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剡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偶像崇拜论文

董剡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偶像崇拜论文

摘 要青年亚文化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历经半个多世纪,在今天仍被不断研究讨论。新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层次。社会的变迁、政治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的变化都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模式。我们也从中看到青年亚文化新的启示和思考。当代青年亚文化中不可不谈的一个现象便是偶像崇拜,这是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带来的新的潮流,青年亚文化从中吸纳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偶像崇拜带来的粉丝效应、粉丝经济、粉丝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关注,也给青年亚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这在今天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偶像崇拜;粉丝效应

1 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语义

“亚文化”一词正式使用出现在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中。在随后使用中伯明翰学派对它做出了相应的界定和辨析。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群体。但他们认为亚文化一定是有阶级性的,这也是因为其学派深受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及新左派运动的影响,不同于纯正的马克思主义,伯明翰学派吸收了马克思的阶级论、文化观,又结合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经济理论,从而形成亚文化这个庞杂的理论。“亚文化是一种亚系统——更大的文化网状系统中的这个或那个部分内的更小、更为地方化、更具有差异性的结构。”费斯克对亚文化的界定更为准确,他认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他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①由此可以看出亚文化的特征:

第一,具有阶级性,一定是不同阶层的文化,并且主要是社会底层阶层的文化。这个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带有边缘化的特点,比如青少年、女性群体、同性恋群体等。第二,带有反抗性,亚文化是主流文化中的不同声音,希望为自身争取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或话语权而产生的文化层面的反抗、抵制以及呐喊。

“《宝贝儿》为缺陷人群发声‘如果我不完美,是否还是宝贝’”。[3]这是剧中忍受着病痛的孩子发出的无声的呼喊,她的“呼喊”传递给了江萌,但这一呼喊是那样的孤独而无奈。影片从一而终无不是残缺的角色,无不使坎坷的历程,纵使声嘶力竭江萌的呼唤,纵有社会维护正义的使者,但最终却无法挽救孩子死亡的悲剧。这一精神的投射贯穿于整个影片中,在这些充满着矛盾的阴霾里,到处都是不断地破坏与修葺,充满着秩序与反叛。

“青年亚文化”则是亚文化中以青年为主体而兴起的文化,这些青年他们以不同性别、年龄地域、阶层和种族而形成的特殊团体,这就是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他们有自己的风格和符号。他们区别于父辈文化、母体文化,他们信仰着自己的仪式。他们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格,例如:衣着服饰、发型妆容、行为举止、言谈吐词、爱好活动都与主流文化、父辈文化相异。而风格则是青年亚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伯明翰学派认为风格是理解和区分青年亚文化最关键的因素。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与“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这些符号都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包括同样的东西在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阐释中都象征着不同的意义,也是所谓同一性中展保持差异。这些意义深层次含义则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我们要把握这些意义,就要清楚地认识到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和意义都具有时间性和社会性,要放在特定的时代去理解。

与此同时,他们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摩登一族、嬉皮士、朋克、摇滚以及街头涂鸦等都是表现形式。他们用这些符号争夺自己的文化空间以及政治话语权。而在主流文化眼里这些都是离经叛道的。伯明翰学派在研究中用标签理论和越轨文化将青年亚文化做出解释,他们认为:“越轨就在观察者的眼睛里,这忽略了被标签为越轨行为的起源,也缺少对那些涉身其中的行动者的越轨意义。”这解释了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污蔑与弹压②。

在今天的中国,青年亚文化最重要表现在生活方式选择与创造。他们的兴趣爱好、理想价值、思想观念都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引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而生活方式等同于生活风格。青年的生活方式明显与其他阶层群体不同,他们具有时尚性、潮流性、独特性,他们会彰显自己的个性。但并非青年亚文化代表了所有青年,青年亚文化则是大部分青年所认同的,这就像是人与人之间不论多么相似,都会具有差异性。青年群体也是如此,在这个大群体中,每个青年的爱好、想法、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都不相同,这差异来源于他们本身就具有的阶级性。青年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因此青年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年龄性别都是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也因此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2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转变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今天我们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已经不再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般激烈。在国内,学生运动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是因为在今天主流文化的政治氛围已经逐步宽松,改革开放后带来的思想解放已经深入人心,打开国门带来的西方文化也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潘晓讨论”“朦胧诗的出现”“流行音乐破冰”“崔健摇滚”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给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是逐渐宽松的生存空间,从地下转到地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化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思想领域,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体制和行为方式。青年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影响。青年亚文化开始向世俗化、生活化、娱乐化迈进,表现形式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也标志着青年亚文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化向生活化转变。

