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贮藏论文_王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贮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种子,氧化酶,豇豆,种质,农艺。

耐贮藏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19)在《龙眼干焙制 简易耐贮藏》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干又称桂圆干,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营养滋补品,在我国各地均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制作原理龙眼干的焙制,是借助热力作用将果实中的水分降低到一定限度,使其可溶性物质的浓度提高到微生物难以利用的程度。由于龙眼干经热力作用水分含量减少,酶的(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报》期刊2019-05-09)

徐赛,杨慧,陈岩,王富华,孙秀秀[2](2018)在《采收时间对不同保鲜环境荔枝耐贮藏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商业采收期内不同采收时间对荔枝采后耐贮藏特性是否具有影响,试验分别在荔枝商业采收期初期(B1)和末期(B2)对荔枝进行采摘后,采用目前常用的常温、冷柜和气调3种贮藏环境对荔枝进行贮藏。采用感官识别、色差仪识别和电子鼻识别技术分别对荔枝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指数、果皮颜色和气味信息进行监测。荔枝果皮褐变规律表明,在常温、冷柜和气调3种贮藏条件下的B2荔枝褐变速率均比B1荔枝快。常温和冷柜贮藏下的B2荔枝分别在4、16 d内有霉变发生,B1荔枝均未发现霉变。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常温、冷柜和气调贮藏荔枝的果皮色差L*和a*值均逐渐减小,且B1荔枝减小速率较B2荔枝慢;色差b*值的变化规律不明显。B2荔枝的色差值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均小于B1荔枝。电子鼻传感器R6、R7、R8和R9对荔枝气体挥发物响应值较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传感器响R2、R4、R6、R7、R8、R9和R10均呈增大的趋势,传感器R1、R3和R5呈减小的趋势。呈增大趋势的传感器在0 d对B1荔枝的响应值比对B2荔枝的响应值小,呈减小趋势的传感器在0 d对B1荔枝的响应值比对B2荔枝的响应值大。线性判别分析(LDA)对B1和B2荔枝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的贮藏时间识别结果表明,各贮藏环境下的B2荔枝的贮藏时间识别效果均明显优于B1荔枝。综合上述试验结果,B1荔枝较B2荔枝具有更好的品质特征与耐贮藏能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刘亚男,李旭辉,李莉,顾日良,王建华[3](2017)在《玉米种子耐贮藏(老化)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的耐贮藏性是种子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关于种子贮藏遗传特性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拟南芥和水稻上。玉米作物是最主要的粮食,其种子耐贮藏的研究更为稀少,特别缺乏对玉米种子耐贮藏相关分子机制的系统阐述和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玉米种子贮藏性的遗传机理,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种子的贮藏效率,还能为育种工作者选育耐贮藏材料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36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以人工老化发芽率和相对人工老化发芽率两个性状为指标,筛选与玉米种子耐贮藏相关的SNP信号位点,对GWAS检测到的候选基因进行重测序,以期找到耐贮藏相关的Indel标记或SNP标记,进而进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对老化表型过滤后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了35个显着的SNPs,并在SNPs上下游查找基因及注释,在8号染色体上关联到的一个重要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能提高种子的老化发芽率,该基因可能与种子的耐老化性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8-18)

