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温度,水分,辽河,冬小麦,生物,换热器。
土壤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于芳芳,李法云,贾庆宇[1](2019)在《温度和水分对辽河保护区典型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辽河保护区湿地土壤的氮矿化特征,以采自辽河保护区盘锦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石佛寺七星湿地公园(库塘湿地)、福德店东西辽河交汇口(河口湿地)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水分因子对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地类型对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影响极显着(P<0.01),叁种类型湿地土壤的氨化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而水分、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着(P>0.05)。温度对土壤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均极显着相关(P<0.01),温度影响表现为:10℃<20℃<30℃。土壤含水率为60%—90%时,水分对辽河保护区湿地土壤氨化、硝化和氮矿化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30℃时,土壤硝化速率随水分的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湿地类型对土壤硝化速率、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为:盘锦滨海湿地>福德店河口湿地>七星库塘湿地。试验表明在60%—90%水分范围内,温度升高将明显促进辽河保护区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氮的矿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斯佳[2](2019)在《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软件FEFLOW对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求解。为了确定埋管群换热器对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给出地埋管群换热器的简化假设以及传热模型。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初始温度对换热器换热的影响以及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初始温度对地埋管群换热器换热性能以及周围土壤温度场均有一定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地埋管群换热器与周围土壤换热,有利于地下热量(冷量)的扩散,有利于缓解换热器周围冷热量堆积问题。(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林婉嫔,夏建国,肖欣娟,李祥羽,王湘贻[3](2019)在《不同热解温度茶渣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吸附解吸NH_4~+-N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炭对铵根的吸附解吸影响着土壤的固氮效果,为探讨茶渣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吸附—解吸NH_4~+—N性能的影响,减少土壤中氮素的淋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通过模拟培养试验,采用平衡吸附法及HCL解吸法,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茶渣生物质炭在不同添加比例(0.35%,0.70%,1.40%,2.80%)下,茶园土对NH_4~+—N吸附解吸的特性。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能有效增强茶园土对NH_4~+—N的吸附,并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同一生物质炭添加量下,4种生物质炭处理下茶园土对NH_4~+—N的吸附量大小表现为BC400>BC300>BC500>BC600。生物质炭的CEC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NH_4~+—N能力的主要因素。土壤对NH_4~+—N的吸附过程均以Langmuir方程拟合达到显着水平(0.953 7<R~2<0.995 5),以单层吸附为主。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产生了解吸滞后,有效降低了茶园土对NH_4~+—N的解吸率,BC400的解吸率最低。茶渣生物质炭能够增强土壤对NH_4~+—N的吸附,降低对NH_4~+—N的解吸,有利于提高土壤对氮素的吸持能力,其中BC400,2.80%处理下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耀威[4](2019)在《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试验研究,以不同的覆盖方式与沟垄比为处理,测定马铃薯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变化特性,探讨研究区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模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9年11期)
李招弟,刘中华,冯慧敏,陈伟,王淑敏[5](2019)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黄土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黄土高原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规律,选择裸地、植树区和乔草混合区3种样地进行实地测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为期1 a的浅层土壤温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季5 cm处土壤温度显着低于15,30 cm处,夏季浅层土壤温度在22℃左右,秋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温度越高,秋季土壤每15 cm层间增量在1~2℃,冬季则超过2℃;年度日平均土壤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植树区>裸土区>乔草混合区,夏季3个样地土壤温度排序为裸土区>植树区>乔草混合区,冬季则相反;地表覆有植被且植被类型越多则该地区植物生长期越长;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变化规律曲线符合T=alnx+b(4月初至10月底a<1,其他月份a>1)。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的土壤维护、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晟,张徐洁,赵远,张玉虎,胡茜[6](2019)在《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水稻培养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施用对稻田作物产量及土壤中CO_2、CH_4、N_2O排放通量以及累积排放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CK)、施用300℃制备的生物炭(DY-300)、施用500℃制备的生物炭(DY-500)、施用700℃制备的生物炭(DY-700)。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生物炭处理CH_4、N_2O累积排放量削减,生物炭的施入优化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DY-300、DY-500、DY-700处理中,CH_4累积排放量抑制率分别为39.2%、49.1%和24.0%,N_2O累积排放量抑制率分别为30.0%、39.8%和13.1%,Chao1指数增幅为2.5%~29.8%。而生物炭施用对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总之,500℃制备的生物炭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最佳,700℃制备的生物炭具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化作用以及稻田作物的增产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利利,李正鹏,汪文成,韩梅,严清彪[7](2019)在《微喷带灌溉对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高寒荒漠区饲草混播下灌水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微喷带灌溉模式下灌水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燕麦和箭筈豌豆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拔节期+开花期灌水2个处理,采用土壤墒情仪测定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结果表明:①不灌水与灌水处理0~60 cm土壤水分在饲草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却有所不同,不灌水处理的变化幅度为14.46%;灌水处理变化幅度为10.89%。