在理解偶像的时候,大家会不可避免地认为偶像就是明星,明星和偶像是一个性质的。其实则不然,明星不一定是偶像,但偶像必定是明星。明星的种类有很多,有演艺明星、歌唱明星、文艺明星、体育明星等,但这些明星并非每一个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有的明星甚至是无人问津,如果通俗的理解,明星可以是一种职业,但偶像则是一种信仰的人物,想成为偶像就要先成为明星。这是大众流行文化制造者创造偶像必须历经的过程。主流文化则不然,官方组织可以名正言顺的推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榜样人物,像每一年中国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国十佳青年”等一类评选活动,由地方政府或中央机构审核、考察以及深思熟虑后推出的。榜样人物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道德模范人物、成功典范人物、特定环境典型人物。社会道德模范:孔繁森、焦裕禄、任长霞、李素丽等。成功典范人物:马云、俞敏洪、王健林、马化腾等。特定环境典范人物:在地震、天灾等环境下中表现突出的人物。

1.2.5 Sanger测序 针对高通量测序发现的疑似致病位点进行一代验证。同时该方法也用于PGD术后胎儿羊水DNA检测确定基因型。

当代的青年亚文化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平发展文明化,科技发展高速化,文化呈现出多元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值此时期青年亚文化也出现新的问题和发展机遇。主流文化对于青年亚文化不再是敌视和打压的状态,而是表现出引导和灌输的新形式。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则是抓住商机,将其文化带入到青年群体中,希望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路径,来谋取利益。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青年亚文化被主流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所包围,虽然自由发展的空间增大,但实际上正在被主流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所侵蚀,青年亚文化对于自己的符号与风格的表象正在逐渐衰弱。

第二类是受众在引导下参与制造,像最初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都是属于第二类制造方式。这一类明星或偶像,自身专业功底不多,接触的相关知识较少,大多数都是凭借自身的天赋或者前期私下的努力,没有受过专业指导,但是优点是受众支持较多,而受众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以青年为主力军,占到比例为70%~80%。因此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研究青年亚文化一定避不开研究偶像文化。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前期明星或者草根人物专业素养不高,专业能力较差但最后也能成为偶像的原因。这也是三种方式中最接近偶像制造的方式。

同样,青年的生活休闲方式与交往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休闲娱乐在青年亚文化中的比重随着科技发达而逐渐增加,娱乐方式的多样性让青年有了选择的可能性。这也是青年生活观念转变带来的变化。休闲娱乐的重要性不仅为青年提供了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多种可能性,还完善了青年的自我意识。酒吧、KTV、电影院、网吧、游戏厅、商场、健身房等室外的娱乐设施的齐全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当然家里同样可以休闲娱乐,看电视、看小说、听音乐、玩电脑和手机等都是青年可以选择的。Hip-Hop运动则是近几年兴起的休闲娱乐方式,集运动、娱乐、冒险和表演于一身,正是当代青年的娱乐模式。

这三类不论哪一类制造,从青年角度上看,不亚于一场革命,一场青年亚文化的暴风式革命,将青年的自我意识完全释放出来投射在社会中。当然偶像制造本质上还是商业运作和包装战略的胜利,是表面化和启蒙理想主义的分裂。从背后也可以看出这是大众流行文化的胜利,青年亚文化正在与大众流行文化、主流文化之间相互融合。

