄作、平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该技术结合一膜两年覆盖技术能实现节本增效,但在推广应用时需考虑低降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亏缺问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晓东,李廷亮,谢英荷,余高,岳丽[2](2018)在《覆膜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平膜穴播和垄膜沟播等覆膜方式对晋南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氮素平衡及产量的影响,以期在当地确立一套适宜的科学覆膜方式,为晋南旱塬地区乃至我国旱作小麦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处理的冬小麦增产效果显着,且以平膜穴播处理的效果最优,较测控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2.71%和25.45%。经过冬小麦一个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两种覆膜处理的耗水量较不覆膜处理有较大的提高,而其水分利用率略低于不覆膜处理,但差异不显着。两种覆膜处理也能提高麦田的降水生产效率和休闲效率,较不覆膜处理分别提高9.46%—30.16%和9.95%—39.22%。覆膜有利于氮的矿化,并能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最终有利于小麦增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晨辉,张君雁,陈晓丹[3](2017)在《基于Penman模型的蔬菜大棚土壤水分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达到土壤水分平衡状态,获得蔬菜大棚中作物生长的最佳土壤墒情,则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模型.本研究以Penman模型为基础,对参数进行简化,提出了改进的温室大棚土壤水分平衡模型,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通过采集温室蔬菜大棚的实时气象数据,包括土壤温湿度、大气温湿度、通风风速、土壤热通量,使得数据更加准确,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实验采集蔬菜大棚作物处于发育期内的数据进行验证,模型计算获得的数据与实测值相比误差非常小.结果表明,该模型完全可以作为蔬菜大棚滴灌控制的一种可靠依据,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黄泽[4](2017)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受土壤水分限制,天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唯一补给源,不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加剧土壤水分亏缺,限制植被生长,考虑到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状况,在植被恢复中多以建设人工草地或自然恢复的方式为主。为探究黄土高原典型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平衡特征,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大洼山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草地(Caragana korshinskii)、紫花苜蓿草地(Medicago sativa)、冰草草地(Agropyron cristatum)以及自然恢复的针茅草地(Stipa capillata)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与分析了在相同自然降水条件下典型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蒸散量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储水亏缺补偿度以及水分平衡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人工草地耗水量大于天然草地,豆科草地耗水量高于禾本科草地。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剧烈层(0-100 cm)比天然草地(0-30 cm)深。豆科草地土壤含水量在土壤剖面内先增加后降低,禾本科草地为先增加后降低最后缓慢增加。与第一个生长季相比,天然草地平均土壤含水量增加,人工草地降低,其中豆科人工草地降低3%-6%,禾本科人工草地降低1%。人工草地持续消耗土壤水分。(2)人工草地较高的降水和土壤水分利用率,有利于促进地上生物量增长。生物量增长高峰期,蒸散量达峰值。6月天然草地的蒸散量高于人工草地,进入生长旺盛期及末期(7、8、9月),人工草地的蒸散量高于天然草地,8月蒸散量最高。第一个生长季降水少,蒸散量超出同期降水量,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基本保持平衡,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呈不同程度的负平衡。第二个生长季降水增加,禾本科人工草地土壤水分负平衡。(3)年限增加,人工草地生长季末土壤储水亏缺度增加,豆科人工草地耗水量高,土壤储水亏缺度大于禾本科人工草地。与第一个生长季相比,豆科人工草地土壤储水亏缺度增加4%,禾本科人工草地增加0.5%,天然草地降低2%。生长季初到季末土壤储水亏缺度先增加后降低,8月土壤储水亏缺达最大值。生长季末,各草地群落土壤储水亏缺均未得到完全补偿,禾本科草地土壤水分亏缺补偿度高于豆科草地。(4)人工草地入渗速率高于天然草地,豆科人工草地高于禾本科人工草地。豆科草地入渗速率比禾本科草地高30%。地下生物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是决定入渗率的主要因素,表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对土壤入渗率产生了显着的负效应,10-3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对入渗速率有显着提升。豆科草地显着提高土壤入渗速率,但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限制了豆科草地这一优势。人工草地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高于天然草地。较高的入渗率使人工草地的降水利用效率高,相同降水条件下,人工草地能够获取更多地上生物量,加剧土壤储水亏缺。年限增加,人工草地土壤水分亏缺持续加剧,天然草地耗水少,对土壤水分具有一定保育效应。豆科草地退化后,发展成以禾草为主的草地,土壤水分消耗量降低,较高的入渗速率增加降水对土壤水分补充,从而改善土壤水环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嘉,潘兴瑶,牛勇,和继军[5](2017)在《北方典型林地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和水量平衡随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3种典型林地植被元宝枫、油松、侧柏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验证和构建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量化区域土壤水分随机分布、水量平衡过程及其水分胁迫特征。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3种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分布特征,3种林地的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分布区间接近,呈单峰状;大部分土壤水分通过蒸散发损耗且以胁迫蒸散发为主,土壤层深层渗漏量所占比例较小且几乎不产流,符合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山区林地水循环的实际特征;3种林地系统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且水分胁迫特征值相近,表明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黄鹤楼,丁烨毅,景元书,陈昆,蔡仕博[6](2016)在《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与平衡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摘要——S14分会场1试验区概况红壤丘陵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81%,具有丰富的生物气候资源,在我国农业和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本研究旨通过红壤地区花生复合系统试验区3年的监测资料,分析花生复合系统旱季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降雨影响与各平衡分量特征,对认识红壤地区花生复合系统水分利用过程,提高红壤地区的土地生产力与降低旱季水分损耗提(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期刊2016-11-01)