江川,朱业宝,吴方喜,王金英[4](2016)在《INGER资源在福建的性状观察及抗稻瘟病、耐贮藏性鉴定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圃(INGER)资源进行适应性试种、农艺性状观察、抗稻瘟病和耐贮藏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INGER资源的平均株高、穗长、剑叶长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大于对照,平均千粒重、结实率均小于对照,INGER资源平均生育期偏长分别比两个对照品种优I66和威优77推迟了23d和21d;最后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资源7份;通过对苗瘟、叶瘟和穗瘟抗性综合评价,筛选出高抗(HR)资源1份、抗(R)39份、中抗(MR)27份;经过42℃、RH88%人工老化21d后,INGER水稻种质发芽率在60%以上的有126份,占85.71%,绝大多数表现为耐储藏、抗衰老性较强,筛选出9份发芽率在90%以上的耐贮藏材料。(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李春生[5](2016)在《水稻种子耐贮藏相关性状QTL分析及育种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耐贮藏水稻种质资源的挖掘以及耐贮藏水稻品种的选育对水稻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18个籼、粳水稻品种及以籼稻品种台中本地1号(TN1)和粳稻品种春江6号(CJ06)杂交Fi花粉加倍产生的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与水稻种子耐贮藏相关的生理指标、检测了种子耐贮藏相关性状的QTLs,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olecular Assisted Selection MAS)方法选育耐贮藏水稻新品系,为深入研究水稻品种耐贮藏特性、探讨水稻种子耐贮藏的机理、培育耐贮藏水稻新品种、促进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8个不同来源的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两种试验方法筛选出了中选2号等3个相对耐贮藏和长粳香等4个相对不耐贮藏的水稻品种。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与其干种子中初始可溶性总糖、蔗糖和脂肪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果糖和谷蛋白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指数与水稻干种子初始可溶性总糖、蔗糖和脂肪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果糖、谷蛋白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先平稳升高,然后加速上升,再缓慢下降;蔗糖和果糖含量是稍有上升再下降,变化幅度较小;脂肪酸含量逐步升高。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后,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过程中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脂肪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指数与水稻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脂肪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结果表明,水稻种子耐贮性与糖含量密切相关;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后的水稻种子发芽率之间以及老化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相关。2、利用籼稻品种TN1和粳稻品种CJ06杂交F1花粉加倍产生的一个由120个家系组成的DH群体,检测控制水稻干种子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的QTLs。共检测到17个与糖含量相关的QTLs位点,分别分布在水稻第1、3、4、5、6和8号染色体上。其中,4个控制可溶性总糖含量QTLs,LOD值在2.49-3.64之间,单个QTL能解释7.2%-15.8%的表型变异;7个控制蔗糖含量QTLs,LOD值在2.62-3.83之间,单个QTL能解释6.1%-14.4%的表型变异;6个控制果糖含量QTLs,其LOD值在2.39-3.42之间,单个QTL能解释7.5%-15.0%的表型变异。同时,检测到一对控制种子可溶性总糖含量的上位性QTL,位于第1染色体RM1195-RM575和第8染色体RM331-RM3395区间,可解释12.0%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两对控制种子果糖含量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RM104-RM1067和第8染色体RM1235-RM1376区间,以及位于第4染色体RM252-RM3276和第7染色体RM418-RM11区间,分别可解释10.6%和9.0%的表型变异。17个糖含量相关QTLs共定位于9个区间,有5个QTLs区间与以往报道的淀粉合成基因所在位置重迭或接近。3、利用籼稻品种TN1和粳稻品种CJ06构建的一个由120个家系组成的DH群体,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两种条件下检测控制种子耐贮藏性QTLs。在自然老化条件下,分别检测到6个和5个控制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脂肪酸含量的QTLs;在人工老化条件下,分别检测到4个和5个控制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脂肪酸含量的QTLs。这些QTLs分布于水稻第1、2、3、4、6、8、9、11、12染色体上。其中,单个种子发芽率和脂肪酸含量QTL分别可解释2.1-22.7%和2.5-15.1%的表型变异。同时,在自然老化条件下,分别检测到4对控制种子发芽率和两对控制脂肪酸含量的上位性QTLs;在人工老化处理条件下,分别检测到两对控制种子发茅率和一对控制脂肪酸含量的上位性QTLs;单个种子发芽率和脂肪酸上位性QTL分别可解释2.39-10.88%和4.21-7.97%表型变异。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的RM7364-RM3700区间的控制种子发芽率QTLqGP-9,能同时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条件下检测到,且与控制脂肪酸含量QTL qF-9位置重迭,可能是一个影响种子耐贮性的主效QTL。利用含主效QTLqGP-9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构建了 qGP-9的近等基因系,将qGP-9精细定位在分子标记P6和P8之间,物理距离为92.8kb,该区间共预测到15个开放阅读框。4、利用本研究筛选的含有耐贮藏基因qGP-9的品种中选2号(ZX2)做供体,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将耐贮藏基因qGP-9成功导入到粳稻品种天美1号(TM1)。筛选获得5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且带有供体亲本中选2号(ZX2)qGP-9基因的5个株系FM-1、FM-2、FM-3、FM-4和FM-5。以老化指数为指标,5个株系的种子经人工老化后,其耐贮性均得到显着改良,且株型、株高、生育期与轮回亲本天美1号相近,FM-1、FM-2、FM-3和FM-4等4个株系的小区产量较亲本有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9-01)