3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偶像崇拜

青年亚文化进入九十年代后,主流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对其加剧争夺和融合。主要以现在对青年的影响力方面。主流文化一改过去之压缩、打压的做法,从教育入手,进行引导青年亚文化。大众流行文化为了占据市场最大利益,以宣传和创新为主,进行吸引青年们的注意。两者的前提都是在一定程度关注和分析青年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当然大众流行文化做得更为无底线,完全是投其所好。其中最典型的、最成功的例子便是制造偶像,让青年为其消费和买单。当然偶像崇拜也是当代青年亚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分析当代青年亚文化不可绕过的话题之一。

当代青年亚文化中的偶像制造和崇拜,带来了青年的一个群体产生,那就是“粉丝”。不论是榜样人物还是偶像明星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青年选择榜样还是偶像作为自己的崇拜人物,原因之一便是与青年的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相关。在初高中时代,大部分青年选择偏向于偶像明星,因为此时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理性思维还未成熟,自我的价值观还没定型。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一部分青年在崇拜偶像的同时也兼顾着榜样人物,他们已经具备了判别能力。其次,与家庭因素相关,一部分家庭观念比较传统,因此青年受到影响,会不自觉的倾向于榜样人物多一点;一部分家庭观念比较开放,父母对于孩子是民主化教育和管理,这部分青年则会受到偶像的影响。再者,与地域有关,城里的青年普遍家庭条件较好,城里信息流动大,是消费性文化的主要生产地和传播地,偶像、明星活动频繁。而农村的青年消息不是那么通畅,并且家庭条件的原因会让青年目光注视到成功人士的身上,他们将榜样人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这也是选择不同的原因之一。最后,与性别有关,偶像明星的粉丝多为女性青年,女性青年更具有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情结。青年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偶像标准。这也直接关系到粉丝群体规模的大小。

从交往程度上看,榜样和偶像分为两类:一类是私密性的,这是我们身边的人物,并非所有人都认识;另一类是公共性的,这属于公共人物,大家都认识的。榜样和偶像作为历史性范畴来讲,透露出的是社会典范的作用,这也是“人的自我异化神圣形象”。作为现实性范畴来讲,则赋予了不同的现实意义。偶像是理想化、完美化、浪漫化的化身;榜样是世俗化、道德化、功利化的形象。

如果说过去中国青年是为了争夺政治话语,希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今天青年的风格化更多体现在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政治不再是追求的单一目标。青年更喜欢感官刺激,享受生活的美好。当然这在主流文化看来可能是不思进取,但却备受大众流行文化的青睐,因为青年的生活化、娱乐化,给生产者、制造商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到了九十年代③,市场经济逐渐繁荣,真正做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精神领域的空间更加开放,世俗追求和物质主义膨胀的同时,文化领域里弥漫着躲避崇高、放逐激情、淡化思想的情绪。一些过度被吹捧的东西都开始被质疑、被恶搞,这也就是“无厘头文化”的流行。“大话”“恶搞”的开始是“大话西游”的上映。经典、崇高被推翻,被戏说。这就是当时青年亚文化标志。不论是戏说经典,还是大话西游,都象征着对教条主义的颠覆,对传统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形式的反讽,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反抗,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讽刺和青年游戏心态的扩张。在解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混杂着恶俗、感伤、无病呻吟、浅薄等多种元素,并非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的解构和颠覆,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意义和价值体系。

在今天制造商(经纪、演艺、传媒公司一类)制造偶像,主要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类是专业制造。主要是专门经纪公司培养,培养明星专门的才艺和技能,当然在今天除了公司培养,还有学校培养等方式。在今天很多影视明星,一些当红偶像都是出自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他们像普通大学生一样上课学习,学习唱歌舞蹈戏曲等专业知识理论。当然毕业后是否成为明星,是否能晋级为偶像,则是凭借个人实力以及运气。当然这一类制造,明星以及偶像相对专业素质较高,有较强的专业功底,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因为制造商和学校只是闭门造车,并未清楚市场受众喜好,因此制造的明星很多难以成为偶像,仅仅只是明星。因此专业制造受众较少。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物质条件保障,青年也没有生活风格可言。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青年,他们所谓的生活更多是为了养家糊口,维持正常生活。生活风格其中一点体现在着装打扮上,着装打扮包含着道德与审美意义、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在内的文化方面,使服装具有了符号的意义,体现出青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尤其是女性青年对时装的追求,体现的是审美的时尚性。

