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流域治理,数学模型,城市发展
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苑,王润,陆文钦,彭赤焰[1](2019)在《城市河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长沙市圭塘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圭塘河作为湖南省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曾是一条人水和谐的自然河流,如今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其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障碍。受长沙市圭塘河流域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团队以重塑圭塘河自然水循环过程为设计目标,综合运用水系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排水管网水动力模型和流域水文模型辅助寻找最适宜的规划方案,借此提出融合蓝绿生态网络与城市功能分区、恢复自然河道、优化河岸空间、构建流域尺度生态廊道和实施街区尺度海绵城市建设等策略,完成了由面(整个流域范围)及线(圭塘河),再由线到点(街区尺度的具体项目)的跨尺度流域治理规划。该规划旨在让河流回归自然,构建融社会、经济和自然于一体的城市河流复合生态系统,化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构建之间的重重矛盾,实现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景观设计学》期刊2019年04期)
唐萌[2](2019)在《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陕西省在此背景下逐渐探索出新型农业发展路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与规划,使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及推动就业等。现有研究多关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其中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因素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较少。基于此,本文结合系统科学相关理论,选取陕西农业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一个内部涵盖农业生产发展相关不同领域的叁维复合系统,进一步深入研究陕西农业协调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陕西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叁子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现状,选取耦合模型计算2006-2017年间陕西农业复合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利用GM(1,1)模型对未来5年的数据进行预测,采用DEA模型对各子系统内、两两子系统间及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进行计算,综合分析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最后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分别从提高陕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农业生态保护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子系统促进作用叁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陕西农业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涨态势,而陕西农业生态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第二,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度极高,耦合协调度处于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过渡的阶段,并未实现对叁子系统间高度耦合关系的有效利用。第叁,由DEA分析结果得出,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在大多年份未达到各自投入与产出的最优生产前沿面。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陕西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推进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其转型升级发展,为研究陕西及类似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提供实际案例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张美文,王勇,李波,周训军[3](2018)在《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维处理当今社会遇到的各类问题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鼠类是地球上种类与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种类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有效控制害鼠种群数量是很有必要的。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主要害鼠群落结构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害鼠受本身生物学特性以及所处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动态和年度动态;同时,当地的洪涝灾害、人工灭鼠、农房结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重大社会生态工程等的影响在一定时期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导致鼠类群落演替发生较大变化关键因素。近期而言,退田还湖和叁峡工程对洞庭湖洲滩的鼠类群落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农田的一些种类大量侵入洲滩生境。因此害鼠的成灾原因上有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因素。据此,在鼠害大面积暴发的情况下提出的"全栖息地毒鼠技术",以及源于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生态学特性和暴发成灾机理的"阻断迁移通路"防治方法,均是适合于洞庭湖区域当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鼠害治理实用技术,比单纯化学灭鼠方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明显地提升和改善。(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华坚,刘秀,李晶晶[4](2018)在《河南省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水域生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的保障系统,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安全,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大力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河南省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水域生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表明:河南省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水域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其协调度受水利工程系统、经济子系统和水域生态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为促进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今后应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本文来源于《水利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王金龙,杨伶,张贵,尹少华[5](2018)在《基于空间网络的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基于空间网络的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以促进湖南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在"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演变发展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排列组合理论对湖南复合系统演变发展进行评价,并按照各子系统的等级差异进一步分类。运用空间网络相关理论,构建"以研究单元为节点、以研究单元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边权"的复合系统空间网络,引入空间依赖度对边权进行赋值,描述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并结合节点度进一步界定关键节点和需调控的研究单元,从而提出复合系统空间格局优化的有效调控方式。【结果】湖南复合系统以生态优势型和生态较好型为主导,呈现向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从拓扑结构来看,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在空间网络的影响和作用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的影响和作用较小。结合空间效应强度来看,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改善空间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的地位相对重要,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结论】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但实际调控难度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具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但该部分研究单元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进一步研究2015年湖南复合系统空间网络的节点度-空间效应强度发现,在优化空间格局主体思路的指导下,有效调控方式可确保关键节点在复合系统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并应对复合系统演变发展中存在改善空间(空间效应强度低于0.5)且对整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节点度在5以上)的研究单元予以重点关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黄寰,肖义,王洪锦[6](2018)在《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对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16市复合生态位地区差异较大,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为两极的"双核联动"区域特点。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经济生态位与社会生态位关联度为0.992,表明二者基本保持同步发展。经济生态位与环境生态位关联度为-0.931,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资源生态位子系统总体呈"W"型曲线。(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蒋高明[7](2018)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一种形态,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叁种子系统组成。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叁个子系统是相(本文来源于《绿色中国》期刊2018年12期)
黄磊,吴传清,文传浩[8](2017)在《叁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叁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叁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叁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叁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叁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化进程,库首和库腹地区要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库尾地区则要"全面开花,整体优化",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重构基于流域发展的大叁峡库区,以促进叁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本文来源于《西部论坛》期刊2017年04期)
康玲芬,李明涛,李开明[9](2017)在《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建立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兰州市为例,定量估算兰州市2008-2012年生态、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而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类型总体上属于中级协调水平,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严守生态红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将为兰州市及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柴春梅,王宏卫,樊永红,桂阳,赵喆[10](2017)在《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和田地区为研究区,根据DPSIR模型构建了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协调发展模型综合评价了2000—2012年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5年,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明显低于社会和生态综合评价指数,社会和生态趋于平衡,协调发展度处于失调衰退类;2006年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急剧下降,社会综合评价指数高于生态和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开始由失调衰退类向亚协调发展类转变;2007—2012年,经济和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由亚协调发展类转为协调发展类。根据协调发展趋势、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出了和田地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7年02期)
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陕西省在此背景下逐渐探索出新型农业发展路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与规划,使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及推动就业等。现有研究多关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其中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因素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较少。基于此,本文结合系统科学相关理论,选取陕西农业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一个内部涵盖农业生产发展相关不同领域的叁维复合系统,进一步深入研究陕西农业协调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陕西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叁子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现状,选取耦合模型计算2006-2017年间陕西农业复合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利用GM(1,1)模型对未来5年的数据进行预测,采用DEA模型对各子系统内、两两子系统间及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进行计算,综合分析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最后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分别从提高陕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农业生态保护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子系统促进作用叁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陕西农业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涨态势,而陕西农业生态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第二,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度极高,耦合协调度处于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过渡的阶段,并未实现对叁子系统间高度耦合关系的有效利用。第叁,由DEA分析结果得出,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在大多年份未达到各自投入与产出的最优生产前沿面。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陕西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推进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其转型升级发展,为研究陕西及类似区域农业协调发展问题提供实际案例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苑,王润,陆文钦,彭赤焰.城市河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长沙市圭塘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J].景观设计学.2019
[2].唐萌.陕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3].张美文,王勇,李波,周训军.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
[4].华坚,刘秀,李晶晶.河南省水利工程系统与“经济—社会—水域生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评价[J].水利经济.2018
[5].王金龙,杨伶,张贵,尹少华.基于空间网络的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林业科学.2018
[6].黄寰,肖义,王洪锦.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J].软科学.2018
[7].蒋高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绿色中国.2018
[8].黄磊,吴传清,文传浩.叁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西部论坛.2017
[9].康玲芬,李明涛,李开明.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柴春梅,王宏卫,樊永红,桂阳,赵喆.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人民黄河.2017
标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流域治理; 数学模型; 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