赵鑫鑫,张云涛,李莹[6](2015)在《5种耐贮藏型大白菜冬贮效果比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个地区、5个大白菜品种的栽培、贮藏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冬贮过程中,冬储十八斤和北京新3号这2个品种脱帮、腐烂及失水情况较轻,冬贮损失率较低,品质及经济效益均较好,可作为冬贮型白菜的主栽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5年04期)

刘爽[7](2014)在《小麦种质耐贮藏性评价及相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叁大粮食作物之一,担当着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道重任。如今,我国粮食产后损失问题日益严峻,贮藏过程中的陈化变质、霉变及虫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麦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性。因来源地、品种及贮藏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小麦的耐贮藏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但遗传因素是小麦耐贮藏能力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采用人工老化试验评价了60份CIMMYT小麦核心种质的耐贮藏特性,分析了老化时间对不同耐贮藏能力材料种子活力的影响,探究了小麦耐贮藏能力与脂肪氧化酶活性基因的相关性,同时鉴定了60份材料与贮藏相关的品质特性,包括穗发芽抗性和对仓储害虫玉米象的抗性,以期为降低小麦贮藏损失,培育耐贮藏特性优良的小麦品种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经43±0.5℃,3d的人工老化处理后,60份材料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幼苗活力指数及相对电导率4项种子活力指标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供试小麦种质可通过聚类分析其耐贮藏能力从强到弱分为3类,分别包括21份、31份和9份材料,平均相对发芽率分别为0.97±0.03、0.82±0.10和0.55±0.09,平均相对幼苗活力指数依次为0.84±0.08、0.63±0.11以及0.38±0.08。(2)高、中、低叁种不同耐贮藏能力的材料分别经过11d、7d和5d的43±0.5℃人工老化处理后,相对发芽率下降至0.25以下。供试小麦材料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及相对幼苗活力指数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对电导率则逐渐升高。小麦种质耐贮藏能力越强,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幼苗活力指数的下降趋势以及相对电导率的上升趋势越平缓。耐贮藏能力强的小麦能够耐受更长时间的高温、高湿环境,种子活力降低的速率较小,在种子萌发初期细胞膜的各项修复和活化功能、幼苗生长期的物质与能量供给以及细胞膜通透性方面与中耐和低耐材料相比,受到老化处理的影响较弱。(3)60份小麦种质中有57份属于TaLOX-B1位点上TaLOX-B1b的等位变异类型,占95%。此外,60份小麦在QLpx.caas-4B位点上存在4种等位变异类型,在QLpx.caas-1AL位点上具有3种等位变异类型,60%的材料在这两个位点上属于Xgwm251-117/Xwmc312-235(21.67%),Xgwm251-117/ Xwmc312-247(20.00%)和 Xgwm251-113/Xwmc312-247(18.33%)叁大等位变异的组合类型。QLpx.caas-4B和QLpx.caas-1AL两个小麦籽粒LOX酶活性QTL位点的变异类型组合后可协同作用影响小麦耐贮藏能力,对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幼苗活力指数两个指标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312和0.298,推测还存在其他重要的LOX活性位点与其共同影响小麦耐贮藏能力。(4)从60份材料中筛选出了10份具有较好穗发芽抗性的材料,包括8号、21号和46号3份白粒种质,筛选出的10份材料在穗发芽抗性小麦育种上均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5)60份材料可按照对仓储害虫玉米象的抗虫性强弱划为4个聚类组别,其抗虫性差异的来源主要体现对玉米象生长发育的抑制及对其繁殖力的影响两个方面。随贮藏时间延长,各组别每周平均虫蚀数及平均活虫数曲线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筛选出了3号、16号、23号和31号共4份在贮藏过程中对玉米象抗性较强的材料,为选育玉米象抗性小麦品种提供了抗源。(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鲍喜峰[8](2014)在《转基因耐贮藏番茄F_1比较试验及番茄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Solunam lycopersicum L.)营养价值丰富同时经济收益高,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蔬菜。番茄在成熟过程中果实的呼吸作用剧烈跃升,导致果实迅速变软甚至腐烂,严重影响番茄的贮藏周期及经济价值。番茄成熟过程中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与乙烯合成密切相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进而选育出耐贮藏的自交系应用于番茄育种,能够改善番茄的耐贮藏性。种质资源指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基础。种质资源的丰度决定了育种研究的广度。