第三类属于自制造,前期没有任何制造商介入,完全凭借自身实力或者自身其他条件成为明星或偶像。当然这里要强调一点,不论这三类哪种方式都需要借助传媒平台来展示自己,或电视、或网络、或App。第三类制造借助的更多的是网络和App软件。尤其是2015年后各类App软件盛行,在近两年的快手、抖音、虎牙、陌陌等。草根人物借助这些直播平台开始积累人气,成为网红。网红不是明星,因为受众范围小,没有正式的制造商来利用资源将其带入大众视线,同时他们自身也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因此网红成为明星还需要经纪公司的签约和培养,第三步才有能成为偶像。当然这一类制造方式成为偶像的几率很低,最多成为明星。例如前几年爆红的MC天佑、芙蓉姐姐、冯提莫等。

海外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生产安全、生活安全与防恐怖袭击三部分。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将安全管理扩大到工作场所以外、扩大到工作时间之外,确保所有员工的身心安全 ,有利于项目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当代青年交往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原来书信交流到今天短信、电话、微信、QQ、ins、推特等,都是新的交往媒介,这都得益于网络的发展。这也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传播的方式。青年通过交往形成一定的圈子或团体,来建立集体认同,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青年公共交往圈的组织化,使得青年能够维持经常性的公共交往,并为青年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意愿表达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以上就是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转变的历程。

地壳规模的可控源地震学的目标重点是对不同地壳单元给出一般描述,大多基于的是其厚度和P波速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追溯到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根据构造过程可得出导致地壳块体起源的推论。应用广角反射/折射类型探测的成功例子是研究大陆边缘的陆壳范围或追踪各个地体/微板块之间的边界。为解决此类地质问题的典型广角反射/折射测量由垂直分量接收器的布设组成,沿二维剖面间隔为1~5km,炮点间距20~30km(陆上),或海底传感器的间距为20~30km,炮点间距为100~500m(海上)。

4 偶像崇拜带来的粉丝效应

当然偶像是大众流行文化为吸引青年推出的产品,与之相对的则是主流文化为贯彻其道德思想和文化意识而推出的榜样人物,这是为了提供给青年学习和效仿的典型人物。两者的异同点主流文化是为了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而推出的榜样,大众流行文化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制造的偶像。榜样和偶像的形象以及所表现的价值导向有差异,主流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运作方式有差别,但采取推出让青年效仿的人物唤起青年对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认同这种策略没有差别,他们都是一种文化符号。青年对榜样和偶像的选择,对这些文化符号的效仿、学习、利用和重构,体现了青年对主流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态度。

粉丝对偶像人物的崇拜,与有宗教信仰的人对神的崇拜类似,有特殊的仪式和行为,包括信息资料收集和分享、交往意愿的表达、关心支持的行动、直接模仿、直接占有举动和消费行为等类型的行为。信息资料收集和分享是最常见的偶像崇拜行为,例如了解偶像的资料信息,收集偶像的签名、海报和照片。这些是作为粉丝最基本的“义务”,如果不了解偶像的相关信息,在青年亚文化的表述中称为“伪粉”,不算是粉丝。青年在崇拜偶像时会采取各类方式对偶像表达支持,例如写信、留言、寄礼物,买专辑、增加点击量,投票等。粉丝会想方设法去到偶像出席的场合,或签名会、或打歌现场、或活动舞台,以此应援呐喊来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发出支持,应援的时候会带着写有偶像名字的横幅,为偶像专门定制的应援物,比如应援灯一类。每个偶像对应的粉丝都有自己的粉丝团体名称,例如EXO的粉丝名为“爱丽”,BTS的粉丝名为“阿米”,Wanna One的粉丝名为“Wannable”等,为偶像应援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消费行为,例如买专辑、去演唱会、送礼物、刷销量、购买广告牌位等,所以粉丝为大众流行文化带来了商机,带来了经济利益,这也是制造者制造偶像的最主要目的。在这些以外粉丝通常还会模仿偶像的言语、行为以及穿着外形等。最常见的就是粉丝热衷于翻唱偶像的歌曲、模仿偶像的舞蹈等,以及在一些综艺节目中也开设模仿秀,邀请粉丝来模仿自己的偶像,在外观上,一些粉丝会从穿着打扮都模仿自己的偶像,衣服的牌子、头发的造型等一些方面,还有个别狂热的为了偶像去整容,在前几年的报道中有粉丝为了偶像去整容,整成和崇拜的偶像相同的面容。这些都是粉丝有意识的行为。更有甚者一些疯狂的粉丝为了追逐自己的偶像,日日跟踪自己的偶像,干涉偶像的正常生活,这一类粉丝称为“私生饭”,这属于青年亚文化中不好的一面。