[7](2016)在《土壤水分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在特定的土地条件下对植被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将地下部分供水状况和植物需水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提出合理的植被建设容量和有效的水分管理措施。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它形成了现在供应全世界60×10~8人口的陆地食物链基础。在植(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6年07期)
刘娜娜,陈惠娟,孔德杰[8](2016)在《宁夏盐池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水分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位于农牧交错地带盐池县的6种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各种类型草地0—100cm土层质量含水量的动态变化情况,运用Surfer制图软件分析牧草生育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和土壤分层贮水量公式计算不同草地0—100cm土层总贮水量变化情况,结合试验地生长季降水量变化,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与蒸散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和植被类型是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沙丘土壤水分随降雨量变化较为明显;移栽柠条地土层剖面生育期水分变异系数最大,表明干旱时土壤失水较多,降雨充足时蓄水最多。因此应增加沙丘植被覆盖,对柠条、苜蓿、草地应适度进行放牧和刈割,控制植被生长,减少植被蒸腾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固持能力,维持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黄鹤楼,丁烨毅,景元书,陈昆,蔡仕博[9](2015)在《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与平衡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复合系统是促进低丘红壤区农业水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耕作方式,其在不同时段水分动态、水分平衡和利用过程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土壤表层采用15bar的先进负压计监测,结合定位法于2001—2003年监测收集了花生生长季花生复合系统、花生单作田间土壤水分、地表径流、降雨资料,分析了花生复合系统对土壤水分动态、降雨影响和水分平衡各要素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壤10cm与60cm水分单作花生地与复合系统在雨季无明显差异,但受降雨过程影响。旱季单作花生10cm水势降到最低值-344.0kPa,复合系统水势最低值为-50.6kPa,60cm单作花生地水势数值也低于复合系统花生地,旱季复合系统能减少土壤表层的蒸发。3年土壤水分周期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即水分盈余期、水分消耗期、水分稳定期。花生复合系统旱季表现出较强的耗水作用,2001年7月贮水量减少108.8mm,2002年8月贮水量减少111.7mm,2003年7月贮水量减少105.5mm。花生复合系统平均渗漏量低于花生单作62.2mm,平均贮水量变化低于花生单作41.8mm。桔树与花生作物在旱季水分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竞争作用,花生复合系统系统的表土水分保持作用和生态效应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8期)
张洛丹,张瑜,黄明斌,朱元骏[10](2015)在《黄土高塬沟壑区两种乔木林土壤水分平衡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乔木林的耗水规律,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和Hydrus-1D模型详细研究了两种乔木林(侧柏林,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差异。结果表明:结合优化的水力参数,Hydrus-1D模型能准确地模拟两种乔木林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方根误差在0.018~0.029cm3/cm3之间,相对平均绝对误差在9.8%~12.5%之间;水分平衡各要素受气候和植物类型影响,蒸散量是水平衡中的主要支出项,侧柏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83.4%~108.4%,刺槐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75.9%~96.2%,生长季内刺槐林土壤储水量始终大于侧柏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土壤水分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平膜穴播和垄膜沟播等覆膜方式对晋南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氮素平衡及产量的影响,以期在当地确立一套适宜的科学覆膜方式,为晋南旱塬地区乃至我国旱作小麦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处理的冬小麦增产效果显着,且以平膜穴播处理的效果最优,较测控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2.71%和25.45%。经过冬小麦一个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两种覆膜处理的耗水量较不覆膜处理有较大的提高,而其水分利用率略低于不覆膜处理,但差异不显着。两种覆膜处理也能提高麦田的降水生产效率和休闲效率,较不覆膜处理分别提高9.46%—30.16%和9.95%—39.22%。覆膜有利于氮的矿化,并能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最终有利于小麦增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谢军红,张仁陟,李玲玲,柴强,罗珠珠.覆膜方式对一膜两年覆盖旱地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2].赵晓东,李廷亮,谢英荷,余高,岳丽.覆膜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及氮素平衡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3].杨晨辉,张君雁,陈晓丹.基于Penman模型的蔬菜大棚土壤水分平衡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黄泽.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李嘉,潘兴瑶,牛勇,和继军.北方典型林地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和水量平衡随机模拟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黄鹤楼,丁烨毅,景元书,陈昆,蔡仕博.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与平衡特征研究[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2016
[7]..土壤水分平衡[J].能源与节能.2016
[8].刘娜娜,陈惠娟,孔德杰.宁夏盐池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水分平衡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
[9].黄鹤楼,丁烨毅,景元书,陈昆,蔡仕博.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与平衡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
[10].张洛丹,张瑜,黄明斌,朱元骏.黄土高塬沟壑区两种乔木林土壤水分平衡的模拟[J].水土保持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