番茄原产于南美,从国外进番茄种质资源是有效的丰富种质资源的手段,而对引进资源利用的首要工作是对番茄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含有反义ACO基因的耐贮藏自交系与优良抗病自交系进行杂交配组,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加速对原有自交系分离;二是对引进番茄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品质特性等进行调查分析,为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提供基本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选育得到的转基因耐贮藏自交系为父本,以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为母本进行杂交配组,一共得到30个杂交组合,于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分别进行了田间比较及耐贮藏性试验,结合田间表现及实验数据对组合进行综合评价。在2012年秋季杂交品比试验中杂交组合AH2表现优良,植株无限生长、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单果重220g、采后耐贮藏性强;在2013年春季杂交品比试验中SH3表现优异,植株无限生长、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单果重180g、采后耐贮藏性强。2对耐贮藏自交系F2和F3代材料继续进行分离筛选。在苗期喷施Km和反义ACO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的方法,进行转基因材料的分离筛选,同时结合抗病分子标记选择抗病植株,一共筛选得到了147份转基因耐贮藏株系。3番茄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调查和评价。167份种质资源中无限生长型番茄占较大比例有94份,有限生长型番茄有63份;其中无限生长型番茄花序间隔节位2-3,生长势旺盛,多为中晚熟品种;有限生长型番茄花序间隔节位1-2,生长势较弱,多为早中熟材料;在株型、叶色、叶片着生状态、叶裂刻、花柱长度、花序类型等方面,不同种质材料也存在较大差异。4番茄种质资源果实商品性状和品质性状调查与评价。167份材料中单果重差异显着,其中最小单果重仅为3g,而最大单果重为351.2g,根据单果重进行分类,其中小果68份、中果94份、大果5份。实验中果型指数变化范围在0.62到1.85之间,果型主要是圆形和扁圆。成熟后番茄果色以红色居多,粉红、深红、橘黄较少,而紫色和黄色较为稀有。在裂果性和果面棱沟方面,无裂果和无果面棱沟的番茄材料占绝大部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从最低2.7%到最高8.7%,主要集中在5%-7%之间。心室数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樱桃番茄心室稳定为2,多数番茄心室数目不稳定,多心室番茄对应果型较大。番茄果实硬度最低4.23Ka/cm2,最高8.97Ka/cm2,硬果番茄所占比例较低。(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常法平,张沈,李玉娟,李书红,张雪江[9](2013)在《优质高产耐贮藏新品种紫玉洋葱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紫玉洋葱新品种是采用系统选择的方法,用优良单株经过8a4代定向选择,4a2代改良育成的紫皮扁圆形新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270d左右;产量高,为97.5t/hm2;品质优,鳞茎含维生素C 89.7mg/kg、蛋白质0.96%、硒元素0.033 9mg/kg;商品性好,商品球率大于80%;耐贮藏,干燥通风处可贮藏95d以上;抗霜霉病,紫斑病;适宜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种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鲁忠富,汪宝根,吴晓花,徐沛,刘永华[10](2013)在《4个长豇豆品种的耐贮藏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4个长豇豆品种的耐贮藏性,从条荚发泡率、密度及失水率3个指标变化来分析,之豇60和之豇106嫩荚的耐贮藏性明显好于之豇282、扬豇40品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耐贮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商业采收期内不同采收时间对荔枝采后耐贮藏特性是否具有影响,试验分别在荔枝商业采收期初期(B1)和末期(B2)对荔枝进行采摘后,采用目前常用的常温、冷柜和气调3种贮藏环境对荔枝进行贮藏。采用感官识别、色差仪识别和电子鼻识别技术分别对荔枝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指数、果皮颜色和气味信息进行监测。荔枝果皮褐变规律表明,在常温、冷柜和气调3种贮藏条件下的B2荔枝褐变速率均比B1荔枝快。常温和冷柜贮藏下的B2荔枝分别在4、16 d内有霉变发生,B1荔枝均未发现霉变。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常温、冷柜和气调贮藏荔枝的果皮色差L*和a*值均逐渐减小,且B1荔枝减小速率较B2荔枝慢;色差b*值的变化规律不明显。B2荔枝的色差值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均小于B1荔枝。电子鼻传感器R6、R7、R8和R9对荔枝气体挥发物响应值较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传感器响R2、R4、R6、R7、R8、R9和R10均呈增大的趋势,传感器R1、R3和R5呈减小的趋势。呈增大趋势的传感器在0 d对B1荔枝的响应值比对B2荔枝的响应值小,呈减小趋势的传感器在0 d对B1荔枝的响应值比对B2荔枝的响应值大。线性判别分析(LDA)对B1和B2荔枝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的贮藏时间识别结果表明,各贮藏环境下的B2荔枝的贮藏时间识别效果均明显优于B1荔枝。综合上述试验结果,B1荔枝较B2荔枝具有更好的品质特征与耐贮藏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贮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龙眼干焙制简易耐贮藏[N].山西科技报.2019