粉丝效应也带来粉丝经济,一些制造商、生产商开辟了偶像周边市场,卖一些周边产品,这些都是与偶像息息相关的产品,例如手机壳、钥匙串、服饰与配件等。

同样的偶像文化消费产品还有偶像代言的广告产品,许多粉丝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会买自己偶像代言的产品,生产商、广告商也正是看中了偶像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青年的支持带来了偶像市场的繁荣。在当代粉丝效应带来了市场经济,但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我们关注、发展青年亚文化的时候不能忘记偶像崇拜背后的社会问题。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各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入,利用遥感影像对自然资源、农作物等进行监测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结合茶叶种植区遥感监测项目,通过获取特定时间窗口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取人机交互的人工遥感解译手段,监测提取了处于产茶阶段的茶园种植区和茶农散种区的图斑,并通过外业核查验证,获取了可靠的宏观监测数据,验证了通过遥感解译手段监测处于产茶阶段茶叶种植区空间分布和面积的可行性。

5 反思与启示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发展必然扎根于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现实情况,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青年亚文化发育的土壤,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有各类肥料进行培育,有主流文化,有大众文化,有流行文化,也有国外多元文化,这些都是今天中国青年亚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文化的作用,但我们同样要记住青年亚文化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要有自己的文化意识,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文化需要包容和融合,但不能忘却自身的信念。青年的朝气蓬勃、青年的不畏艰险、青年的冒险精神都是青年这个阶段所独有的,青年亚文化发展到今天,偶像崇拜已经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然趋势,我们要看到偶像崇拜背后青年亚文化自我意识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被错误、极端的方向所带偏,我们要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添独特的风采。

(三)对群文音乐创作的认识水平尚不到位。在当今文化高度繁荣的社会,人民群众拥有比以往更加广阔丰富的文化选择空间,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文化形式快速传播流行,令人目不暇接。在此背景下,部分群文音乐创作者热衷于借鉴甚至是模仿抄袭,不愿在作品的思想和专业深度上下功夫,而是盲目追求新奇和速度,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创作什么,出现了大量的同质化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质量不高,内容平庸,在社会上昙花一现,受到人民群众的诟病。

注释

①[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二版),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第281页。②约翰·克拉克,托尼·杰弗逊:《大众文化政治:文化与亚文化》,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973。

筛选8名消费者(排除条件同1.1)按随机顺序双盲测试8款市售面膜(包含未宣称“水光”的普通面膜和宣称“水光”的面膜),消费者按1~7分制对使用面膜后肌肤的水光感进行自我评估,并分别从其中挑选水光感强、中、弱的3款面膜,按1.6模型计算使用前后拟合水光指数、拟合水光指数提升值、拟合水光指数提升百分比。

该马尔可夫过程在第[tk+(l-1)T0]秒时的过程元A′[tk+(l-1)T0]的一步传导转移过程元变化为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9页。

参考文献

[1]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马中红.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6.

[4]张安琪.新媒介视野下的粉丝文化与认同[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余目.青年亚文化中的偶像崇拜[J].新闻世界,2012(12):192-193.

[5]甘瑞,刘亚斐.从粉丝文化看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诉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5):16.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9)18-0072-05

作者简介:董剡筠,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研究。

标签:;  ;  ;  ;  ;  ;  ;  ;  ;  ;  

董剡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偶像崇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