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262500
【摘要】目的:比较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与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氢氯噻嗪对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我院妇产科门诊收集对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50例,对照组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氢氯噻嗪50例,观察6个月内,两组降压效果、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和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6个月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收缩压由入院时的165士15mmhg下降到140士14mmhg,舒张压由入院时的115士12mmhg下降到95士10mmhg,对照组收缩压由入院时的160士12mmhg下降到145士10mmhg,舒张压由入院时的110士12mmhg下降到95士13mmhg,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显著变化,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钾离子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尿酸、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入院前测血钾浓度为4.0士0.4mmol/l,治疗后血钾浓度为3.5士0.3mmol/l,尿酸则由342士59mmol/l,升高至408士98mmol/l,血糖入院前测则由4.9士0.4mmol/l,升高至5.6士0.5mmol/l,且对照组患者电解质平衡紊乱、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观察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结论: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与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氢氯噻嗪对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治疗效果相当,但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在用药安全性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广泛使用并推广。
【关键词】拜新同;拉贝洛尔;氢氯噻嗪;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联合治疗
临床研究证明,约四分之三的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两种及以上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方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就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患者除应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安全的正常范围,延缓或预防由血压升高导致的各种靶器官功能损害,更要兼顾孕、产妇及胎儿安全,避免由高血压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医务工作者增加了治疗难度,在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不仅要保证确实的降压治疗效果,更应尽可能为患者减轻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联合使用高血压降压药物不仅能使血压尽快降至正常范围,而且能减轻大剂量单一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我院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与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氢氯噻嗪对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经心血管内科及妇产科门诊共同诊治为人选标准: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病2级孕妇,共100例。孕前即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近期妊娠3个月内。且血压为160~180/100~110mmhg。电解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
排除标准合并原发性心脏疾病者。无各种疾病所致继发性高血压者。
1.2分组及治疗方法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治疗,对照组,50例,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氢氯噻嗪治疗。两组用药前一般情况,如体重、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血脂、血钾及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降压效果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范围,两组研究人员在治疗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SBP和D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早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严重危害着孕妇及胎儿的健康,因此对妊娠合并高血压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
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与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氢氯噻嗪对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均能平稳降压,对妊娠合并慢性中度高血压确有治疗效果。两种联合降压方式的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联合药物治疗,总体有效率及达标率相当,但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较好,经观察,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组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服药期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药物对胎儿影响较小。而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氢氯噻嗪的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均出现一定异常,因此,联合使用拜新同和拉贝洛尔治疗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更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11)
[2]侯利云.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1)
[3]周芳,周学梅,邹婧.拉贝洛尔和拜新同联合治疗4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
[4]王湘江,张敏,肖纯.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J].海南医学.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