[2].徐赛,杨慧,陈岩,王富华,孙秀秀.采收时间对不同保鲜环境荔枝耐贮藏能力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8

[3].刘亚男,李旭辉,李莉,顾日良,王建华.玉米种子耐贮藏(老化)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C].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4].江川,朱业宝,吴方喜,王金英.INGER资源在福建的性状观察及抗稻瘟病、耐贮藏性鉴定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2016

[5].李春生.水稻种子耐贮藏相关性状QTL分析及育种利用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6

[6].赵鑫鑫,张云涛,李莹.5种耐贮藏型大白菜冬贮效果比较试验[J].蔬菜.2015

[7].刘爽.小麦种质耐贮藏性评价及相关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8].鲍喜峰.转基因耐贮藏番茄F_1比较试验及番茄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4

[9].常法平,张沈,李玉娟,李书红,张雪江.优质高产耐贮藏新品种紫玉洋葱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13

[10].鲁忠富,汪宝根,吴晓花,徐沛,刘永华.4个长豇豆品种的耐贮藏性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库尔勒香梨Fig1-1Korlafragrantpear(叁)贮藏保鲜-图20 永久式地下通风窖低温(-18℃)和室温(20℃)贮藏10年...低温(-18℃)和室温(20℃)贮藏10年...野生型及转基因果实耐贮藏检...低温(-18℃)和室温(20℃)贮藏10年...

标签:;  ;  ;  ;  ;  ;  ;  

耐贮藏论文_王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