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受灌水和降雨的影响变化幅度最大达到20.04%。②不灌水与灌水处理0~60 cm土壤温度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波动受气温的影响大于灌水处理,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分别为15.96和14.61℃,说明灌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稳地温。土壤温度日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推迟。③灌水与不灌水处理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表明,各土层含水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626。(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1期)
裴瑞娜,郭鹏,栾清业[8](2019)在《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及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麦积区渭北干旱山区雨养农业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兰天19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效应。结果表明,全地面覆盖地膜能够显着提高冬小麦出苗期至拔节期的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并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大于深层土壤。冬小麦生长中后期能够降低土壤温度,避免地温过高而导致冬小麦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试验设计的3种冬小麦栽培模式中,以全膜微垄垄上穴播栽培方式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最佳,折合产量为5013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3.44%。建议在天水市渭北干旱山区采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冀雅珍,李晓春,耿宝江[9](2019)在《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及温度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秸秆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有效还田方式,在春玉米生育期设置加长(3 cm~5 cm)玉米秸秆氨化还田(CN)和粉碎秸秆氨化+无机土壤改良剂还田(FNT)两种处理方式,对照组为无秸秆还田(CK),分析春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FNT处理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土壤含水率较其他两个处理高,尤其在春玉米抽穗~灌浆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提高比较明显,比CK处理土壤含水率提高7.35%,比CN处理提高5.79%,说明FNT处理更能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对土壤水含率提升作用明显。土壤温度方面,FNT处理与CK处理土壤的温差6月最大达到0.52℃,处理一(CN)与处理叁(CK)土壤温差7月最大达0.57℃,不论是长秸秆还田还是粉碎秸秆还田,比对照处理温度都有所提高,对土壤起到了保温保墒的作用,促进了作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刘凯,谢英荷,李廷亮,张奇茹,窦露[10](2019)在《地膜覆盖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膜覆盖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地膜覆盖技术文献的分析和比较,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在保温保墒方面的作用。地膜覆盖可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温度条件,在作物生育前期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作物生育后期,保温作用减弱甚至可以适度降低土壤温度,使作物免受高温危害;地膜最大的保温效果是在土壤表层,随着深度增加保温效果降低;地膜颜色越浅保温效果越好。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对深层水分的利用,为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提供稳定的水分条件。生物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新型地膜可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起到良好的保温保墒作用。针对在地膜覆盖中存在的土壤干燥化风险加大、影响水分入渗和污染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加强塑料地膜替代品的研发、发展残膜的机械化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加强水分监测以及发展渗水地膜等4大措施。(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土壤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有限元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软件FEFLOW对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求解。为了确定埋管群换热器对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给出地埋管群换热器的简化假设以及传热模型。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初始温度对换热器换热的影响以及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初始温度对地埋管群换热器换热性能以及周围土壤温度场均有一定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地埋管群换热器与周围土壤换热,有利于地下热量(冷量)的扩散,有利于缓解换热器周围冷热量堆积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于芳芳,李法云,贾庆宇.温度和水分对辽河保护区典型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9
[2].刘斯佳.地埋管群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模拟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9
[3].林婉嫔,夏建国,肖欣娟,李祥羽,王湘贻.不同热解温度茶渣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吸附解吸NH_4~+-N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王耀威.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J].内蒙古水利.2019
[5].李招弟,刘中华,冯慧敏,陈伟,王淑敏.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黄土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J].山西农业科学.2019
[6].张晟,张徐洁,赵远,张玉虎,胡茜.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9
[7].马利利,李正鹏,汪文成,韩梅,严清彪.微喷带灌溉对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9
[8].裴瑞娜,郭鹏,栾清业.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及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9
[9].冀雅珍,李晓春,耿宝江.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及温度动态变化的影响[J].陕西水利.2019
[10].刘凯,谢英荷,李廷亮,张奇茹,窦露.地膜覆盖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